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五柳先生传教案优秀5篇

五柳先生传教案优秀5篇

五柳先生传教案优秀5篇《五柳先生传》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熟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学生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

●教学方法1.文献法。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如陶渊明简介、作品介绍、陶渊明的思想、历代文学家对陶的评价等等。

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探究,力求有所发现。

2.朗读法。

这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文字平淡而富含真意,朴实而又凝练,需要在多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的情操。

要保证课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3.讨论点拨法。

对课文的翻译、对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讨论交流中完成,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师生互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资料汇演,设置开放性问题供学生探究思考,深层研讨,突破难点;品味鉴赏,赏析课文个性鲜明的写法和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设计(一)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

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优秀3篇

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优秀3篇

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优秀3篇精心整理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希望这份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优秀3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更多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明确人物个性并分析成因2.体会并学习本文简洁晓畅的语言特色二、教学重点:1.明确五柳先生的人格特征: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特立独行)2.体会本文简洁晓畅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安贫乐道”思想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出示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成就及评价,同学自读。

(2)出示问题:从材料中说说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3)过渡:《五柳先生传》这篇课文又寄予作者什么思想情感?(设计说明:通过阅读材料,学生了解作者尤其作者的思想状况。

为下面的人物个性、主题、语言特点的学习打下基础)2.了解文义(1)师范读,生自读,文从句顺即可。

(2)给下列句子画出正确的句读并作翻译:①因以为号焉。

②或置酒招之。

③曾不吝情去留。

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⑤其言兹若人之俦乎?(3)以小组为单位翻译课文,将有困难的字、词、句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①因/以为号/焉。

②或/置酒/招之。

③曾不/吝情/去留。

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⑤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设计说明:通过划分句读,同学会自觉翻译课文,了解文意。

方法上先组织统一学习,再小组学习,便于同学学习)3.明确人物个性及成因(1)出示下列问题,学生讨论:①你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五柳先生的个性特征吗?这个特征从哪几件事上可看出来?②想一想:他的个性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先前的作者简介想一想)(2)小组讨论,教师作巡视指导。

(3)小组展示,师生共同评点。

五柳先生个性特征:不慕荣利。

(安贫乐道;特立独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事件:①好读书;②性嗜酒;③常著文章以自娱。

个性特征形成的原因:儒道思想的早期影响,官宦生涯的厌倦,归隐生活的向往。

五柳先生传教案(精选17篇)

五柳先生传教案(精选17篇)

五柳先生传教案(精选17篇)五柳先生传教案篇11、学问目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翻译语句,了解意思;品析语句,积累名句2、力量目标把握学习古文的方法3、思想目标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导入师:这一学期,我们还学习了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游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抱负社会的追求。

现在让我们从写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更直接的熟悉陶渊明。

新授总结作业1、背诵文章2、把拓展的内容收集到课外学问本上,并再收集2个课文节奏划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教案篇2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标为依据指导。

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育同学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力量。

培育同学制造性阅读力量,提倡多角度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2)让同学在主动乐观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要求同学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育语感。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五柳先生传》是长春版八班级上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短小精致的文言作品。

陶渊明运用记传体,假托五柳先生之名表明自己特立独行、不与世俗苟同的内心情怀,通过对自己的志趣、爱好体现出一名高洁的隐士不凡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

教学本课,重在指导同学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共性鲜亮的写人手法,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以点拨为主,多练习朗读。

分析课文引导同学从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通过争论,感悟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亮的思想性格。

五柳先生传教案(优秀3篇)

五柳先生传教案(优秀3篇)

五柳先生传教案(优秀3篇)《五柳先生传》教案篇一一、导入1,导语: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视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我们学过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个性?──《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初读重点拼音:辄(zhé)吝情(lìn) 短褐(hè)箪(dān)瓢屡(lǚ)空晏(yàn)黔(qián) 汲汲(jí)俦(chóu) 衔觞(shāng) 欤(yú)多音字:传(zhuàn) 好(hào)2、注意节奏。

课文节奏划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三、合作学习疏通文意:第一段:何许:什么地方。

许:,处所、地方。

亦:也。

详:形容词作动词,知道。

姓字:姓名。

字: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外改的别名叫“字”。

因:因此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以:把。

为:作为。

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助,无义。

好:喜欢,喜好。

不求甚解(成语):不追求过细的理解。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优秀4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优秀4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优秀4篇】关于《五柳先生传》说课稿篇一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是河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旨在让学生领略杰出人物的风采。

同时也走进古人的世界里,感受古人的人格魅力,培养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材内容:本文是东晋诗人、辞赋家陶渊明的一篇自传。

在文中作者表明了自己的三大志趣:一是好读书,二是性嗜酒,三是常写文章自娱,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人性之美。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与阅读能力,熟悉了文言文的阅读步骤,本文的篇幅短小,词句理解较简单,适合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质疑来探究文章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理论依据: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学目标1)能结合注释,掌握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陶渊明,通过对其生活状况、志趣和爱好的梳理体会作者高洁的精神和强烈的人格人性之美。

3)学习陶渊明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高洁精神,力求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三、教学重点难点:梳理作者自传中的兴趣和爱好,学习陶渊明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精神,力求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四、教法和学法1、诵读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主动质疑,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五、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课前准备:已经预习完成:课文的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初译课文。

(一)导入新课(3分钟)(二)读课文知通文意(15分钟)(三)抓文眼品读课文(10分钟)柳先生传说课稿篇二一、说教材《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4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4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4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4篇引导语: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体会课文写人方法。

3、品析词句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教学方法】l、诵读—品味—积累。

2、品读—评析—习作。

3、设疑一点拨一释疑。

【媒体设计】1、放音机(配课文朗读磁带)。

2、投影仪(配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画胶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课前印发教师撰写的《采菊东篱下──古诗新读》。

(见后“附”)一、导语设计(出示诗意画投影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

它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静的心境。

诗人为何有此心境呢?主要与诗人生活际遇、性格志趣有关。

现在,我们就通过他的著名散文《五柳先生传》,来认识认识这一代名家。

(解说:诗丈、图并举,乃为教学营造淳朴、宁静的意境,让学生迅速找到与课文谐和的振点。

)二、解题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当时政治黑暗,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

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

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

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三、研习课文1、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精选16篇)《五柳先生传》篇1五柳先生传(第二课时)一导入各位同学,假使我们现在都变成了鸟,有两种生活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做寓居于鸟笼的金丝雀,衣食无忧,冷暖不愁,但要察言观色、强言欢笑;一是做翱翔于天际的鸿雁,任意东西,自由往来,但要忍饥挨饿,经历风雨。

你会选择哪种生活呢?请说明理由。

(指名回答) 的确,当物质和自由两者不可兼得之时,大多数人会难以抉择。

而真正崇尚自由的人,则会毅然摒弃物质,选择自由。

即使忍受物质的匮乏,也要固守精神世界的纯净和独立。

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今天我们要学习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名所写的一篇自传,一同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高洁的精神气质。

二初读全文1.文中哪些语句介绍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从中可看出五柳先生具有怎样的品性?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衣------短褐穿结如安贫乐道食------箪瓢屡空也志趣: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喝酒------性嗜酒,期在必醉率真自然著文------常著文,娱己示志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文字。

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

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4.齐读全文。

三拓展提升1.阅读诗作,分析作者于诗中所抒发的情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认识?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②],一去三十年。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6篇完美版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6篇完美版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一):《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文的真实情境,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体验故事,进行自主感知,自我感悟,构成语感,陶冶情操2、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透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指导思想】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中学生的阅读潜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潜力。

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潜力,也就是抓眼的潜力。

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

而任何一种潜力的构成都是训练的结果。

抓取关键信息的潜力也是需要训练的。

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练)。

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此刻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透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

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务必启发学生,引导探究。

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用心思维。

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能够丰富多彩。

回归人文是新课标的另一面重要旗帜。

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文精神除了横向的相通,还有纵向的传承。

而文学即人学,要深层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

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教材分析】《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中学语文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短篇传记,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3、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重点】1、在老师点拨下,进行独立探究,启发思维;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过《桃花源记》。

请同学介绍作者的概况。

(学生回答)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

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

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

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

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

这一年,他亲自参加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

适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解职而归。

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

终年63岁。

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

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

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

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辄(zhé) 吝情(lìn) 短褐(hè) 箪(dān)瓢屡(lǚ)空晏(yàn) 黔(qián) 汲汲(jí) 俦(chóu) 衔觞(shāng) 欤(yú)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

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三、翻译理解1、同桌交流,解决疑难;2、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许:处所,地方。

详:详细地知道。

因:就。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性:本性。

嗜:爱好。

旧:老朋友。

或:有时。

置:准备。

招:邀请。

造:往,到。

辄:就。

尽:喝个尽兴。

期:期望,希望。

曾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环堵:房屋四周。

堵,墙壁。

萧然:空寂。

短褐:粗布短衣。

穿,破。

结,缝补。

晏,平静,安逸。

如:……的样子。

终:结束。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类。

衔觞:喝酒。

觞,酒杯。

以:来。

乐:使……快乐。

志:心意,志向。

四、课堂小结读书贵有方法。

朱熹说:“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

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

”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今人学者王富仁说:“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

‘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法,接受方式。

”林语堂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便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指名朗读课文;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合作探究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

请同学们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体现出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1、淡泊名利:“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爱好读书著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3、嗜酒如命,率真放达:“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4、安贫乐道:“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三、质疑拓展1、文中最为详写的是他哪方面的特点?写五柳先生的喝酒,也最传神。

2、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

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愁”。

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3、资料二:《短歌行》(节选)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醉。

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日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宣州谢眺楼饮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资料三: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门阀制度,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又无力反抗,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平静,如阮籍、嵇康、刘伶等。

这实际上是他们使自己得到心灵解脱的一种无奈。

(学生讨论)《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而成的自传。

四、课堂小结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这不仅让读者对他与众不同的情操、思想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2、完成《语文作业本》;3、补充训练:阅读唐朝王绩的《五斗先生传》,完成练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

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

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

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

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

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

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

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

”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附译文:有位五斗先生,用爱好喝酒的方式游戏人间,凡有人用酒请他,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前往,而且必定喝醉,喝醉了,就不择地方倒地便睡,酒醒后又起来继续喝酒。

他经常一喝就是五斗,因此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

先生无思无虑,很少说话,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

他忽儿离开,忽儿回来,行为动静自然,符合天地法则,所以万事万物不能缠绕住他的心。

他曾经说:“天下事物大概能够看得清楚。

人生如何能够保养?嵇康便撰写了《养生论》;道路为什么会穷尽呢?阮籍于是悲恸哭泣。

所以,故作胡涂,是圣人的行事态度。

”于是,他一直实践自己的心意,最后不知去向。

① 为何作者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② 为什么称嗜酒为“酒德”?这个名称有没有特殊含义?③ 为什么五斗先生可以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却生活得那么无拘无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