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教案
五柳先生传教案(优秀3篇)

五柳先生传教案(优秀3篇)《五柳先生传》教案篇一一、导入1,导语: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视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我们学过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个性?──《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初读重点拼音:辄(zhé)吝情(lìn) 短褐(hè)箪(dān)瓢屡(lǚ)空晏(yàn)黔(qián) 汲汲(jí)俦(chóu) 衔觞(shāng) 欤(yú)多音字:传(zhuàn) 好(hào)2、注意节奏。
课文节奏划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三、合作学习疏通文意:第一段:何许:什么地方。
许:,处所、地方。
亦:也。
详:形容词作动词,知道。
姓字:姓名。
字: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外改的别名叫“字”。
因:因此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以:把。
为:作为。
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助,无义。
好:喜欢,喜好。
不求甚解(成语):不追求过细的理解。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优秀4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优秀4篇】关于《五柳先生传》说课稿篇一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是河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旨在让学生领略杰出人物的风采。
同时也走进古人的世界里,感受古人的人格魅力,培养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材内容:本文是东晋诗人、辞赋家陶渊明的一篇自传。
在文中作者表明了自己的三大志趣:一是好读书,二是性嗜酒,三是常写文章自娱,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人性之美。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与阅读能力,熟悉了文言文的阅读步骤,本文的篇幅短小,词句理解较简单,适合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质疑来探究文章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理论依据: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学目标1)能结合注释,掌握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陶渊明,通过对其生活状况、志趣和爱好的梳理体会作者高洁的精神和强烈的人格人性之美。
3)学习陶渊明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高洁精神,力求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三、教学重点难点:梳理作者自传中的兴趣和爱好,学习陶渊明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精神,力求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四、教法和学法1、诵读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主动质疑,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五、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课前准备:已经预习完成:课文的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初译课文。
(一)导入新课(3分钟)(二)读课文知通文意(15分钟)(三)抓文眼品读课文(10分钟)柳先生传说课稿篇二一、说教材《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五篇】

【导语】作者陶渊明运⽤记传体,假托五柳先⽣之名表明⾃⼰特⽴独⾏、不与世俗苟同的内⼼情怀,通过对⾃⼰的志趣、爱好体现出⼀名⾼洁的隐⼠不凡的⼈格魅⼒和⼈⽣追求。
⽆忧考⼩编整理了⼋年级下册语⽂《五柳先⽣传》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演讲 ⼆导⼊: 1, 课前想给⼤家出⼀个谜语,认真听好了有这样⼀位诗⼈,他曾带领我们领略过⼟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园风光,为我们描绘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美景,也曾带着我们⼀起南⼭种⾖,东篱采菊,他曾在朝廷为官,但终因不肯为五⽃⽶⽽折腰,辞官归隐⽥园,这位诗⼈是谁啊? 2, 谁能简单的介绍⼀下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东晋诗⼈。
由于他热爱⽥园⽣活,写了⼤量⽥园⽣活的诗篇,历来被称为“⽥园诗⼈”。
) 他⾃号五柳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古⽂就叫做五柳先⽣传,显然,这是陶渊明为⾃⼰写的⼀篇⾃传。
三定向⽰标: 学习⽬标:1,了解⼈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 ,学习并掌握⽂中的⽂⾔词汇。
检查预习:⽂学常识在课前已经找同学回顾了,这⾥就不再多说了,看字词,找同学给下列加点词注⾳。
四,读课⽂,整体感知⽂意 1,⾃读。
学习⼀篇古⽂我们最先应该做的就是把课⽂读熟,下⾯时间请同学们⾃读课⽂,字⾳或断句读不准的先把它画上,⼀会听录⾳的时候注意听。
2,听读。
刚才读的时候同学们可能有的字⾳和断句叫不准的,我们来听⼀遍课⽂的录⾳,刚才叫不准的地⽅你认真听。
3,再读。
读书百遍,其义⾃现,请同学们再读课⽂,这次不但要读熟,还要思考⼀个问题,五柳先⽣是个什么样的⼈? 4,个别读,其它同学听听他读得怎么样,⼀会找同学评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语⾳,语速,停顿) 5,课⽂已经读过好⼏遍了,不知道五柳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同学说说,你觉得五柳先⽣是⼀个怎样的⼈?你从哪看出来的? 五,疏通⽂意 1要想真正的了解五柳先⽣我们还需要理解⽂章⼤意,那么下⾯就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如果遇到你实在翻译不出来的,就把它画上,待会我们共同来解决。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4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4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4篇引导语: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体会课文写人方法。
3、品析词句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教学方法】l、诵读—品味—积累。
2、品读—评析—习作。
3、设疑一点拨一释疑。
【媒体设计】1、放音机(配课文朗读磁带)。
2、投影仪(配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画胶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课前印发教师撰写的《采菊东篱下──古诗新读》。
(见后“附”)一、导语设计(出示诗意画投影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
它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静的心境。
诗人为何有此心境呢?主要与诗人生活际遇、性格志趣有关。
现在,我们就通过他的著名散文《五柳先生传》,来认识认识这一代名家。
(解说:诗丈、图并举,乃为教学营造淳朴、宁静的意境,让学生迅速找到与课文谐和的振点。
)二、解题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当时政治黑暗,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
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
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
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三、研习课文1、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精选16篇)《五柳先生传》篇1五柳先生传(第二课时)一导入各位同学,假使我们现在都变成了鸟,有两种生活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做寓居于鸟笼的金丝雀,衣食无忧,冷暖不愁,但要察言观色、强言欢笑;一是做翱翔于天际的鸿雁,任意东西,自由往来,但要忍饥挨饿,经历风雨。
你会选择哪种生活呢?请说明理由。
(指名回答) 的确,当物质和自由两者不可兼得之时,大多数人会难以抉择。
而真正崇尚自由的人,则会毅然摒弃物质,选择自由。
即使忍受物质的匮乏,也要固守精神世界的纯净和独立。
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今天我们要学习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名所写的一篇自传,一同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高洁的精神气质。
二初读全文1.文中哪些语句介绍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从中可看出五柳先生具有怎样的品性?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衣------短褐穿结如安贫乐道食------箪瓢屡空也志趣: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喝酒------性嗜酒,期在必醉率真自然著文------常著文,娱己示志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文字。
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
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4.齐读全文。
三拓展提升1.阅读诗作,分析作者于诗中所抒发的情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认识?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②],一去三十年。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6篇完美版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一):《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文的真实情境,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体验故事,进行自主感知,自我感悟,构成语感,陶冶情操2、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透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指导思想】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中学生的阅读潜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潜力。
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潜力,也就是抓眼的潜力。
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
而任何一种潜力的构成都是训练的结果。
抓取关键信息的潜力也是需要训练的。
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练)。
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此刻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透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
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务必启发学生,引导探究。
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用心思维。
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能够丰富多彩。
回归人文是新课标的另一面重要旗帜。
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文精神除了横向的相通,还有纵向的传承。
而文学即人学,要深层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
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教材分析】《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中学语文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短篇传记,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共8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共8篇)篇:《五柳先生传》设计《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主备人一、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从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选自《陶渊明集》,文章不足二百字,语言质朴,简约,凝练,以传记的形式,勾画出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展现作者淡泊名利,悠闲自适的隐者心态。
经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对于文章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作者卓尔不群的人生追求,还需要正确的引导,方能领悟。
教学参考资料上,有这样的内容:萧统在《陶渊明传》中写道:“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时人谓之实录。
”有些教师先入为主,上课伊始就将此文定为陶渊明自传,这是不合适的。
因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不应忽略学生认识的经验、感受,不顾及学生的成长背景,将知识的生硬地传递。
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是一次次旧知与新知的碰撞、重组、融合的过程,是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的进程,这种学习,才是主动的、深入的。
在七年级,学生已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对作者的生平事迹,作品风格都有所了解,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菊花与陶渊明更是融为一体,成为隐士君子的象征。
这些知识、情感、乃至能力储备,都为此文的学习,作好了各种准备。
教师适当的设疑激趣,将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经验背景与文本相结合,从而获得自己的感悟与理解。
在课文的《导读》中,有这么一句话:“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教师可以这句话作为教学的起点。
正规、传统意义上的传记是怎样的?本文别具一格在何处?作者为什么要别具一格?教师增补有关传记文章,与课文形成比照,让学生带着疑问,在筛选,加工、处理中,积极思考,有效延伸教材。
二、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翻译文章,积累文中“许、辄、晏如、会意、汲汲、戚戚”等词义,辨析“之、言、志、意”等一词多义现象;2、品读文句,筛选信息,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与精神风貌。
《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共3篇

《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共3篇《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1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五柳先生传》的作者刘知几及其代表作。
2. 理解《五柳先生传》的基本情节和文字特点。
3. 引导学生从尊重人格,珍惜友情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究。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知识点:(1)名著解读:《五柳先生传》的基本情节及其文字特点。
(2)文化素养:从理解人性,尊重人格,珍惜友情等方面进行探究。
(3)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细节理解、主旨把握、情感理解等。
2. 教学手段:(1)教师讲解+学生参与讨论。
(2)小组合作探究、合作讨论、交流。
(3)学生阅读、解读和感受自由XXX。
(4)PPT教学辅助。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通过名著解读,了解《五柳先生传》的基本情节及其文字特点。
(2)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读者,通过阅读发挥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并体验到人性,尊重人格,珍惜友情。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理解《五柳先生传》典故中蕴含的意义和升华的信念。
(2)如何引导学生依据《五柳先生传》中典故和古诗词,进行个人思考,认识到人性的本质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学生参与讨论:简要介绍《五柳先生传》的作者刘知几及其代表作,引导学生通过展示与简单讲解来掌握知识,了解《五柳先生传》的基本情节及其文字特点。
2. 小组合作探究、合作讨论、交流:采取小组探究的方式,将课文中的典故细节、名言警句,古诗词等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讨论,促进知识的进一步转化。
3. 学生阅读、解读和感受自由XXX:引导学生在个人的感悟和想象中体会和思考《五柳先生传》中的情感体验,探究和发掘文章蕴含的思想价值。
4. PPT教学辅助:根据教学内容,区分重点和难点,配合PPT,讲解透彻、通俗易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教学内容。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知识点:名著解读-了解《五柳先生传》的基本情节及其文字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五柳先生传
鄞州区横街镇中学许鹏浩
教学目标
1、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
3、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4、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
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
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
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
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2、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年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从少年起就经历了很多政治上的纷扰,后来出仕(当参军和县令这样的小官)到归隐,更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迁,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是很不满的。
他归隐时四十一岁,虽然有不少复出机会,但直到晚年也“不肯复仕”。
六十三岁去世,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著有《陶渊明集》。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二、初读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质质疑问难,翻译全文。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全文写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内容?
三、细读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请找出。
2、从他的性格和志趣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一个宁静淡泊的人
生活:家贫;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一个安贫乐道的人
志趣: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一个志趣高雅的人
2、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一个率真放达的人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一个自得其乐的人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
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3、四人一组讨论:五柳先生“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
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
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台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四、再读延伸
1、五柳先生的性格和志趣在当时的社会有没有积极的意义?是否适合我们现在的社会?
2、你认为五柳先生的性格和志趣中的哪一点最值得你学习?为什么?
3、结合陶渊明生平,你认为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与陶渊明有什么关系?
(陶渊明诗句与五柳先生形象相印证)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马说》
附:板书设计
22.五柳先生传
闲静少言不慕名利-----隐者心情
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悦己
性嗜酒期在必醉-------率真放达处于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
环堵萧然宴如也-------安贫乐道(人格高洁)
赏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淡泊名利
附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
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
”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