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成像技术-第2.2.3节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学实践教程参考答案--第三章

医学影像学实践教程参考答案--第三章

第三章头颈部第一节眼部病例3-1【临床表现】患者女性,35岁,右侧眼球突出,复视伴眼痛1周,行CT检查。

【描述】右侧眼部内直肌较对侧异常增粗,与周围结构分界尚清。

周围骨质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左侧眼球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眼部炎性假瘤【鉴别诊断】1.淋巴增生性病变:为多结构受累,部分包绕眼球生长,信号均匀。

与脑白质相比呈等低信号。

2.转移瘤:眼外肌结节性增粗,不典型与肌炎型炎性假瘤相鉴别。

病例23-2【临床表现】患者,男性,55岁,左眼渐进性肿胀伴复视6月。

行影像学检查。

【描述】左侧眼部内直肌及左侧视神经较对侧增粗,边缘欠光整,边界欠清。

病灶呈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眶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右侧眼部未见明显异常,双侧筛窦粘膜增厚。

【诊断】1.左侧眼部炎性假瘤。

2.双侧筛窦炎症。

【鉴别诊断】1.淋巴增生性病变:为多结构受累,部分包绕眼球生长,信号均匀。

与脑白质相比呈等低信号。

2.转移瘤:眼外肌结节性增粗,不典型与肌炎型炎性假瘤相鉴别。

病例3-3【临床病史】患者,女性,52岁,主诉患者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眼较右眼突出,无视物不清、复视等症。

行MRI检查。

【描述】左侧眼眶内锥肌间隙内可见不规则异常信号影,大小约 2.6X2.4X1.7cm,呈T 1WI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临近左侧泪腺、上直肌、上斜肌及左侧视神经受压移位。

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诊断】泪腺良性混合瘤【病理】(左眼眶内)肿瘤组织由粘液及软骨样的基质和上皮样成分构成,部分腺管上皮鳞化伴角囊肿形成,符合多形性腺瘤。

【鉴别诊断】1.泪腺恶心上皮性肿瘤:边缘多不规则,常伴有泪腺窝区骨质破坏。

2.泪腺淋巴瘤:形态不规则,常包绕眼球生长。

病例3-4【临床病史】患者,女,51岁,主因“双眼视物模糊2年,左眼斜视3月。

”入院。

行MRI 检查。

【描述】左侧眼眶内可见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灶,边界尚清,DWI呈高信号,大小约2.4cm×1.7cm,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所示副鼻窦未见异常,双侧乳突未见明显异常征象。

医学成像-第二章:投影X线成像系统

医学成像-第二章:投影X线成像系统

假设用一种单一能量的X线照射厚 度为d的物体,其入射射线强度为Io, 透射后的强度为量的X射线照射某种特定的物质时单 位距离上的衰减系数。
I Io e
μd
X线的衰减
射线的衰减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不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X射线、 γ射线)
所以:
C
I1 I 2 I1

e
1
e
[ 1 ( l1 l2 ) 2l2 ] 1l1
e
根据表达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在X-ray成像系统中,图象的对比度仅仅与被 探查物体的厚度L2及被探查物与周围组织间的 线性衰减系数之差有关,而与照射对象的总厚 度无关(理想情况下)。 为了 提高图像的对比度,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1): 使用造影剂 (2): 克服散射对图像对比度的影响(滤线栅) (3): 多能量摄影
X射线
片基 感光乳胶 X射线 传统胶片摄影系统 增感屏
片基
感光乳胶
片基 增感屏-胶片系统
X射线摄影照片的分辨率比较高,用 摄影胶片作为X射线图像的永久记录仍 然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但是, 为了得到照片,必须配备一套冲洗设 备,操作过程也比较麻烦。 注意区分: 透视和平片摄影图像的明暗区域
透视和胶片的区别
I. 相干散射 II. Compton效应 III. 光电效应
相干散射(只改变方向,无能量损失)
30
射 线 的 衰 减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不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X射线、 γ射线) I. 相干散射
II. 光电效应 III. Compton效应
+
光电效应的能量供受关系:
Ee E Ei
Ee :电子的动能 E γ: γ射线的能量 Ei :第i层电子结合能

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的成像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是其中的一种,它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成像技术进行医学诊断。

这种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同时也缩短了医学检查的时间。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 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是一种将不同的成像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医学成像的方法。

它可以放大不同成像技术的优点,从而提高医学成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那个时候,CT和MRI还只是由少数医院使用,且成本高昂。

而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X光、CT、MRI等成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也由此而生。

2. 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的应用在医学领域中,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可以用于病情的诊断,还可以用于手术的规划和监测。

下面列举几个实际应用的例子:2.1 脾功能鉴定(SPECT/CT)SPECT/CT是一种可以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合起来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用来评估脾功能,对于体育医生和军事医疗工作者而言,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检测脾脏的损伤或其他异常状态,从而及时进行处理。

2.2 肿瘤检测(PET/CT)PET/CT是一种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合起来的技术。

它可以用来检测肿瘤组织。

这种技术还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肿瘤的活动情况,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2.3 心脏检测(MRI/CT)MRI/CT技术结合了两种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更多关于心脏和血管的信息。

这种技术可以检测到心脏瓣膜损伤或狭窄,甚至可以观察到血管硬化的程度。

这种技术还可以用来评估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3. 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的优点和风险作为一种综合多种成像技术的诊断方法,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有以下几个优点:3.1 准确性高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的准确性特别高,这是基于不同成像技术间互补性而得出的结论。

医学成像学基础知识概览

医学成像学基础知识概览

医学成像学基础知识概览
医学成像学是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及病理变化的科学。

医学成
像技术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以下是医学成像学的基础知识:
1. 成像技术分类
医学成像技术分为结构成像和功能成像。

结构成像是通过静态
图像对人体结构进行观察,如CT、MRI等;功能成像则是通过动
态图像对人体组织或器官的代谢活动进行观察,如PET、SPECT等。

2. 常用成像技术
- X线成像技术:透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 CT技术:多层螺旋CT、电子束CT。

- MRI技术: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

- 超声波成像技术:B超、彩超、经食管超声等。

- 核医学成像技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

3. 成像技术的选择
不同的成像技术选择取决于医生对病患的诊断要求以及成像技术的适用范围。

不同的成像技术各有优劣,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成像技术。

4. 总结
医学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选择适合的成像技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医学成像技术的优劣进行权衡,以达到更好的医学诊断效果。

医学影像专业知识资料

医学影像专业知识资料

医学影像专业知识资料1. 医学影像学概述
1.1 医学影像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1.2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史
1.3 医学影像学的主要分支
2. 常见医学影像技术
2.1 射线成像技术
2.1.1 射线的基本原理
2.1.2 射线摄影技术
2.1.3 (计算机断层扫描)
2.2 磁共振成像技术 ()
2.2.1 磁共振原理
2.2.2 扫描技术
2.2.3 图像特征
2.3 超声波成像技术
2.3.1 超声波原理
2.3.2 超声波成像技术
2.3.3 超声波在临床应用
2.4 核医学成像技术
2.4.1 放射性核素原理
2.4.2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
2.4.3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
3. 医学影像处理和分析
3.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3.2 图像分割和识别
3.3 计算机辅助诊断 ()
4. 医学影像在临床应用
4.1 影像解剖学
4.2 影像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4.3 影像在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4.4 介入放射学
5. 医学影像伦理和安全
5.1 辐射防护
5.2 患者隐私和数据安全
5.3 医学影像设备的质量控制
6. 医学影像专业发展前景和趋势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医学影像专业知识资料的大纲,每个部分都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详细阐述和补充相关内容。

CT工作原理

CT工作原理

CT工作原理引言概述: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常用的医学成像技术,它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算法来生成人体内部的详细图像。

本文将介绍CT的工作原理,包括X射线的产生、扫描过程、图像重建和应用领域等方面。

正文内容:1. X射线的产生1.1 X射线管:通过向阴极加热来产生电子,然后通过加速电压将电子加速到阳极,当电子撞击阳极时,产生X射线。

1.2 X射线谱:X射线的能量范围称为X射线谱,不同能量的X射线在人体组织中的穿透能力不同。

2. CT扫描过程2.1 准备:患者躺在扫描床上,需要保持静止。

2.2 扫描:X射线管和探测器围绕患者旋转,同时发射和接收X射线,形成一系列的投影图像。

2.3 数据采集:探测器将每个投影图像转换为电信号,并传输给计算机进行处理。

2.4 重建:计算机利用数学算法将投影图像重建为横断面图像。

2.5 图像处理:通过图像处理算法,可以增强图像的对比度和细节,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3. CT图像重建3.1 过滤和反投影:计算机对每个投影图像进行滤波和反投影处理,得到初始的重建图像。

3.2 重建算法:常用的重建算法包括滤波反投影算法、迭代重建算法等。

3.3 重建图像质量:重建图像的质量取决于扫描参数、重建算法和图像处理等因素。

4. CT的应用领域4.1 临床诊断:CT可以用于检测肿瘤、骨折、脑卒中等疾病,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4.2 术前规划:CT可以提供三维图像,帮助医生进行手术规划和模拟操作。

4.3 医学研究:CT在医学研究中广泛应用,可以观察人体解剖结构和病理变化。

5. CT的发展趋势5.1 剂量控制:为了减少辐射剂量对患者的影响,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的技术和算法来降低剂量。

5.2 快速扫描: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高,CT扫描速度越来越快,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扫描。

5.3 多模态成像:CT和其他成像技术的结合,可以提供更全面、准确的诊断信息。

总结:CT工作原理是基于X射线的产生、扫描过程、图像重建和应用领域等方面的原理。

医学影像学习计划

医学影像学习计划

医学影像学习计划一、学习目的医学影像学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通过各种影像学技术可以对人体进行非侵入性的观察和诊断。

医学影像学对于临床诊断、疾病的早期检测和治疗方案的制定都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深入学习医学影像学理论和实践,对提高临床医学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医疗技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习内容1. 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1.1 医学影像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1.2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分类1.3 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应用场景1.4 医学影像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系2. 医学影像学技术与设备2.1 X射线成像技术2.2 CT成像技术2.3 MRI成像技术2.4 超声成像技术2.5 核医学成像技术2.6 影像设备的操作和维护3. 医学影像学临床应用3.1 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3.2 影像学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3.3 影像学在肿瘤学、心血管病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应用3.4 影像学在妇产科、儿科、骨科等特色专科的应用三、学习方法1. 理论学习1.1 通过医学影像学相关的教材和论文,系统学习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

1.2 参加医学影像学的相关课程和学术讲座,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2. 实践操作2.1 到医院影像科、放射科等部门进行实习,学习各种影像技术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影像学诊断的实际流程。

2.2 参与临床医学影像学诊断病例的讨论和分析,学会借助医学影像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规划。

3. 科研训练3.1 参与医学影像学领域的科研项目,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医学影像学的前沿技术和新思路。

3.2 撰写医学影像学相关的科研论文或学术报告,培养对医学影像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理解能力。

四、学习计划1. 第一阶段(1-3个月)1.1 学习医学影像学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影像设备的操作维护等内容。

1.2 到医院影像科进行实习,观摩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应用过程。

1.3 阅读医学影像学相关的论文和资料,了解影像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医学成像原理

医学成像原理

图像质量 一幅医学图像的质量由成像方法、 设备特性以及操作者所选定的变量 所确定。图像质量不是单一因素, 而是至少五个因素的复合:对比度, 模糊,噪声,伪迹和失真等,如图11所示。图像质量因素和成像系统变 量之间的关系将在后续章节中详细 讨论。
Here show fig.1-1 again.
然而,大多数变量是与成像过程
相关联的可调节的物理量,例如, 放射摄影中的千伏值,超声检查 术中的的增益和MRI中的回波时 间等。这些选定的值将决定图像 的质量和特定人体特征的能见度。
The ability of an observer to detect signs of a pathologic process depends on a combination of three major factors: (1) image quality (2) viewing conditions (3) observer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2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By eng Deng From Institute of BME
Summary:
2.1 Introduction
2.2 Image Quality
2.3
Tissue Characteristics and Image Views 2.4 Image Viewing Conditions 2.5 Observer Performance
Principles of Medical Imaging (医学成像原理)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邓振生 Zhensheng Deng from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常用方法
1.荧光屏显示 2.多幅照相机:从荧光屏拍摄到胶片 3.激光照相机:直接将数字信号记到胶片,质量较好 成像机理: 激光器发出激光→超声解调器(调节激光强度)→反光镜 反射,在与胶片垂直的方向上,依次投射。 使计算机按顺序输出与激光束在胶片上位置同期的电信号 来,控制超声解调器,即可将顺序不同的电信号作为平面影像 由激光照射到胶片上,再通过胶片显影得到CR照片 特性:激光束越细,影像分辨力越高 专用胶片: =780nm左右半导体激光有高感光性的微粒子单 面胶模专用胶片
U
105
PSL相对强度
2
2
U
104 103 102 101 10 0 102 101 10 0 101 102 103
X射线照射量(mR) X射线照射量与PSL光强的曲线关系
2.二次激发光的波长 PSL 最大发射波长em(该波长的荧光,强度最大) = 390-400nm, 二次激发光的最大激发波长ex(该波 长激发出的荧光,强度最大)=600nm。em, ex易于 区别,所以读取影像信号时,会得到良好的信噪比 3.二次激发光的功率:一定范围内, PSL强度随二次激 发光的功率增大而增大
计算机x射线摄影

由日本首先开发,是利用原有 X-光设备,换上特殊的胶片暗合、 “胶片” (即所谓 IP 板) 和 “胶片机” (即 CR 机)。因此 所有操作过程基本不变。 Fuji 有不需要操作暗合的 CR,但 是还是先用 IP 板曝光再读取。成像板是CR 成像技术的关键.
CR (Computed Radiography)
CR的优点与不足
返回
光激励发光(PSL)物质


定义:某些物质第一次受到照射光照射时,能将 一次激发光所携带的信息贮存,当再次受到照射 光时,能发出与第一次激发光所携带的信息相关 的荧光,这种现象称为光激励发光 首选:掺杂2价铕离子的氟卤化钡结晶(Ba FXE , X=氯,溴,碘等)光激励发光作用最强。
优点:1.散射体积很小,散射抑制力强;
2.扫描时间降低。
返回
比较SPR扫描投影放射摄影和 DF数字透视




SPR系统具有较低的散射几何条件,点检测器几乎没 有散射,对严重受伤的患者,可允许工作人员在其 身边; SPR系统具有较高的检测器精度和效率及完美的对比 度灵敏度; SPR可容易构成一幅大视野图像; SPRx射线源的使用效率低,射线管热负载高,光通 量低,扫描速度慢,限制了有效的瞬时分辨力和图 像的帧频; DF 快速帧率适合于数字造影血管减影; 返回

作用:防止成像过程中成像板面的摩擦损伤
表面保护层 PSL物质层 基板 成像板结构示意图
返回
背面保护层



可重复使用达2-3万次,但IP板使用前应当 用光照射,消除任何可能存在的潜影且使 用中应避免IP板被擦伤。 板中荧光物质对放射线、紫外线的敏感度 远高于普通X射线胶片,因此摄影前后IP板 都要屏蔽 摄影后板上的潜影会因光的照射而消褪, 所以必须避光
返回


表面保护层:聚焦树脂类纤维;防止PSL物质层使用过程中受到损伤 PSL物质层:
PSL物质层 + 多聚体溶液→基板 ↑ ↑ 直径4-7µm 硝化纤维素聚酯树脂等 直径过大, 作用:使PSL物质分布均匀 发光量增强,影像清晰度下降 • 基板: 聚酯树脂纤维胶膜
作用:保护PSL物质免受外力损伤;一般制成黑色,避免激光发生界面反射,提高清 晰度;一般加吸光层,防止光透过基板 背面保护层:材料同表面
X光胶片
计算机X射线摄影 (computed radiography CR)
X 射线 电信号
A/D转换器
CR 流
人体组织
光电倍增管 荧光信号
X射线信号
一次激发光
PSL物质
二次激发光


荧 数字信号 荧光屏 光 照相机 信 号
PSL物质
模拟信号
计算机X射线摄影 (computed radiography CR)
返回
普通x射线摄片:拍摄条件、增感屏、及所用胶片决 定了影像特性,一旦形成不能改变; CR:可对不同诊断要求处理图像,较大范围内自由 改变影像特性,图像处理功能增强。 • 方法:

对比度增强,图像锐化:对原始图像中黑化度太深或太浅进行 校正,改善图像质量,提高兴趣区信息显示率; 灰度翻转,局部图像放大,图像迭加:扩大显示途径,增加信 息显示率; 数字减影:消除无关结构的背景图像,使需要观察的结构能更 清楚地显示 数字平滑技术:有效减小影像噪声

优点: 1.散射体积小,对散射线抑制强,探测器效率高 2.使用了光电倍增管,降低了射线的照射量 缺点:机械结构复杂,行有扭曲失真,扫描时间长
返回
线(扇)扫描摄影
过程:
1.x射线管发出射线→狭缝准直器→扇形 x射线束→被检物体→一维探测器组(线 阵探测器) →电信号(具有被测物体某 一行信息)→ A/D转换→射线数字影像 中的“行” 2.被检者相对于射线束和探测器平移 →不同时刻的按行分布的电信号→ A/D 转换→按顺序存贮,得到二维数字影像。 其灵敏度和分辨力取决于探测器的结构

贮存信息的消褪 : 一部分被F心俘获的电子会在读取信号前逃逸, 从而使二次激发光照射时,晶体的PSL强度减小, 该现象称为消褪。 读取前8小时,强度减少四分 之一,所以CR系统都有自动补偿装置,临床要求 摄片后8小时内读取处理。 返回 时间延长 电子逃逸 PSL强度减小 信息衰减

过程
IP(贮存在PSL物质中的影像信息的载体)均匀移动→ 激光束(二次激发光)经反光镜反射,在与IP垂直方向 上一次对IP精确而均匀的扫描→IP释放PSL →集光器→ 光电倍增管→强弱不同电信号→放大→A/D转换器→数 字化影像信号→反复进行,得到数字化影像图像
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介质
IP上的影像信息经过读取、图像处理显示出数字图像 在荧屏上显示人眼可见的灰阶图像
保存方式:胶片、磁带、磁盘、光盘
传统的胶片保存
CR(computed radiography) 成像的基本过程
常规X线成像:
高 压 发生器
X线管
显影
定影
烘干
诊断胶片

1995年Sterkung公司研制出使用非晶态硒型平板探测器 的直接数字化x射线成像系统(direct digitized radiography,DDR)先经闪烁发光晶体转换成可见光再 转换为数字信号 1997年Trixeil研制出使用非晶态硅型平板探测器的直接 数字化x射线成像系统(DDR)将X线直接转换成数字信号 注意:所谓 DDR 就是 DR,是某厂家产品的名称,不是 什么特殊技术。
• 缺点:
①时间分辨力差,不能动态显示;
②细微结构的显示上与增感屏/胶片系统相比,空间分辨力还 稍不足; ③ CR设备价格昂贵 返回
数字图像
模拟图像
返回
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DR)
直接数字化 X 射线摄影( Digital Radiography , DR)不再采用X线胶片,而是在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的 计算机控制下,采用一种外形似 X线胶片暗盒的一维 或二维的 X 射线探测器直接把 X 射线信息影像转化为 数字图像信息的技术。 当 前 DR 设 备 主 要 采 用 二 维 平 板 X 射 线 探 测 器 (flat panel detector,FPD)
CR系统成像的基本过程
使用前的成像板 记录 被测体 X线管
激光用扫 描仪
消除 消除用光源
读出
激光

CR成像的基本过程
1.影像信息的采集:涂在IP板上的PSL物质来完成
①成像板的结构
②IP板的使用注意事项 2.影像信息的读取:贮存在PSL物质中的A信号→激光扫描仪→D信号
3.影像信息的处理:
4.影像的再现:PSL物质中的潜影物质→激光扫描仪→计算机→人眼 影像
2 U

发光机理:
F心:是晶体的一种点缺陷,能吸收特定波长的可见光。 掺杂2价铕离子的氟卤化钡晶体 Ba FXE 被x射线或紫外 B a FX 线长时间照射后, 能置换 中的 而形成发光中心, E B 即形成F心。 当Ba FXE 受X射线照射时,产生电离,形成电子-空穴 对,空穴被PSL络合体俘获,电子则被以往形成的卤素负离 子空位俘获,形成亚稳态的F心,这个过程贮存了x射线的能 量,将射线所携带的影像信息记录下来,形成潜影,此后当 用特定波长的可见光(二次激发光)照射受到x射线激活 的 Ba FXE ,F心吸收二次激发光,将捕获的电子释放出去, 并把量子能量转移给 E , E 向低能态跃迁发出荧光,即通 过二次激发光的激励将贮存的x射线能量释放出来。
1 .0
PSL发射光谱
二次激发光谱
PSL相对强度
0 .5
0 .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波长(nm) 氟卤化钡的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
PSL的衰减特性: 对于快速扫描读取影像信息至关重要,实际上是逐渐衰减 的,且衰减速度慢,二次激发光束的移动扫描、读取信号过程 中,已经扫描过的地方仍在释放PSL,对正在被读取的信号形 成干扰,降低信噪比,影响图像质量。 • • 环境的干扰: PSL物质对x射线、紫外线、射线、射线、射线以及电 子都有感应,所以长期未用的IP,读取影像时,会出现微小黑 点,应在使用前用激发光照射,消除这些黑点。


气体电离室探测器
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 (direct digitized radiography,DDR)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DR设备照片

非晶态硒型平板探测器
原理: ①信息的采集:将非晶态的硒涂覆在薄
膜晶体管TFT阵列上,入射射线光子→硒 层→电子空穴对产生→外加偏压电场作用 →电子和空穴朝相反方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在每个TFT中电容积分成为贮存电荷 入射x射线光子能量和数量→ 每个TFT 即为一个像素。 ②信息的获取: 扫描控制电路触发→每个 像素中的FET把贮存电荷按顺序逐一送到 外电路中去(像素中影像信号的读出)→ 读出放大器→同步转换为14位二进制数字 信号→系统控制台(贮存处理数字图像信 息)→影像监视器显示 ③探测器的恢复:扫描控制器自动恢复电 子暗盒内的感应介质,保证探测器的可重 复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