广播电视节目的演变1
第七章 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

五 、繁荣期(2000-2008): 多元题材的汇集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精良的大制作影视剧走进观众的视线, 在各地收视冠军宝座上轮番出现的电视剧,题材可谓丰富多样: 革命军事剧、家庭情感剧、青春偶像剧……在互联网的冲击下, 电视剧在娱乐中所占的分量虽有所下降,但是仍不乏重量级电 视剧出炉——《闯关东》的轰动效应,《金婚》的全民共鸣, 《士兵突击》“许三多”更成为“年度人物”…… 许三多,一位“傻根”式的士兵,在《士兵突击》之后 成了中国人的标志性符号,它成功地实现了媒体之间的热传 递———先在各大电视台收视率居高不下,继而转战网络,引 发网民热议,接着又在传统平面媒体上频频亮爆,远远超越了人们的想象。“许三多现象”是 当下电视剧制造的一个奇迹。
二、电视的“新闻纪录片时代”
1、初期的电视新闻
新影厂的《新闻简报》和纪录片是早期新闻节目 来源。 北京台首次播放的自拍的新闻影片是《中共中 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创刊》。 新闻纪录电影与新闻纪录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前 者是成品,后者是现场制作的。 1958年11月2日,北京电视台开始口播《简明新 闻》,每次5分钟。 1960年元旦,北京电视台设立了固定的《电视新 闻》专栏,每周3次,每次10分钟。 宣传性的电视片时效很低,被称为“旧闻新播”。 电视新闻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很狭窄。
二 、成长期(1986-1989): 名著拍摄的高峰 1986年被称为中国连续剧阶段的起点,自那一年起,连续 出现了几部引起极大轰动的连续剧作品:《四世同堂》(28集)、 《寻找回来的世界》(12集)和《新星》(12集)。更重要的是,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接二连三被搬上荧屏。《红楼梦》、《西游 记》都在这一时段完成,并且都是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拍摄的, 它们让中国电视剧第一次走进了海外市场。 我国电视剧的主流样式开始转向了连续剧(4集和4集以上, 分集播出,主要人物和情节有一定贯穿性的电视剧样式)的创 作。如果说单本剧在时空构成方式上拉开了电视剧与古典戏剧 的距离,那么这一阶段的连续剧则在时间上疏远了电视剧和电 影艺术的联系。电视剧发展至此,终于告别了模仿戏剧、模仿 电影的历史,这也是我国电视剧本体自觉时期。 1987年,36集电视剧《红楼梦》第一次完整地将中国四大 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红楼梦》搬上荧屏;1988年,25集电视剧 《西游记》第一次将全本《西游记》搬上荧屏,也首创了电视 剧出国拍摄的先例。 代表脸谱:陈晓旭(《红楼梦》)、六小龄童(《西游记》)
电视与广播的历史与进步

电视与广播的历史与进步电视和广播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媒体形式,它们的发展经历了数十年的演变和进步。
本文将回顾电视和广播的历史,并探讨它们在技术和内容方面的进步。
一、电视的历史与进步电视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仅限于黑白图像的传输。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的分辨率越来越高,色彩也越来越鲜艳。
传统的电视机配备了大背景板和较重的机身,无线电波的接收效果也有限。
然而,随着液晶显示技术和超薄设计的出现,电视机逐渐轻盈且图像效果更加清晰。
在内容方面,电视节目的种类也在不断扩展。
最初的电视节目主要以新闻和电视剧为主,而如今在电视上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节目,包括体育比赛、综艺节目和纪录片等。
此外,互动电视的兴起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感受,他们可以通过电视遥控器互动投票或参与游戏。
二、广播的历史与进步广播的历史比电视更为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最初的广播形式是利用电磁波传输声音信号,在收音机上进行接收。
然而,早期的广播技术受限于传输距离和音质问题。
随着调频广播的出现,音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收音机也迅速普及。
与电视类似,广播节目的类型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
早期广播主要播放音乐和新闻,后来逐渐增加了访谈节目、广播剧和电台秀等。
还出现了一些特定主题的广播节目,如体育广播、财经广播和社交广播等,以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需求。
三、电视与广播的相互影响电视和广播在技术和内容上的进步,相互促进了彼此的发展。
广播电台开始通过电视台进行宣传,利用电视节目来吸引观众收听广播节目。
电视节目的制作也受到广播的启发,采用了一些在广播中成功的元素,例如直播、专题报道和互动环节等。
另一方面,电视的兴起也对广播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观众数量的减少导致广播节目的收听率下降,一些电台不得不调整节目内容和时间安排来吸引更多的听众。
然而,广播通过深度报道和独家访谈等特色内容仍然具有自己的优势。
总结电视和广播作为媒体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着多种挑战。
受限于技术条件和制度体制,广播电视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和僵化。
这个时期,广播电视以政治宣传为主,其余节目相对较少,民众的娱乐需求几乎无法满足。
然而,由于政治因素的干预,广播电视发展的前景并不乐观。
随着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广播电视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广播电视行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和创新。
1983年,中国广播电视总局成立,这标志着广播电视行业开始走向市场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广播电视开始引进国外节目,拓宽内容领域。
此外,广播电视的技术设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从传统的模拟电视转向数字电视,提供更清晰、更丰富的观看体验。
到了21世纪初,中国广播电视进入了第四个阶段,也就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
2002年,中国启动了地面数字电视的试点工作,为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开始通过网络进行视频观看,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改变了传统广播电视行业的格局。
在当前这个阶段,广播电视行业开始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技术的发展,高清、超高清、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广播电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同时,广播电视行业也面临着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转变,需要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全媒体生态的构建。
总的来说,中国广播电视经历了起步阶段、单一发展阶段、创新阶段以及数字化网络化阶段,不断适应和引领技术发展的变化。
未来,广播电视行业将继续推进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观看体验,实现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内容,实现媒体的全方位发展。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广播电视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信息传播和娱乐方式,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在19世纪末,人们开始对无线电技术进行研究。
1895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马可尼首次实现了无线电信号的发送与接收,标志着无线电的诞生。
随后,无线电技术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开始探索无线电通信的潜力。
20世纪初,广播技术开始崭露头角。
1906年,加拿大无线电工程师雷吉纳德·费塞登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广播实验,他将音乐和演讲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到了一个远离发射器的地方。
这次实验被认为是广播技术的开端。
随着广播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利用无线电进行广播。
1920年代,无线电广播开始普及化,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新闻和娱乐传媒。
人们可以通过收音机收听各种广播节目,包括新闻、音乐、戏剧等。
广播电台也开始出现,成为节目制作和传播的重要机构。
而电视的发展也起源于无线电技术。
1920年代,德国的保罗·尼波科开发了一种叫做“电子技术视觉”的系统,通过无线电信号传输图像。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视信号的传输和接收变得更加完善。
1936年,德国在柏林举办了第一次电视广播活动,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电视广播。
二战后,电视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1940年代至1950年代,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电视广播系统,并逐渐普及到民众中。
电视节目的种类也不断丰富,包括新闻、体育、娱乐等。
电视机也成为了家庭的常见电器之一。
随着技术的进步,广播电视的传输质量不断提高,信号的传输范围也越来越广。
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广播电视技术不断创新,为观众提供更加清晰、多样的节目内容。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和智能手机观看和收听电视节目,传统的广播电视正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总的来说,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信息和娱乐选择。
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演变

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演变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演变当谈到电视综艺节目,人们常常会想到热闹的娱乐氛围、明星的光环以及群众的参与度。
作为一种娱乐形式,电视综艺节目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节目的起源、发展阶段、电视综艺节目的类型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电视综艺节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电视综艺节目以音乐、喜剧和游戏等形式为主,旨在为观众提供娱乐休闲的机会。
这种节目形式很快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发展,成为当时电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升级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电视综艺节目也开始不断演变,从传统的音乐、喜剧和游戏节目逐渐扩展到真人秀、选秀、才艺展示等更多元化的形式。
在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几个关键的阶段。
最早期的阶段是模仿和引进阶段,即各国电视台模仿或引进外国的电视综艺节目,满足观众对新鲜感的需求。
随后是创新阶段,电视台开始尝试自主创作和制作电视综艺节目,并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
再后来是竞争和多样化阶段,电视台之间开始竞争制作各种类型的综艺节目,并且不断尝试新的节目形式和内容。
最近几年,由于互联网媒体的兴起和消费者观念的变化,电视综艺节目进入了数字化和互动化阶段,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点播和参与节目。
电视综艺节目的类型也在不断丰富和变化。
音乐类节目一直是电视综艺节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中国好声音》、《美国偶像》等。
选秀类节目更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崭露头角,通过竞争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比如《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等。
真人秀节目则展示出了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的故事和生活,比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
除了这些常见的类型,还有才艺类节目、游戏类节目、访谈类节目等等,电视综艺节目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
电视综艺节目的演变不仅仅是形式和内容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其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电视综艺节目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和时代风貌。
广播电视的改革年代

二 回应外来影响
3 万紫千红南风窗 广东电视台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得独厚的
地理位置.
香港电视的示范和竞争.
自从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香港电视长驱直 入 意识形态的冲突逐渐演变为经济利益 的争夺.
内地观众对其迅速接受.
广州电视先禁后导 摸索出一些针锋相对的措施:
1981年元旦, 广东电视台全面改版 .
1984年第一次转播23届奥运会.
1986年,中央台播出第十三届世界杯.
约定俗成,转播重要国际比赛成为必须,稍有 懈怠,观众便不答应.
1985年11月20日7点,转播中日女 排世界杯冠军赛.
2春节联欢晚会的起伏
广播电视的改革年代
1979-1992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第十三届三中全会正式确 立了中国的改革总方针.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 视在客观情势和主观觉悟的双重推动下开始谋求独立 发展.
自1979年改革开放,进口电视机成批涌入,成为最抢手 的家用电器商品.电视机生产流水线开始引进,经过消化, 吸收,推出一批批高质量的国产电视机.
1987年10月,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开 办了每日两三条的公益广告《广而告 之》。
3 服务于大众生活
1979年8月12日,中央电视台设立了 《为您服务》栏目,恢复了被文革中断 了的生活服务节目。
二 回应外来影响
1 电视剧从译制到自制 (1 ) 引进电视剧 1979年译制菲律宾电影《我们的过去》 1979年播出第一部译制片《巧入敌后》 1980年播放CCTV自己译制的法国故事片《红与黑》 随后播出《大西洋底来的人》、《达尔文》《大卫科
二 回应外来影响
从1986年开始 中国电视剧生产实行制作许可 证制度, 随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中国电视剧 的质量迅速提高, 形式多样 风格各有发展, 特 别是数量飞速增加. 从1983年的428集, 1984年 的74O集, 到1985年已达13OO多集.
《广播影视发展史》课件

电影产业的形成
电影产业链的形成
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大, 电影产业逐渐形成,包括制片、发行 、放映等环节。
电影与电视的竞争
在电视普及后,电影产业面临了巨大 的竞争压力,但也因此催生了更多的 创新和变革。
03
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电视的发明和早期发展
电视的发明
1925年,约翰·洛吉·贝尔德发明了机械电视;1927年,菲洛·费尔茨首次公开展示了电视机;1935年,兹沃里金 发明了电子电视。
受。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
虚拟现实(VR)技术
通过头戴设备,观众可以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广播影视可以利用VR技术为观众提供 全新的观影体验,例如360度全景视频、互动剧情等。
增强现实(AR)技术
AR技术可以将虚拟元素与现实世界相结合,为观众带来更丰富的视觉体验。例如,通 过手机或平板设备观看影视内容时,可以将虚拟特效或信息叠加在画面上。
05
广播影视的未来展望
高清、超高清和立体声技术的发展
高清、超高清技术发展
随着显示设备的升级和观众对画质要求的提 高,高清和超高清技术将成为主流。未来, 广播影视将提供更高分辨率、更细腻的画质 ,满足观众对视觉体验的追求。
立体声技术发展
立体声技术能够提供更为真实和沉浸式的听 觉体验。未来,广播影视的声音制作将更加 注重立体声效果的呈现,提升观众的听觉享
19世纪末,人们开始使用蜡筒录音技 术,这种技术可以将声音录制在蜡筒 上,并通过播放机回放。
无线电的发明和应用
无线电的发明
19世纪末,意大利的马可尼和俄 国的波波夫分别独立发明了无线 电,使得远距离无线通信成为可 能。
无线电的应用
无线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 了广泛应用,用于军事通信和新 闻广播。
广电发展历程

广电发展历程
广电发展历程如下:
20世纪20年代,广播技术开始崭露头角,出现了第一批广播
电台。
这些电台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传播新闻和娱乐的作用。
20世纪30年代,电视技术开始发展,并在一些国家开始广播
电视节目。
这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画面来获取新闻和娱乐内容。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广播电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彩色电视和立体声音效。
这使得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出现使得
电视节目的选择更加丰富,人们可以观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节目。
21世纪以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广电媒体进
一步融合。
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手机和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观看电视节目和获取新闻资讯。
与此同时,广电媒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作者开始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作品,各类视频网站兴起。
这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观看内容,进一步推动了广电媒体的发展。
总之,广电发展经历了从无线电到电视,再到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技术革新。
这一过程中,广电媒体不断创新,逐渐走向多样化和个性化,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的娱乐和信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