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康复心理学 》实践教学标准
《康复心理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康复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664010课程名称:康复心理学英文名称:Rehabilitation p sychology课程类型: 专业拓展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 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先修课程:人体发育学、生理学、系统解剖学、临床医学导论、组织学与胚胎学等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康复心理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其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可操作性、思想性与适用性兼容并存的特点。
本门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康复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明确心理干预在康复医学中的重要性,熟悉不同身心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心理特征,心理问题的评估,心理康复的方法。
培养学社的临床思维和操作理念,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以心理干预和不同疾病的心理康复为主要内容。
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掌握康复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3.掌握康复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康复的几大基本理论;4.了解康复中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同角色对康复患者的影响;5.熟悉常用的临床心理评估,不同类别心理量表的适用范围;6.熟悉康复治疗中的心理干预方法,了解常见临床问题的心理治疗干预;7.掌握应激障碍的概念、分类、表现和心理康复方法;8.了解心身疾病的概念、特点以及常见分类;9.熟悉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10.了解躯体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心理特征和心理康复方法;11.了解感觉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心理特征和心理康复方法;12.掌握常见精神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熟悉其康复期的心理问题和干预方法;13.了解特殊群体(老年、特殊儿童、妇女)康复的临床表现,熟悉他们康复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康复方法;14.了解其他临床状况的心理康复。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心理康复的概述教学要求1)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学习任务及授课方式;了解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所占的百分比及最终的考核方式及其分值的比重;2)了解康复心理学的历史及发展,对比和相关学科的关系;3)了解康复心理学的实施与发展;4)了解康复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和应用。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基本标准(上报稿)Basic Standards for the Education of Specialty of RehabilitationTherap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1. 专业介绍1.1. 专业名称康复治疗技术1.2. 专业代码6304051.3. 职业岗位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主要对应于基层康复机构的物理治疗技术岗位、作业治疗技术岗位和言语治疗技术等岗位。
基于我国康复医学事业起步较晚,社会需求巨大,以及人力和经费所限,目前在大多数基层康复机构尚未对职业岗位作严格的技术分工,因此,要求培养的康复治疗师既能胜任物理治疗工作,又具有兼做作业治疗和言语治疗等的潜能。
1.4.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以下机构就业:1.4.1. 各级基层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中心)、工伤康复中心、社区医疗机构康复部(社区康复站)和疗养院等。
1.4.2.民政康复中心、残联康复中心、假肢矫形康复中心、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养老服务机构和残疾人用品服务站等。
2..其他: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服务与教育)、体育运动队、民办儿童脑瘫康复中心和自闭症康复中心等。
1.5.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掌握本专业所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基础上,较系统掌握现代康复和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具有独立的实践操作能力,一定的发展潜力及创新精神的“一专多能”高素质基层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
1.6. 培养规格1.4.2. 知识要求(1)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如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病理学、人体运动学、人体发育学等)。
(2)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特别是神经、骨科等方面的临床医学知识。
(3)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中医基础知识,较系统地掌握中医康复治疗技术(如中医推拿、太极拳等)的基本理论知识。
医学康复康复医学与康复科学心理学教学设计

评估方法与标准
• 仪器检查:借助医学影像、电生理等技术手段深入了解患 者的病理生理变化。
评估方法与标准
功能状态
评价患者的运动、感觉、认知等功能水平。
生活质量
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改善 情况。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评估患者并发症的风险和已发生并发症的处理效 果。
03
康复医学核心技术
物理治疗技术
职业技能训练
根据患者的职业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技能训练,提高患者的职 业适应能力。
认知功能训练
通过认知功能评估和训练,改善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 认知功能。
语言治疗技术
1 2
失语症治疗
针对失语症患者,通过语言评估和语言训练,恢 复或提高患者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构音障碍治疗
针对构音障碍患者,通过构音器官功能训练和发 音训练,改善患者的发音清晰度和语音流畅度。
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教学效果总结回顾
01
学生对康复医学与康复科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 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0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康复实践中的心 理问题,提高了实践能力。
03
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 度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存在问题剖析及改进方向
01 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加强对 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时间安排
本课程共计32学时,其中理论授课16学时,实践操作8学时,案例分析8学时。课程安排在大学三年 级第一学期进行,以便学生在掌握一定医学基础知识后,更好地
医学康复概念及原则
个体化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康复计划。
科学性
遵循医学科学原理,采用有效 的康复技术和方法。
《康复心理学》教学大纲

《康复心理学》教学大纲Ⅰ、课程概况Ⅱ、课程简介1.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康复心理学是针对残疾和慢性健康人群的治疗科学,也是最早应用于临床领域的专业心理学之一。
康复心理学涉及社会心理学、临床和咨询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健康政策和慢性病心理学等,康复心理学如今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临床康复中。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康复心理学的学习,初步掌握康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康复心理健康技术和方法,并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解决康复对象的一般心理问题。
在临床康复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临床康复水平。
2.教学组织与方法:教学方法方面要重视运动学与其它各科的内在联系,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循序渐进原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形象化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融入典型的临床病例教学,用幻灯片、录相、模型等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使学生易于理解、加强记忆。
理论教学:讲授式教学法LBL、问题导向型教学法PBL、启发式教学法、自导式教学法、比较归纳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
实验教学:采用示范教学法、问题导向型教学法PBL、案例导向型教学法CBL、模拟教学法。
3.教学保障:多媒体、模拟教学设备、各种运动康复实验设备。
4.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教学网站①选用教材: 《康复心理学》,李静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康复心理学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张伟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②参考书目:《医学心理学》(第6版),姚树桥,杨彦春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第13版),库恩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心理学》,戴维•迈尔斯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③教学网站:,等等。
Ⅲ、课时分配安排理论课实验课注:实验类型分为: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
Ⅳ、理论教学大纲第一章康复心理学概述一、教学要求(一)掌握康复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常用研究方法。
《康复心理学》教学内容

《康复心理学》教学内容
本课程旨在介绍康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健康与康复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康复过程中应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
以下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概述:
1. 康复心理学概述
- 康复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 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理论
- 康复心理学的实践方法和技术
2. 康复心理健康评估与诊断
- 康复心理健康评估的重要性和方法
- 康复心理诊断的原则和工具
- 康复心理健康评估与诊断实践案例分析
3. 康复目标设定与干预计划
- 康复目标设定的原则和方法
- 康复干预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康复目标设定与干预计划案例分析4. 康复心理支持与咨询
- 康复心理支持的概念和重要性
- 康复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 康复心理支持与咨询案例分析
5. 康复心理教育与心理训练
- 康复心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 康复心理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 康复心理教育与心理训练实践案例分析6. 康复心理评估与效果评价
- 康复心理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 康复心理效果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 康复心理评估与效果评价案例分析
以上是《康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概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康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相关的评估、干预和支持技能,并能够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技能来促进个体的康复和心理健康。
2022级康复疗法学教学大纲.docx11

《康复疗法学》课程教学大纲(2023版)2023年编制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康复疗法学(英文):Rehabilitation Therapy Law课程代码:ZB3800404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适用专业:运动康复专业课程学时:34学时(理论:34 实践:0)课程学分:2学分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实践说明:无二、选用教材1.《康复疗法学》,陈红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三、课程目标(一)具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康复疗法学基础理论及操作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针对相关疾病明确康复其目的并提出相应康复治疗方案。
【毕业要求2知识要求】2.了解康复疗法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的治疗操作原则、实施程序及其适应症与禁忌症等。
【毕业要求2 知识要求】3.初步掌握康复职业实践知识、具备康复治疗的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康复治疗工作,能对常见的疾病功能性障碍进行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
【毕业要求3 能力要求】4.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待工作有耐心、有责任心,尊重患者的人格,对患者抱有主动热情,耐心的态度。
立足本职工作,具备沟通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与康复小组团队人员团结协作。
【毕业要求4 职业要求】(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四、课程学习内容(一)课程学习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二)具体内容第一章概论【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康复疗法学》课程的内容,认识到其在康复医学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掌握常用康复疗法技术及其实施原则和注意事项。
3.情感、价值观目标:理解作为康复师的要求,康复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习内容】1.概述;2.康复疗法技术与临床治疗技术的区别;3.康复疗法的实施原则及治疗技术的选择;【重点】1.康复疗法技术的实施原则。
2.康复疗法学的发展简史。
【难点】1.康复疗法的实施原则及治疗技术。
【教学方法】1.通过传统教学,阐明康复疗法学基本概念,丰富学生康复疗法学的基本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2.通过案例分析,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识整合,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强化知识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
《临床康复学》课程实践教学大纲

《临床康复学》课程实践教学大纲(供普通大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使用)课程名称:临床康复学课程代码:711007课程性质:专业课总学时数:90学时实践学时:28学时授课对象:普通专科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开课时段:第四学期编制单位:针推保健系康复教研室开课部门:针推保健系一、课程实践的目的与任务《临床康复学》是康复医学的专业课程,是前期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直接指导着康复临床的开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学方式除强调课堂讲授的重要性外,更应加强学生的实践及动手能力培养。
实践课是巩固理论学习的重要手段,更是掌握本门课程实践技能的主要途径,尤应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临床思维与分析能力,能综合运用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手段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系统康复评定与康复方案的制订与实施;通过实践活动使其能将临床康复学理论知识进一步与实践相结合,以巩固并提高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和创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二、实践教学目的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是:1.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训练技术并会熟练操作;2.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评定技术,能对患者进行系统评定。
3.通过实践,能综合运用几种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手段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康复方案的制订与实施;4.通过实践,能识别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典型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5.通过实践,了解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注:实践类型:实验、实训、见习、实习、社会调查与服务、综合。
四、主要仪器设备1.硬件:训练床、训练凳、运动垫、轮椅、软枕、倾斜垫、哑铃、平行杠、肋木、训练用阶梯、平衡垫、拐杖、巴氏球、X片读片灯、多媒体教室、实训室、电教片、康复评定量表等。
2.软件:带教老师、实践教学指导用书、实训报告。
五、实践教学形式1.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脑卒中、脑瘫、脊髓损伤)主要采取实训室操作和医院见习两种实践教学形式。
中医康复治疗课程标准

中医康复治疗课程标准中医康复治疗课程标准是指通过中医康复技术和方法,对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康复治疗,达到恢复功能、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为了规范中医康复治疗课程,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制定了一系列的课程标准。
一、课程设置1.康复基础知识:包括康复学、康复医学、康复心理学等基础知识。
2.中医康复理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康复理论、中医康复技术等。
3.康复评估技术:包括功能评估、疼痛评估、生活质量评估等。
4.康复治疗技术: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康复技术,以及物理治疗、运动治疗等。
5.康复实践技能:包括康复计划制定、康复方案实施、康复效果评估等。
二、课程要求1.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实践操作。
3.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教学质量要得到保障,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
5.学生要参与到康复治疗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技能水平。
三、课程评价1.对学生的考核要全面,既要考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又要考察实践操作能力。
2.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要进行评价,鼓励优秀教师,对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改进。
3.对康复治疗效果要进行评价,及时调整康复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四、课程实施1.开设中医康复治疗课程应当有相应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
2.课程实施应当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康复治疗的优势。
3.课程实施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康复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中医康复治疗课程标准对于规范中医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规范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才能提高中医康复治疗的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复心理学》实践教学标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类别:能力拓展
适用对象: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
总学时: 36 其中实践学时:10
实践项目: 5 个
一、实践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康复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进一步验证理论教学中的所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今后从事康复训练,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二、实践的目标
(一)技能目标
(1)熟悉残疾人康复过程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常见行为问题的处理、康复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社会因素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2)掌握对残疾人进行心理康复教育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加深对康复心理学有关理论的理解
(2)熟悉实训项目的基本原理以及操作的具体程序;
(3)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形成规范的实验报告;
(三)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患者有同情心和耐心,充分理解患者的痛苦和困难,设法帮助改善;
(2)尊重患者,鼓励其充分发挥潜能,促进患者心理康复。
(3)具有团结合作精神,能与同学互助合作,在心理康复团队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教学资料
五、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
考核依据::撰写《康复心理学实践报告》
考核办法:学生提交 5 份《康复心理学》实验报告,按实验报告质量逐份评分作为平时成绩进入课程总成绩。
评分标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的明确性;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的规范性;结果讨论的科学性。
制订人:
审核人:
审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