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绪论第一章

一、火力发电厂
(3) 电气系统 包括发电机、励磁装置、厂用电系统和 升压变电站等。
一、火力发电厂
一、火力发电厂
电能生产过程
电气系统
燃烧系统
汽水系统
一、火力发电厂
4. 类型
(1) 按燃料分 燃煤发电厂 燃油发电厂 燃气发电厂 余热发电厂 垃圾发电厂 工业废料发电厂
第一条500kVAC: 1981年12月河南平 顶山-湖北武昌。
第一条±500 kVDC:1989 年9月,湖北 葛洲坝-上海 南桥。
六、电力工业发展前景
电力工业的基本任务: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充足、可靠、 优质、廉价的电能。
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
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实现高度自动化,西电东 送,南北互供,走向联合电力系统。
四、最大发电厂(截至2011年)
最大火电厂:
上海外高桥电厂 4×300+2×900+2×1000 =5000MW 浙江省宁波北仑港电厂,5×600MW+2×1000= 5000MW 华电邹县电厂,4×335+2×600+2×1000 = 4540MW
最大水电厂:
三峡电厂(14+12(+6))×700 MW = 18200(+4200)MW 二滩水电厂6×550MW = 3300MW
最大核电厂:
秦山核电站1×300+2×650+2×700 = 3000MW
最大抽水蓄能电厂:
广东抽水蓄能电厂8×300 MW = 2400MW
五、电力系统的发展
建国初期:
大多是大城市发、供电系统; 跨地区的电力系统有:
第一章 绪论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形 成 期 ( 1956-1970年)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知识应用期 ( 1970-1988年) 集成发展期 ( 1986年至今)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创立了演绎法。他提出的三段论至今仍然是演绎推理的 最基本出发点。
AI的严格定义依赖于对智能的定义,即要定义人工智能,首先应该定义智能;但 智能本身也还无严格定义。
一般解释:人工智能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在机器(计算机)上实现的智能,或称机 器智能、计算机智能。
1.1.1 人工智能的定义
知识与智能 知识 人们通过体验、学习或联想而知晓的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包括事实、
能理论框架,使人工智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AI研究
198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长沙艰难成立,其后长期得不到国内科技界的认同,只能 挂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直到2004年,才得以“返祖归宗”,挂靠到中国科 学技术协会。
1985年前,人工智能在西方国家得到重视和发展,而在苏联却受到批判;我国人工智 能也与“特异功能”一起受到质疑,人工智能学科群专著不能公开出版。
(表处理语言)。 1961年,明斯基发表了“走向人工智能的步骤”的论文,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1965年,鲁宾逊提出了归结(消解)原理。费根鲍姆开发第一个专家系统DENDRAL,
用于质谱仪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由于一些人工智能研究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盲目乐观,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和成果做出了过高的预言,而这些语言的失败,给人工智能的声誉造成重大伤害。 当时的人工智能主要存在下列三个局限性:
流体力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绪论1、质量力:质量力是作用在流体的每一个质点上的力。
其单位是牛顿,N。
单位质量力:没在流体中M点附近取质量为d m的微团,其体积为d v,作用于该微团的质量力为dF,则称极限lim(dv→M)dF/dm=f,为作用于M点的单位质量的质量力,简称单位质量力。
其单位是N/kg。
2、表面力:表面力是作用在所考虑的或大或小得流体系统(或称分离体)表面上的力。
3、容重:密度ρ和重力加速度g的乘积ρg称容重,用符号γ表示。
4、动力黏度μ:它表示单位速度梯度作用下的切应力,反映了黏滞性的动力性质。
其单位为N/(㎡·s),以符号Pa·s表示。
运动黏度ν:是单位速度梯度作用下的切应力对单位体积质量作用产生的阻力加速度。
国际单位制单位㎡/s。
动力黏度μ与运动黏度ν的关系:μ=ν·ρ。
5、表面张力:由于分子间的吸引力,在液体的自由表面上能够承受的极其微小的张力称为表面张力。
毛细管现象: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如果把两端开口的玻璃细管竖立在液体中,液体就会在细管中上升或下降h高度的现象称为毛细管现象。
6、流体的三个力学模型:①“连续介质”模型;②无黏性流体模型;③不可压缩流体模型。
(P12,还需看看书,了解什么是以上三种模型!)。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1、流体静压强的两个特性:①其方向必然是沿着作用面的内法线方向;②其大小只与位置有关,与方向无关。
2、a流体静压强的基本方程式:①P=Po+rh,式中P指液体内某点的压强,Pa(N/㎡);Po指液面气体压强,Pa(N/㎡);r指液体的容重,N/m³;h指某点在液面下的深度,m;②Z+P/r=C(常数),式中Z指某点位置相对于基准面的高度,称位置水头;P/r指某点在压强作用下沿测压管所能上升的高度,称压强水头。
两水头中的压强P必须采用相对压强表示。
b流体静压强的分布规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静止、同种、连续液体。
3、静止均质流体的水平面是等压面;静止非均质流体(各种密度不完全相同的流体——非均质流体)的水平面是等压面,等密度和等温面。
绪论(第一章)

3) 有机化学发展的重要事件
1828年,德国的伍勒合成尿素,“生命力”学说破产
——有机化学的里程碑 1865年,德国的凯库勒(马车上做梦,伦敦) 提出:有机化合物中碳为四价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有机化合物结构学说 1874年,荷兰范特霍夫 法国勒比尔 提出:饱和碳原子的四个价指向以碳为 中心的四面体的四个顶点 ——开创了从立体观点来研究有机化合物 的立体化学 2011-6-4
B H
因为人们在分类有机物与无机物时注重的 主要是化合物的性质而不是组成 2011-6-4 12
2.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1) 组成上
① 组成有机化合物的元素不多,但数量非常庞大。 ② 组成分子的原子数多——组成复杂。
2) 结构上
① 碳以共价键与其它原子相连 ② 自身成键能力强如:C-C,C=C,C≡C及成 环,所以组成分子的原子数多。 ③ 同分异构体普遍存在,目前尚无公式可计算出 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 如:CH3CH2OH和CH3OCH3
2011-6-4 4
最早发现的四种酸
从动植物体内分离出的物质 从矿物质中分离出的化合物
有机物 无机物
正如“以太”、“外 星人”,人类一旦遇到不 可知的事件时,常一概归 为一类无所不能的事物 1806年,享有盛名的化学家柏则里首先 引用“有机化学”,认为有机物只能在生物 的细胞中受一种特殊的力量——“生命力” 的作用才可产生出。
2) 有机化学中的化学键 离子键 常见化学键 共价键 (有机物中最常见) 配价键 C、H、O、N等原子结合成有机分子时, 原子与原子之间需形成一定的化学键将几个 原子结合在一起,描述原子形成分子的过程及 化学键的理论有两个: 价键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
第一章 绪论

项目投产后进行 的总结性评价
建设程序示意图
项 目 建 议 书 可 行 性 研 究 初 步 设 技 术 设 计 施 工 图 设 计 建 设 准 组 织 施 竣交 工付 验使
பைடு நூலகம்
计
备
工
收用
投 资 估
设 计 概
修 正
概
算
算
算
施 工 图 预 算
施 工 预
工 程 结
竣 工 决
算
算
算
基本建设程序与概预算对应 关系
1.1.3建设项目的分类
• (三)按在国民经济中的用途划分
1.生产性建设项目。 1)工业建设。 2)农业建设。 3)基础设施。 4) 商业建设
1.1.3建设项目的分类
2.非生产性建设项目。非生产性建设项目是指满
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建设项目。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办公用房。
2)居住建筑。
• • • • • • • • • •
• • • •
施工单位需要搞定 1、 施工企业资质证书、营业执照及注册号; 2、 国家企业等级证书、信用等级证书; 3、 施工企业安全资格审查认可证; 4、 企业法人代码书; 5、 质量体系认证书; 6、 施工单位的试验室资质证书; 7、 工程预标书、工程中标价明细表; 8、 工程项目经理、主任工程师及管理人员资格证书、上 岗证。(上述资料均为复印件) 9、 建设工程特殊工种人员上岗证审查表及上岗证复印件。 (安全员、电工须持建设行业与劳动部门双证) 10、 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和坐标点复核记录; 11、 施工组织设计报审与审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12、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13、 建设工程开工报告。
(五)按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和渠道划分
第一章 绪论

定义:微分方程的系数是随时间变化的函数。
2、非线性系统:
系统中只要存在一个非线性特性的元件,系 统就由非线性方程来描述,这种系统称为非线性 系统。
三、按信号传递的连续性划分:
连续系统 离散系统
1、连续系统:
系统中各元件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都是时 间的连续函数。
2、离散系统:
控制系统中只要有一处的信号是脉冲序列或 数码时,该系统即为离散系统。
对于一个自动控制的性能要求可以概括为三方面:
1、稳定性 定义:当系统输入量的变化趋于某一稳定值后,系 统的被控制量的变化经系统自动控制后也能趋于某一稳 定值,而不出现持续的振荡或发散型振荡的现象,即偏 差等于0。
2、快速性(瞬态质量)
定义:当系统被控量与给定值之间的偏差发生变化
时,用调整到新的稳定状态所需要时间的长短来反映快
给定输入
控制器
被控对象
输出
图1 按给定控制典型结构图
图1-6 滑臂位置
直流电动机转速开环控制 负 载 功率放大器 电动机
电位器 图1-7
转速w
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方框图
特点:
控制作用的传递具有单向性。 控制作用直接由输入量产生。 结构简单、调整方便、成本低。 系统的精度低,抗干扰能力差。
(2)按扰动输入 原理:把外界扰动看作系统的一种输入,针对 它将对系统输出产生的影响,及时地施加一种 相应的控制,在干扰刚刚出现之初,就立即给 以相应的调节。
(二)闭环控制
定义:闭环控制是指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之 间既有顺向作用又有反向联系的控制过程。
输入
+ -
偏差 控制器 被控对象
输出
反馈元件 图1-13 闭环控制系统方框图
反馈原理: 控制装置对被控对象所施加的控制作用 取自被控量的反馈信息,即根据实际输出来
绪论、第一章

七 动物学学习方法和主要参考书
1. 从动物体结构和机能适应方面理解 2.从动物与环境的适应方面理解 注意总结各类群新出现的特征, 3. 注意总结各类群新出现的特征,从进化方面加以理 解.
参考书: 参考书:
江静波主编: 无脊椎动物学》 (1)江静波主编:《无脊椎动物学》第三版 任淑仙编著: 无脊椎动物学》 (2)任淑仙编著:《无脊椎动物学》 华中师大等主编《无脊椎动物学》 (3)华中师大等主编《无脊椎动物学》 (4)堵南山 《无脊椎动物学
二,动物学及其分支学科
动物学(zoology):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分类,生命 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分类, 动物学 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 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是一门基础 非常广博的基础学科. 非常广博的基础学科. 动物学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内容:动物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学, 根据研究内容:动物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学,胚胎 生态学,地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进化. 学,生态学,地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进化. 根据研究对象:无脊椎动物学,脊椎动物学,鸟类学, 根据研究对象:无脊椎动物学,脊椎动物学,鸟类学, 鱼类学,昆虫学,蛛形学,软体动物学,甲壳动物学, 鱼类学,昆虫学,蛛形学,软体动物学,甲壳动物学, 原生动物学,贝类学,哺乳动物学等. 原生动物学,贝类学,哺乳动物学等. 按照研究的重点和服务范畴:古生物学,理论动物学, 按照研究的重点和服务范畴:古生物学,理论动物学, 应用动物学,医用动物学,资源动物学,畜牧学, 应用动物学,医用动物学,资源动物学,畜牧学,桑 蚕学和水产学等. 蚕学和水产学等.
五,动物学研究方法
观察描述法:观察和描述是动物最基本的方法. 观察描述法:观察和描述是动物最基本的方法. 主要通过观察将动物形态结构, 主要通过观察将动物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系统的 记录描述.从动物群落,种群,个体,组织, 记录描述.从动物群落,种群,个体,组织,细胞 及其细胞器等超微结构. 及其细胞器等超微结构. 比较法:通过对不同动物的系统比较来研究其异 比较法: 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动物生存和进化 规律. 规律. 实验法:是在一定人为控制条件下, 实验法:是在一定人为控制条件下,对动物的生 命活动或结构机能进行观察和研究. 命活动或结构机能进行观察和研究. 综合研究法: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对动物 综合研究法: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 在不同层次和水平进行综合研究, 在不同层次和水平进行综合研究,揭示动物生命活 动规律. 动规律.
第一章 第一节 绪论

(5)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原因是土地具有一定的 生产能力,例如可以生产人类所需的植物产品和动 物产品,或供其它方面使用。土地的生产力可分为 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两种;前者是自然形成的, 后者则是人工施加影响形成的。因此,土地生产能 力的高低既取决于土地本身的性质,又取决于人类 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后者主要体现在对土地利 用限制性的克服和改造能力以及土地利用的集约程 度。从土地的农业利用角度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何 有效地利用光热条件,调节和控制水分和养分元素, 以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此外,土地还具有可更新性、可塑性、不可逆性、 相对稳定性、脆弱性、面积有限性等特征。
三、土地的功能 1、养育(生产)功能 。2、承载功能。 3、仓储(资源)功能。 4、景观功能。
四、土地的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与整体性。2、土地数 量(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位置的固定 性与土地性能(质量)的地域性。4、土地 利用的可持续性。5、土地属性的双重性。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 散性。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报 酬递减的可能性。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评价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它通 过对地理学与农学、林学、城市建设、交通运 输等应用性学科的有机结合,从而对作为自然 综合体的土地的内在性质及其生产或其它方面 的利用性能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因此,土地评 价研究不仅有利于地理学与上述应用性学科研 究的深化,而且也十分有利于它们之间的交流 与渗透。 还应指出,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研究具有鲜 明的生产实践意义。因为农林牧业布局、城市 建设、工矿、交通、军事活动等必须因地制宜 地利用土地,即根据不同的土地性质对土地作 出不同的利用,而土地类型和土地评价的研究 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分类;2.掌握心理科学的起源和发展,理解科学心理学关于心理实质的基本认识;3.了解高师心理学的特点、任务以及研究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1.本章教学的重点包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分类、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心理科学的发展概况等相关问题。
2.本章教学难点主要包括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心理科学发展进程中不同流派的基本观点。
三、教学时数本章教学需5课时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本章教学内容除特殊要求外,均以讲授为主。
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本节配合教学录相)第二节心理科学的起源和发展一、心理科学的起源二、心理科学的发展概况第三节高等师范心理学的特点和任务一、高等师范心理学的特点二、高等师范心理学的任务三、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是生命物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产生的。
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如感觉、知觉、想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等。
这些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层次相关联的复杂的大系统。
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以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三个子系统。
三个子系统以下还分别有许多附属系统。
(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认识、情感、意志这三方面的心理活动,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都有其发生、发展、终止或升华的过程。
所以,这些心理活动都统称之为心理过程。
而认识、情感、意志三种心理过程又以其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而构成人的整个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现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的心理过程,从其活动结构和发生机制来看,具有人类的共同性,它们都受共同的规律所制约。
但是,心理过程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又不会是完全一样,这是因为人的心理过程总是体现在人的各自不同的生活实践中,也会受到差异规律的制约,从而表现出个人心理的不同倾向和特点。
(二)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有机地、综合地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就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个性心理,或简称个性。
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心理状态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
这类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心理状态。
这些心理状态,只是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在一定的时限出现的某种相对持续的状态,它既不象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也不同于个性心理特点那样持久、稳定。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节。
必须指出,上面对心理现象的分类,只为读者便于了解和掌握。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首先,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反之,认识活动又总是受到情感和意志因素的极大影响。
此外,情感又是意志行动积极的动力因素;反之,意志行动又丰富着情感。
第二,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关联的。
个性倾向渗透于各种心理特点之中,个性特点也反映出个人的倾向,两者在总体上体现着一个人完整的个性。
第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态—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
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反之,已形成的个性倾向和特点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的色彩。
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
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二、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即对心理实质的理解问题,是科学心理学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诸如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它依存于什么?它来源于何处等,这些问题既涉及到根本的哲学观点,又涉及到现代科学研究的许多成果。
(一)心理的物质载体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现象,它的产生需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实体。
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二)人的心理的环境依存性脑是心理的物质载体,主要是说明一切心理活动只有依附于脑器官及其机能才能实现;但这并不等于说人脑本身就会自动产生心理现象。
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人的心理的主体性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这个器官,不仅决定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同时也依存于作为反映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
人的心理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
其次,心理的主体性还表现在,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
第三,心理的主体性质更表现在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方面。
最后必须指出,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
第二节心理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德国著名心理学艾宾浩斯(Ebbinghaus)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期的历史。
也就是说,心理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又是一个年轻的科学。
一、心理科学的起源(一)心理学思想的萌芽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也源于希腊语“灵魂”和“学问”的构词,意为研究灵魂的学问。
(二)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心理学思想的发展长期寓于西方哲学中,亦称之为哲学心理学,它是科学心理产生的重要思想来源。
(三)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 Wundt)结合了哲学心理学内容体系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了实验心理学。
这标志着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也意味着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历史的开始。
二、心理科学的发展概况(一)心理学的几个主要观点1.生物学观点所谓心理学研究中的生物学观点,主要是指一种较极端的唯生物学观点,即企图只是以生物学的观念和模式来建构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这是不妥的。
更何况,有关脑机能活动方面的知识又大都来自动物研究的材料,或来自人的脑病患者的研究材料。
2.行为主义观点行为主义的许多研究,如他们提出的学习理论,情绪理论,人格理论,条件性操作原理,社会观察理论以及行为矫正理论,特别是他们倡导的客观研究方法,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必须指出,行为与心理、意识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毕竟有区别,决不能把二者完全同等或相互替代。
研究行为的规律并不能完全揭示心理学的规律,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局限。
3.认知观点现代认知观点的不足之处,是在于把人脑活动机械地与计算机类比,无法揭示许多社会因素对认知的影响;并且忽略了对情感、人格、变态心理等领域的研究。
4.精神分析观点精神分析观点从另一个侧面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探索更深层潜在的动机对认知、记忆、情感和人格的影响,也不失为一种见解。
但是,早期的精神分析把人的意识和无意识完全对立起来,过分夸大了潜意识作用,甚至把它完全归之于本能的东西,这是极为片面的。
5.现象学观点现象学观点重视人的心理、意识的整体分析,强调内在因素作用,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由于现象学方法所带有的随意性、主观性,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二)当代心理学发展的取向代表着当代心理学发展的综合、整体研究的主要取向,乃是信息加工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三节高等师范心理学的特点和任务一、高等师范心理学的特点《高等师范心理学新论》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师范性高等师范心理学教材的首要特点是必须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服务,它必须成为一门对提高师范生整体素质十分有价值的课程。
必须提供师范生为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的多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二)综合性高等师范心理学就是根据信息时代教师职业的需要,综合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等多种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内容,有机组织构成一个独立的新的学科体系。
(三)实用性高等师范心理学的实用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教材编写的重要指导思想,;二是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把必要的应用性知识和技能放在重要的位置;三是强化心理学知识技能教学的操作性。
(四)创新性面向21世纪的高等师范心理学必须以未来的、发展的眼光,更新教材内容,创新教材格局。
二、高等师范心理学的任务(一)揭示中学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心理学规律(二)树立教育和教学的心理学观念(三)培养解决教育和教学问题的心理学技能以上三个主要任务,既是高等师范心理学的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师范生学习心理学应该达到的目标。
三、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一)观察法1.客观观察法这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研究者通过观察被试在自然情境中的表情、动作、行为和言语等外部表现,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必要时也可采用录音录象等辅助手段进行。
2.自我观察法人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也能进行观察和分析,这通常叫做自我观察法。
自我观察法和客观观察法可以相互补充,相互验证。
(二)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心理学的实验法也有两种主要形式:1.实验室实验法这是指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2.自然实验法这是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三)调查法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调查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调查者的人作调查。
调查法可以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四)心理测验法这是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如测验量表),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目前,心理测验名目繁多,如按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智力测验、才能测验、人格测验、诊断测验等等;如按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文字性测验和非文字性测验两种;如按实施方式不同,可分为个体测验、团体测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