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本《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高中语文课本《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高中语文课本《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我国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大师梁思成的一篇作品,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文章,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课本《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学设计思路本文语言雅致而又明白晓畅,内容并不深奥,也比较贴近与学生的审美层次,写作很讲究章法,是恰当处理“主题与变奏”关系的范例。

因此这篇文章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因为文章属于略读课文,而随意处理了之,反之,应该精心设计。

“学以致用”是这篇文章教学设计的原则,一是能用“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事物,一是能注意写作中的“重复与变化相统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艺术创造中重复与变化的艺术规律。

2.理解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方法。

(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

2.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1.体味作者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对传统文化和建筑文明的钟情,引导学生品评自己周围的城市风貌,关心家乡,关注社会。

2.品味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含蓄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音乐、美术等酝酿课堂教学气氛,在老师指点下学生自学,在课堂气氛中陶冶学生的情操,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用具幻灯片;《硕鼠》文印资料;舒伯特《鳟鱼》音频资料;《清明上河图》、明清故宫、颐和园长廊等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师生齐诵《硕鼠》)《诗经》产生于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其中有很多作品就是用这种重章复沓的形式来反复感叹抒发感情。

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审美情趣,从《诗经》以来就滋养着中国人。

对称和谐,然而又平中出奇,千姿百态。

这一审美情趣延伸到中国人的各个生活层面:音乐、舞蹈、建筑、服饰、书法等等。

其实不独中国人,世界各个民族都不约而同生成了这种审美眼光。

北师大版高中高二语文必修4《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高中高二语文必修4《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高中高二语文必修4《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两种写作方式的区别与联系2.分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不同文体中的表现形式3.掌握利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两种写作方式进行篇章构建的方法能力目标1.熟练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两种写作方式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2.能够应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两种写作方式进行自己的文学创作3.提高对于语言表达的敏感度,以及对于不同表达方式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内容课文分析本节课的主要课文为莫言的小说《看见》,该小说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作品之一,通过对于陶匠李先生的一生经历的描述,突出表现了“千变万化”的创造之美,以及如何在日常琐碎中发现生命的价值感。

讲解与示范1.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两种写作方式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在不同文体中的应用。

2.展示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分析其文学表现形式,并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3.针对学生的创作作业,进行组内互评和指导,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两种写作方式进行文学创作。

活动设计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学分析讨论,通过讨论来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创作的兴趣。

2.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文学作品,针对作品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两种写作方式的应用。

3.组织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文学作品,达到学生展示与交流的目的。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两种写作方式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了这两种写作方式的应用方法。

同时,通过组内互评与作品展示活动的设置,也增强了学生对于文学创作的兴趣与热情,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在吸收新知识的同时,有些难以完全理解和掌握课堂上的知识。

其次,部分学生在文学创作中存在想法较为平凡,文字表达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会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揭示的艺术规律。

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宽阔视野与深厚积淀。

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力量。

教学重点:1、精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2、理解"在建筑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制造出胜利的建筑'。

教学难点:精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教学方法:1、指导同学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同学反复阅读课文,领悟、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课件显示国徽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这熠熠闪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夫妇等八位设计师;这庄重雄伟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设计组组长是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上一个洪亮的名字!今日,我们就来观赏他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2、介绍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诞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高校、东北高校的建筑系。

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

他于50年月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爱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3、背景简介作为建筑艺术大师的梁思成,对建筑的设计和审美要求很高。

他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写出了大量的阅历论文。

本文写于上世纪六十年月初,对我过建筑艺术的进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通读全文,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指出在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尤为重要。

其次部分(2---7)举例介绍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的特点。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掌握使用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黑板、白板或投影仪;3. 学生手册和练习册;4. 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实例和案例。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关于“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2. 提出问题:你认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体现“千篇一律”的特点?有哪些例子可以体现“千变万化”的特点?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录他们的回答。

步骤二:讲解理论知识(10分钟)1.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2. 通过PPT演示,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城市里的建筑、人们的穿着习惯等,以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步骤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他们熟悉的场景,比如学校、超市、餐厅等,描述其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2. 指导学生使用所学的知识和策略,分析该场景中的典型特征并找出不同之处;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互相交流观点。

步骤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邀请不同小组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2. 强调“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来解决问题。

步骤五:拓展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2. 强调练习的重要性,勉励学生通过不断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步骤六:达标测评(10分钟)1. 定期考查学生对“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理解和应用;2. 根据测评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指导他们改进。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并学会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关键信息:1、教案的教学目标2、教案的教学内容3、教案的教学方法4、教案的教学过程5、教案的教学评估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111 学生能够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及其在艺术和生活中的表现。

112 学生能够分析艺术作品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关系,并能举例说明。

113 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艺术鉴赏方法,提高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121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2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31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132 让学生认识到艺术创作中创新和个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勇于创新。

2、教学内容21 介绍“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211 解释“千篇一律”的含义,即指文章、格式、手法等固定不变、缺乏变化。

212 阐述“千变万化”的意思,强调多样性、变化性和创新性。

22 分析艺术作品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221 以建筑艺术为例,如故宫的布局体现了一定的规律和统一性(千篇一律),而每个宫殿又有独特的装饰和细节(千变万化)。

222 欣赏绘画作品,探讨画家如何在色彩、构图等方面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来表达情感和主题。

23 探讨生活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231 观察城市街道的建筑风格,思考哪些方面存在“千篇一律”,哪些又展现了“千变万化”。

232 讨论服装时尚的潮流,分析其在款式、颜色等方面的共性与个性。

3、教学方法31 讲授法311 教师讲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知识。

32 直观演示法321 展示艺术作品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表现。

33 小组讨论法33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艺术作品和生活中的实例,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语文版第三册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语文版第三册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语文版第三册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语文版第三册课本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课的教学设计。

该课语文知识点为比喻、借代等,旨在通过学习对比千篇一律的表现和千变万化的表现,让学生了解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以及对语言的形象化和抽象化的处理能力。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运用比喻和借代等语言表现手法;2.能够感知和体验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3.启发学生对语言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语言表现兴趣。

教学重点比喻和借代等语言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对语言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知和体验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内容及步骤1.课前准备:教师从课本中摘选与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相关的文段,放置课堂上供学生观摩并涂鸦。

学生可以用涂鸦或言语方式,简单表达他们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处。

2.开场:教师利用丰富的形象来阐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感受到这两种表现形式所特有的句法结构和意思表达方式。

将学生不同的涂鸦以及言语形式进行收集整理,体现学生们对于语言表现形式的感知和认知。

3.讲授:教师介绍比喻和借代等语言表现手法,解析其在文本中的应用和效果。

示范利用这一表现方法进行创造性表达,给学生提供具体操作的实践体验。

4.练习:学生根据课本中所给出的往例,进一步进行比喻和借代等语言运用的练习。

让学生自行发挥,尝试创造更实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可以对全班进行组队演练,以此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5.讨论:在调查之后,让学生围绕比喻和借代等语言表现方法,进行小组内或全班讨论。

学生可根据所了解的相关内容,探讨其中的优缺点、运用时有哪些技巧,如何应用或避免等话题。

6.后续任务:让学生进行一段小文作业,以比喻和借代等为中心,针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事物进行表述,以此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可以深入理解对比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不同表现方式,能较为流畅地运用比喻和借代等语言表现技巧,同时还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感知和体验到语言表现的美感和多样性。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1通读全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变化”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出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概括。

)主要内容在第8段到文章结束,举例谈重复与变化统一的审美原则是如何在建筑上体现的。

(根据第8段明显的过渡语句“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判断。

) 2第1段到第7段谈的是什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关系?学生阅读之后提炼各段内容要点:第1段是全文的总纲,谈的是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

第2、3段,谈在音乐中是通过主题(重复)与变奏(变化),体现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审美原则的。

第4段,谈舞蹈也是通过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又给以相应的变化,来突出要表现的某种感情和艺术效果。

第5段,谈在绘画的处理上,也可以看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前几段与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作者以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为例,具体阐释第1段中提出的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原则,并由此引出对建筑艺术中这一原则的探讨。

这样写,是先用具体可感的实例来阐释抽象的美学原则,让读者很容易理解;从人们熟悉的音乐、舞蹈谈起,引入到建筑这一人们不很熟悉的艺术门类,让读者由熟悉的到不熟悉的,有一个认识上的过渡。

此外,还打开了视野,让读者驰骋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统一的普遍规律。

3作者是如何说明建筑中重复与变化有机统一的原则的?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确:从第8段到最后,作者通过举我国建筑的实例,来具体说明阐释中心观点。

具体说,第9段以人民大会堂为例,第10、11段以明清故宫为例,第12段以颐和园谐趣园为例,第13、14段以颐和园长廊为例,15段举世界建筑史上的建筑为例加以说明。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写作中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些图片或实物,如:不同风格的建筑图片、动物图片、植物图片等。

学生: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诗歌,并思考其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规律和变化。

教师指出,在写作中,我们也要注意文章或诗歌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并引出本课课题。

二、新课讲解1.千篇一律的含义及运用。

教师展示一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讨论如何将这些规律运用到写作中。

教师总结:“千篇一律”是指在写作中运用相同的结构和形式来表达不同的内容,以突出主题。

例如,在写人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反复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来突出人物形象;在写景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对景物的反复描绘来突出景物的特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运用“千篇一律”手法的文章或诗歌,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2.千变万化的含义及运用。

教师展示一组不同风格的建筑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变化和多样性。

教师总结:“千变万化”是指在写作中运用多种手法来表达同一个主题,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写人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对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进行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在写景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景物进行描绘来突出景物的变化和多样性。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运用“千变万化”手法的文章或诗歌,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3.举例分析。

教师选择一篇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手法的文章或诗歌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手法和技巧。

4.写作实践。

教师给出一些题目和要求,如:“我的老师”、“家乡的变化”、“四季的景色”等,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写作练习,并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大连电子学校、大连女子职业中专李宏伟井绪伟
【教学目标】
1.着重理解音乐、绘画与建筑之间的联系。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和谐即美”的文章主旨,并注意积累有关议论文的知识,学习作者巧用材料进行论证的方法。

3.体会理解通感的用法。

【教学重点】把握全文中心,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的意义,把握音乐、绘画与建筑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从题目看,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似乎难以理解,文章要写什么?但只要看一看副标题就可知道,文章要谈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那么,“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是什么呢?这通感是否就是修辞格中的通感?认真阅读文章,答案自在其中。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说起,引出设计者--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然后简介梁思成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情境,感知文题
通过PPT,让学生了解《鳟鱼》、《清明上河图》及人民大会堂等绘画、音乐、
建筑作品的风貌,体会并探究“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艺术作品中是怎样表现的。

三、学生朗读,理清结构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7自然段):该部分主要说明艺术创作,尤其是具有持续性的作品,往往有一个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层(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同时阐明所谓“持续性”的含义;第二层(第2~3自然段)以音乐作品为例,一首歌曲或乐曲总有重复,音乐的主题和演奏也都是通过重复和变化取得统一的;第三层(第4自然段)以舞台艺术为例,通过重复与变化突出某一种效果;第四层(第5~7自然段)以宋朝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论证绘画中也是在重复中突出某一效果,并以此取胜的。

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15自然段):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从四个方面分层论述,第一层(第8自然段)过渡段,作者由音乐、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转到建筑中的重复与变化方面来;第二层(第9自然段)举人民大会堂为例,以重复为主,只是“这一列和另一列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第三层(第10~14自然段)以故宫为例,论证成功的建筑都是重复与变化的高度统一;第四层(第15自然段)小结以上举例内容,指出“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简评我国12年来的建筑情况,指出不足,提出论点--建筑设计要做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和谐的统一。

进一步阐明中心论点。

四、学生自读,讨论
1.读开头段落,弄清题目中“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

明确:“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变化。

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

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2.自读2-7自然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
化的统一。

2、3两段说音乐,第4段说舞蹈,5、6、7段说绘画。

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是指它的变奏,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加以说明。

舞蹈多是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几乎所有的舞蹈都在变化中有重复,这重复就是指动作的重复。

绘画中的“手卷”多也是时空综合持续的艺术,都有重复和变化的统一,作者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来说明。

明确:这几段的意思是说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

作者列举了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的谐趣园和长廊等建筑,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详细解说了故宫和颐和园的长廊。

故宫从中华门到天安门是一口气排列下来的千步廊,从天安门到午门是一间间重复的朝房,进入午门后又是一座座大同小异的大殿。

整个故宫的每一组群建筑,全都是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是一样的。

千篇一律的重复表现出皇家气象的大气。

但统一中又有变化,朝房到大殿就是变化,大殿的主体与两侧的廊、庑、楼、门的不同也是变化,变化又不使人感到单一。

颐和园的长廊是千篇一律,全都是无尽的重复,但长廊前的临湖回廊上的花窗就是一个变化,花窗的变化是长廊的前奏,重复和变化和谐统一。

4.自读最后一段,明确写作目的。

结尾一段批评了我们有些住宅设计的弊端,要么变化得眼花缭乱,要么重复得让孩子找不到家,即单一的千篇一律或千变万化,没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提醒建筑设计师们注意。

五、随堂练习:
1.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试试用这些词语造句。

散漫杂乱层出不穷万变不离其宗悠然自得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左睇右盼荒谬绝伦欲扬先抑杂乱无章
2.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左睇(dì)右盼鳟(zūn)鱼前瞻(zhān)后顾
廊庑(wǔ)散(sǎn)漫零乱水波涓(juān)涓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提问导入
“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

明确:“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变化。

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

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二、分组讨论
1.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的时候,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持续性”的含义是什么?
2.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3.文章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用了20个“一根”。

连用20个“一根”的表达效果怎么样?
4.作者在讲到建筑的重复和变化时说:“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后文还说:“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

”可是在举例的时候,只列举了中国的建筑实例,没有举外国的例子,这是否说明本文的材料有不足之嫌呢?
三、讨论明确:
1.如果没有持续性,就谈不上重复和变化了。

2.谈音乐和绘画确是为了谈建筑,文章倒数第二段里写到“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如果没有了前文的音乐和绘画,那么“手卷”和“乐曲”的说法就失去了依托。

3.20个“一根”在语言上就给人以厌烦感,让人无法接受。

也就是说,长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形状,千篇一律的圆柱才能给人以特殊的感受,长廊需要的是重复,不是变化。

4.这一问题允许各抒己见,不必强求一致。

四、教师小结
1.全文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文章运用了口语,在表达准确严谨的同时,也显得活泼有趣,是一篇典范的科技论文。

如“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还运用了文言词语,如“万变不离其宗”、“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目之所及”等,使得全文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2.文章在写法上也有特点。

从人们熟悉的事物引入正题,由浅入深,易于为人接受。

运用通感,把音乐、舞蹈、绘画与建筑联系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

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充分,论点新颖明确。

3.本文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文章在论述音乐中的重复与变化时,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在论述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时,举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在论证建筑中的重复与变化时,举了成功的著名建筑,如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

通过举例论证,给人具体形象的感觉,论证也很充实。

在谈到千变万化时,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述,如颐和园八百米长廊的柱子,如果风格各异,将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千变万化不当造成的结果,而乐寿堂临湖回廊上的花窗,变化得恰当,令人回味无穷。

五、作业
1.从各自熟悉的歌曲(音乐)或建筑中找出一些实例来,具体谈谈对重复和变化的理解。

2.请你为自己的城市设计一个主题公园(画图或图文并茂)(选做)
【附】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