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类阅读题
托物言志(含答案)

托物言志类散文托物言志类散文的阅读技巧[经典篇目]白杨礼赞茅盾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咏物言志类(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咏物言志类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鹭鸶杜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罗隐①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注】罗隐: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进入京师开始,参加十多次进士试,全部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改名罗隐,隐居于九华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和罗诗题材相同,两首诗都是以大自然的鹭鸶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杜诗先写鹭鸶的外形特点和其捕鱼的情景,然后描绘了它们惊飞远去的画面。
C.罗诗写鹭鸶洁白的羽毛随风摆动,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
D.这两首诗都借鹭鸶来抒发情感,但抒发的情感不同,其中罗诗具有讽刺意味。
2.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鸶,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枯树①韩愈老树无枝叶,风霜不复侵。
腹穿人可过,皮剥蚁还寻。
寄托惟朝菌,依投绝暮禽。
犹堪持改火②,未肯但空心。
【注】①本诗是诗人晚年所作。
②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树木种类不同,故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枯树无枝无叶,只剩下树干,到了严寒季节,枯树不再惧怕风霜的侵袭。
B.枯树树干已经腐朽了,树皮很容易剥离,剥下之后,蚂蚁会来寻觅食物。
C.枯树上长满了菌类植物,到了傍晚,也没任何飞禽会选择到枯树上栖息。
D.枯树虽没有其他的用途,但可用作改火,可见空心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4.诗人写出了枯树的哪些特点?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其二)陈子昂兰若①生春夏,芊蔚②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③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托物言志的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一)

托物言志的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一)托物言志的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在现代文阅读中,有时候我们会遇到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
托物言志,指的是通过描写物品、事物来表达人的心理、情感、主题等。
在解答托物言志的现代文阅读题时,可以按照以下公式进行分析和回答。
公式1:“事物+形容词/动词+表示主题的意象”这种表达方式常常用于传达人的心理抒发、情感体验等。
主要通过对某个事物使用形容词或动词,并结合表示主题的意象来表达人的心情、态度等。
例如: > 在石头城堡的废墟前,我突然感受到一阵深深的孤独和无助。
那些废墟就像一座巨大的囚笼,将我的心灵紧紧地困在其中。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通过形容词“废墟”和动词“感受到”来描述事物,再结合意象“囚笼”,表达了一种孤独和无助的心理状态。
公式2:“事物+与人类行为相关的动作+对主题的暗示”这种表达方式通常用于揭示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描写事物与人类的行为相似或相关来暗示主题。
例如: > 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下,那座小屋彷佛也把自己的冰冷与寒意,无声地传递给了每一个进入其中的人。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通过描写雪花与小屋的相似行为,暗示出小屋的冰冷与寒意,同时传递给读者对于寒冷环境的感受。
公式3:“事物+与人类情感相关的类比/象征”这种表达方式常用于通过事物进行类比或象征,以表达人的情感、心理状态、态度等。
例如: > 夜空中的星星,如同一颗颗闪烁的心灵,在无尽的宇宙中跳跃。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通过将星星比喻为“闪烁的心灵”,来表达星星的美丽和耀眼,以及对宇宙的无尽渴望。
以上就是几种常见的托物言志的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通过运用这些公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答托物言志的题目。
希望对你的阅读理解能有所帮助!。
白杨阅读题及答案

(一)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遇到风沙还是雨雪,()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那么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1. 这段话选自课文《》。
2. 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这段话中写了、、、这样几种自然灾害,相信你还能写出至少两种来:。
4、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5、文中画线的句子是()(1分)a.外貌描写b.神态描写c.动作描写6、这段话运用了()的写法,借赞美白杨树赞美了()。
7、造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1、本文运用的写作手法,热情歌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 、理解句子: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
这段话,描述了白杨树的特点。
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另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
歌颂了的精神。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的意思是:这是一个。
爸爸以自勉,,勉励自己。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高大的白杨树”指;“几棵小树”指。
“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浮起一丝微笑”意思是。
这句话的含义:。
白杨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八下托物言志散文阅读综合训练(含练习及答案)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托物言志散文阅读综合训练课后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①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
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他会教会你许多东西。
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
②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
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
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③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
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扎根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
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
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样也靠人喂养照料。
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
④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
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
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
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
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⑤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
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
这才是奇迹呢,树不用吃饭。
真正有生命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
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
《卖石榴》的阅读题

《卖石榴》的阅读题五明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
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
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去了梅柳之短。
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丽,那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烈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叨也都剪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盅,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
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吗?它会笑你呢。
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我本来就喜欢夏天。
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得的束缚。
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1、联系文章表达的中心理解“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
答: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美,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让,敢于抗争。
此引出对单瓣和双瓣花的赞叹,并把它视为“夏季的心脏”。
2、第六段首反问以后,紧接着说"它会笑你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这是用拟人手法,既生动活泼极富情趣,巧妙地引出下文,屿"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前后照应。
3、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借石榴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答:写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感情: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古代诗歌的题材之托物言志诗-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判断下列哪首是咏物诗 余杭四月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北陂杏花》: 诗人托物言志,以水边的杏花自况,
把杏花比喻成“雪”和“尘”,并形成 对比,写它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 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 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流露 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 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小结:鉴赏咏物诗步骤与方法
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所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
情感
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 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
砭时弊。
①从描写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②从表现手法看,主 技法 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
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 4、关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为基本手法,并常用借物喻人、
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描写(环境烘托)手法。 5、注意答题规范:明物象—指特点—析手法—知感情
温 1、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 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
馨 提
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 2、不同的诗人其处境、性格、思想等的 差异,故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类文阅读题(一)(含答案).doc

三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类文阅读题(一)(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一)乡村听风在乡间行走,踟蹰的脚步,一次次被风指引。
恰好,穿村而过。
风过村庄,泥土、老井、草木与池塘,一切寻常的乡村事物,便多了几分灵动和诗意。
四合的暮云,张开臂膀将村庄拥入怀中,于是,一天又接近了尾声。
炊烟袅袅升起,弥漫着诱人的饭香。
一道残阳,把最后的光束照射在村后浓黛的山顶,金色遍地。
被晚风轻抚的炊烟,远远看去,像极了一幅遒劲有力的“狂草”,虚实搭配,韵味无穷。
在乡村,农人熟稔风的秉性,风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农人能听到,也能看到。
在打麦场上,等风扬场是常有的事儿。
焦急等待中,忽见一人指着杨树梢兴奋地喊:“树梢动了,开始干活。
”树梢是风与农人对话的一种方式,万物有灵,树比人更敏感,更懂风的心思。
风从打麦场上吹过,用手温柔地摩挲着一地的金黄,满心欢喜地带走了麦堆里的尘土和麦糠。
有风吹过,村庄便热闹起来。
黄昏时分,通往村庄的小道上,脚步声一阵紧似一阵,被田野拥抱过、与庄稼亲吻过、让溪水洗涤过的风,携带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
母亲唤儿吃饭的声音,开始萦绕在村庄上空,轻盈细碎的风,便跟在孩子们的身后,悄悄地帮他们掸掉衣衫上的尘土和草屑,拂去脸上的汗珠和泥水。
风也有顽皮的一面,看到戴着草帽的农人在田间锄草,也会偷偷溜到农人背后,冷不丁将草帽掀翻在地,看着农人弯腰慌忙追赶草帽而笑个不停。
百无聊赖的时候,风一次次去农人家中串门,如故人般无拘无束。
看见院落里落叶遍地,风便将其归拢成一堆;看见家中无人院门却敞开着,风用力一推,门啪的一声合住了。
待到夜色沉沉,月色溶溶,劳累了一天的村庄酣然睡去,风也在万籁俱寂中,变得蹑手蹑脚,唯恐惊扰了一村庄的月光。
无人陪伴,风也开始有些疲倦了,眼神迷离地打量着每一户人家、每一座房子。
斑驳的树影,朦胧的月色,让眼前的一切看上去影影绰绰,如一幅写意画。
偶有农人晚归,窄窄小巷中,便会传出零星的犬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秃的梧桐
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⑵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⑶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⑷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⑸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⑹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⑺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⑻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
哦,可恶!⑼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⑽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11)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qiáo cùi ( )了。
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c ōng 1óng( )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
爬在榆干上的
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12)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
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
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13)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11)——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15)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16)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17)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18)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选自苏雪林《绿天》)
10.请根据拼音写出第⑥段中应填入的词语。
(2分)
qiáo cùi ( ) cōng 1óng ( )
11.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4分) 答:
1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5分)
答:
13.文中第(11)(12)段写了其它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
(5分)
答:
14.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
15.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5分)
答:
四、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6-20题(23分)
野菊花陈创
①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
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③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④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cha四,外套),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曾经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远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臆;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⑤多少墨客骚人奉和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唱的大多是庭院、公园、花盆里的名菊。
比起
野菊花来,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
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亵玩——这就是野菊花!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
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
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就一齐把眼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
白天盯住太阳,夜晚盯住星星月亮。
那份野性,连日月星辰也只能轮番伺候;
她把她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色的药香毫无保留地
聚散如云如雾。
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
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跃,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⑧她不固守现状。
匍匐的枝条看似软弱,却从不攀缘依附。
这枝被折去,
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冀翮(,翅膀),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
想往,活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含金石意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垂挂到淮河
水沿。
当霜雪卷藏这轴宏篇巨构,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
谋划,将屈原?上下求索?的浩歌冻结在心,待时以蹿发。
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数丛,明年一定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集;成块的,要连片。
然后,在荒滩野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着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
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
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⑨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哪儿开就在哪儿开。
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
西风里,严
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单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
(d60,古代军队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⑩这是一种怎样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又以其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之中,于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叫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才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16.①②③段是从哪些角度描绘野菊花的?请概括回答。
(5分)
答:
17.从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
18.④⑤两段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请具体分析并说明其作用。
(6分)答:
19.⑦⑧⑨三段集中描写了野菊花的性格和气质,请从中找出一个你最喜爱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
20.读完本文,结合你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谈谈你从野菊花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4分)
托物言志类散文的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10.2分憔悴葱茏(每字0.5分)
11.3分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
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
显示出秃梧桐生存的艰难,(2分)此外在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
(1分)
12.3分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答?
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材料
的?或?以秃梧桐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给1分)
13.4分和秃梧桐一样,其它植物也在秋天渐渐萧条,但也都在顽强地活着。
这使得秃梧桐体现
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答?写其它的树
和花衬托出秃梧桐的顽强生命力,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给4分;只答?衬托?
或?深化中心?,缺乏分析,给1分)
14.3分这句话是说,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15.3分示例: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
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只要扣紧?秃梧桐?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16.答案: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
评分:共5个要点,答对两个得1分,答对四个得2分,全对得3分。
17.答案:①不任人摆布;②不禁锢自己;③不固守现状。
评分:答对一
个要点得1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18.答案:第④段描写秋后山野的灰褐、天空的铅灰、紫燕和鸿雁的归去、松柏的褪色、檀竹的落魄等,反衬出野菊花的勇敢和进取;第⑤段描写庭院、
公园、花盆里被人驯化、供人玩赏的名菊,反衬出野菊花桀骜不驯的野性美。
评分: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9.举例:句子: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举一
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
胜者的开怀肆笑。
理由:本句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刻画出野菊
花鲜明的战胜者形象,语言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
评分:只写出句子不得分。
写出句子,分析恰当得2分。
20.答案提示:人生要像野菊花一样有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要在生
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
评分:本题3分。
符合题目要求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