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志的美学追求

合集下载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篇1在广阔的人类文化视野中,艺术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古至今,无数的艺术家们以他们的创作,赋予了世界以色彩、情感和生命。

然而,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在此背景下,黑格尔的《美学》一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我们照亮了理解艺术的道路。

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对艺术的深入探讨,展示其与社会历史、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

作者在书中指出,艺术并不仅仅是美学上的欣赏,更是社会精神上的追求,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和追求自由的重要手段。

读过这本书后,我对书中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书中,黑格尔详细阐述了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对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的预见。

这些观点使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此外,我也注意到了书中提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联性,比如音乐和绘画,以及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的差异。

书中的一些具体观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黑格尔强调了艺术的社会功能,认为艺术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和自我。

此外,他还提出了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即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

这些观点不仅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未来艺术的探索欲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时会被其中的复杂理论所困扰,但同时也正是这些理论激发了我的思考。

例如,书中提到的“艺术即自由”的观点,使我开始思考艺术如何实现自由,以及自由对于艺术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美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艺术的视角,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艺术的工具。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在我的人生旅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篇2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黑格尔的《美学》是一部宏大的著作,它涵盖了西方艺术的历史和理论,深入探讨了艺术与哲学、宗教、政治等其他人类活动的交叉领域。

这部作品对于理解西方美学和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所吸引。

《读书》杂志的美学追求

《读书》杂志的美学追求

三联 书店的 《 读书》 杂志 ,秉承 “ 以书为 中心的 思想 文化 评论刊物” 、“ 展示读书人 的思想 和智慧 ,凝
聚对 当代 生活的人文关怀” 的宗 旨 ,长期 以来 重视以 谈书 品书为主题的文章 。在 为 以阐述对 社会 的看法和观 点 ,话在 书 中, 意在 书外 。评介 时 ,不 必 面面 俱到 ,逐章 逐节 介绍 内容 ,而只 须评 述其 中值得 注 意的 某章 某节某 段 。
字体与面积14物性质是严肃认真的文章形式却要是生动活泼的无论构成什么样的对比关系都应该是易识别易万方数据阅读易记忆的视觉效果过于多样的字体过于势它的不甘寂寞它的前瞻性先锋性或者编辑繁杂的修饰过于分散的文字布局和过密的排列都渴望中的先锋性都在美术中被表达了出来也传达会使读者失去接受信息的耐心
《 读书》 杂志的美学追求
《 读 书》 的书评 重在推 介 ,并不 怎么批评 ,因而它往
专业 书评 、过 滤图书信息、提供可靠 的购 书和 阅读指
南 方 面 ,也 形 成 了一 定 的 公信 力 。 以 其 思 想 的 开 放 ,
往 成 为人们 了解新思 想 、新动 态的 一个 窗 口。在活
跃的 1 9 8 0年代 和 比较 沉闷 的 1 9 9 0年代初 , 它几 乎是
c o n s t r u c t e d t h e mo s t i mp o r t a n t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c u l t u r a l f o r u m a n d s p e e c h s p a c e f o r i n t e l l e c t u al s b y i t s t o l e an r c e a n
【 关键词 】 《 读书》 意在书外 雅趣 美学

许渊冲三美论的参考文献 (2)

许渊冲三美论的参考文献 (2)

许渊冲三美论的参考文献引言概述: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论,即“美学、哲学和科学的统一”。

这一理论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理解计算机科学的本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本文将通过引言概述、正文内容和总结三个部分,详细阐述许渊冲三美论的参考文献。

正文内容:1. 美学的参考文献:1.1 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黑塞通过小说中的主人公悉达多,探讨了个体心灵的自由与解放,这与许渊冲的美学观点中强调的“对美的追求”有着相似之处。

1.2 约翰·杜威的《艺术作为经验》:杜威认为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体验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这与许渊冲对美学的理解相契合,他认为美学是一种情感和体验的追求。

2. 哲学的参考文献:2.1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在这本著作中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和形式的关系,这与许渊冲的哲学观点中关于“对真理的探索”有着相似之处。

2.2 伊曼努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在这本著作中提出了“先验认识”的概念,强调了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与许渊冲对哲学的理解相契合,他认为哲学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和思维方式。

3. 科学的参考文献:3.1 亨利·普埃特曼的《数学的哲学基础》:普埃特曼通过对数学的研究,探讨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这与许渊冲的科学观点中关于“对事物本质的研究”有着相似之处。

3.2 约翰·冯·诺依曼的《计算机与大脑》:诺依曼在这本著作中提出了计算机与大脑之间的相似性,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与许渊冲对科学的理解相契合,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对现象和规律的研究和探索。

总结:综上所述,许渊冲三美论的参考文献可以从美学、哲学和科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在美学方面,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和约翰·杜威的《艺术作为经验》是很好的参考文献。

在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伊曼努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很好的参考文献。

美学读书笔记

美学读书笔记

第一章绪论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的几种代表性看法:(1)有人说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

(2)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

(3)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4)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2、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他的一部美学代表作就名为《艺术即经验》。

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

门罗也主张放弃对美作形而上学的探讨,而强调对人们的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3、19世纪德国的美学家费希纳,著有《实验美学》和《美学入门》。

4、第五种观点重点放在研究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上面。

中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也持这一观点,在他晚年著作《美学新论》。

5、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

6、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这句话是我们对美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的基本概括,它包括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7、在中国,人文学科这个提法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被学术界接受的。

8、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9、美学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10、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1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鲍姆加登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13、鲍姆加登创立的“感性学”在我国被翻译成“美学”。

14、马克思的实践论: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春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一答案45629

20春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一答案45629

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一红字部分为答案!单选题1.“五四”以后,特别是在《语丝》时期,周作人的文学活动,以“小品文”的写作为中心,而以____为主。

A.议论的散文B.抒情的散文C.记叙的散文D.议论性的杂文2.()的散文率性纵笔,才情毕露,以率真坦露、自然畅达见长。

其笔锋挟带着激情,能够将各种句式、语汇和语气融为一体,创造了被朱自清称为“比前一期的欧化文离口语要近些”的“风靡一时”的“创造体”白话文。

A.沈从文B.冰心C.郁达夫D.何其芳3.____是鲁迅散文诗的代表作,连《题辞》共24篇,写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连载于《语丝》上。

A.《野草》B.《朝花夕拾》C.《呐喊》D.《坟》4.()的散文率性纵笔,才情毕露,以率真坦露、自然畅达见长。

其笔锋挟带着激情,能够将各种句式、语汇和语气融为一体,创造了被朱自清称为比前一期的欧化文离口语要近些的风靡一时的创造体白话文。

A.沈从文B.冰心C.郁达夫D.何其芳5.在“左联”时期,____就曾与徐懋庸并称杂坛“双璧”。

A.唐弢B.周木斋C.王任叔D.何其芳6.()时期是周作人杂文创作生涯中最有光彩的阶段,他的杂文取材广泛,思想激进,战斗性强。

而且杂文体式多样,特别是那些随笔体的杂文,自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对中国现代随笔体杂文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A.《新青年》时期B.《语丝》时期C.“五四”落潮后至1925年初D.1925年后7.周木斋的杂文,除了合集外,生前还结集出版了____。

美学入门书籍

美学入门书籍

美学入门书籍导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旨在研究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

对于想要了解美学的人来说,一本好的入门书籍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推荐一些适合初学者阅读的美学入门书籍,帮助读者快速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艺术的故事》《艺术的故事》是一本经典的美学入门书籍,由欧内斯特·甘布里奇(E.H.Gombrich)所著。

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古代艺术开始,系统地介绍了人类艺术的发展历程。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到不同时期的艺术形式、风格和艺术家的创作思想,深入理解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美学导论》《美学导论》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经典之作,由于其思想深邃而被广泛引用。

这本书主要论述了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美的定义、审美经验、审美判断等内容。

黑格尔的思想深入浅出,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三、《美学概论》《美学概论》是英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巴特勒(AlexanderBaumgarten)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包括美的起源、美的属性、审美体验等内容。

巴特勒的观点独到,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到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四、《美学的哲学》《美学的哲学》是德国哲学家亨利·格雷特(Heinrich Wölfflin)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

这本书主要论述了美学与哲学的关系,探讨了美学的本质和美学研究的方法。

格雷特的思想深邃,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具有启发性的入门书籍,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深入理解美学的理论和方法。

五、《艺术哲学》《艺术哲学》是美国哲学家蒙特·C·却因特(Morris Weitz)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艺术的定义和艺术哲学的问题,包括艺术的本质、艺术与审美的关系等内容。

却因特的观点独特,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拓展对艺术和美学的理解。

《美学》读书笔记(5篇)

《美学》读书笔记(5篇)

《美学》读书笔记(5篇)关于对《美学》读书笔记,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美学》读书笔记篇1《美学》读书笔记在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这本书由德国哲学家恩斯特·海德格尔所著,主要探讨了美学的本质、历史以及现代性。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本质联系。

他提出,美学并非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存在的理解方式。

在海德格尔看来,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此在”,即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现代性不仅仅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象征,更是对人的存在的理解方式的转变。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把世界作为存在者的世界,这种理解方式让我们忽略了世界本身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现代性,并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和生活的本质联系,同时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美学,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新思考现代性,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美学》这本书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美学》读书笔记篇2《美学》读书笔记在深入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对其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以严谨的逻辑结构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引领我们进入美学的堂奥。

首先,我深感黑格尔对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他的研究跨越了艺术、自然、宗教、道德等多个领域,将美学置于一个系统的、辩证的理论框架中。

这使我认识到美学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密切相关。

其次,黑格尔强调了美的本质在于其自身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种理念需要通过艺术、宗教、哲学等不同的阶段来实现自身。

《读书》杂志 投稿经验

《读书》杂志 投稿经验

《读书》杂志投稿经验摘要:1.引言2.《读书》杂志简介3.投稿经验分享3.1 稿件准备3.2 投稿流程3.3 稿件修改与录用3.4 注意事项4.总结与建议正文:【引言】《读书》杂志是我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类刊物,为广大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平台。

本文将分享作者在《读书》杂志的投稿经验,以期为后来者提供一些参考。

【《读书》杂志简介】《读书》杂志创刊于1979 年,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类刊物。

杂志以“推动文学创作、繁荣文学研究、促进文化交流”为宗旨,注重思想性、学术性、前瞻性,关注国内外文学动态,展示优秀文学作品,旨在为作家、评论家和学者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园地。

【投稿经验分享】1.稿件准备在投稿前,务必认真阅读《读书》杂志的投稿要求和样稿,了解杂志的用稿方向和风格,选择符合杂志定位的稿件。

稿件应注重文学性、思想性和学术性,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文学创作规律。

2.投稿流程投稿可通过《读书》杂志官网或电子邮件进行。

官网投稿需注册登录,按照提示填写相关信息并上传稿件;电子邮件投稿则需将稿件发送至杂志官方邮箱,并注明投稿栏目和作者联系方式。

3.稿件修改与录用在投稿过程中,可能会收到编辑部的修改意见。

此时,应认真对待编辑部的建议,对稿件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并在规定时间内回复编辑部。

若稿件被录用,需按照编辑部要求签订相关合同,确保自己的权益。

4.注意事项- 遵守投稿规定,切勿一稿多投;- 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避免抄袭和剽窃;- 耐心等待审稿结果,切勿频繁催促编辑部。

【总结与建议】投稿《读书》杂志需要对杂志有深入了解,认真准备稿件,并按照投稿流程进行。

在整个过程中,要注重与编辑部的沟通,耐心等待审稿结果,同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文学创作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杂志的美学追求作者:庞海音来源:《出版科学》2013年第04期[摘要] 《读书》杂志尽力展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面貌,满足其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并以宽容理性的文化品格、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独特自由的审美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建构了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文化论坛和宝贵的知识分子言论空间。

其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亦庄亦谐的特征,形成了既不乏对学术文化界的前沿思考,又坚持大众化的轻松活泼的独特风格,并获得知识界的认同和赞赏。

[关键词] 《读书》意在书外雅趣美学[中图法分类号] G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4-0013-04[Abstract] DUSHU endeavors to demonstrate the ideological aspect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satisfy their cultural needs in many ways. Besides, it has developed its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 and constructed the most important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forum and speech space for intellectuals by its tolerance and rationality, profound and exuberant connotation and unique and liberal aesthetics. It can explain profound things in such a simple way that it suits 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 and possesses characteristics of solemnity and humor. As a result, it has formed its inimitable style of combining both academic thinking and popular taste and thus has gained the recognition and appreciation from the large majority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Key words] DUSHU Meaning beyond books Refined taste Aesthetics三联书店的《读书》杂志,秉承“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刊物”、“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的宗旨,长期以来重视以谈书品书为主题的文章。

在为读者筛选有公开发行的专业书评、过滤图书信息、提供可靠的购书和阅读指南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公信力。

以其思想的开放,议论的清新,文理并茂、形式与内容俱佳的清新隽永的写作风格,给知识界留下了经久不灭的深刻印象。

1 内容特点:言在书内,意在书外成功的杂志都有自己稳定的个性和风格,设置合适的专栏不仅是展现杂志内容的手段,而且也是贯彻编辑方针体现杂志个性的手段。

早期《读书》开设的《国际文坛漫步》《海外书讯》《西窗漫笔》等专栏,使改革开放初期的读者最早了解到世界文化出版动态。

其《书人书事》栏,回忆往事旧闻,缅怀前辈学人的治学为人,激励后生学子。

《著译者言》《编辑者言》栏,是专为辛勤劳作的作家和《为人作嫁》的编辑开辟的园地。

《读书献疑》《求疵录》栏,侧重问题讨论,指谬匡误。

另外,还辟有《书摘》《读书小札》《读书信箱》《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

其文涉及中西古今、谈论书林掌故、普及版本知识、记叙书人书事。

书评,是《读书》杂志的重点栏目,编辑部对其作了明确的界定:“言在书内,意在书外”。

即以书为谈论由头,不论新书还是旧籍,著作或者译述,只要其中的论述足以为今日读书界取法和注意的,均可评介,借以阐述对社会的看法和观点,话在书中,意在书外。

评介时,不必面面俱到,逐章逐节介绍内容,而只须评述其中值得注意的某章某节某段。

《读书》的书评重在推介,并不怎么批评,因而它往往成为人们了解新思想、新动态的一个窗口。

在活跃的1980年代和比较沉闷的1990年代初,它几乎是一花独放,拥有一大批读者,这与其发挥的独特功能有关。

《读书》谈的是书,可是所发之文,却往往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评。

文章力求写得飘逸、脱俗,使人于领略有用知识的同时,得以欣赏文章之美。

今天的“书评风”,它的源头应该从《读书》开始。

《读书》的畅销带动了这股“书评风”。

国内涌现了许多专门性的书评报刊,如《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读书人报》《书屋》……各地新闻出版部门都有自己的书评杂志或报纸。

有的杂志在编发图书评介文稿时,明确提出“可以参考《读书》杂志的经验”[1]。

总之,读书需要书评,书评首推《读书》,这大体已是国内读书界的一致看法。

改革伊始,《读书》即以自己的资源优势,组织评介20世纪的西方学术名著和新思潮。

这些评介,不仅开阔了读者的视野,彰显人文精神,影响了一代知识人,而且延续了三联的风格。

凡是涉及欧美各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问题和有关东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等书籍,《读书》都愿意发表文章和译介进行评介。

它以思想、人文类文章为主,侧重对人、对国家及民族的人文关怀。

追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文风。

《读书》对大量书籍的介绍或评介,推动和繁荣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事业。

2 文笔艺术:追求学术,出以文章“文笔”指的是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文章风格。

体现《读书》杂志定位与宗旨的重要标志,就是其特定的文体。

有学者说,《读书》对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学术界的贡献,不只是“思想”,更包括“文体”,故而产生“《读书》体”一词。

陈平原对《读书》文体的界定为:“以学识为根基,以阅历、心境为两翼,再配上适宜的文笔,迹浅而意深,言近而旨远”。

“《读书》思想上追慕的是《新青年》,文体上学习的是《语丝》”,故作者之进入《读书》,不只要“思想”的共鸣,更包括“文体”的磨合[2]。

“《读书》杂志本身有意无意间塑造出一种类似文化评论风格的书评体裁,即不必像专业书评那样必须准确概括所评书籍的内容,且所论有时也不一定紧扣原书主旨,常常可以借题发挥”[3]。

作者们在谈书时,往往联系与之相关的历史史实和历史人物,相互对照品评,借评书人、书事进而评介社会时事。

看似任意而谈实则洒脱不羁,不仅摆脱了学术论文通常的严肃和枯燥,让人读来既觉婉转妥帖,又把该点评的内容分析得头头是道,在不温不火中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要用敏锐的眼光和深切的注意、诚挚的同情,研究当前一般大众读者所需要的是怎样的…精神食粮‟”[4]。

因此,“《读书》的作者不是单纯的学问家,是学问家里会写文章的;也不是单纯的作家,是作家里关注思想问题和有一定学者气质的,这些人都是比较深思熟虑,雍容大气,而又有文采的”[5]。

文学家谈经济,思想家论文学,知识分子越界现象越来越普遍,其文体特征不易界定,只知道其跨越…文‟、…学‟边界,在淡淡的书卷气中依稀透出几分空灵,蕴藏着某种一时难以言明的智慧。

《读书》上发表的虽都是小文章,提出的问题却是很深刻;内容不但要求精彩,而且要用最生动最经济的笔法写出来。

“既是散文,又论学术;既见人物,又讲书籍。

寓沉重的学术于轻松的描述之中,使人读来不觉其枯燥。

这么一来,无论谈学术、读书和人物,都立体化了”[6]。

《读书》造就了一大批文化名人,王蒙、黄裳、金克木、张维迎、刘小枫等等,而类似的“客串”稿、“杂家”谈,都是《读书》最精彩的篇章。

编辑部屡次强调“不求深奥,只要深刻”,“刊物性质是严肃认真的,文章形式却要是生动活泼的”,“不是学术的学术,不是消闲的消闲”,“不要太专业,只求能引起外行者的兴趣”,等等。

“真有学问的杂志难,真有思想的杂志更难;有学问有思想又有文体,这样的杂志,可就难上加难了”[7]。

“以通俗的、大众化的方式表达中国知识界、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问题”。

思想加审美——“思想美文”,《读书》引领和培养了一个文类消费的市场。

《读书》的作者们汲取传统散文的滋养,驾轻就熟运用文化随笔这种言说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怀,以审美的方式,在一种非常艺术的姿态中,闪烁着思想批判的光芒。

无论是对个人生活的日常性经验的理性描述,还是涉及形而上层面的精神性思考,他们都能在其中保持着其作为知识分子的自省和自觉意识。

相较沈昌文时代文章的短小轻快,汪晖、黄平时期文章显示出或重或轻的学术色彩。

编辑手记认为,如“《读书》坚持有一定的挑战性,包括知识上的挑战性是必要的……《读书》发表一些难懂一点的文章,是因为背后都是有问题存在”[8]。

不过,也有人认为他们扭转了“沈昌文那样怀旧、小资,挖掘一些知识分子的趣闻轶事”[9]的休闲风格。

《读书》文风的改变,其实反映了最近二十年中国知识界整体思想学术状况的变化。

3 视觉追求:版式与插图《读书》杂志三十年来一直坚持简洁、端庄、雅致的版式风格,与其所追求的宁静淡泊、志趣高雅的严肃、传统的精英品位相契合,展示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自创刊起,丁聪一直负责《读书》的封面、版式设计和漫画创作。

杂志的封面体现杂志的精神和编辑的思想,而编辑思想体现的则是社会脉动的意义表达。

《读书》的封面设计朴素淡雅,坚持以淡色调为主,它原来是书籍纸印刷,大32开,每期160页。

改版后仍坚持采用32开的小开本,给人随身携带的便利感。

每面字数增加20%,价格也有略微涨幅。

由于小开本的限制,编排上采取了简单的横排和竖排。

文字型号对于诠释文化期刊的文化内涵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标题的分离排列给人以优雅的视觉效果。

在期刊版式设计中,包括字体对比、字号对比、排列方式对比、字体色彩对比等。

首先,准确地选择标题、正文和栏目的字体,使版式的信息更加有序地被读者接受,使文章的各部分主次分明,形成文章有机的顺序感。

其次,易识别性。

字体与面积无论构成什么样的对比关系,都应该是易识别、易阅读、易记忆的视觉效果,过于多样的字体,过于繁杂的修饰、过于分散的文字布局和过密的排列,都会使读者失去接受信息的耐心。

再次,统一性。

期刊版式的设计风格与字体风格的连贯性,使期刊的风格与格调给读者一种鲜明统一的视觉效果。

标题字号多为小标宋、黑体,正文除“品书录”采用楷体之外,多采用宋体,很少有花哨的字体点缀,显示了其凝重厚实的内容特质。

《读书》的版式设计,目录多为传统的直排,正文排列也原则上为通栏,很少分栏。

利用漫画来表现刊物的文化含量,是文化类期刊内页设计的重要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