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教学设计
大班语言咏柳教案(精选9篇)

大班语言咏柳教案(精选9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大班语言咏柳教案的资料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咏柳》教案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咏柳》教案活动目标:1。
引导幼儿欣赏古诗,并初步理解古诗含义。
2.鼓励幼儿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活动准备:1。
柳条、丝绦、剪刀、碧玉的图片,以及表情图片。
2.录音机、磁带、视频。
3.水袖若干条。
活动过程:谈话导入提问1、小朋友春天来了,我们身边的景物都发生了哪些变化?2.出示柳条图片:这是什么?柳树上面有长长的什么呀?你能用动作表示一下长长的柳条是怎样长在柳树上的?小结:又细又长的柳条是从柳树上垂下来的,你觉的又细又长的柳条像什么?3.柳条上面长着绿绿的是什么?它像什么?小结:春天到了柳树、柳条、柳叶都变得非常漂亮,老师想到了一首关于柳树的古诗,它的名字叫《咏柳》。
4、你知道“咏柳”是什么意思吗?(咏,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咏柳,是赞美柳树,它是我国唐朝伟大的诗人贺知章写的。
我们一起来听听,你最喜欢哪一句?)二、欣赏并初步理解古诗的含义1.播放视频提问:你最喜欢那一句?(根据幼儿的回答贴出相应的图加文)2.请小朋友朗读一次3.你知道诗句中的图片代表什么意思吗?(碧玉、丝绦、剪刀)4.“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想表达什么样的意思?小结:诗人从远处看到高高的柳树像是用碧玉装饰成的一样,而下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绿色的丝带。
5.那谁知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意思呢?小结:细细的嫩叶究竟是谁的巧手剪出来的?最后诗人终于想出了答案,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剪出来的啊!这首古诗的意境美不美?那这么好听的古诗怎样读就更美啦!三、鼓励幼儿有感情地朗读古诗1.我们看看前两句,诗人看见这么美丽的景色会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
贴表情图)2.诗人看见这么好的景色想到一个问题,这细细的嫩叶究竟是谁剪出来的?这一句应该怎么读?(疑问、贴表情图)3.最后诗人终于找到了答案“二月春风似剪刀”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恍然大悟、贴表情图)小结:诗人用古诗来赞美柳树,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赞美柳树?(唱歌,跳舞)四、游戏1、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柳树、柳条、柳叶。
小学语文拓展课程《古诗文中的柳》教学设计

⼩学语⽂拓展课程《古诗⽂中的柳》教学设计《古诗⽂中的柳》教学设计⼀、课程实施背景《中国⽂化意象课程》是在整合现⾏语⽂基础性课程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化内容的基础上拟开发的⼀个拓展课程,融合了语⽂、科学、美术、历史、⾳乐等多个学科的学习,使学⽣能够对同⼀事物或⽂化现象有多视⾓、多维度的深⼊理解,让学⽣学会发散与整合思维、打开并拓展视野,将所得体验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以期达到形成学⽣核⼼素养、积淀学⽣⽂化底蕴、培养学⽣家国情怀的⼈⽂⽬标。
《古诗⽂中的柳》是作为《中国⽂化意象课程》中的⼀个⼦课程。
⼆、课程设计理念中国⽂学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些固定的意象群,解读这些意象群,对鉴赏古诗⽂、捕捉古⼈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起到重要作⽤。
《中国⽂化意象课程》以各类⽂化意象为主题,梳理义务教育阶段所学古诗⽂中常见的⽂化意象,包括树⽊类、花草类、动物类、⾃然景观类等。
以柳意象为例,从古⾄今,杨柳以其婀娜多姿的体态,纤细曼长的柔情,深得诗⼈们的喜爱,历代⽂⼈通过观柳、赏柳、咏柳,寄予柳丰富的情感。
在唐诗宋词诸多意象体系中,“柳”更是⼀个频繁出现的意象,“柳”是春天的使者,既可成为离别情思的代名词,也可以作为相思情爱的信使,⼜可以表现思乡情结,还可以成为⼥性⾝材的⽐喻和象征。
咏柳诗词是中国诗海中的艺术奇葩。
《古诗⽂中的柳》梳理所学古诗⽂中柳的物质具象到⽂化意象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感受柳意象的⽂化内涵,⼒图实现中国⽂化意象和语⽂学科内容的有效整合。
课程实施打破固有的授课空间、学科界限的束缚,在相关学科教师的引领下,以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为主,采取⾃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
课堂教学分为“赏柳——画柳——咏柳——识柳”四个环节。
第⼀环节,以第⼆课堂实践活动为契机,带领学⽣到柳浪闻莺进⾏赏柳体验,请社科⽼师从植物学⾓度了解杨柳的⽣长规律和⽣长特性,同时补充柳浪闻莺作为南宋时期帝王的御花园,象征南宋时期政治、经济、⽂化繁荣的历史背景。
柳树风声教学设计

柳树风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题目: 柳树风声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柳树风声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听力、表演等综合能力,感受柳树风声的美。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柳树风声,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二、教学内容1. 柳树风声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2. 学习材料:录音带、图片、乐器、实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柳树的图片,引导他们回忆柳树的特点,并与上次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让学生了解柳树风声的主题。
2. 柳树风声讲解(10分钟)向学生讲解柳树风声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例如:柳叶轻摇、清风拂面、柳丝婆娑等,引导学生用五官感受柳树风声的美好。
同时,播放录音带给学生听,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柳树风声。
3. 观察柳树(15分钟)带领学生到操场或柳树下进行观察活动,让他们仔细观察柳树的叶子、树干、枝干等特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柳树的样子。
然后,让学生模仿柳树风声的形态,用身体语言表现柳树风声的特点。
4. 柳树风声的乐器演奏(15分钟)给学生准备乐器,如木鱼、铜钹、小军鼓等,让学生使用乐器表演柳树风声的特点。
老师可以以领唱的方式搭配学生表演,形成柳树风声的合奏。
通过乐器演奏,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柳树风声的美妙。
5. 柳树风声的诗歌创作(15分钟)给学生展示一些有关柳树风声的诗歌,并与学生进行共读。
随后,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感受创作柳树风声的诗歌,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对柳树风声的感受融入诗歌中。
6. 总结(5分钟)让学生展示他们创作的诗歌,共同欣赏和倾听每位同学对柳树风声的理解和表达。
最后,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去感受周围的大自然,体验柳树风声的美妙。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感受柳树风声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并通过身体语言、乐器演奏和诗歌创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柳树风声的感受。
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通过亲身体验和创作,使学生对柳树风声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听力、表演和创作能力。
咏柳教学设计15篇

咏柳教学设计15篇咏柳教学设计咏柳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
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1.师:你能背哪些古诗?指名背诵,表扬鼓励。
2.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两首古诗。
师:谁会读?(指名读,请小老师读)2.师:谁已经会读了?请他读一读(表扬)。
3.听老师读,说说你听到了什么?4.听录音,跟着读(两遍)。
5.再听老师读一读,自己轻轻地读一读。
6.师生合作读,一人读一行(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师揭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
)7.生看图,师讲古诗大意: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糊糊,似乎有沙沙的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8.师:谁已经背出来了,请来试一试。
(看图试背,师表扬鼓励)9.齐背古诗三、学第二首古诗1.板书:咏柳(指名认读)诗得作者是谁呢?(贺知章)师板书。
会背的站起来背一背(表扬鼓励)。
2.听录音,想想你听到了什么?3.请小老师领读古诗(两遍)。
4.听录音,跟着读(注意停顿)。
6.指名背诵古诗。
四、复习巩固1.男生、女生分别朗读两首古诗。
2.指名背诵。
3.小组开展背古诗比赛,选出优胜者,表扬鼓励。
咏柳教学设计2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咏、碧、妆、剪、裁”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咏柳》。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了解比喻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谈话激趣:同学们,春天到来时,天气转暖,花开了,草绿了,小鸟又飞回来了,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春天的一切都充满着生机。
春天是这样的美,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
2.释题:“咏”即用诗歌来歌颂和赞美。
“咏柳”即是赞美柳树。
《柳树说》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柳树说》优秀教学设计(教案)柳树说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案背景
本教案是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主题为《柳树说》。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研究课文《柳树说》,学生能够理解柳树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
1. 把握柳树的特点和语言表达方式。
2.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内容
1. 课文《柳树说》的阅读。
2. 分析和讨论柳树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柳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柳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导读: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
3. 朗读: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帮助他们熟悉柳树的语言表达。
4. 分析:指导学生分析柳树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引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思考和想象。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柳树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柳树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并与自己的经历进行对比。
7. 拓展:鼓励学生在家中观察柳树的生长情况,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柳树的感悟。
六、教学评估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积极参与度、讨论质量和发言能力。
2. 书面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心目中的柳树的文章。
七、教学反思
本教案通过激发学生对柳树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分析和理解柳树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学生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并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感悟。
咏柳教学设计教案范文(14篇)

咏柳教学设计教案范文(14篇)咏柳教学设计教案范文(14篇)篇一《咏柳》的是唐代诗人贺知章。
咏柳,就是歌咏柳树的意思。
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借以抒发在春回大地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第2课《咏柳》。
1、通过对诗古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学会4个生字,会认2个生词。
3,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多媒体课件。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
[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
2、导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这轻快飞行的燕子,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柳枝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你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杨柳图)。
4、揭题解题:柳树真美啊,唐朝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
+》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咏柳》。
5、欣赏配乐朗读,学生感受古诗节奏。
6、自由读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7、突显生字,指出这些字是今天所要学习的生字,再让学生读字。
1、指导学习第一、二句。
(1)通过预习,你读懂了哪些词的意思,学生交流后回答:(2)(放远看柳树的图片)大家预习得很充分,你们看到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多么婀娜的柳树啊,在诗人的眼中,她就像一位什么呢?是啊,诗人感叹((4)指名读。
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合作学习第三、四句。
(1)和同桌一起读三四句。
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一树碧玉,万条绿绦和数也数不清的细叶,原来是二月春风的杰作啊!继而体会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文笔精华(四)《杨柳》教案教学设计3

文笔精华(四)《杨柳》教案教学设计3导读:课题文笔精华(四)杨柳课时2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寓情于物的抒情文法,帮助学生理解杨柳所代表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作一些分析评价。
2.引导学生归纳和学习本文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寓情于物的抒情文法;对比的写作手法。
2.杨柳所代表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作分析评价。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课件,图片作业布置教材P【教学过程】一、导入以贺知章的《咏柳》导入后,板书课题作者。
二、认识作者丰子恺(1898—1975)现代作家、画家、文学翻译家。
浙江崇德人。
画册《子恺漫画》,开中国漫画先河。
他的散文率真、朴素、清幽。
既包含着人间隔膜和儿童天真的对照,又常有佛教的观念。
总的来说,读他的散文时时可以感悟到一种恬淡的禅味。
三、研读课文(一)整体感知师:本文是一篇散文。
欣赏散文,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要旨,了解文中的材料,感受作者的心意,品味美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巡视。
读后请学生畅谈感受。
(二)赏析课文1.教师:前人喜欢杨柳,往往有很深的原因,作者认为喜欢杨柳可以有哪些理由?喜欢杨柳,可以有那么多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作者却没有,却只强调“随缘”而非存心“结缘”。
你从哪些感受到作者与杨柳是“随缘”而非存心“结缘”。
2.前两个自然段都以“天下事往往如此”结尾,两个“如此”的含义是什么?讨论,回答。
天下事往往如此,而作者却并非如此,而是“随缘”而非存心“结缘”。
从作者喜欢杨柳的随缘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观?(平和,不刻意,崇尚朴实自然,反对存心安排。
)学生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感受作者的人生态度,感受语言特点。
小结:总的来讲,这前三段交待了作者和杨柳的关系,反复强调了“随缘”,文字如话家常,看似闲笔,实际上是为下文咏柳蓄势,奠定了全文基调:崇尚平实自然(三)分析赞柳部分1、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想到咏柳呢?是早有打算吗?是有人约稿吗?不是。
三年级咏柳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三年级咏柳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三年级咏柳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透过视图,让学生把诗中的话变成画,从而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学会有韵律感的诵读古诗,能读出春天的美,柳树的美,春风的神奇。
3、透过朗读描述春天的古诗,进一步体会春天的美,诗句的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4、能根据图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创作诗。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从而把诗读出语气。
难点:激发学生爱诗、爱春天的情感,自己创作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把同类诗与本诗相联系,初步体会情感同学们,此刻是什么季节春天来了,花开了,草绿了,我们又能够在温暖的阳光下愉快地游戏了,你们喜欢春天吗是呀,春天是花的世界,是鸟的天堂,也是诗的故乡,春天如此完美,许多诗人都用优美的诗句来描述、赞美了春天的可爱,你们还记得我们在国学课上学习了哪些赞美春天的诗吗我们此刻玩一个看图猜诗名的游戏好吗课件出示:《春晓》、《村居》两首古诗及相应画面2、欣赏春天画面,激发其情感走进了春天,我也不由自主地爱上了春天,因此,我把春天那美丽的景色拍了下来,想看吗那就请你跟着老师一齐走进春天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春天的画面3、介绍柳树的小知识,对柳树有初步认识。
看到这些画面,你最想说什么在这些画面中,你见到的最多的是什么(学生答:柳树)柳树有着十分旺盛的生命力,早春二月它便穿上了淡绿色的春装,向我们报告春的来临,到了六月,柳絮漫天飞,那是它们在寻找自己的新家,而当秋风卷走大批黄叶时,它却依然绿意融融,因此又有人把春天叫作“柳条春”。
4、引出课题、解题、读题想明白刘老师此时此刻在想什么吗我最想把唐朝著名大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赞美柳树的诗推荐给大家。
是的名字叫《咏柳》。
(板书课题)你们还记得“咏”是什么意思吗(板书::赞美)我们还学过哪些题目中带“咏”的诗学生答:《咏鹅》、《咏鹅》就是赞美…《咏华山》就是赞美…那么《咏柳》又是什么意思呢既然是赞美柳树,那我们就应怎样读课题呢(指名读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柳树图片及古诗看到这么美的画面,这么有名的诗句,想读吗遇到不认识的字怎样办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2、此刻同桌两个同学比一比,看谁能把这首诗读准确,如果你的同桌能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就请你在书的上方给他画一张笑脸,如果他哪读的不够准确,就请你帮帮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教具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投影、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图片、小猪头图片、砖头图片、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图、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聆听故事,提出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
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
大哥盖了一间茅草屋,二哥盖了一间木头屋,只有小弟最勤快,盖了一间砖头屋。
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
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一下就倒了,大哥逃到二哥家里。
可大灰狼又使劲吹,想把房子吹倒,结果不凑效,它改用头撞,轻轻一撞,房子就倒了。
吓得大哥二哥撒腿就跑,一口气跑到了小弟家。
可是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怎么撞,砖头房子一动不动。
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
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
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
那边的石桌上放着好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出示情境图)
二、教学新知
1.教学“同样多”
教师:同学们刚才听了《三个小猪的故事》,好听吗?那下面回答老师几个问题。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进行德育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的图片,砖头的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随意比较)
2.操作(教科书第7页“做一做”1)
(1)教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请学生对着橡皮摆铅笔,要求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可只一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
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得是否一样。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得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教师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起摆弄,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2.教学“多些、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