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与脑脊液
17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髓液循环

第十七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第一节 内容概要一、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周围均有三层被膜包裹,从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一)脊髓的被膜 硬脊膜:厚而坚韧,上端附于枕骨大孔,下部末端变细,借终丝附于尾骨。
脊髓蛛网膜:薄而透明。
软脊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在脊髓下端形成终丝,在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起固定脊髓的作用,还可作为椎管内手术的定位标志。
被膜间的间隙: 硬膜外隙:位置: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
内容: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椎内静脉丛,并有脊神经根通过。
临床上的硬膜外麻醉,即是将药物注入此隙。
硬膜下隙:硬脊髓和脊髓蛛网膜之间。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腔内充满脑脊液。
终池:为蛛网膜下隙下部,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的扩展部,内有马尾。
腰椎穿刺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
(二)脑的被膜 1.硬脑膜 内层,较坚厚;外层,即颅骨的内骨膜。
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有: 大脑镰:伸入两半球之间 小脑幕:伸入大、小脑之间,其前内侧缘形成幕切迹。
小脑镰:伸入小脑两半球之间。
鞍隔:位于蝶鞍上方,封闭垂体窝,其正中有一小孔有漏斗通过。
硬脑膜窦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上缘。
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下缘。
直窦:大脑镰与小脑幕相接处。
横窦:枕骨内面横窦沟内。
乙状窦:位于乙状沟内。
硬脑膜窦海绵窦:蝶鞍两侧,窦内有颈内动脉、展神经通过,而Ⅲ、Ⅳ、Ⅴ1、Ⅴ2对脑神经经窦外侧壁通过。
岩上窦与岩下窦:分别位于颞骨岩部的上缘和后缘。
硬脑膜窦内血流方向: 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岩下窦海绵窦岩上窦 上矢状窦2.脑蛛网膜 与软脑膜间为蛛网膜下隙,其扩大处为蛛网膜下池,主要有:小脑延髓池:小脑与延髓之间。
脚间池:中脑的两大脑脚之间。
交叉池:视交叉前方。
环池:中脑周围。
桥池:脑桥腹侧。
蛛网膜颗粒:由蛛网膜在上矢状窦附近突入窦内形成的“颗粒状”突起,为脑脊液回流入脑膜窦的结构。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的循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第四节 脑屏障
重点提示
掌握:
1.脑和脊髓的3层被膜;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的概念; 2.大脑动脉环。
熟悉:
1.脑和脊髓的动脉; 2.脑室系统、脑脊液产生和循环途径。
了解:
脑和脊髓的静脉
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前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约125ml左右,为无色透明的液体
脑脊液产生部位:各脑室的脉络丛
功能:① 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
② 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脊髓
③ 维持颅内压及脑组织渗透压
脑 脊 液 循
侧 室间孔 脑 室
第 三 脑 室
中脑 水管
第 四 脑
外侧孔 正中孔
蛛 网 膜 下
室
隙
蛛网 膜粒
上 矢
状
窦
颈 内 动 脉
环
பைடு நூலகம்
思考题
1.临床上为什么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穿刺? 需经过哪些层次? 2.用箭头表示硬脑膜窦血液回流情况。
二、蛛网膜arachnoid mater
蛛网膜下隙: •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 • 充满脑脊液
• 蛛网膜下腔的扩大部分
蛛网膜下池: • 小脑延髓池
蛛网膜粒
• 终池(临床腰穿抽取脑脊液的常用部位)
• 蛛网膜渗入上矢状窦内形成的突起,可滤出脑
脊液
三、软 膜 pia mater
笔记19(脑、脊髓被膜和血管)

12硬膜下隙硬膜外隙(硬膜外麻醉)蛛网膜1、位置2、结构特点蛛网膜下隙(腰麻)名词解释:终池:脊髓下端至第二骶椎水平,为蛛网膜下隙的扩大处,内有马尾。
软脊膜1、位置2、结构特点:形成终丝和齿状韧带名词解释:齿状韧带:软脊膜在脊神经前、后根间形成的结构,尖端附于硬脊膜,有固定脊髓的作用,也是椎管内手术时的标志。
(二)脑的被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硬脑膜1、结构特点2、形成的结构⑴硬脑膜隔(脑的支架系统):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鞍隔颅内压增高时可形成小脑幕切迹疝,海马旁回和钩会压迫中脑的大脑脚和动眼神经。
⑵岩下窦颈内静脉海绵窦位置:蝶鞍两侧通过结构: 窦内侧壁:颈内动脉、展神经窦外侧壁(上→下)::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1、结构特点硬膜下隙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池(如:小脑延髓池、交叉池、脚间池等)蛛网膜粒:蛛网膜靠近硬脑膜,特别是在上矢状窦处形成的绒毛状突起,脑脊液可经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软脑膜 、结构特点脉络组织和脉络丛二、脑和脊髓的血管(一)脑的血管 、脑的动脉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一)脑的血管颈内动脉:大脑半球前2/3、部分间脑。
椎动脉: 来源⑶大脑前动脉皮质支:主要营养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及部分额叶底面等。
中央支:主要营养部分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及内囊前肢。
⑷大脑中动脉(为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皮质支:主要营养顶枕沟以前半球的背外侧面及岛叶。
中央支(豆纹、出血动脉):营养部分尾状核、豆状核及内囊膝和后肢前部。
椎动脉⑴行径⑵椎动脉的主要分支:脊髓前、后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⑶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小脑下前动脉 迷路动脉 桥脑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⑷大脑后动脉:皮质支:营养颞叶的内侧面、底面和枕叶。
中央支:主要营养间脑⑸大脑动脉环 (Willis 环)位置: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构成: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组成.大脑后,后交通;大脑前,前交通;加颈内,形成环;名之曰,威利环.意义:将两侧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连接起来, 是一个潜在的侧支循环结构, 调节两侧大脑半球血液供应.2、脑的静脉可分浅、深两组,不与动脉伴行,经多种途经注入硬脑膜窦,最后经颈内静脉回流。
脑、脊髓被膜、血管、脑脊液

一、产生: 二、性状:无色透明的液体,成人总量约150ml (120-140ml)。 三、循环途径:图片 侧脑室产生的Csf
室间孔
脑的被膜
脑 脊 液
第
三
正中孔 外侧孔
脑
室
脊髓血管
汇同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
脑的血管
中脑水管 第
四
脑
室
小脑延髓池
总 目 录
汇同第四脑室产生的
下页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颈内静脉
总 目 录
末
页
图片
下页
系统解剖:脑、脊髓被膜、血管、脑脊液
脊髓被膜
脊髓的血管
危险区:在脊髓的T1-4、L1处是上述动脉吻合的过渡
脑的被膜
带,若脊髓支供血阻断,可发生脊髓的横断性缺血坏 死。
2.静脉: 图片 多与动脉伴行,回收静脉血注入硬膜外隙的椎内静脉, 再转入椎外静脉丛返回心。
脑 脊 液
脊髓血管
系统解剖:脑、脊髓被膜、血管、脑脊液
脊髓被膜
内
容
提
要
脑的被膜
一、脑、脊髓的被膜
(一)脊髓的被膜: (二)脑的被膜:
脑 脊 液
脊髓血管
二、脑脊液及其循环 三、脑、脊髓的血管
脑的血管
总 目 录
(一)脊髓的血管:
(二)脑的血管:
末
页
系统解剖:脑、脊髓被膜、血管、脑脊液
脊髓被膜
脊髓的被膜
由外向内,依次为: 1.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 图片
脑的被膜
(1)性状: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呈囊状包裹脊髓。
(2)位置: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续,下端至S2平 面逐渐变细、包裹终丝,末端附于尾骨。
脑与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硬膜外隙:指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窄隙,内呈负压,含有脊神经根、椎内静脉丛、结缔组织等。
2.蛛网膜下隙:指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窄隙,隙内充满脑脊液3.血脑屏障:位于中枢神经系统血液与神经细胞之间的屏障性结构,包括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及其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毛细血管基膜和胶质膜。
血-脑屏障具有选择性的通透作用,可阻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
(二)填空题1.脑和脊髓的被膜由外向内由硬膜、蛛网膜和软膜组成。
2.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3.脑室包括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
(三)单项选择题1.大脑前动脉主要供应( C )A.大脑前面B.大脑背外侧面C.大脑内侧面D.大脑底面2.供应纹状体的动脉来源于( B )的中央支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椎动脉D.基底动脉3.脑脊液渗入血液经过的途径是( D )A.蛛网膜下隙B.上矢状窦C.正中孔D.蛛网膜粒(四)多项选择题1.参与大脑动脉环组成的是(ABDE )A.颈内动脉B.大脑前动脉C.大脑中动脉D.大脑后动脉E.前、后交通动脉2.脉络丛的组成包括(ADE )A.软脑膜B.蛛网膜C.硬脑膜D.室管膜上皮E.毛细血管(五)问答题1.试述脑脊液的产生部位与循环途径。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的脉络丛产生,其循环途径是:左、右侧脑室脉络丛→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蛛网膜下隙→上矢状窦→颈内静脉。
2.腰椎穿刺宜在何处进行,为什么?穿刺是进入的部位及依次经过的层次由哪些?腰椎穿刺宜选择在第3~4腰椎或第4~5腰椎间隙之间,因此处无神经组织,腰椎棘突间隙大,蛛网膜下隙扩大形成终池。
穿刺针刺入蛛网膜下隙,穿刺针依次经过皮肤→浅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蛛网膜→蛛网膜下隙。
第五篇之第十九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和脑脊液
• (一)脑脊膜 • 脑与脊膜的外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到
内分别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它们具有 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 在硬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有一窄腔,称 硬膜外腔,脊神经根在此通过。
硬 脑膜
厚而坚韧,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特点: (1)由颅骨内膜和硬膜两层构成。
室间孔
lateral ventricle
前角 中央部
第三脑室 下角 后角
第 四 脑 室
第四脑室顶 脉络组织
外侧孔 正中孔
脑脊液及其循环
无色透明的液体,由各脑室脉络丛产生,充满蛛网 膜下腔、脑室系统和脊髓中央管,最终汇流颈内静脉 循环途径如下: 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蛛网膜粒 乙状窦 正中孔、外侧孔 上矢状窦 颈内静脉 蛛网膜下腔 窦汇 横窦
• 、 学习与记忆 • 人脑的记忆是指信息的贮存,至少一次或
多次能够回想起某些事物的思维能力,即 对事物得以保持和再现。
• 学习是指神经系统贮存记忆的能力。记忆
可分为三种: • A、感觉记忆:是记忆的初级阶段。 • B、短期记忆:能保持几秒钟或更长一些时 间的记忆。 • C、长期记忆:指对很久以前事物的记忆, 从几分钟到保持终身的记忆。
脑动脉
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2、脑 静 脉
不与动脉伴行 均汇入硬脑膜静脉窦
浅静脉 大脑上静脉入上矢状窦 大脑中静脉入 海绵窦 大脑下静脉入 横窦 深静脉 大脑大静脉 入直窦
(三)脑室系统及脑脊液
位于脑内 液 与蛛网膜下腔连通
侧脑室
• 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有两条途径回到静脉
内。主要是通过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 其次是通过脑神经和脊神经周围的淋巴间 隙,取道淋巴系统汇入静脉。 • 正常脑脊液有运送营养物质、带走代谢产 物、缓冲压力、减少震荡和保护脑、脊髓 的作用。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_以及脑脊液循环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⒉脑蛛网膜:薄而透明,一般不伸入脑的沟、裂内。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间隙,充满脑 脊液,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通。此隙扩大处称 为蛛网膜下池。
蛛网膜颗粒
蛛网膜粒: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侧形成许多绒毛状 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脑脊液经这些蛛网膜粒渗入 上矢状窦内,回流入静脉。
功能:产生脑脊液
⒊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覆盖
于脑的表面并深入脑的沟裂内。
脉络丛:软脑 膜及其毛细血 管丛和室管膜 上皮一起突入 脑室而形成, 是产生脑脊液 的结构。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1.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 椎动脉: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
颈内静脉
脉络丛
脑脊液对中枢神经系 统起缓冲、保护、运 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 内压等作用。
四
若脑脊液 循环途径 发生阻塞, 可导致脑积水 和颅内压升高, 使脑组织 受压移位, 甚至形成脑疝 而危及生命.
309. 硬膜外隙内含有( )
A.终丝
B.马尾
C.脑脊液
D.脊神经根 E.以上均不正确
310. 硬脑膜形成的结构不包括( )
(一)脊髓的被膜
包裹于脊髓和脊神经根的硬膜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狭窄间隙, 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静脉丛,呈负 压,有脊神经根通过,向上不通颅腔。临床上在此 腔进行硬膜外麻醉。
临床上,可将药物注 入硬膜外隙,以阻滞 神经根的神经传导。 注入部位可在L3-L4 或L4-L5棘突间或者 在骶管裂孔、骶管进 行。
A.硬膜外隙 B.终池 C.小脑延髓池
D.上矢状窦 E. 海绵窦
314. 不参与大脑动脉环组成的是 ( )
医学专题6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

3. 软脊膜 spinal pia mater
齿状韧带 denticulate lig
在前、后根之间,软脊膜呈齿状附于硬膜上。
蛛网膜下隙 subarachnoid space
软脊膜spinal pia mater
软脊膜
1. 硬脑膜 cerebral dura mater
1)特点
有两层构成
在颅盖部与颅骨疏松结合 在颅底部与颅骨紧密结合
Transverse sinus 横窦 Sigmoid sinus 乙状窦 Superior petrosal
sinuses 岩上窦 inferior petrosal
sinuses 岩下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海绵窦
硬脑膜静脉窦de 血流方向
直窦 岩上窦 岩下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
海绵窦
大脑中动脉皮质支
大脑后动脉皮质支
3、大脑动脉环(Willis circle)
①组成:
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 侧后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
②位置: 在脑底面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
(二)脑的静脉
1. 不与动脉伴行 2. 分深、浅两组
浅静脉直接注入硬脑膜窦 深静脉汇合成大脑大静脉注入直窦
Cerebellomedullary cistern 小脑延髓池
Interpeduncular cistern 脚间池
Pontine cistern 桥池 Superior cistern 上池 Chiasmatic cistern 交叉池
小脑延髓池
小脑延髓池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一)脑的动脉
蛛网膜下池 subarachnoid cistern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脑中动脉
椎-基底动脉系
• 椎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脊髓前、后动脉 • 基底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脑桥动脉 迷路动脉 大脑后动脉
前交通动脉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 组成 由前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颈内 动脉、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构成。 • 意义
大脑前 A. 前交通支 大脑中 A.
脊髓的血管
• 来源: 1、椎动脉-脊髓前 动脉、脊髓后动 脉 2、肋间动脉、腰动 脉、髂内动脉 • 动脉冠 危险区
脑脊液及其循环
• 脑脊液: 充满脑室系统、蛛网 膜下隙及脊髓中央管 内的无色透明液体 • 谢产物及调节颅 内压 • 循环途径
终池
脑室系统
• 侧脑室 • 第三脑室 • 第四脑室
循环途径:
侧脑室脉络丛
CSF
第三脑室脉络丛
CSF
第四脑室脉络丛
CSF
左、右 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正中孔 第四脑室外侧孔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颈内静脉
• 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 大脑镰 小脑幕 小脑镰 鞍膈 • 硬脑膜窦 特点:窦内无瓣膜 窦壁无平滑肌 名称: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窦汇 直窦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海 绵 窦cavernous sinus
• 位置 • 穿经结构 颈内动脉 展神经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眼神经 上颌神经
硬脑膜窦内血液流向
脑和脊髓的被膜 血管与脑脊液
脑和脊髓的被膜
• 概述 脑和脊髓的表面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 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 作用 支持、保护脑和脊髓
脊髓的被膜
• 硬脊膜 硬膜外隙 硬膜下隙 • 脊髓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终池 . 软脊膜 齿状韧带
脑的被膜
• 硬脑膜 • 脑蛛网膜 • 软脑膜
硬 脑 膜 cerebral dura mater
大 脑 动 脉 环
前脉络膜 A.
后交通支
大脑后 A. 小脑上 A. 脑桥 A. 迷路 A. 小脑下前 A. 椎 A.
小脑下后 A.
脊髓后 A. 脊髓前 A.
脑的静脉
• 特点:壁薄,无瓣 膜,不与动脉伴行 • 大脑外静脉 大脑上静脉 大脑下静脉 大脑中浅、深静脉 基底静脉 • 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海绵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
岩上窦 岩下窦
脑蛛网膜和软脑膜
• 脑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池 小脑延髓池 终池 蛛网膜粒
• 软脑膜
终池
脑的动脉
• 颈内动脉系:供应端脑前2/3与间脑的前部 • 椎-基底动脉系:供应脑干、小脑和间脑 后部和端脑后1/3
颈内动脉
• 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动脉 • 大脑中动脉 • 脉络丛前动脉 • 后交通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