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__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
青藏高原_云贵高原形成机理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形成机理详细的解释: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
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场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这个过程持续6000多万年以后,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
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东边是太平洋,北边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南边喜马拉雅地区分别被浅海占据着,西边的地中海在当时也远远伸入亚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国大陆大局部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气候温暖而潮湿。
中国西北部和中亚陆大局部为亚热带地区,并没有出现大围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
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
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
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场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
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地质学家按直径大小依次把它们分成:砾(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米)。
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连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一、概述秦岭造山带,作为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区,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随着近年来地层沉积、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构造变形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我们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不断深化。
本文旨在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前人的工作,按照大地构造相单元划分原则,对秦岭造山带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进行新的划分和阐述。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东西南北构造共存的复杂造山带,其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岩石地层、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后,认为秦岭造山带可以划分为华北南缘陆坡带、秦岭岛弧杂岩带、秦岭弧前盆地系和秦岭增生混杂带等主要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不仅记录了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构造演化过程。
本文的划分结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同时也为矿产勘查、环境保护、灾害预测等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
1. 秦岭造山带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秦岭造山带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它位于中国大陆中央,横跨多个省份,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地壳演化、板块构造、矿产资源分布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机制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秦岭造山带是连接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关键区域,其形成和演化历史直接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壳增生、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等重要的地质过程,为理解地壳动力学提供宝贵的资料。
秦岭造山带是多种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包括金、银、铅、锌、铁、铜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等非金属矿产。
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的矿产勘查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秦岭造山带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区,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碰撞造山作用期后伸展体制下的成矿作用——以小秦岭金矿集中区为例

以小秦岭金矿集 中区为例
王 义 天 毛 景 文
( 国地 质 科 学 院 矿 产 资 源 研 究 所 北 京 1 0 3 ) 中 0 0 7
摘 要 -J 岭 在 中 牛 代 期 间 经 历 了 强 烈 的 构 造 活 动 变 迁 , 域 构 造 体制 由 挤 压 向伸 展过 渡 , 最 终 在 伸 展 体 制 下 于 ,秦 、 区 并 晚 燕 山 期 形 成 小 秦 岭 变质 核杂 岩 , 深 部 过 程 为 中 国 东 部 大 陆 岩 石 圈 拆 沉 作 用 而 引起 软 流 圈 物 质 上 涌 。 秦 岭 是 中 其 小
维普资讯
第 2 1卷 第 8 9期 -
2 0 年 9月 02
地
质
通
报
Vo121. O ~9 - N S8
GEo Lo GI AL C BU LLET I O F N CH I A N
S p. 2 02 e ,0
碰撞 造 山作 用期 后伸展体 制下 的成矿 作用
关
键
词 : 山带 ; 展 体制 ; 矿 作 用 ; 秦 岭 金 矿 集 中 区 造 伸 成 小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2 5 (0 2 一 8 0 — 5 2 0 17 — 5 2 20 ) 0" 9 0 6 — 5
中 图 分 类 号 :6 1 P 1
横 亘 于 中 国 中部 的 秦 岭 是 一 条 经 历 了 长 期 地
质 演 化 的 复 合 型 碰 撞 造 山带 一在 中 国 大 陆 的形 成 ,
演 化过 程 中具 有 十 分重 要 的地 位 和 意 义 , 时也 是 同
1 中生 代 区 域 构 造 演 化 特 征
前进中的构造地质学学科.

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方向:
主要以青藏高原、秦岭造山带、龙门山造 山带为研究地区,主要研究内容为陆内大型 逆冲、伸展、走滑构造变形机制与动力学、 造山带俯冲-碰撞构造、陆内造山作用的过 程与特点及地壳增厚-隆升机制与深部动力பைடு நூலகம்学过程。
藏北高原围限造原模式
造山带与盆地动力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地区为四川盆地、鄂尔多 斯盆地及其周缘造山带 。主要研究内 容 为:造山带与盆地三维结构构造研 究、造山带与盆地转化过程的深部动 力学机制 、造山带与盆地演化构造模 拟 、造山带与盆地演化及对矿产、油 气的控制作用 。现已在油气资源的控 制作用的研究方面创立了新的理论体 系和研究方法。
条件与成矿规律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地区为川西南成矿
带 天山成矿带、西藏冈底
斯成矿带 。主要研究内容
为伸展、挤压、走滑构造体
制下产生的成矿系统、构造
动力学与成矿动力学的耦合
关系、区域构造演化及其对
大型矿集区的控制,大型矿
中国金属矿资源分布图
集区成矿条件与成矿规律。
活动构造形成机制、过程与灾害预测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地区为青藏高原及 其周缘地区、 四川盆地及 周缘山区。主要研究内容 为活动构造形成机制与过程 构造模拟、青藏高原及邻区 活动构造的性质、发生机制 及其与高原隆升的关系 、 四川西部地区活动构造与活 动沉积盆地、活动构造引发 川西南活动构造分布图 的地质灾害预测
前进中的构造地质学学科
——研究优势及主攻方向
我校构造地质学学科自建校48年以来,完成各类科研项目近300余项,为我国构造地质学发展和高层次 科技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被列入四川省重点学科以来,学科得到了快速、长足发展。构造地质 学学科以当前国内外构造地质学研究发展方向和前沿领域为基础,同时结合本学科点的研究优势与特色,学 科点建设将以下5个方向作为主攻研究方向:①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②造山带与盆地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 ③青藏高原大陆碰撞-高原隆升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④区域构造演化与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条件与成矿规 律研究 ⑤活动构造形成机制过程与灾害预测。其中在青藏高原大陆碰撞、隆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和盆地动 力学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大地构造参考答案4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作业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非火山外弧:是海沟内侧顶部隆起带,由俯冲作用产生的混杂岩增生楔堆积而成,相对于内侧火山弧而称外弧,岛弧带具有内、外弧的称双弧带。
前陆盆地: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沉积盆地。
又称山前坳陷、前渊。
前陆是指克拉通与冒地斜相邻的部分。
优地槽:指含有强烈火山活动的地槽。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古地磁:各地质时代的岩石常具有不同的剩磁特征,成为研究古磁场的“化石”。
蛇绿岩套:在洋脊处形成一种特殊的岩浆岩组合,即蛇绿岩套,它在剖面上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即下层杆榄岩,中层辉长岩,上层玄武岩,最顶层为放射虫沉积层,其中玄武岩又分为下部垂直岩墙岩脉和上部枕状玄武岩层。
毕尼奥夫带:俯冲带在地表的表现之一是地震带,世界上的地震带分为两大类型,即洋脊地震带和俯冲带地震带。
毕尼奥夫带就是俯冲带地震带。
软流圈:在上地幔的顶部(盖层) 地震波速是稳定增加的,往下出现低速层, P 波速不再增长, S波衰减,可降至零,说明低速层为局部熔融层,岩石为塑性,又称为软流圈。
莫霍面:地震波速从地壳进入地幔时明显增大,指P 波波速增大,突变界线约为7.7km/秒,地壳中纵波速小于7.7km/秒,进入地幔则大于7.7km/秒。
称为莫霍不连续面。
海底磁异常:地磁场倒转是地球磁极方向改变所致,具有全球一致性变化,即地磁北极变为南极,南极则变为北极,因此岩石中古地磁的剩磁在某一时期为正向(与现代磁场同向),同时为正异常,在另一时期变为反向(与现代磁场反向),同时为负异常,正负异常的形成是因历史上正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会得到加强而变为正异常,而历史上反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则会抵消磁场强度而变为负异常。
海沟:是俯冲带在地表入口的形态,由俯冲的牵引作用形成,海沟外侧(洋侧)斜坡稍缓于内侧(陆侧)斜坡。
被动大陆边缘:亦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板块的离散运动有关,是在拉张应力体制下地壳减薄、大幅度沉陷的产物。
西藏桑日县明则钼铜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西藏桑日县明则钼铜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西藏桑日县明则矿区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该区成矿条件复杂,成矿类型多样,主要表现为上部是矽卡岩型铜矿,下部为斑岩型钼矿。
研究区蚀变较强烈,可见到硅化、绢云母化、泥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和钾化等。
矿区内主要的赋矿岩石为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斑岩。
本文在介绍矿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矿体分布特征,提出下一步找矿方向,为后续进一步工作研究提供依据。
标签:钼铜矿明则矿区找矿远景桑日县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是喜马拉雅-特提斯成矿域中重要的斑岩型成矿带,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该区也是找矿潜力巨大的铜多金属成矿带之一[1-3]。
明则钼铜矿区位于西藏桑日县境内,研究区处于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带东段南缘,处于冈底斯陆块与喜马拉雅陆块的结合部位,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蚀变特征比较明显,成矿条件优越[4]。
1矿区地质特征1.1矿区地层研究区内地层出露良好,主要有三叠系上统姐德秀组(T3j)、白垩系下统比马组第四段(K1b4)和比马组第五段(K1b5)及古近系罗布莎群(Rlb)(图1)。
德秀组(T3j):分布在雅江结合带南盘,是一套砂、泥质韵律层,具典型的复理石特征。
主要为砂质板岩、中薄层状长石石英砂岩。
岩石较破碎且裂隙发育,裂隙面上常见铁质析出。
比马组第四段(K1b4):分布于矿区中部程巴村、普春一带,岩性主要为大理岩、石榴石矽卡岩化大理岩夹薄层状石榴石矽卡岩、长英质角岩等。
本段地层是程巴、明则铜矿的主要赋矿层位,层矽卡岩矿体顺层分布于石榴石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中,层位控矿特征明显。
比马组第五段(K1b5):见于明则矿段,以泥质及细碎屑沉积为主。
下部为深红柱石绢云母角岩、变质粉砂岩;上部为变质安山岩。
罗布莎群(R1b):见于程巴矿段,为陆相磨拉石建造。
以杂色复成份砾岩为主,夹紫红色砂岩和泥质岩等。
1.2 矿区构造区内重要构造线主要为近东西向的雅江结合带F1及与之大致平行的断裂带F2和陈坝剥离断层组合F3。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一、本文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地区。
本文聚焦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旨在深入解析这一地区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成矿机制和成矿规律。
通过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的系统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理解板块碰撞、成矿作用以及资源分布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大陆碰撞、板块俯冲、地壳增厚等一系列复杂的地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成矿作用作为地质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揭示青藏高原的演化历史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机制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青藏高原及类似地区的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推动地质学和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同时也是地球科学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地区。
它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交汇带,这里发生了复杂的板块碰撞和陆陆碰撞过程,形成了独特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
这一区域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以及相关的成矿作用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包括早期的洋盆关闭、陆陆碰撞、陆内变形以及后期的隆升和剥蚀等过程。
这些过程不仅塑造了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貌格局,也控制了其内部矿产资源的分布和成矿作用的特点。
特别是主碰撞造山期,是青藏高原成矿作用的关键时期,其内在的地质条件和动力学背景为成矿提供了重要的控制因素。
主碰撞造山期,随着印度板块向北俯冲,青藏高原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
这些岩浆活动不仅带来了大量的成矿物质,而且为成矿作用提供了必要的热源和动力。
同时,碰撞过程中形成的构造断裂和褶皱也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
造山带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

造山带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矿产资源和能源历来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支撑GDP快速增长、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大宗矿产和大部分战略性资源日渐面临严重短缺的局面,并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因此,深入研究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形成过程及成矿成藏机理,拓展新的找矿领域,增强发现新矿床的能力,是缓解我国当前大宗矿产资源紧缺局面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内外矿床学理论研究和勘探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地壳浅表矿床日益减少枯竭的情况下,逐步提高深部矿床勘探和开发能力。
例如,我国大冶铁矿床、红透山铜矿床、铜陵冬瓜山特大型铜矿床、新疆阿尔泰阿舍勒铜、金、锌特富矿床, 会理麒麟铅、锌矿床、山东增城、乳山金矿床等开采深度均已超过1000米, 有的矿床已近2000米(滕吉文等,2010)。
加拿大萨德伯里( Sodbury) 铜-镍矿床已开采到2000米,最深矿井达3050米。
南非金矿钻井深4800米。
更为重要的是找矿勘探实践和地球深部探测实验证实,虽然绝大多数矿床的形成、就位和保存发生在地壳环境,但成矿系统的驱动机制和成矿金属的集聚过程则受控于岩石圈尺度的深部地质过程,地球深部蕴藏着巨量矿产资源,深度空间找矿潜力巨大。
深部过程与动力学是控制地球形成演化、矿产资源、能源形成,乃至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
因此,深入研究地球深部过程与动力学,不仅是提高人类对地球形成与演化、地球系统运行规律认识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和研发新的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 以促进我国找矿勘查的重大突破,是解决我国资源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地学界一直非常注重大陆岩石圈结构、深部作用过程和动力学研究,并将其作为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主要研究领域。
美国于20世纪70-80年代开展了地壳探测计划,首次揭示了北美地壳的精细结构,确定了阿帕拉契亚造山带大规模推覆构造,并在落基山等造山带下发现了多个油气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12月Dec.,2006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第25卷 第6期Vol.25 No.6文章编号:0258-7106(2006)06-0629-23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Ⅲ.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Ξ侯增谦1,曲晓明2,杨竹森2,孟祥金2,李振清2,杨志明1,郑绵平2,郑有业3,聂凤军2,高永丰4,江思宏2,李光明5(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3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4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5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地质调查中心,四川成都 610082)摘 要 “后碰撞”作为大陆碰撞造山作用的特定过程,以其重要的构造演化标示性特征和强烈的爆发式金属成矿作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但涉及后碰撞的一系列重要地质问题,如后碰撞期的构造特征与演化历程、岩浆发育序列和岩石构造组合、伸展成矿作用与矿床系列组合等,尚未得到清楚完好的识别、理解和阐示。
文章系统研究和总结了青藏高原后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特征,提出了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的构造控制模型。
研究表明,现今处于后碰撞阶段的青藏高原,中新世以来主要经历了两阶段发育历史。
后碰撞早期阶段主要发生下地壳流动与上地壳缩短(>18Ma):下地壳塑性流动并向南挤出,在藏南地区形成EW向延伸的藏南拆离系(STD)和高喜马拉雅,上地壳强烈逆冲推覆,在拉萨地体发育EW向展布的逆冲断裂系;晚期阶段主要发生地壳伸展与裂陷(<18Ma):垂直碰撞带的EW向伸展,形成一系列横切青藏高原的NS向正断层系统(≤1315Ma)及其围陷的裂谷系和裂陷盆地。
后碰撞岩浆作用以形成钾质-超钾质火山岩、钾质埃达克岩、钾质钙碱性花岗岩与淡色花岗岩为特征,集中发育于冈底斯构造-岩浆带和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
淡色花岗岩与藏南拆离构造有关,其他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则与EW向地壳伸展有关。
青藏高原后碰撞成矿作用强烈而复杂,主要形成斑岩型Cu矿、热液脉型Sb-Au矿、矽卡岩型和热液脉型Ag-Pb-Zn矿以及现代热泉型Cs-Au矿等重要矿床类型。
斑岩型Cu矿及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岩浆起源于加厚的镁铁质新生下地壳;热液脉型Sb-Au矿发育于藏南拆离带及变质核杂岩周围,系中新世地热田浅成低温热液活动产物。
热液脉型Ag-Pb-Zn矿主要产于拉萨地体内部的逆冲构造带内,与地壳流体的迁移汇聚过程有关。
青藏高原后碰撞成矿作用在上地壳层次受3大构造系统控制,即①东西向伸展形成的近NS向正断层系统及裂谷裂陷带,②南北向地壳缩短形成的EW向展布的逆冲构造带和③EW向展布的拆离构造带,但在中下地壳/地幔层次上,则受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挤出过程以及俯冲大陆板片断离-拆沉过程控制。
关键词:地质学;后碰撞;钾质岩浆岩;成矿作用;深部过程;青藏高原中图分类号:P611.1 文献标识码:AMetallogenesis in Tibetan collisional orogenic belt:Ⅲ.Mineralization inpost-collisional extension settingHOU ZengQian1,QU XiaoMing2,YAN G ZhuSen2,M EN G XiangJin2,L I ZhenQing2,YAN G ZhiMing1, ZHEN G MianPing2,ZHEN G Y ou Y e3,N IE FengJ un2,G AO Y ongFeng4,J IAN G SiHong2and L I GuangMing5(1Institute of G eology,CA GS,Beijing100037,China;2Institute of Mineral Resources,CA GS,Beijing100037,China;3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Wuhan430074,Hubei,China;4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y,Shijiazhuang 050031,Hebei,China;5Institute of G 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CGS,Chengdu610082,Sichuan,China)Ξ本研究得到国家基础研究计划“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带成矿作用”973项目(2002CB4126)和杰出青年项目的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 侯增谦,男,1961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海底与大陆成矿作用研究。
收稿日期 2006-07-31;改回日期 2006-10-10。
李 岩编辑。
AbstractAs a significant and late stage process in the collisional orogeny characterized by a variety of geological features indicating tectonic evolution and large-scale,high-intense mineralization,post-collision has aroused much interest among geologists.However,numerous geological issues,such as post-collisional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tectonic evolution,magmatic sequences and tectonic-magmatic associations,and metallogensis and mineralization systems in the post-collisional settings,have not yet been fully understood.This paper studied and summarized the major features of post-collisional orogeny and related metallogensis,and proposed a tectonic model for metallogensis in the post-collisional setting in Tibet.The available data indicate that there have been at least two stages of tectonic evolution since Miocene in the Tibetan plateau,which is now tectonically in a post-collisional stage.The low-crustal flow and upper-crustal shortening took place in an early post-collisional stage(>18Ma),which led to the southward extrusion of the low-crustal materials,producing the EW-tending south Tibet an detachment system(STD)and the High Himalayan block to the south,and the EW-striking thrust faulting systems and the thrust nappe structures along the G angdese range in the L hasa terrane, respectively.The crust extension and rifting occurring in the late post-collisional stage(>18Ma)formed a series of NS-striking normal faults and associated rifting basins(≤13.5Ma)across the Tibetan plateau.The post-collsional magmatism in Tibe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mid-Miocene ultra-potassic and potassic volcanic rocks,adakitic intrusives,and calc-alkaline granites developed along the G angdese batholiths,and the south Tibetan lecuogranites related to STD.Mineralization during the post-collisional periods produced a variety of significant mid-Miocene deposits,including the porphyry Cu deposits and the associated skarn Ag-Pb-Zn deposits along the G angdese batholiths,the epithermal Sb-Au deposits in southern Tibet,the hydrothermal vein-type and skarn-type Ag-Pb-Zn deposits to the north of the G angdese porphyry Cu belt,and modern Cs-Au deposits related to hot-spring activity in Tibetan plateau.The porphyry Cu deposits,occurring in the post-collisional setting,are associated with felsic stocks that show geochemical affinity with adakites,which are regarded as products of partial melting of newly-formed underplated basaltic lower-crustal source beneath the Tibet.The Sb-Au vein deposits,tectonically located in the STDs and controlled by the metamorphic nuclear complexes(thermal domes) and NS-striking normal faults,are related to the epithermal systems driven by the mid-Miocene leucogranitic bodies.The vein-type Ag-Pb-Zn deposits occur within a thrusting nappe structural zone in the L hasa terrane, and are related to the fluid flows discharged and moved along a northward gently-dipping detachment fault zone related to upper-crust shortening.In general,three kinds of structural systems in the upper-crust level,i.e., the NS-striking normal faulting system and associated rifting basins,the EW-tending thrusting faults and associated nappe structures,and the EW-tending STDs,constrained the metallogensis during the post-collisional periods.Nevertheless,the flow and extrusion of the mid-lower crust and the breaking-off of the subducted Indian continental slab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principal deep dynamic processes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these distinct deposits in the post-collisional setting in Tibet.K ey w ords:geology,post-collision,potassic magmatic rocks,metallogeny,deep lithospheric process, Tibetan plateau “后碰撞”作为大陆碰撞造山作用的特定过程,以其重要的构造演化标示性特征和强烈的爆发式金属成矿作用,受到地质学家们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