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第一节社会发展一、社会形态理论及其意义1、社会形态(了解)社会形态是指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经济基础是指同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组织设施。
社会形态理论把由生产力最终决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区分为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前者主要是指生产关系,后者包括政治关系、道德关系、精神文化关系等。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任何社会形态都有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任何社会形态都不是“纯粹”的,都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规定着该社会的本质特征,同时又往往存在着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萌芽。
2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C无论哪一种社会都不能使生产力充分发展;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2005年多选)2、社会形态理论对分析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理解)(1)它指出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抽象的“一般”社会,要求我们具体地分析和把握社会,了解一定社会形态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
(2)它指出了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揭示了社会形态的共同本质,为我们区分和认识社会形态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3)它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为我们科学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一把钥匙。
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句话说的是: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D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问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问答题绪论1.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P162. 如何全面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P20最后一段至21页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P58—P60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56(重要)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P61最后一段至P624、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855.什么是内外因辩证关系? P60(重要)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及其规律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942、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P109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P115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P1175.如何正确认识真理和价值的关系?P120(重要)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P154最后一段2.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P1683.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观点?P169(重要)4.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P1405.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P17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2.为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1973.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1994.资本的本质是?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2005.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后果、作用和历史趋势是?(重要)206--208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2282.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重要)2303.商业利润的形成和来源是这样的?4.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重要)5、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垄断是怎样形成的?垄断组织有那些形式?2672.什么是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2733.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大的发展?2754.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其具体表现是怎样的?2915.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有那些新变化?(重要)293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对社会主义本质有怎样的再认识?3112、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它们的异同之点何在?304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那些论述?321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为什么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自行消亡?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D.一元论与二元论2.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关于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B.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D.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科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具有()A.社会性B.民族性C.实践性D.时代性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B.运动变化性C.可知性D.广延性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7章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及其规律 笔记 考研笔记-精品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知识框架】【考情分析】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即两大发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 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 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从此,科学社会主义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三.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阐述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 一是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二是坚持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
四.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列宁根据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得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 利”的结论,即著名的“一国胜利论"。
在"一国胜利论”的基础上,列宁根据对俄国国内革命形势和国际状况的科学分析,进一 步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且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五.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 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考研政治】冲刺复习笔记: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发展三阶段 ①.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②.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③.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叶、欧⽂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2.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性表现在两点上:⼀是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进⾏了深刻的批判;⼆是预见了未来的新社会,其中不乏天才的猜测,有诸多合理成分。
然⽽,由于空想社会主义建⽴在历史唯⼼主义基础之上,不懂得资本主义的产⽣与灭亡具有必然性,不懂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依据,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真正途径和主体⼒量,故⽽它所设想的未来和谐社会,只能是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
3.科学社会主义取代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了⼈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产阶级和全⼈类解放的⽃争建⽴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了科学社会主义。
选择题1(多选)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合理之处在于 A。
对资本主义制度进⾏了深刻的批判 B。
对社会主义新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作出了有价值的描述 C。
准确地揭⽰了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 D。
准确地揭⽰了社会变⾰的主体⼒量 选择题2(多选)圣西门、傅⽴叶、欧⽂等⼈的学说之所以是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 A。
他们的理论对于启发⼯⼈的觉悟不起任何作⽤ B。
他们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联系的 C。
他们的理论建⽴在唯⼼史观的基础之上 D。
他们出⾝于剥削阶级的家庭⽽不是⽆产阶级的家庭 选择题3(多选)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 A。
前者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后者主张⼈类社会最终要废除⼀切私有制 B。
前者主张对资本主义制度进⾏改良,后者主张对资本主义制度进⾏根本变⾰ C。
[整理]自考本科《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述》题型与分值
![[整理]自考本科《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述》题型与分值](https://img.taocdn.com/s3/m/61994191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9.png)
自考本科《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述》题型与分值一、课程介绍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公共必考课,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考生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主线,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通识课主要的是要把握其中的一系列重要观点,比如说:唯物的观点,辨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的观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阶级的观点,资本主义一定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观点,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高理想的观点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当作一个整体来把握。
学以致用,学习理论课的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马克思的理论观点分析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
用哲学的眼光来关注这个时代。
对于其他课程,本课程教材变化一直不大,而且涉及主要考试得分点内容基本无变化。
根据考试大纲看,还是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要求占主导。
分为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各部分有些差异,但主要还是要在掌握内容上下功夫。
二、课程内容分析本课程八章,考试的要求不一样。
每年的分值都有些变化。
自学考试对本课程来讲主要是一种粗线条的的考查,本课程的论述方式是概论,顾名思义就是大概的论述,就是让考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一个宏观的理论框架和一些主要的原理和观点。
考试的第一次层我认为是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这是本课程哲学部分的核心;第二层次是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这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部分;第三层次是第三,六,七、八章、这部分多是记忆内容这样看来本课程的学习关键在于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上。
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教案

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教案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着重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要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深刻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阶级的实质与阶级划分的标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科技革命的两重性。
三、教学时数:7课时四、教学方法:教师系统讲授为主,让学生观看电视纪录片《邓小平》,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五、教学内容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
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说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气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就是此理。
其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
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积极作用。
二是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的情况极为复杂。
总体起推动作用,个别环节有缺陷;总体起阻碍作用,调整、改革后有某些刺激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从基本不适合到新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川流不息、不断前进的发展过程。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内容:生产力决定一定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决定它产生后发展的方向和形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意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确立,以此规律为依据。
第二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专题七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正确答案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题目24
8.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选择一项:
A.消灭工农之间的差别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14
14.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形式是议会斗争()。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15
15.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依然是谋生的手段()。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16
16.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不同于与后来一些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
题目22
6.从根本上决定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性特征的原因是()。
选择一项:
A.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
B.教育的不发达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D.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
正确答案是: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
题目23
7.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选择一项:
A.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
3.1918年3月3日,苏俄政府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给新生的国家赢得巩固政权的时间()。
选择一项:பைடு நூலகம்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4
4.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同时,也得到了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党人、立宪民主党人的支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七章笔记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单选)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即已出现。
(多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多选)19世纪初期欧州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单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
(单选)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多选)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从理论上说可以有暴力革命和非暴力革命即和平形式两种。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单选)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多选)从1917年末的十月革命到1924年初列宁逝世仅有短短的六年多时间,这段时期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
(简答)列宁的主要贡献是:首先,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
再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最后,列宁还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多选)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多选)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出现了波兰、捷克斯拉找克、罗马尼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2.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
3.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多国首先取得胜利的人是(列宁)。
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教训是(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党的领导)和(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5.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和(《法兰西内战》)等著
作中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7.(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8.(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9.邓小平将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0.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11.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同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社会主义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
1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
政党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
1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共产主义)。
1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1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6.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是(先进性)。
简答题
1.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根本的一
条)。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
第四,社会主义社会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
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2、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原因。
答:第一,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社
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国家经济政治秩序和格局的变动演化也是一个因素。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答:第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第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第四,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第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第六,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4、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答:第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第二,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
第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第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
第八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现共产
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2.(“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
要求。
3.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或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
我们一般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指的就是(狭义的共产主义社会)。
4.(社会理想)是人们对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
5.(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凝聚一切进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航标。
6.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
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8.当代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在于(坚定
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简答题
1、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第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第三,经济的计划调节和商品经济的消失。
第四,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第五,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六,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实现共产主义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答:第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
第二,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
第三,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
第四,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第五,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
第六,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消亡。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以及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
一
答:原因:(1)各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特点
(2)历史文化传统差异性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3)时代和实践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必然性和曲折性的决定因素:
(1)新生事物的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2)人们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3)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要求。
基本特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