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分析部编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随后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影响,从而加深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理解。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战争的经过、战争的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反侵略斗争的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重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理解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侵略,坚持民族独立和尊严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结果2.《马关条约》的影响3.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如何反抗列强的瓜分。
3.讲授法:教师讲解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2.课件: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的课件3.视频:甲午中日战争的战斗场面4.图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甲午中日战争的战斗场面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的过程。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设计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氟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 5 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讲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实力迅速发展,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对外扩张的欲望十分强烈。
而且日本自古以来便觊觎朝鲜半岛,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不少人士都大力鼓吹“征韩论〃。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随后列强纷至沓来,到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缔结,朝鲜的门户全面开放,从此引发了朝鲜深重的民族危机。
全琫准(1854年〜1895年),是朝鲜西南部全罗道古阜郡人,自小生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他,深刻地体会到朝鲜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对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认识到推翻朝鲜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的必要性,很早就萌发了反抗的意识。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同时也涉及到此时期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侵略。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争的影响,以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改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讨论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重大损失,激发爱国情怀,警醒国人。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难点:学生对于战争的影响和中国历史进程的改变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和史料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讲解:详细讲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展示: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5.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教训。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朝鲜半岛危机、中日实力对比•经过:黄海海战、旅顺口战役、威海卫战役•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加深民族危机、刺激列强瓜分中国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讨论表现和课后作业来评估。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以及清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导致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对于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对于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对于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瓜分中国的狂潮对于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行系统的讲解。
2.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战争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2.参考资料: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的相关论文、书籍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甲午中日战争的纪录片,使学生对于战争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行系统的讲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行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关系。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揭示了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和困境。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甲午战争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的残酷、列强的侵略本性可能缺乏直观感受,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列强对中国进行瓜分的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侵略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和瓜分的残酷。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步骤。
4.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甲午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提问:“你们知道甲午战争吗?它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重点讲解《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提问:“《马关条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历史原因。
2)了解甲午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3)了解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技能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献资料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崛起和现代化进程的兴趣和探究欲。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2)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1)学习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学习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2. 难点:1)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2)如何启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崛起和现代化进程的探究欲。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自然发问的方式,调动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们知道甲午战争是什么吗?它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二、讲述甲午战争(15分钟)1. 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原因1)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范围发生了冲突。
2)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向中国宣战。
2. 甲午战争的经过1)甲午战争分为海战和陆战。
2)中国军队在此战中战败,战争双方签订和平条约。
3. 甲午战争的影响1)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意识到自己与西方列强的差距。
2)甲午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起点。
三、讲述列强瓜分中国(20分钟)1. 列强瓜分中国的背景和原因1)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2)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剥削。
2. 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1)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施加压力。
2)列强各自在中国设立势力范围,对中国进行瓜分。
3. 列强瓜分中国的结果1)中华民族的狂潮被更加激发。
2)列强的瓜分并没有使中国完全亡国,反而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四、练习与检验(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对中国的影响。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过程与方法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重点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doc

网站建设与维护(全套上册)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是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维新运动,在这场战争中清王朝的腐朽落后彻底暴露,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但是也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课有利于增强学生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
二、说学情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学生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也了解了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背景,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是学生不注重阅读书本知识,提取与归纳信息的能力较差,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我会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以及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围绕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能说出甲午战争的经过的结果,知道《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列举列强瓜分中国的史实和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小组合作探究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和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语: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甲午战争的经过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语:接下来就进入了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多媒体导入的方式。
我会通过多媒体播放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的诗朗诵,之后提问:这首感人肺腑的诗歌道出了台湾所受的痛苦,表达了台湾想要回归祖国怀抱的盼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分析部编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教案)第5课<wbr><wbr>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894年9月,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
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教师展示图片《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并让学生谈感想。
(教案)第5课<wbr><wbr>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学生说出感想:日军残忍如禽兽,满清腐败无能,人民生灵涂炭;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6.教师提问:1895年,日军陆海军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目标导学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马关条约》各条款内容对中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致使中国京津地区受到安全威胁;中国东南沿海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受到收缩和损害。
②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为了还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从此,列强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
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2.教师指出: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目标导学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简单了解“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2.教师指出:“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
3.教师展示《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教案)第5课<wbr><wbr>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提问:当时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强国——美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呢?
学生回答:当时美国正在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
进一步提问:为争夺中国市场,美国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门户开放”。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4.教师指出:“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日本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经过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