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泰德·休斯以水悟道的诗歌探索之路
水的秘密

水的秘密作者:大路来源:《醒狮国学》2016年第07期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从水说起“上善若水”。
水,让人充满敬畏。
海洋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0.8%,在人体内水占到了70%。
我们人类始终想在茫茫宇宙中找到地球之外的生命,而判断一个星球是否可能有生命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先判断那个星球有是否水。
二十多年前,有位日本人,叫江本胜,写了一本书《水知道答案》,被全球八十多个国家翻译出版。
江本胜认为,波动创造了词语,词语是自然的变化。
因此美丽的词语创造美丽的本性。
丑陋的词语创造丑陋的本性。
这是宇宙的基础。
因此,水和什么词在一起,事后用某种摄影方法所获得的水结晶模样也不同:跟好词在一起的水,结晶就好看,跟坏词在一起的水,结晶也会变得狰狞。
连水都如此“多情”,这世界显得多么可爱!于是各国都有中小学和宗教团体把他的理论拿去教育孩子和信徒,应该懂得爱和感恩。
不过一段时间之后,出现了众多科学家批评江本胜的理论属于“伪科学”,而且批得有理有据。
最后,江本胜本人也在其英语官网上承认并不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而是一种原创思考。
有人评论说,《水知道答案》里的道理即使是假的,但通过假的理论让人懂得爱和感恩,不也挺好吗?何必较真呢?但我们都面临着这样的无奈。
人类要生存必须不断通过理性来发展科学,用科学来认识自然万物的规律,然后加以运用。
可是,人类要幸福,又不是能生存就能幸福,还得需要道德的环境,这样社会才会更加温暖和谐,才能真正幸福。
然而,用理性的方法,我们找不到道德的依据。
所以,西方哲学家康德把道德列为实践理性,认为道德无需证明为什么要遵守,没有任何利益的考虑,直接去遵守道德,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
可我们凡人,谁能做到这样呢?于是“真”和“善”在这里发生了矛盾。
人类已经走过了童年时代,再用童话故事、传说和经不起推敲的试验来试图让人自觉地去遵守道德对于许多人是行不通的了。
依水之思文言文翻译

夫水者,天地之间之至柔也,其性善下,润万物而不争。
自古至今,水之妙用,莫不令人感慨万千。
余于水之思,欲抒发心中之情,以寄怀古之幽情。
水之德,可谓大矣。
昔孔子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以其润物无声,利而不争,故能得道之真谛。
古人有云:“上善若水。
”是以水之德,为君子所崇尚。
水之态,亦可谓妙矣。
观其波澜壮阔,浩渺无垠,令人心旷神怡。
若遇水之清浅,碧波荡漾,则令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
水之态,既有豪迈之姿,又有温柔之态,实为天地间一大奇观。
水之声,亦令人陶醉。
听那潺潺流水,似丝竹之音,悦耳动听。
若遇水之激荡,波涛汹涌,则如龙吟虎啸,震撼人心。
水之声,既有温柔之音,又有激昂之音,令人回味无穷。
水之用,亦可谓广矣。
农事耕种,赖水灌溉;舟楫行船,赖水载运;水利发电,赖水之力。
水之用,遍及人间,无处不在。
古人云:“水者,天下之至宝也。
”是以水之用,为世人所敬仰。
余观水之思,不禁想起古人咏水之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泽被天下,润泽万物而不居。
”此诗所言,正是水之德也。
然而,水之德,亦令人深思。
水虽善利万物,但亦有时而恶。
如洪水泛滥,淹没良田,毁坏家园。
是以水之德,非独善也,亦有时而恶。
古人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此言水之德,亦令人深思。
余于水之思,不禁感慨万千。
水之德,水之态,水之声,水之用,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水之德亦有时而恶,令人深思。
是以余欲以此文,抒发心中之情,以寄怀古之幽情。
夫水者,天地之间之至柔也,其性善下,润万物而不争。
然而,水之德亦有时而恶,令人深思。
是以余于此,依水之思,抒发心中之情,以寄怀古之幽情。
自古至今,水之妙用,莫不令人感慨万千。
余于水之思,愿世人皆能崇尚水之德,珍惜水之用,共谋水之利,以保水之清,利国利民。
如此,水之德得以传承,水之用得以发挥,水之思得以绵延。
吾辈当以此为任,不负水之恩泽,不负先人之教诲。
水之德,水之态,水之声,水之用,无不令人赞叹。
21650459

l n ef f e c rm hn s a i ,whc a  ̄ n mp c n h sltrle p i s p y,eo o t o u o C ie eT os m ih h ss o g i a to i ae i hl o h f o c —ul k o a d hsp ei rain a e1 hsp p ri itn e o a d esteT os tn e c n Hu h s n i o t ce t sw l c o .T i a e e d dt d rs a it e d n yi g e ’ sn h
品却呈现出一派温馨 、 平和的景象 , 这一改变主要源于他对道家思想的接受和吸收。对于 日 益陷入 困境的西方文明 , 休斯这位具有忧患意识的艺术家一直在苦苦地思索对策。在 17 91
年接受文学批评家艾格博特 ・ 发斯( ge as 的采访时 , EbrFa) t 休斯曾说 : 很明显 , “ 存在一种普
维普资讯
泰德 ・ 斯诗歌中的道家思想倾 向 休
区 缺 李子丹
内容提要 : 英国著名桂冠诗人泰德 ・ 休斯的早期诗歌 以阳刚、 野性 的风格著称于世 , 但是他 的中后期作 品却展现 出一派温馨、 平和的景象。促使他诗风大变的主要原 因之一要 归于道 家思想的影响。事实上, 道家思想影响了其 中后期的人生态度 、 生态观乃至诗歌创作。本文 拟从这三个方面探讨休斯诗歌 中的道家思想倾 向。 关键词 : 泰德 ・ 休斯 诗歌 道家思想 影响 作者简介: 区缺,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英诗与诗论研 究; 李子丹 , 中山大学外 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英诗与诗论研 究。
( unzo 2 5 C ia n etr fBi egN r lC lg ,Ji rv c.H rr- G aghu5 7 ,hn )adlc e o a hn oma ol e inPoi e e 1 0 ur c e l n e
高二议论文习作: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
所谓上善若水,便是要有水一样的“善”,即做人如水一般无私,宽容,滋润世间万物而与世无争。
古往今来,上善若水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圣人在为人处世的大道上前行。
上善若水,要有广大的胸襟。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水汇集成海,便有了深不可测的度量。
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无不有着非凡的气度。
韩信曾受过胯下之辱,然而当他成为大将军后,并没有向当年羞辱过自己的无赖报复。
以德报怨,如此宽广胸襟,如何不叫人佩服?林肯在竞选美国总统前夕,在一次演说时被一个参议员羞怒家世窘困,然而对此他并不在意,反而以自己一番发自肺腑的发言赢得了众人真诚的掌声。
他对待政敌,总是本着宽容待人的原则化敌为友,为他日后的成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可见宽容的心就如同浩瀚的大海一般能够容纳万物。
上善若水,还要有着谦虚的心,不与万物争高下。
水往低处流,这正是因为水的谦逊,不愿追名逐利,攀龙附凤。
但凡读过武侠小说者,不难发现那些武功造诣深不可测的人往往并不显眼,《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就是个典例。
纵观古今,牛顿说:“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孔子说:“守之以谦。
”毛泽东说:“虚心使人进步。
”苏格拉底说:“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
”如水一般谦逊,始终难能可贵的品质。
楚汉之争,项羽饮恨而终,刘邦一统天下,根本原因在于谦逊这一品质的有无。
项羽狂妄自大,不可一世,不听谋士计策,反之刘邦恭敬待人,谦逊有礼,谋士们自然而然就为他出谋划策,对他忠心耿耿了。
上善若水,为人低调,这并不是懦弱的体现,而是为今后成功的铺垫。
总而言之,上善若水,是善的最高境界,做人惟有上善若水,才能像老子说的那样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高二:蓝�B。
上善若水—写作演示教学

上善若水国庆去了都江堰,在二王庙看到了“上善若水”四个大字,这是对水的最大褒扬。
岷江从千里雪山蹒跚而来,承载着黎庶的厚望与千年来的文化深韵,大概是带着哲学意味的思维。
让人顿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
水,滋润万物而流淌在最低处,不与万物竞高下,所以老子有“上善若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海之所以宽广,是在于它处于水流最低处。
人活在世上,必定会受到世俗的纷扰,不可能像过去的文人们那样找一僻静的地方隐居起来,在社会的激流中,忘记了感恩,在乎荣誉,在乎被肯定,在乎别人的评价,没有了感恩,人就活在感情沙漠。
如果把自己放在水流的最低处,不但不会失去什么,反而会凝聚更多的涵养和包容,收获更多的感动,起先在乎的那些也会随之而来。
泰戈尔曾说:“离我们最近的地方,路程最遥远,我们最谦卑时,才最接近伟大”,不管处于什么地位,应该把自己放在水流的最低处,像水一样包容一切,怀揣一颗的感恩的心去寻觅生活中点滴的感动。
做人当如水,如水的襟怀坦白。
忙碌纷繁的尘世,在一切浮华的背景下,或许是为了让自己不受伤或是过得更好,人们学会了把自己伪装起来,不停地换着面具过活,有多少人能够坚守心灵的净土?做人当如水,干净澄澈,出淤泥而不染。
交友亦是,那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境界已经很少了,但我们不能缺的是待人的那份真诚,那份如水的朴实,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
明镜如水,用波澜不惊的心情去映照世间百态,映照出世间的善、恶、清澈与污浊。
我们需要做的是对照自己,主动地如水般净化自己。
若水向前,随遇而安。
人生是一条不会回头的单行线,遇见什么,就是什么,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可以改变面对现实的心态。
不管是什么样的困境,只要我们能将自己放在水流的最低处,避高趋下。
改变姿态,就像雪、水蒸气都是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存在,不变的是本质。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人生也像流水那样一去不复返,因此,趁我们正年轻,趁阳光正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坚持下去。
行走在人生路上,需要的是水的这种一往无前的勇气与豁达顽强的精神,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多一份坚守,发一份光。
自然返魅 天人合一 —泰德·休斯自然诗中的道家思想倾向

[ 键 词 ] 泰德・ 关 休斯; 然观 ; 自 道家思想; 影响 [ 中图分类号 ] H16 0. 2 [ 文献标 识码 ] A [ 章编 号 ] 17— 60 20 )30 3- 2 文 62 8 1(0 90— 04 0
文 明的进步 ,尤其是 现代科 学和 工业革命 开始后 的 3 0年 0
的小镇 , 终年 幽静湿润 。他爱 自然界 的花 鸟鱼虫 , 川溪林 莽 , 流连忘返 。但成年后 的休 斯却越来越多 的 目睹 自然 的劫难 , 他 昕到 了 自然 的啜泣 之声 , 同情 自然 , 心 自然 , 开始 他 关 并
思考 人与 自然 的关系 。
“ 坐忘” 见独” 和“ 等完全 无为 的方式 , 依靠直觉来达到 的。老 子也说 : 致 虚极 , 静笃 。万物并 作 , 以观其 复” “ 出 “ 守 吴 ,不 户, 知天下 ; 不窥 牖 , 天道 。其 出弥远 , 知弥少” 见 其 。 休斯早 期诗 歌 中所 渲染 的狂暴场 面实 际上是在 暗示本 能 和直 觉被压抑 后所产生 的可怕后果 。休斯就 曾在 《 的诞 诗
一
般意义 上的智慧 , 是指理性 的推 理和分析。老子认 为正 而
、
瓦解 人类中心主义与 直觉崇 尚
式这些所谓 的理性扰 乱 了人 的新 型 , 使人 失去了本真 。庄子 也持相 同的态度 ,并认 为悟 道的方式应该 是通过 “ 心斋 ” ,
休斯 自 与大 自 幼 然为伴 。童 年生活在 被奔 宁山脉环抱
直 觉 的崇 尚 。老 子在《 道德 经》 十九 章中就主张 : 绝学弃 第 “
智, 民利百倍 ……故令 有所 属 : 见素抱朴 , 寡欲 , 少私 绝学 无
忧。” 他认为 ,智 慧出 , “ 有大 伪” 这里 的“ 和“ , 智” 智慧” 不是
水的咏叹

水的咏叹作者:张柟来源:《莫愁·智慧女性》2015年第12期西方思想史上最早的哲学家、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认定“万物本源是水”,又复归于水。
水是包容万物、支配万物的“无限”。
而东方先哲老子则谓“上善若水”。
私揣内涵之一:尽善尽美者堪称“上善”,其非水莫属。
何况现代生命科学早已定论:“地球生命起源于水”,可证“水为万物基始”并非妄言。
如今,站在信息时代立交桥巅概观天地人寰,在湛湛青天、莽莽大地、浩浩沧海之间,人、人才,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儿,堪称地球骄子,但遑论男女,都是水的宁馨儿。
尽管男人的生命也是水孕化滋养出来的,但先哲今贤们还是强调“女人是水做的……”因为二者既有同质共生的生命原生质,又有不同性状的生命哲学特征和历史运行轨迹。
故而,通常把男性比作雄视百代的高山、女性比作千年流淌的江河,高山流水、两情依依。
我们正可以用水将两性人才发展的精神状貌、创造价值、发展趋势的全过程和本质特征概括如斯——古往今来,君不见男性人才的创造伟力像万仞高山顶上奔腾咆哮而来的飞湍暴瀑,挟着闪电、裹着雷霆,所向披靡地轰鸣着、为所欲为地喧嚣着;在苍海横流中显示睥睨世界、雄视百代的英雄本色。
而女性人才呢,沉重的历史拷贝再现,她们犹如潜在水底的冰山,偶而露峥嵘的尖尖角,无法自由发展;何况隐在水底的绝大部分,还有被压在大山下的女性人才……她们犹如汩汩流淌的潜流。
头上有大山压顶、周围有泥沙阻塞,但她们毫不退缩地奋力拼搏,在缝隙中夺路,在阻隔前迂回,以水滴石穿的毅力顽强地施展着自己的才干,创造人间奇迹,实现主体价值。
是的,水有柔情,默默无言地滋润大地和献身大海,虽舍身殒命亦不悔。
但是,水也有它的激情,压抑和阻隔只会激起更大的反冲力,如同喷射着炽热烈焰的岩浆,爆发出不可遏止的反压迫灼流和自我突破的创造曲力,这就是女性人才发展的不可抗拒的辩证法则。
现代实践扫描:正是这突迸而出的炽热岩浆,消化了千年冰川,解冻出融融春水。
先是点点滴滴,“如歌的行板”式的浅吟低诉;接着是飞珠轻弹,活脱脱长袖善舞的“飞天”;接下去是潇潇洒洒的奔泻,即使跌落万丈深渊、粉身碎骨,也面不改色。
读懂上善若水

8月4日奥巴马过54岁生日潘基文赠书法《上善若水》手动WJJ编”“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体现的老子的人生态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
道家哲学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做人如水,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做人如水,你热,我便凝固,决不妨碍你的热情;做人如水,你冷,我便沸腾,决不漠视你的寒冷。
七善一曰守拙。
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
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
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
这的确是一种“无为”,但不是对“大我”的无为,而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个人利益上的无为。
二曰齐心。
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返顾地前进,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
因其团结一心,水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轰轰烈烈,激浊扬清。
三曰坚忍。
水至柔,却柔而有骨,信念执著追求不懈,令人肃然起敬。
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千万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真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曰博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泰德·休斯; 《从一滴水中悟道的求索者》; 水之道 【Abst r 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em “The Man Seeking Experience Enquires Hi s Way of a Drop of Water”in Hughes ’1st poems col lection Hawk i n t he Rain (1957) from t hree aspects. It aims t o present the process how Hughes gai ns understanding of Tao through water and thus t o reveal Hughes’initi al intention t o quest for his way of poetic creat ion in the gui dance of Tao of water. 【K ey wor ds 】Ted Hughes; “The Man Seeki ng Experience Enqui res His Way of a Drop of Water”; Tao of Wat er
接下来两节在继续呈现水无所不在的特点基础上 , 进一步展示了 水无所不为的特质。从新生到老去, 历经了长途的生命旅程, 穿越了黑 暗与光明的水滴依旧饱满、明亮、清澈。从天空到地上 , 从仓鼠的耳朵 到老虎的动脉、狗的盆钵, “没有一个地方/它明亮的表情不 曾改进, 没 有一个问题, / 它不曾予以解决。”[ 2]p35 水虽然性质柔弱、宁静, 却有着它 自己独到的用途, 在某些场合中发挥着巨大的威力。不可否认, 世间万
泰德·休斯是享誉文坛数十载的英国桂冠 诗人, 也是二十世纪英 美诗界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希默斯·希尼称 其是“一位伟大的人, 一位伟大的诗人”。休斯的每 一首诗都倾注了他 十分的汗水, 折射出诗性的智慧。本文详细分析了《从一滴水中悟道的 求索者》一诗, 呈现其中独到韵味的同时, 希翼从更 深层次上挖掘这首 诗 之 于 休 斯 诗 歌 创 作历 程 的 深 远 意 义 。
科技信息
○本 刊 重 稿○
SCIE NCE & TE CHNO LO GY INFORM ATION
2008 年 第 27 期
上善若水
— ——泰德·休斯以水悟道的诗歌探索之路
李艳 ( 中南 大学 外国 语学 院 湖南 长 沙 410075)
【摘 要】本文剖析了泰德·休斯第 一部诗集《雨中鹰》中《从一滴水中悟 道的求索者》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从水无所不在, 无 所不为的性质, 以及水之道不 可言说三方面呈现了休斯以水悟道的过程, 揭示了休斯以水之道探索诗歌创作历程的初始。
老子 曰“上善若 水, 水善 利万 物而不 争, 处众 人之 所恶, 故几 于 道”。[ 5] P444 水在休斯 的生命中有着 非同寻常的意 义。1930 年 8 月 17 日, 休斯出生在 英国西约克郡的 一个小镇上, 这里离历史上著 名的勃 朗 特 姐 妹 居 住 地 不远 。《呼 啸 山 庄》中 所 描 述 的 庄 园 四 周 环 境 即 是 西 约 克郡的一个缩影。不佳的气候似乎预示着这并不是一 个宜人的环境, 然而对于休斯而言并非如此。在这里, 休斯度过了非常幸福的童年, 他 曾不无感慨 地说: “生 命之初的前 六年塑造 了一切”[3] p40 休斯坦言 : 当 他深入到西约克 郡的山谷中, 四 面被石壁包围的 感觉, 就像陷 入死亡 的黑暗深渊一样 绝望; 然而从山 谷中走出时, 正是那映入眼帘 的水汪 汪的沼泽地让他重获新生。[ 4] p40 广阔无垠, 漫 无边际的开阔视 域让他 心潮澎湃, 扑面而来 清新的雾气、水中徜徉的蓝色 天空、游走的 白云, 一切的一切让他幼小的心灵感受着世界的美好、自 然的纯净。在全家 移居到麦斯堡(Mexborough)之后, 休斯经常一大早就起 床, 在上学之前 远行至田野中, 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年幼的 休斯曾独自发现过 两条河: “唐河(the Don)与迪恩河(the Dearne)”。[ 1] p12 此外, 值得 一提的 是: 钓鱼的爱好 几乎伴随休斯终 生, 与鱼戏水 的乐趣之于休斯 亦有着 难 以 言 说 的 奥 妙 与神 奇 。
《从一滴水中悟道的求索者》一诗共六节, 每节六句, 节奏紧凑。首 节即直入主 题, “一滴水, 空气的仁慈”[ 2] p34, 奠 定了该诗超凡脱 俗的基 调。紧接着, 诗人呈现了水无所不在的事实: “巨大的蓝色天幕中”、“云 层里”、“茶杯口”、“汗流浃背的胜利者”身上、以至“腐烂中 的小鸟”中, 水滴的踪影随处可见。《庄子·知北游》中有这样一则故 事, “东郭子问 庄子曰: “所谓道, 恶乎在? ”庄子曰: “无所不在。”东郭 子曰: “期而后 可。”庄子曰: “在蝼蚁。”曰: “何其邪? ”曰: “在稊稗。”曰: “何其愈下 邪 ? ”曰 : “在 瓦 甓 。曰 : “何 其 愈 甚 邪 ? ”曰 : “在 屎 溺 。”[ 6] p253-254 这 段 话 充 分说明了道无论高低贵贱, 无论贫富美丑, 无所不在的性质。在这首诗 中, 水穿梭于宇宙不同生物之间, 向读者展现了水之道的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