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诗歌的用典艺术
王禹偁《村行》赏析

王禹偁《村行》赏析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这首《村行》是北宋王禹偁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
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
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
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
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
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
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读完这6句诗,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在那菊花初黄的时节,人到中年的诗人骑着马在山间小路穿行,他神态悠然,任凭马儿随意行走,尽兴地观赏着秋日黄昏山野的景色:时而倾听着回荡在众山沟里的秋声,时而观看默默无语伫立在夕阳下的数座山峰,时而又将视线投向那红似胭脂的棠梨落叶与洁白如雪的荞麦花……作者在这6句诗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用典

《用典》一、引言在古代经典文学中,用典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引用历史上的典故、成语或古诗词来丰富文章的内涵和意境。
而如今,在现代社会中,用典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被广泛运用在各种文学作品、演讲或者文章中。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用典的重要性和在写作中的应用。
二、用典的重要性1. 丰富内涵:用典能够借用历史的积淀和智慧,为文章注入深厚的内涵和寓意。
"我报路长嗟日暮"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诗句,从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对人生的思考。
2. 增加趣味:用典可以为文章增加趣味和跳跃感,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一篇关于成功的文章中,引用"学诗谩有惊人句"这句成语,可以为文章增添诗意和浪漫气息。
3. 强化观点:合理运用典,可以增加文章的力度,使观点更加深刻和有力。
在一篇文章中提及"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老子的名言,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哲学思辨。
三、用典的应用1.在散文中的应用散文作为一种以抒情、议论为主要特征的散文形式,用典在其中的应用尤为常见。
作者可以通过引用古代诗词、名言或者成语来加深文章的内涵和意蕴。
在写一篇近代社会的散文中,作者可以引用古代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来表达自己对当下社会的反思和思考。
2.在议论文中的应用在一篇议论文中,用典的应用必须与论点相辅相成,阐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
通过引用历史典故或者古代名言,可以为文章增加力度和权威性。
写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中,可以引用"人山人海,水茫茫"这句成语来表达对环境污染的担忧和对自然保护的呼吁。
3.在故事或小说中的应用在文学作品中,用典往往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意义深度。
通过引用古代典故或者古代诗词,可以为故事增添神秘感和史诗气息。
一个讲述英雄传奇的小说中,可以加入"纵死侠骨,不改前尘"这句出自《水浒传》的诗句,以突出英雄无畏的性格。
王禹偁村行赏析

品读王禹偁《村行》王禹偁文学主张:王禹偁是宋初作家中成就较高者,他在诗、文两方面的创作都较为突出,促进了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
宋初诗派林立,但主要是“白体”、“西昆体”、“晚唐体”三家。
王禹偁属“白体”,是北宋初期首先起来反对唐末以来浮靡文风,提倡平易朴素的优秀作家之一,提倡“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反对艰深晦涩,雕章琢句,为后来的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道路,因此颇受后人推重。
作为宋初最重要的散文家,他的古文理论和创作,对宋代散文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文论方面,王禹偁提出了传道、明心与有言、有文。
在文以传道之外,他又要求文以明心,即可在传道之文里发抒自己的政见和内心感受。
于“传道”外,提出“明心”,于“有言”外,提出“有文”,这是王禹偁在理论上的一种贡献。
诗歌方面:在诗歌方面,王禹偁推崇杜甫和白居易,是重要的白体诗人。
然而,王禹偁的诗风与李昉、徐铉等白体诗人却是同中有异。
王禹偁早年多作闲适诗,晚年多作讽喻诗。
正是这种深刻的自省意识,使他从学习白居易进而以杜甫为典范,甚至在晚年自编的《小畜集》中很少收录早年作品。
他在创作中努力实践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村行》是王禹偁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用清新、简淡的笔触,描绘山村秋景,进而抒情。
在我看来,诗人此诗每两句为一体,依次呈现兴—境—画—情,最后全诗一体,构成隽永小诗。
开头两句,写诗人的游兴以及交代游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诗人本人,这是从诗的末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
试想一下,在明丽的秋景中信马由缰,该是何等的悠然惬意。
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论王禹偁对宋初白体诗风与技法的开拓

第38卷第1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8,N o .12022年1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J a n .2022ʌ收稿日期ɔ2021G04G23ʌ基金项目ɔ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 北宋党争视域下居淮文人文学研究 (S K 2019A 0670);安徽科技学院教研项目 阅读 感悟 提升:应用型高校文学素养类课程教学综合改革探究 (X 2019063)ʌ作者简介ɔ汪国林(1978-),男,安徽青阳人,皖西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㊁文论研究.论王禹偁对宋初白体诗风与技法的开拓汪国林(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六安㊀237012)ʌ摘要ɔ宋人蔡居厚说 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 .可见,宋初白居易诗歌对诗坛影响之巨.宋初白体诗人王禹偁,其诗风既有宋初白体悠游闲适,平易清丽的共性,也有潇洒散淡,纵横沉郁甚至苍凉厚重的个人特质;在诗歌创作方式方法与技巧上,王禹偁既有宋初白体诗人喜酬唱,擅近体,求平易,不讲究技巧的一面,但他以自己坎坷的经历与独特的诗才,在上述方面又极大开拓了宋初白体诗的创作技法.这不仅使王禹偁成为宋初白体诗创作的集大成者,也让他成为引领宋代诗坛走向的重要旗手,并为宋诗健康发展增加了艺术积淀.ʌ关键词ɔ王禹偁;白体诗风;技法;开拓ʌ中图分类号ɔI 207.22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2)01G0045G07O n W a n g Y u Gc h e n g s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t y l e a n dT e c h n i qu e s o f P o e t r y i nB a i J u y i S t y l e i nE a r l y S o n g D y n a s t yWA N G G u o Gl i n(F a c u l t y o f C u l t u r e a n d M e d i a ,W e s tA n h u iU n i v e r s i t y ,L u a n 237012,A n h u i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C a i J u h o u ,a s c h o l a r o f t h e S o n g D y n a s t y ,s a i d , a t t h e b e g i n n i n g o f t h e S o n g D y n a s t y a f t e r t h eF i v eD yn a s t i e s ,s c h o l a r s a r e l e a r n i n g B a i L e t i a n p o e m s . I t c a nb e s e e n t h a t B a i J u Gy i s p o e m s h a v e a g r e a t i n f l u e n c e o n t h e p o e t r y i n t h e e a r l y S o n g D y n a s t y .W a n g Y u c h e n g ,a p o e t i n t h e e a r l y S o n g D y n a s t y ,h i s p o e t r y s t y l eh a sm a i n l y b e e nc o m po s e do f a c r e a t i v e a n d r e l a x e d s t y l e ,a g e n e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o f s i m p l i c i t y a n db e a u t y ,a n d a p e r s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o f b e i n g c r e a t i v e a n d r e Gl a x e d ,p e s s i m i s t i c a n d e v e nd e s o l a t e .I n t e r m s o f p o e t r y c r e a t i o nm e t h o d s a n d t e c h n i q u e s ,W a n g Y u c h e n g h a s t h e a d v a n Gt a g e s o f t h eB a i Gs t y l e p o e t s i n t h e e a r l y S o n g D y n a s t y ,s u c ha sb e i n g f o n do f s i n g i n g ,b e i n g a d e p t a t s t y l e ,s e e k i n g s i m Gp l i c i t y ,a n dn o t p a y i n g a t t e n t i o n t o s k i l l s ,h o w e v e r ,w i t hh i sb u m p y e x p e r i e n c e a n du n i q u e p o e t i c t a l e n t s ,h e h a s g r e a t l yd e v e l o p e d t h e c r e a t i o n t e c h n i q u e s o fB a i Gs t y l e p o e t r y i n t h e e a r l y S o n g D y n a s t y i n t h e a b o v e a s p e c t s ,w h i c hh a sn o t o n l y m a d eW a n g Y u c h e n g am a s t e r o f t h e c r e a t i o no f B a i Gs t y l e p o e t r y ,b u t a l s o a n i m p o r t a n t s t a n d a r db e a r e r l e a d i n g t h e t r e n d o f S o n gp o e t r y ,a n da d d e da r t i s t i c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t o t h eh e a l t h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o n gp o e t r y .K e y wo r d s :W a n g Y u c h e n g ;B a i Gs t y l e ;t e c h n i q u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㊀㊀王禹偁(954 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人.他不仅扩大了宋初白体诗的题材,也极大开拓宋初白体诗的创作技法,其创作方式更加多样,诗歌体裁愈为完备,创作技巧独特,具体技法新颖,诗歌语言与诗歌风格摆脱一味追求浅俗流畅㊁清丽委婉而呈现出纵横劲健甚至沉郁苍凉的特征.这些都极大开拓了宋初白体诗风与技法,使王禹偁不仅成为宋初白体诗创作的集大成者,也让他成为引领宋初诗坛走向的重要旗手,并为宋诗健康发展增加了艺术积淀.一㊁王禹偁追慕白居易诗歌技法王禹偁注重儒家诗教,关注现实人生,语言风格上推崇通俗易晓,加上相近的思想政治观点与人生遭际,使得王禹偁对白居易其人其诗甚是推崇.王禹偁在诗歌技法上追慕白居易,并成为宋初白体诗的杰出领袖.二人均喜用对比手法,将美 与 刺 并放在一起,突出社会矛盾,引起人们的注意.如白居易在«立碑»中,将虽未立碑却被百姓怀念的鞠信陵与立碑树德宣扬自己功德的达官显贵及 谈墓得金 的无耻文人进行对比,使得是非观念更加鲜明,爱憎情感更加强烈.王禹偁的«金吾»诗,将贪婪残暴,嗜杀成性的上将军曹翰晚年生活的富足安泰㊁子孙满堂与寒饿坚守名节,龙钟头白的老儒士在 宾祀间 却 贫苦无羊杀 的窘境做对比,以凸显世道的不公.白居易的«观刈麦»«观稼»«纳粟»等,作者不仅仅 坐岸 感叹,而且在对比之中自责之情十分真诚.王禹偁的«感流亡»«对雪»«对雪示嘉祐»«十月二十日作»等诗篇中也是如出一辙,作者一方面真实再现百姓及冒着严寒风雪守边塞的兵民的苦难经历,另一方面又包含对自己的 小康 生活与身为谏官却 曾无一事裨皇猷 的无奈与自责.白居易诗歌善于使用比兴手法,或托物言志,或因事喻理,使诗歌含蓄隽永.如«羸骏»,写一匹失主的骏马,因为饥饿瘠瘦被人看成驽马而遭到杀害为喻,意在揭示封建社会有识之士不仅得不到赏识,还遭到无妄之灾的悲剧命运.王禹偁的«啄木歌»«江豚歌»«竹鼬»«乌啄疮驴歌»等等,以动物为喻,或指正直刺贪的循吏,或喻依仗权势逐利自肥的贪官,或刺欺压弱小,贪婪成性的恶吏,或批判陷害贤良的奸佞小人,使诗歌显得既含蓄委婉又犀利有力.白居易新乐府诗 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的结构特点,在王禹偁诗歌中也得到很好的继承,如«不见阳城驿诗»,首句 不见阳城驿 标目,卒章 德音苟不嗣,吾道当已而;前贤尚如此,今我复何悲?题此商于异,吟之聊自贻 显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至于白居易诗歌喜用白描手法,不避通俗,直言所见,直抒所感,在王禹偁的诗歌中更是普遍.王禹偁甚至直接化用白居易现成的诗句入诗,足见他对白居易的推崇.对此,当时及其稍后的人们都有一致的论述,如:永叔«余话»云: 学者品藻当今名贤诗,方之唐人,皆云王元之似乐天,欧阳永叔似退之,梅圣俞似孟东野,苏子美似李正封,王禹玉似元微之,石曼卿似杜牧之,或以斯言为中的. [1]宋初袭晚唐五季之弊,天圣以来,晏同叔㊁钱希圣㊁刘子仪㊁杨大年数人亦思有以革之,第皆师于义山,全乖古雅之风.迨王元之以迈世之豪,俯就绳尺,以乐天为法.欧阳永叔痛矫西昆,以退之为宗[2].宋人诗至欧㊁梅㊁苏㊁黄㊁王介甫而波澜始大,前此杨㊁刘㊁钱思公㊁文潞公㊁胡文恭㊁赵清献辈皆沿西昆体,王元之独宗乐天[3].本朝王元之诗可重,大抵语迫切,而意雍容,如: 身后声名文集草,眼前衣食簿书堆. 又云: 泽畔骚人正憔悴,道傍山鬼谩揶揄. 大类乐天也[4].从宋元到明清,王禹偁诗宗白居易几成定论,当代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如王延悌先生认为王禹偁与白居易存在直接的继承关系[5]㊁尚永亮先生认为王禹偁在追慕白居易的同时有所超越[6]㊁赵艳喜女士则较为全面揭示了二人的关联[7]等等,可资参考,此处不赘.二、王禹偁丰富宋初白体诗风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写道: 宋刬五代旧习,诗有白体㊁昆体㊁晚唐体.白体如李文正(昉)㊁徐常侍(铉)昆仲㊁王元之(禹偁)㊁王汉谋. [8]所谓 白体 ,通俗的说就是 香山体 ,也称白居易体.这其实除白氏外,代表诗人还有元稹.他们的作品当时就很热门,以至 禁省㊁观寺㊁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㊁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9].由于元㊁白诗体制平易晓畅,具有大众化特点,故很适合宋初文化程度不高的统治集团的胃口,在他们的倡导下, 宋初白体诗 首先盛行于时,形成 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 的壮观景象.这其中王禹偁是宋初白体诗的集大成者,其诗风既有宋初白体诗追求悠游闲适,追求平易清丽的共性特征,也有王禹偁纵横沉郁甚至苍凉厚重的个人特质,这极大丰富了宋初白体诗的风格.其风格特质的显现与商州之贬有密切的关系.(一)贬谪商州前:悠游闲适,平易清丽,浅而不俗王禹偁贬谪商州之前的诗歌多以闲适诗为主,无论君臣之间的赐宴应制,臣僚诗友的酬唱寄赠,还是为官之初的闲游寄怀,内容都是悠游闲适,诗风清丽流畅,与其他白体诗人相似,只是语言上更加精炼,正如清人贺裳所言: 王元之秀韵天成,常有临清流㊁披惠风之趣,如 扫苔留嫩绿,写叶惜残红. 虽学乐天,然得其清,不堕其俗,此善于取材也. [10]这类诗作甚多,如«游虎丘»:乐天曾守郡,酷爱虎丘山.一年十二度,五马来松关.我今方吏隐,心在云水间.野性群麋鹿,忘机狎鸥鹇.乘兴即一到,兴尽复自还.不知使君贵,何似长官闲[11].此诗作于为官长洲之时,全诗语言极为平易直露, 乘兴即一到,兴尽复自还 ,虽用典但令人不觉,内容自在闲适.臣僚之间酬唱充满闲适雅趣,如«和郡僚题李中舍公署»: 树影池光映晓霞,绿杨阴下吏排衙.闲施屐齿妨横笋,静拂琴床有落花.地脉暗分吴苑水,厨烟时煮洞庭茶.青宫词客多闲暇,按曲飞觞待岁华. [11]698诗人身闲心更闲,抚琴㊁煮茶㊁落花㊁饮酒极为闲暇,诗歌写景细腻,给人清新淡雅之感.应制之作,语言典雅清丽,虽有阿谀色彩但含蓄有致,如«七夕应制»: 斜汉横空瑞气浮,桥边乌鹊待牵牛.长生殿冷时无事,乞巧楼多岁有秋.菡萏晚花清露湿,婵娟新月暮烟收.华封祷祝华胥梦,谁道神仙不可求. [11]702王禹偁以民间故事入诗,又巧妙掺入颂时歌功之意,尾联 华封祷祝 ,虽典出«庄子 天地篇»[12], 华胥梦 典出«列子 黄帝»[13],但用典无痕,且韵脚流畅,对仗工稳,是应制的上乘之作.(二)贬谪商州后:潇洒散淡,纵横沉郁,苍凉厚重贬谪商州之后,王禹偁诗歌内容与风格主导方面发生明显转折,闲适之作也是如此.前期清新流畅之风虽也时有出现,但总给人以故作潇洒之状,如在商州时期的诗作:菜助三餐急,园愁五月枯.废畦添粪壤,胼手捽荒芜.前日种子下,今朝雨点粗.吟诗深自慰,天似悯穷途[11]738.«种菜了雨下»十亩春畦两眼泉,置来应得弄潺湲.三年谪宦供厨菜,数月朝行赁宅钱.空愧先师轻学圃,未如平子便归田.此身久畜耕山计,不敢抛官为左迁[11]738.«偶置小园因题»其一随着时光的流逝,作者贬谪心境逐渐平复,闲适诗作走向散淡,如:大燕引新雏,小鸦哺老乌.青青树木间,禽鸟声欢娱.我携二稚子,东园撷春蔬.可以奉晨馐,采采供贫厨.非肉诚不饱,割身实无余.缅怀宋阁老,同日出京都.谪官不携家,留妻事老姑.块然武当下,此乐固亦无[11]659.«携稚子东园刈菜因书触目兼寄均州宋四阁长»商州之贬是王禹偁人生道路上的重大逆转,济世之心受到挫折,诗人的心情既愤懑不平又自伤自悼,但更多的是由一己之困看到天下百姓的艰难,对白居易㊁杜甫等极具现实精神与批判意识的诗歌给予较全面的继承与发扬,儒家济世思想在困顿中得以延续,关注现实,纵横沉郁,苍劲厚重逐渐成为其诗歌主流.这在王禹偁讽谕诗中表现最为突出,对社会现实反映的深度与广度都是前期白体诗人所望尘莫及的.如«感流亡»,如史诗般地揭露关中大旱之年,百姓的悲惨遭遇,令人不忍卒读,诗人内心充满自责与痛苦;在«战城南»诗中 自古控御全在仁,何必穷兵兼黩武 对太宗的黩武深表反感;«江豚歌»«竹鼬»等以象征揭示官吏的奸佞群小的丑恶行径.这类诗作给人纵横深沉,凝重苍凉之美,即使是题材短小的讽谕诗作也是如此,如«秋霖»:秋霖过百日,岁望终何如.嘉谷就穗生,茁茁垂青须.宿麦未入土,大田多泥涂.河阔不辨马,原高恐生鱼.时政苟云失,生民亦何辜.雨若是天泪,天眼应已枯[11]686.贬谪之后的闲适之作,情感也复杂起来,酬唱赠寄之作越发的关注时艰民情,记游闲逸之中常含贬谪之愤与退隐之意,自伤自悼色彩的诗作数量大增.诗人情感的变化,也使贬谪后的闲适记游多了几分沉郁与哀伤,不少叹老伤病之作,给人苍凉之感.如:红桃飞尽绿杨深,独倚危楼半日吟.六里山川多逐客,贰车官职是笼禽.蓬沾残雪经秋鬓,葵隔浮云向日心.身世荣衰不能算,且倾村酒沃愁襟[11]722.«春日登楼»年来潘令鬓初凋,瘦马青衫耻下僚.药债渐多医宿疾,宦情犹切恋明朝.空江梅雨添幽郁,古县桃花锁寂寥.赖有郡侯知己在,每怜憔悴贳金貂[11]696.«官舍书怀呈郡守»当然,后期的王禹偁诗作也有延续前期悠游闲适,清丽流畅之风,如«公余对竹»: 冠褐飘飘乍退公,引吟留坐一丛丛.买添幽景浑无价,洗却繁阴别有风.曾任雪欺终古绿,也从桃映暂时红.此君合是吾庐物,会种婵娟伴钓翁. [11]768但不占主导,其总体风格已经发生逆转,并带动宋初诗坛风向.三、王禹偁开拓宋初白体诗创作技法王禹偁不仅在诗歌风格上丰富宋初白体诗相对单一的追求平易流畅之风,而且凭借自己杰出的诗才与诗识,在诗歌创作方式㊁体裁选择㊁语言结构㊁修辞手法等方面,对宋初白体诗都有明显的开拓,王禹偁甚至有博采众家之长的心胸,并且由宗白进而走向尊杜,并成为引领宋代诗坛走向的重要旗手,具体表现如下:(一)创作方式上由应制酬唱向纪实抒怀转变宋初白体诗在王禹偁之前,不论是白体名家徐铉㊁二李,还是一般的馆阁翰苑词臣,应制酬唱是他们创作的主要方式.王禹偁商州之贬前多以闲适诗作为主,创作方式也多应制次韵.商州之贬之后,王禹偁也有数量可观的赠答酬和之作,王禹偁还在离开商州前夕将与好友冯伉㊁毕士安㊁朱严等人的唱和次韵之作编成«商於唱和集».在滁州㊁黄州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次韵酬唱诗作,但王禹偁突破较为单一的次韵酬唱和的诗歌创作方式变得更为多样,如纪实抒怀㊁咏史怀古㊁借古讽今㊁记游咏怀等等,而且成为创作方式的主流.创作方式的丰富也与创作心态的多元化密不可分,宋初白体诗人群体,尤其是处于社会中上层的翰苑词臣,创作心态基本以优游闲适,自得意满,甚至富贵称颂为主,没有多少个人与社会下层的愁滋味.而到了王禹偁之时,无论是讽喻之作,还是闲适之作,作者的声音愈见清晰,作者心态也更加多样.(二)创作体裁上由独好近体向古近体兼顾转变王禹偁的诗作在体裁上古体㊁近体兼顾,贬谪之前几乎是一色的近体诗作,商州之贬之后逐渐重视古体诗作,有效地改变了宋初白体诗人近体几乎一统的局面,并与田锡㊁张咏一起掀起宋初复古之风,并影响到整个宋初文坛.先看王禹偁的近体诗创作,«全宋诗»存王禹偁诗作十三卷六百三十余首,其中律诗占到整整五卷,占诗歌总数的六成多,其中七律诗歌两百八十余首,占其诗歌总数的近五成,五律数量一百多首,占其诗歌总数的近两成.王禹偁远远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在徐铉㊁二李那里,七律只拘束于应制奉和㊁寄赠酬答㊁记游山水等相对狭小的空间里,而到王禹偁扩大到登临咏怀㊁感时伤事㊁言志守道等几乎无所不包的程度,如:西接蓝田东武关,有唐名郡数商颜.二千石尽非无道,一百年来负此山.重叠晓岚新雨后,参差春雪夕阳间.唯供迁客风骚兴,醉望吟看不暂闲[11]723.«登郡南楼望山有感而作»年来失职别金銮,身世漂沦鬓发残.贫藉俸钱犹典郡,老为郎吏是何官.开罇暂喜愁肠破,堆案仍劳病眼看.自笑不归田里去,谩将名姓挂朝端[11]753.«自笑»人生唯问道如何,得丧升沉总是虚.宁可飞鸿随四皓,未能鱼腹葬三闾.傅岩偶梦谁调鼎,彭泽高歌自荷锄.不向世间争窟穴,蜗牛到处是吾庐[11]721.«放言诗»其四王禹偁还存有七绝近一百一十首,占其诗歌总数近六分之一.有咏物之作,如组诗«笋»«池边菊»;有写离情别绪的«别北窗竹»«别商山»«别四皓庙»;有闲情逸旨的«长洲种牡丹»«独游南静川»«清明日独酌»;有赠答之作«得昭文李学士书报以二绝»;有咏史之作«读史记列传»«后土庙琼花诗»;有悼念亡友的«哭同年罗著作»;有抒发隐逸情怀的«南园偶题»等等.王禹偁七绝在艺术上有偏向说理的成分,如组诗«春日杂兴»[11]722,其一以春风 不容 桃㊁杏,故意过早吹折为喻,流露出自己因直道被贬的不满;其二以 春云 变化无端,喻反复不定的小人.王禹偁虽诗学白居易,是宋初白体诗的领袖人物,宋人许顗评其诗为 语迫切而意雍容 [14],但王禹偁不轻视杜甫,反而以自己诗歌语言近似杜甫为豪,对此«蔡宽夫诗话»记载道:元之本学白乐天诗,在商州尝赋«春日杂兴»云: 两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其子嘉祐云: 老杜尝有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之句,语颇相近. 因请易之,王元之忻然曰: 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邪? 更为诗曰: 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 卒不复易[15].此外,王禹偁还有一些五七言排律,如贬谪商州作长达一百六十韵的«谪居感事»,记录自己生平事迹与人生抱负,又作«酬种放征君»一百韵记录自己被贬商州始末及其抵达贬所所思所感;淳化四年由商州迁解州,作«中条山»二十韵,对中条山的高耸挺拔极力称赞,又作«五老峰»十六韵,渲染此峰的高俊神奇等等.虽总体数量与质量赶不上七律与五律,但也丰富了创作体裁.王禹偁的古体诗创作成就也十分突出.现存五七言古诗四卷,歌行二卷,诗歌总数近百首,他与张咏㊁田锡一起推动宋初古体诗的创作,从而丰富了宋初白体诗作的体裁.张咏㊁田锡的古体诗不拘泥一家,李白㊁李贺㊁白居易甚至魏晋古诗都取其所需,形成自己特色.王禹偁则更有融合诸家之长的气度,其学李白㊁李贺神奇的想象,恢宏的语言,纵横的结构甚是惟妙.如:六龙衔火烧寰宇,魏王冰井如汤煮.松枝桂叶凝若痴,喘杀溪头啸风虎.北溟镕却万丈冰,千斤冻鼠忙如蒸.我闻胡土长飞雪,此时日晒地皮裂.仙芝瑶草不敢茁,湖川竹焦琅玕折.西郊云好雨不垂,堆青叠碧徒尔为[11]786.«苦热行»劝君莫把青铜照,一瞬浮生何足道.麻姑又采东海桑,阆苑宫中养蚕老.任是唐虞学姬孔,萧萧寒草埋孤冢.我恐自古贤愚骨,叠过北邙高突兀.少年对酒且为娱,几日樽前垂白发.安得沧溟尽为酒,滔滔倾入愁人口.从他一醉千百年,六辔苍龙任奔走.男儿得志升青云,须教利泽施于民.穷来高枕卧白屋,蕙带藜羹还自足.功名富贵不由人,休学唐衢放声哭[11]786.«对酒吟»王禹偁的«苦热行»一连用了九个比喻写尽了苦热之状,想象极为神奇怪异!«对酒饮»很有几分李白的身影.王禹偁古体诗学白多得其叙事的思维,批判的精神㊁比兴的手法及其追求浅易详尽的总体风格,如上文提到的«酬种放征君»«感流亡»«竹鼬»«乌啄疮驴歌»«啄木歌»«江豚歌»等等,代表着宋初古体诗创作的最高成就.(三)语言结构上的新变1.语言上平易晓畅与锤炼匠心并存王禹偁诗歌语言平易晓畅,不避俚俗,这是其诗歌语言上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宋初其他白体诗人诗歌语言的共性.这类诗作俯拾皆是,如«携稚子东园刈菜因书触目兼寄均州宋四阁长»:大燕引新雏,小鸦哺老乌.青青树木间,禽鸟声欢娱.我携二稚子,东园撷春蔬.可以奉晨馐,采采供贫厨.非肉诚不饱,割身实无余.缅怀宋阁老,同日出京都.谪官不携家,留妻事老姑.块然武当下,此乐固亦无[11]659.这是王禹偁在商州贬所寄给好友宋湜的诗作,语言朴素,通俗流畅,感情率真,对自己的艰难毫不掩饰,对老友的缅怀也在平常语中流露出来.叙事是如此,就连言志议论也是质朴简洁,直截了当,如«对酒吟»中说: 男儿得志升青云,须教利泽施于民.穷来高枕卧白屋,蕙带藜羹还自足.王禹偁也尝试民间歌谣㊁世俗俚语入诗,如«畲田词»就是典型.更有甚者,王禹偁直接化用白居易的现成诗句入诗,如:何处春深好,春深迁客家.一杯寒食酒,万里故园花.炎瘴蒸如火,光阴走似车.为忧鵩鸟至,只恐日光斜[16].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其九左宦寂寥淮上洛,穷愁依约似长沙.乐天诗什虽堪读,奈有春深迁客家[11]798.«得昭文李学士书报以二绝»其二当然,王禹偁凭借自己的突出诗才,加上自己贫贱的出身与独特人生遭际等因素,使得他的诗歌不仅仅在内容上大大拓展了宋初白体诗的范畴,也在诗歌语言上纠正宋初白体诗人平熟滑易的毛病.王禹偁的白体诗歌也有讲究字句,注重格律,在自然朴素之中创造上佳境界的诗作,如其名作«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11]786.此诗作于淳化三年谪居商州之时,全诗中间两联甚是讲究,对仗工稳,写景独特,动静结合,色彩绚丽,似有老杜的雍容不迫.钱钟书先生对其数峰无语 尤是称赞,他说: 按逻辑说来, 反 包含先有 正 ,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 无语 的,王禹偁说它们 无语 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㊁有语㊁欲语而此刻忽然 无语 .这样, 数峰无语 此山不语 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改用正面的说法,例如 数峰毕静 ,就削减了意味. [17]现将字斟句琢的诗句,略举数例如下:南徐城古树苍苍,衙府楼台尽枕江.甘露钟声清醉榻,海门山色滴吟窗.直庐久负题红叶,出镇何妨拥碧幢.闻说秋来自高尚,道装笻竹鹤成双[11]690.«寄献润州赵舍人»其一习习气初通,峨峨势自融.渌波归旧水,寒片漾和风.暖想千溪绽,吹疑一夜空.鹭翘休映白,鱼跃乍翻红.缯裂方塘上,琼流巨壑中.漪涟还浩渺,须赖济川功[11]790.«东风解冻诗»王禹偁是北宋尊杜的第一人,称赞其诗道 子美集开诗世界 ,也积极学习杜甫的诗作,不少诗歌也得其含蓄凝练之美,如他的«对雪»«感流亡»无论题材内容,还是字句章法,都直追杜甫的名篇 三吏 三别 ;«春日杂兴»«杏花»«村行»等闲适之作也有杜甫的神韵,虽 学杜而未至 ,但在宋初白体诗人中无疑是最为突出的.正如清人吴之振在«宋诗钞 小畜集钞»中所说: 穆修㊁尹洙为古文于人所不为之时,元之则为杜诗于人所不为之时也. [18]2.结构上叙事与言志结合王禹偁诗作在结构上具有明显叙事色彩,尤其在古体诗表现得尤为明显,这自然受到白居易㊁杜甫叙事诗的影响.王禹偁在诗歌中真实地再现 故事 的来龙去脉,再由此过渡到言志述怀,如其五古长篇«酬种放征君»就是典型,开头有大量的文字记叙自己遭贬㊁奔赴贬所的狼狈概况,然后才是自己的感慨.在讽谕色彩浓烈的诗中更是如此,如上文的«感流亡»,诗人选取典型镜头如史诗般反映关中大旱对百姓带来的灾难,而后是对黎民的同情与对自己的自责.王禹偁在叙事之中流露自己的感慨,喜用对比的方式突出主旨.如讽谕名篇«金吾»,前部写嗜杀得功,延寿享贵的武人曹翰并给予揭露与批判,结尾却以 吁嗟为儒者,寒饿守名节.五十朝大夫,龙钟头似雪.无故不杀羊,礼文安可越.何况宾祀间,贫苦无羊杀 作结,把儒者文臣与之对比,同时也可看出儒士们的物质贫寒与守护名礼,也有用比较含蓄的比兴隐喻的方式揭示诗歌主旨,如«乌啄疮驴歌»«竹鼬»等,使其结构较为灵活.即使是近体诗,如七律也有叙事成分,创作思路清晰,有一定的散文化的倾向.如«出守黄州上史馆相公»: 出入西垣与内廷,十年四度直承明.又为太守黄州去,依旧郎官白发生.贫有妻贤须薄禄,老无田宅可归耕.未甘便葬江鱼腹,敢向台阶请罪名. [11]762诗歌前半部分以叙事的方式记述自己十年为宦生涯.再如«诏知滁州军州事因题二首»之一: 晓直银台作侍臣,暮为郎吏入埃尘.一生大抵如春梦,三黜何妨似古人.不称禁中批紫诏,犹教淮上拥朱轮.时清郡小应多暇,感激君恩养病身. [11]751诗歌前四句写被召入朝,历任百日后有遭遇滁州之贬的人生经历,后半部分则写来滁州之后自己的生活状况,记叙性很强.其咏史怀古㊁闲情守道之作抒情言志成分较浓.(四)修辞手法的创新王禹偁对宋初白体诗常见艺术技法诸如比兴寄托㊁对仗用典等等都有明显的开拓.先看比兴寄托的运用.这在讽谕诗作中尤为明显,与白居易是一脉相承的.如«啄木歌»«江豚歌»«竹鼬»«乌啄疮驴歌»等,以动物为喻,或指正直刺贪的循吏,或喻依仗权势逐利自肥的贪官,或批判陷害贤良的奸佞小人,使诗歌显得既含蓄委婉又犀利有力.再看对仗用典.王禹偁的诗歌尤其是贬谪后的近体诗作,很讲究句法章法,中间两联往往对仗精巧,如«登郡南楼望山感而有作»: 西接蓝田东武关,有唐名郡数商颜.二千石尽非吾道,一百年来负此山.重叠晓岚新雨后,参差春雪夕阳间.唯供迁客风骚兴,醉望吟看不暂闲. [11]723前文已引的«村行»,数字㊁颜色㊁叠词等等都对仗工稳,甚至首联也对仗工整,十分显眼.王禹偁很重视诗歌用典,贬谪之前用典数量不多更不深奥,基本都做到化之无痕.商州之贬的诗作,屈原㊁汉文帝㊁贾谊㊁司马迁㊁冯唐㊁四皓㊁陶渊明等出现的比例很高,以表达自己无辜遭贬。
王禹偁诗歌浅论

王禹偁诗歌浅论王禹偁作为宋初重要的诗人,写过许多闲适诗,但他并不局限于学习白居易的闲适诗,而是更加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
他入仕后,八年三黜,一贬再贬。
尤其谪居在商州时,写出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统观王禹偁一生的诗作,他的诗平易朴素,风格简雅古淡,意义含蓄深沉,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且已初步表现出诗歌对于平淡美的追求。
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开宋诗议论化、散文化之风气,清人吴之振评价其为“元之独开有宋风气”。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
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
晚年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
为人敢于直言讽谏,刚正不阿,坦坦荡荡,因此屡遭贬谪。
宋真宗即位,王禹偁被召还,复职制诰。
后来贬至黄州,又迁蕲州病死。
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散文上学习韩愈、柳宗元,诗歌推崇杜甫、白居易,其诗歌大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
王禹偁提倡“句之易道,义之易晓”,为后来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道路,颇受后人推崇。
王禹偁著有《小畜集》,另有《小畜外集》,共存诗五百八十余首。
一、闲适诗王禹偁入仕后,八年三黜,一贬再贬。
对于一个希望在仕途上有所成就,能够为国为民出力的人而言,这异常苦闷。
王禹偁在被贬期间为了排解苦闷的心情写了大量的闲适诗。
《荒亭晚坐》《洞庭山》《丹河闲步》《春郊独步》《春晚游太和宫》《春居杂兴》《虎丘》《泛吴松江》《村行》等一系列诗歌,平易流畅、清新自然,读来如春风拂面。
《春居杂兴》(之一)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宋·蔡宽夫:“元之本学白乐天诗,在商州尝赋《春日杂兴》云……其子嘉祐云:‘老杜尝有“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之语,语颇相近。
’因请易之。
王元之欣然曰:‘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耶?’更为诗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
’卒不复易。
”太宗淳化二年(991年),王禹偁被贬至商州,任团练副使。
王禹偁诗歌特点

王禹偁诗歌特点尚书中曾说,诗言志、歌永言。
古人写诗,常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心愿,并融入深挚的感情。
因为人们的性格及习惯不同,运用语言方式和表现方法也会不同。
即使吟咏一样的主题,意境也经常会迥然不同。
雨纷纷、杏花村,这是杜牧笔端的清明,营造出一种凄迷而又梦幻的氛围;桃李笑、草木柔,这是黄庭坚笔下的清明,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机的自然图景。
唐代还有一位诗人也创作了一首关于清明的佳作,将会是什么样的画面呢?下面介绍王禹偁构思新巧的绝句,开篇简洁质朴,结尾却出人意料。
清明唐代:王禹偁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王禹偁,字元之,北宋著名诗人,由于直言敢谏而遭贬谪,最后也客死他乡。
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其诗歌风格清新质朴,意境更显清新旷远。
这首绝句创作于诗人贬居商州期间,诗的大意是:在这既没有花、也没有酒的困境中过清明节,令人觉得冷落萧条,毫无趣味,简直与没有归处的僧人一样。
昨天是寒食节,从邻家求来新生的灶火,独自读书一夜,直到东方欲晓。
清明这天,诗人没有与朋友结伴外出、踏青赏花,也不见他和亲人举杯畅饮,既是因为诗人穷困潦倒,也是因为贬谪生涯令人惆怅。
如此清寂孤冷的环境中,诗人觉得百无聊赖,于是就读书写作,寻求精神慰藉。
王禹偁的这首诗与杜牧的《清明》就迥然不同,他借写清明,表达了过去读书人的穷困生活和苦学精神,在表达方法上也很新颖。
清明节前后,雨水丰润,田间地头,处处生机;河岸水堤,一片新绿。
几场及时雨,让空气清新,更令人心襟荡漾。
此时既是万物生长的好时节,也非常适合踏青访游。
可是诗人孑然一身、一贫如洗,被贬后的心情也非常糟糕,首句“无花无酒过清明”,作者连用两个“无”字,就彰显出自己过清明节的无聊和落魄。
次句进一步写自己孤独一人,毫无乐趣,“兴味萧然似野僧”。
僧人本来就四大皆空,而作者又用一个“野”字形容,更传达出居所的寒酸、生活的艰难,以及心境的凄凉。
作者并非希望如僧侣一般清净恬淡、远离尘嚣,而是在这人海茫茫的世界中没有一个知己;更不能在这样冷清的环境中,寻找到希望和寄托。
王禹偁《点绛唇·感兴》原文及赏析

王禹偁《点绛唇·感兴》原文及赏析这首词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雨景,含蓄地表过了用世的抱负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愁闷。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禹偁《点绛唇·感兴》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点绛唇·感兴宋代:王禹偁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
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
此时凝睇。
谁会凭栏意。
(栏通:阑)译文雨绵绵,恨意难消,云层层,愁绪堆积,江南景色,依旧被称为上好美丽。
水边村落,湖畔渔市,袅袅升起一缕孤零零的炊烟,那么淡,那么细。
一行长途跋涉的鸿雁,在那水天相连的遥远的天际,远远望去,款款飞行,好似列队首尾连缀。
回想平生事业,此时此刻,凝视征鸿,谁理会我凭栏远眺的含意!注释孤烟:炊烟。
行如缀:排成行的大雁,一只接一只,如同缀在一起。
凝睇:凝视。
睇:斜视的样子。
会:理解。
赏析此词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传世之作。
这首词是王禹偁任长州知州时的作品。
起首一句“雨恨云愁”,借景抒情,借情写景。
云、雨并无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
即使是这弥漫着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
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王禹偁用“依旧”二字,表明自己是仅承旧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上片煞拍写的是: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
但如此佳丽的景色,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因为“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古人心目中,由飞鸿引起的感想有许多。
如“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
这里,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
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
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
高考古代诗歌表现手法鉴赏

高考古代诗歌表现手法鉴赏1.对比和衬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对比的两个方面一般不分主次,反衬有主次之分。
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衬托是指利用事物间相同或相对的条件,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
利用事物的相同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对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反衬。
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
3.象征:就是诗人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们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用典:指诗歌中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用典根据用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明用和暗用。
明用就是直接援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还休 ” 的感 情 特 征 陶 渊 明是 其 诗 歌 前 后 期 都 多次提 到的 . 但 是 却 灌 注 了 不 同 的情 感 流 前 期
的诗 歌 引用 陶渊 明 . 多是 反用 其 乡里 小 人 ” I 1 I 之事 . 自称 是 “ 折 腰 陶 潜” 初 出茅 庐 的诗 人 虽 然 还 位 卑 官 小 . 但 是 自己
效果 。
史幕僚 之类则庾公 登楼 , 如《 月波楼 咏怀 》 … …这 些 熟典 的 出现 . 就像 象征 性景 物 一样 . 只 起 了 暗 示作用 , 意 义并 不 深 隐 . 更不 会给阅读 带来 障碍 。
即使这 样 . 这些 典 故也并 不 经常 出现 . 这 也 是 构 成 王 禹傅 白体 诗 歌 明 白易 晓 的 因 素之 一 谪 居 时 候 的王 禹 俑 不 仅 增 加 了 典 故 的 数 量 .
后期的诗人直接用了陶潜饮酒赏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中人情冷暖炎凉的认识和菊等隐居后的故事常有滤酒精菊丛等字体味同时也流露出希望全身远祸独善其身
第2 3卷 第 5期
2 0 1 4年 9月
重 庆 电子 工程 职 业 学 院 学报
o u ma l o f Ch o n g q i n g Co n e g e o f E l e c t r o n i c E n mn e e i f n g
诗 歌 融 合 了 庄 子 齐 生 死 万 物 .佛 家 万 事 皆 空、 人生 如梦 , 史籍典故 卞和献玉 被刖等事 , 表 达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5 7 8 7 ( 2 0 1 4 ) 0 5 — 0 ( ) 5 6 — 0 4
研 究 中 国古 代 诗 歌 . 使 事 用 典 是 一 个 不 可 回
避 的重要 问题 . 因为用 典对 诗人 们来 说 。 只 有 用
少. 而且 也都 是一 些 比较常 用 的典故 , 乘 兴 之 游 则 以王 子 猷 访 戴 逵 比 拟 , 如《 游虎 丘》 ; 送 县 令 就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8 — 1 6
“ 兼济天下 ” 的理想 和夙愿却大 有希望实 现 . 因此
基金项 目: 该 文 为 四川 省 教 育 厅 科 研 项 目“ 王 禹傅 诗 歌 研 究 ” ( 项 目编 号 : 1 3 S B 0 3 9 9 ) 研究成果之一 。
作者简介 : 秦蓁 ( 1 9 8 2 一) , 女, [ mJ J l 大学在读博士 , I m J l l 大 学 锦 城 学 院副 教 授 , 研究方 向: 唐宋文学 。
第2 3 卷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 学院学报
5 7
陶 渊 明不 愿 以 五 斗 米 的俸 禄 而 放 弃 自 由 的 天性 .
潘 岳 河 阳一 县 花 , 《 和 屯 田杨 郎 中 同年 留 别 之 什 》
是也 : 见风 雨起而思 归则张翰 为鲈鱼脍 隐 , 如《 再 泛吴 江》 ;挽 太 宗 之 崩 就 黄 帝 鼎 湖 乘 龙 , 《 先 帝 登
遐, 圣君 嗣位 , 追惟 恩顾 , 涕泣成章 》 用 此典 ; 送 长
典 的多少 和习惯之不 同 , 却 几 无 全 不 用 典 者 典
故 作 为 一 种 凝 聚 着 浓 厚 历 史 文 化 内 涵 和 哲 理 性
美 感 内涵 的艺 术 符 号 , 在 中 国 古 典 诗 歌 的 语 言 形 式 构 成 中具 有 举 足 轻 重 的作 用 用 典 不 仅 是 诗 人 们 学 识 的体 现 . 而 且 能 使 诗 歌 在 简 洁 的形 式 中包 含丰 富 的内蕴 , 达到 言简意 深 、 含 蓄 厚 重 的 艺 术
Vo 1 . 2 3 N O . 5
S e p .2 0 1 4
D O I : 1 0 . 1 3 8 8 7 / j . e n k i . j c c e e . 2 0 1 4 ( 5 ) . 0 1 7
王 禹傅诗歌 的用典 艺术
秦 蓁
( 四 川 大 学锦 城 学 院 文 学与 传 媒 系 ,四川 成 都 6 1 1 7 3 1 ) 摘 要: 宋初 “ 白体 ” 诗 人 普 遍 拙 于 用典 , 显 示 出“ 才贫 学馁 ” 局 促 。作 为 北 宋 文 化 复 兴 历程 中的 第 一
达 出无 尽 深 意 的手 法 也 恰 好 符 合 王 禹 傅 此 时 “ 欲
的用 典 还 是 未 出 “ 白体” 的范 围 . 典 故 使 用 并 不 绵 密。 缺少 变化 , 范 围不 够 广 博 , 意蕴较 为直 白 , 显 示 出宋 初 文 人 普 遍 才 学 不 够 富赡 的特 点
养 的 积 累 上 也 深 厚 得 多 。但 总 体 上 来 说 . 王 禹 傅
而且 不再 像前 期那 般浅 尝辄 止 、 流于形 式 . 他 选 取 那 些 与 诗 意 和情 感 紧 扣 的典 故 . 这 是 诗 人 前 后 期 心 态 变 动 影 响 下 审 美 价 值 发 生 改 变 的结 果 而 且使事用 典这种含 蓄蕴藉 . 能 于 有 限 的 词 句 中传
代诗人 , 王 禹僻诗歌在使 事用典方面显得 丰富深广得 多, 体现 了学养上的进步 。 但 王 禹僻 用典总体显得
单调 , 意 蕴也 并 不 深厚 , 未 出“ 白体 ” 范 围。王 禹傅 贬 谪 后 用典 情 况优 于前 期 , 广度 和 深 度 上 都 有 所 突破 。
关键词 : 王 禹傅 ; 白体 诗 ; 典故 ; 艺 术风 格
王 禹 傅 诗 歌 的 用 典 情 况 随 着 其 政 治 生 活 的
起伏 也发生着 变化 , 贬谪后 , 诗歌用典 的频率 、 深 度 和 广 度 都 远 胜 前 期 。在 “ 白体 ” 诗人 普遍 “ 贵白 描 而忌 用事 ” , 用 典不 多 、 意 蕴 不 深 的情 况 下 , 王 禹俩的使事用典 就使其诗 歌显得典 丽含蓄 . 在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