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蜂(课堂实录)
《蜜蜂》教学设计(4篇)

《蜜蜂》教学设计(4篇)《蜜蜂》教学设计篇一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群小客人(板书课题:蜜蜂)你们了解蜜蜂吗?2、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
法国有个生物学家叫法布尔,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研究蜜蜂的,好吗?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⑴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遇到生字新词圈起来,多读几遍。
⑴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⑴出示生字词卡片或展示生字词课件,检查认读情况。
⑴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朗读感悟1、学习第一自然段:⑴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相互交流知道了什么。
⑴你们有兴趣跟着作者一起去做这个试验吗?2、学习第二自然段:⑴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让学生当小小讲解员,说说“我”的试验是怎么做的。
先说给同桌听听。
再请两三名泩说给全班同学听。
⑴说说在这个试验中,哪些做法是不可少的,要陈述理由。
⑴朗读“这时候……几乎要触到地面”这句话,转换角色想一想:假如你当时看到这种情景会怎样想?四、课堂练习1、指导写字:⑴出示生字卡片“论、试、验、袋、证、概、减、阻”,组词朗读。
⑴交流识记生字方法和写字的经验。
⑴学生书写。
2、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抽读生字词卡片。
2、复述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做试验的有关内容。
二、朗读感悟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⑴教师引入:这些蜜蜂能回到它们的家吗?⑴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⑴说说这两段告诉我们回来了几只蜜蜂?这么长的路途,它们用了多少时间?⑴假如你当时看到这两只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会对它们说些什么?⑴指名学生多人次地带着这种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朗读三、四两个自然段。
2、学习第五自然段:⑴教师再引: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其他蜜蜂的下落吧,请读第五自然段。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后,再指名朗读。
⑴说说从这一段中知道,又飞回来几只蜜蜂,大概用了多少时间。
三年级语文下册14.蜜蜂(课堂实录)

2021年班主任期末评语100则,收藏备用!评语100则1.你是一个积极向上,有自信心的孩子。
学习上有计划、有目标,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学习状态挺好;心态平和,关心、帮助同学,关心班集体,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具有较强的劳动观念,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尊敬师长。
希望你再接再厉,不满足于现状,争取做的更好。
2.你是一个开朗、大方、有礼貌的可爱女孩,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关心班集体,生活上比较俭朴,热爱劳动,能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上认真、有目标,但缺乏吃苦精神;能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心理素质好。
希望你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各方面取得更好成绩。
3.你是个朴实、勤奋、聪明的女生。
听课用心,学习刻苦,勤于思考,有很强的进取心,能克服在外求学的诸多困难,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吃苦,与人为善,尊敬师长,积极参加班级事务,学习成绩优良且稳定。
望继续努力,始终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相信你会做的更好。
4.你是个既聪明又勤奋,有思想、有目标的男生。
善于思考,听课认真,做事仔细,尊敬老师,友善同学,尤其是热情为班级服务,协助老师工作,具有很好的综合能力。
学习处事都能冷静面对,成绩优良且较稳定。
品质好,潜力大,相信你会更加努力,学无止境,争取更好的成绩。
5.你是一个内心世界丰富,但不善表达的男孩,你有思想、聪明。
在班里你团结同学,劳动踏实,有集体荣誉感。
在学习上你能认真听老师上课,作业能按时完成。
老师记住了你的优点。
老师希望你在学习上再刻苦些,对不会的问题要大胆地问,注意学习方法。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好。
6.你是一个言语不多,性格文静的女孩。
在班上你能团结同学,尊重老师,思想品德好,劳动踏实。
学习上你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目的明确,同时你的自理能力很强。
7.或许你有些调皮,有些好动,也常挨批评,其实在老师心中,一直认为你很不错。
你劳动积极,憨厚可爱,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如果你能在每次尽情玩耍后,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勤奋学习。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蜜蜂课堂实录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蜜蜂课堂实录人教版三年级语文蜜蜂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老师:你是否注意过鲜花的开放,是否注意过蜜蜂的纷飞,唐代著名诗人罗隐,在他的《咏蜂》里写“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蜜蜂》。
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一些问题?学生:自由回答老师: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自读课文,把有关的语句画来来。
学生:(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老师:你在哪里找到答案的?学生:(第一自然段)老师:谁能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哦,读了这里,我知道了作者的实验原因,是?学生:(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老师:听说?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作者没有迷信盲从人家的结论,而是自己要动手实际做一下试验,你们有兴趣跟着作者一起去做这个试验吗?文中找找相关的语句,并用横线画出来。
老师:看看试验共分了几个步骤,标上序号,小组讨论一下。
老师:谁来当当小解说员,把试验步骤说给同位听听。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老师: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便于观察(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抛弃的(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了解蜜蜂飞回来的时间老师:从这些做法你,你感受到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学生:(考虑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老师:蜜蜂被放出来后,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蜜蜂四面飞散,好象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
)老师:真的触到地面了吗?学生:(没有,从几乎可以看出来。
)老师:作者的用词非常严谨啊,一个几乎,就把蜜蜂将触未触的在风中飞行的艰难情况描绘出来拉。
那么这里,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学生:(担心的,着急的,怜爱的。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蜂》《悯农》《赤日炎炎》三首古代诗歌选自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课,紧紧围绕“同情弱者”的单元主题,鞭挞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蜂》是唐代诗人罗隐写的七言绝句,赞美了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的奉献精神。
《悯农》是宋代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七言绝句,全诗渗透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赤日炎炎》是宋元时代的一首民歌,摘自《水浒传》,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愁苦与辛劳,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合理的制度。
设计理念先引导学生整体悟诗情,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学法,导学结合。
抓住古诗中的重点词,自读古诗,展开想象,边读边悟,掌握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目标1. 正确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
. 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 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 认识“限、闰”这两个生字,会写“限、悯”等7个生子。
教学重点、难点1. 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引入诗境,感知诗味农民终日忙碌却常被剥削;农民常年辛勤劳动到头来却只能忍饥挨饿;农夫与贵族统治阶级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这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去探个究竟吧!二、整体感知,初悟诗情1.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诗,大家订正,相互欣赏。
.领读:师带领学生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悯农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日炎炎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三、初知诗意,质疑解疑回顾学法,导学结合1. 了解诗题和作者。
. 抓重点词,明诗意。
. 透佳句,悟情感。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捅了马蜂窝》

【篇一】教学目的:1、把握本课 13 个摆布构造、上下构造、半包围构造字的特征及写法,哺育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哺育学生细致敏锐的观看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难点:把握本课生字的写法并能敏捷应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认读本课生字。
(1)读课文圈画生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2)出示生字学生认读(3)指名读用字组词选词造句二.学写生字。
(1)摆布构造的字。
1、出示小黑板:墙凌2、齐读,这两个字的字形各有什么特点?依据学生的答复归纳:这两个字都是摆布构造的,写时要留意左小右大3 在田字格中指导墙字4 生仿写5 另几个字小组争论书写6 课件出示绕陶偏说说这些字和上面的两个字有什么不同?都是摆布构造的字,但写时要左窄右宽,上下对齐(2)上下构造的字。
“菊篱”字形稍长,上窄下宽,两局部均扁。
素上下相等下边要紧凑些(3)幽书写时以横中线和竖中线为轴发展书写(4)半包围构造的字。
“遥磨”字是半包围构造的字,两局部均写伸展。
三、学生练习写,教师指导。
四、学生作品展评。
【篇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镇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wei)险性。
2、学会在学习中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能自己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性思索。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镇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wei)险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文中的对话,要依据课文的内容读出不同的语气。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镇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wei)险性。
教学豫备:课件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五课《捅了蚂蜂窝》这篇课文,现在教师请几名同学读课文。
请大家思索:《捅了蚂蜂窝》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生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蜜蜂》课堂实录

14 《蜜蜂》课堂实录师:你是否注意过鲜花的开放,是否注意过蜜蜂的纷飞,唐代著名诗人罗隐,在他的《咏蜂》里写“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蜜蜂》。
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生:自由回答师: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自读课文,把有关的语句画来来。
生:(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师:你在哪里找到答案的?生:(第一自然段)师:谁能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哦,读了这里,我知道了作者的实验原因,是?生:(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师:听说?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作者没有迷信盲从人家的结论,而是自己要动手实际做一下试验,你们有兴趣跟着作者一起去做这个试验吗?文中找找相关的语句,并用横线画出来。
师:看看试验共分了几个步骤,标上序号,小组讨论一下。
师:谁来当当小解说员,把试验步骤说给同位听听。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师: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便于观察(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抛弃的(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了解蜜蜂飞回来的时间师:从这些做法你,你感受到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生:(考虑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师:蜜蜂被放出来后,你看到了什么?生:(蜜蜂四面飞散,好象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
)师:真的触到地面了吗?生:(没有,从几乎可以看出来。
)师:作者的用词非常严谨啊,一个几乎,就把蜜蜂将触未触的在风中飞行的艰难情况描绘出来拉。
那么这里,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生:(担心的,着急的,怜爱的。
)师:不仅仅我们观察到了蜜蜂飞行的困难,作者也看到了,并且进行了怎样的思考?生:(我想,他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在回家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蜜 蜂》四年级下册语文优秀课件

4.读下面的句子思考:你觉得哪一句的表达更好些? 圈出句中你觉得用得好的词。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 回家的方向。 ◇二十只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寻找着回家的方向。
第一句好,因为“左右”“好像”用词精准,这两个表示 不确定的词语表达出法布尔自己内心的猜测。
原文呈现: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
躲起来偷偷地玩。 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 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
谢谢观看
助学资料
蜜蜂,体表有很密的绒毛,喜欢成群居住。前 翅比后翅大,雄蜂触角较长,蜂王和工蜂有毒刺, 能蜇人。
工蜂能采花粉酿蜜,帮助某些植物传粉。不少 种类的产物或行为与医学(如蜂蜜、蜂王浆、蜂毒)、 农业(如作物传粉)、工业(如蜂蜡、蜂胶)有密切关 系,它们被称为资源昆虫。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人 工驯养用来酿蜜的意大利蜜蜂和东方蜜蜂。
辨辩辫
这三个字是同音形近字,都是左中右结构,左边和右边 的部分相同,中间部分为形旁,形旁表义。
初读感知
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谁听说了什么?谁能辨认什么?谁做了实验,结果 发现了什么? 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于是他做了一个 实验,发现蜜蜂确实具有这样的能力。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法布尔为什么要做实验? 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他想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这就是实验的目的。
实验结论 蜜蜂辨认方向靠的是一种本能
善于思考 严谨求实
一、默读课文,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验证蜜蜂 是否有辨 认方向的 能力
《蜜蜂》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精读感悟
“这时候刮起了狂风” “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
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 杂,对蜜蜂认路增加了难度。
Page 49
精读感悟
两次飞回来的蜜蜂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两只蜜蜂飞回来,飞了四十分钟
左右,身上还带了花粉。第二次飞回来了十 五只蜜蜂,是在第二天回来的。
Page 54
课堂练习
验(实验) 蜜(蜜蜂) 蜂(蜂巢 )
检(检查) 密(密码) 峰(山峰 )
组(组长) 阻( 阻碍)
问( 问题) 闷( 闷热)
Page 55
作业布置
1.把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2.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作者找养蜂 人的线路,并在合适的地方画上花丛、 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
Page 62
助学资料
蜜蜂,体表有很密的绒毛,喜欢成群居住。前 翅比后翅大,雄蜂触角较长,蜂王和工蜂有毒刺, 能蜇人。
工蜂能采花粉酿蜜,帮助某些植物传粉。不少 种类的产物或行为与医学(如蜂蜜、蜂王浆、蜂毒)、 农业(如作物传粉)、工业(如蜂蜡、蜂胶)有密切关 系,它们被称为资源昆虫。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人 工驯养用来酿蜜的意大利蜜蜂和东方蜜蜂。
辨辩辫
这三个字是同音形近字,都是左中右结构,左边和右边 的部分相同,中间部分为形旁,形旁表义。
Page 67
初读感知
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谁听说了什么?谁能辨认什么?谁做了实验,结果 发现了什么? 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于是他做了一个 实验,发现蜜蜂确实具有这样的能力。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法布尔为什么要做实验? 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他想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这就是实验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蜂》课堂实录
一、揭示主题,鉴赏古诗
1、谈话
师:其实,不只曾老师喜欢蜜蜂,古往今来,不管是作家,还是诗人都对蜜蜂情有独钟。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蜜蜂的古诗《蜂》。
2、揭示主题
师:(幻灯出示古诗并板书“蜂”)我们齐声读一遍。
(生齐读)师:这是罗隐笔下的蜜蜂。
同时我们也来欣赏一下其他诗人笔下的蜜蜂是怎样的了?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些古诗,想想从诗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只只怎样的蜜蜂。
穿花度柳飞如箭,粘絮寻香似落星。
小小微躯能负重,器器薄翅会乘风。
(自强不息)
——明·吴承恩《咏蜂》
蜂儿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
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又带百花香。
(舍己为人)
——宋·杨万里《蜂儿诗》
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
但得蜜成甘众口,一身虽苦又何妨。
(无私奉献、碧血丹心)
——宋·姚勉《咏蜂》
纷纷穿飞万花间,终生未得半日闲。
世人都夸蜜味好,釜底添薪有谁怜。
(兢兢业业)
——明·王锦《咏蜂》
3、谈谈蜜蜂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过渡:这样一群小精灵,(他们勤劳、无私奉献--------句式训练)它们的精神令人敬佩。
但是在罗隐笔下的蜜蜂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细细来品味。
(多媒体出示整首古诗)
二、初读感知,畅吟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味道。
2、指名生读一读古诗。
师:诗词的读法和文章可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师: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注意把古诗的味道读出来。
3、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感觉读了古诗,接着我们也来学着古人吟诵古诗,你们准备用什么形式来吟诵,小组讨论一下。
4、老师这边也有一曲《蜂》的古诗新唱,我们一起来听听。
(师:从你的吟诵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快乐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采着蜜。
在悬崖峭壁上,在花园里,在春风里-------)
过渡:是啊,只要有花的地方,便有了蜜蜂的踪影。
那一簇簇、一群群,不辞劳苦的蜜蜂默默地采着蜜。
(不管风有多大,不管太阳有多猛烈,不管天有多冷-------它依然默默地、默默地采着蜜。
)过渡:在罗隐笔下,蜜蜂就是这样可爱的一群小精灵,读------- 师:在罗隐笔下,就是这样不辞劳苦的小蜜蜂,读-------
师:在罗隐笔下,就是这样无私奉献的劳动使者,读-------
师:就是这样的一群可爱的小蜜蜂引起罗隐的兴趣,此时此刻,我们对罗隐笔下的蜜蜂充满了-------(佩服、感慨、震撼)
三、精读古诗,具象画面
1、其实,每一首诗的创作都有它特地的创作背景,罗隐的诗也不例外。
那么,为什么我们读罗隐的《蜂》时,充满了佩服、感慨、震撼?在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罗隐。
(多媒体出示罗隐简介)罗隐(833-909), 唐代文学家. 原名横, 字昭谏, 号江东生. 杭州新城(今浙江桐庐)人. 20岁应进士举, 十试不第. 愤而改名为隐,罗隐向有“江东才子”之称,为什么总是所至不遇?这是因为当时的用人制度已极其腐败,科场被权贵把持,营私舞弊,任人唯亲。
直到55岁那年,转机终于来了,在外奔波了大半生而所至不遇的罗隐,回到了钱塘,投奔雄据东南的杭州刺史。
刺史辟罗隐为从事,又请置钱塘县,表隐为钱塘县令。
2、当我们随着诗人进入诗中时,我们会高兴,会伤心,会忧愁。
接着,我们再读一读《蜂》,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佩服和震撼。
(1)我们一起仔细读一读第一句诗,想一想,这一句诗读成“一个字”会是什么字?(尽)
①谈一谈,从这个“尽”字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生2:我读懂了蜜蜂默默地采着蜜,毫不怨言。
生3……
3、是啊,多么勤劳的一群小蜜蜂啊,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峰,只要是有花开的地方就有蜜蜂的踪影。
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踪影。
(多媒体出现蜜蜂采蜜的景象)(板书:勤劳)
4、此情此景,我们会用这样的一句诗来概括: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师:当我们来到百花盛开的春天,我们会想到这样一句诗:
师:当我们欣赏到妖艳无比的荷花时,我们会想到这样一句诗:师:当我们感受到扑鼻而来的浓郁芳香的菊花时,我们会想到这样一句诗:
师:当我们面对不畏严寒的腊梅时,我们会想到这样的一句诗:师:是啊,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一幅幅感人至深画面让我们对蜜蜂的辛勤耕耘充满了敬意。
但是,同样的“尽”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又是不一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出示)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唐8226;李白《赠庐司户》(举目四望,远近尽是寒山四绕的一片秋色)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傍晚的落日依着山峰悄悄落下,奔腾的黄河流入浩瀚的大海。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才停止了吐丝,蜡烛到了结束时才停止流泪。
)
师过渡:一样的“尽”,不一样的诗意,却让我们领略了中国古诗词文化的博大和精深。
5、接着我们读一读第二句诗,想想诗中给你什么体会?
(1)把这句诗读成三个字,你们觉得应该哪三个字?
(2)透过这三个字,对于蜜蜂你们了解多少?(简单交流关于蜂的资料)
(3)此时,我们再回到蜜蜂辛勤的劳动中,有谁了解蜜蜂究竟是为谁辛苦为谁甜?(板书)
句式训练:为(谁)辛苦?
为(谁)甜?
生:为自己的家人辛苦,读这句诗。
生2: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读……
生3:为帮助过自己的人,读……
师:此时,我们想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蜜蜂,(不辞劳苦、无私奉献、不求名利)
师:是啊,小小的蜜蜂它们采尽了百花,酿成蜜后供人享受,可这一切的一切,究竟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师:让我们带着对蜜蜂不辞劳苦的深深敬意,读全诗。
师:让我们怀着对蜜蜂无私奉献的崇敬之心,读……
师:让我们因为蜜蜂的不求名利而叹服,读……
师:这就是蜜蜂一生的真实写照。
唐代诗人罗隐就是采用这种托物言志的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我们带着对蜜蜂的崇高敬意再读一
遍古诗。
(出示内容链接)
师:现代作家杨朔也是采用这种方法来写蜜蜂,我们一起来读读。
分享杨朔的《荔枝蜜》
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
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4)读完了这首诗,欣赏完了杨朔笔下的蜜蜂,我想对于蜜蜂,我们会有更深的了解。
每当我们看到母亲起早摸黑忙碌时,我们想到了这样的一句诗:(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师:每当看到清洁工人在马路上忙碌时,我们想到(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师:每当我们看到因为执勤而无法再除夕晚和家人团聚的警察叔叔时,我们想到……
6、过渡总结:此时此刻,我们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所有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的无限敬意,对那些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不劳而获的人充满憎恨。
我们更加清楚的知道:劳动最光荣!(板书)
7、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师过渡:是啊,当我们感慨蜜蜂的无私奉献之时,也仿佛看到了《秋浦歌》里那面红耳赤的冶炼工人他们辛勤劳作的情景,同时为冶
炼工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而折服。
从而我们深深地明白了劳动创造了美和幸福的生活。
四、作业:
1、收集罗隐的古诗,品读古诗。
2、举行古诗吟诵会。
蜜蜂谚语透哲理(多媒体展示)
蜜蜂出窝天放晴,鸡不入窝阴雨来。
两亩果园一箱蜂,蜜旺果肥吃不清。
要想水果长得好,还得蜜蜂把花咬。
谷雨不放蜂,十桶九桶空。
养蜂不用种,只要勤做桶。
天无二日,蜂无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