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绪论
水力学 (完整版)PPT

2020/4/5
16
第一章 绪论
1.3 作用在液体上的力
1.3.1 表面力定义
表面力是作用于液体的表面上的力,是相邻液体 或其他物体作用的结果,通过相互接触面传递。
表面力按作用方向可分为: 压力: 垂直于作用面。 切力: 平行于作用面
lim p
P
A0 A
lim
T
A0 A
2020/4/5
17
第一章 绪论
2020/4/5
1
第一章 绪论
第1章 绪 论 第2章 水静力学 第3章 液体运动学 第4章 水动力学基础 第5章 流动阻力和水头损失 第6章 量纲分析与相似原理 第7章 孔口、管嘴出流和有压管流 第8章 明渠均匀流 第9章 明渠非均匀流 第10章 堰流及闸孔出流 第11章 渗流
2020/4/5
2
第一章 绪论
11
第一章 绪论
Isaac Newton(1642-1727)
➢ Laws of motion
➢ Laws of viscosity of Newtonian fluid
2020/4/5
12
第一章 绪论
19th century
Navier (1785-1836) & Stokes (1819-1905)
N-S equation
viscous flow solution
Reynolds (1842-1912) 发现紊流(Turbulence) 提出雷诺数(ReynoldsNumber)
2020/4/5
13
第一章 绪论
20th century
Ludwig Prandtl (1875-1953) Boundary theory(1904)
2 绪论

4
信号描述方法
• I 数学描述 – 使用具体的数学表达式,把信号描述 为一个或若干个自变量的函数或序列 的形式。
时域 f (t ) sin( t )
x ( n) a nu ( n)
因此,常可将“信号”与 “函数”和“序列”等同 起来
频域
1 F ( j ) , F (s) 1 j
5
信号描述方法
• II 波形描述 – 按照函数随自变量的变化关系,把信 号的波形画出来。
Sa(t) 1
Sa (t )
35
4 DSP的学科内容
离散时间线性时不变系统分析 离散时间信号时域及频域分析、离散付里 叶变换(DFT)理论。 信号的采集,包括A/D,D/A技术,抽样, 多率抽样,量化噪声理论等。 数字滤波技术 谱分析与快速付里叶变换(FFT),快速 卷积与相关算法。 自适应信号处理
36
33
3 DSP的理论基础
• 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工具:微积分,概 率统计,随机过程,高等代数,数值分 析,近代代数,复杂函数。 • 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基础:离散线性变 换(LSI)系统理论,离散付里叶变换 (DFT)。
34
3 DSP的理论基础
“数字信号处理”又成为一 些学科的理论基础:
在学科发展上,数字信号处理又和最 优控制,通信理论,故障诊断等紧紧相连 ,成为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神经网络, 数字通信等新兴学科的理论基础。
39
按照预定要求,在处理器中将信号 序列x(n)进行加工处理得到输出信号y(n).
电网络理论绪论第一章2

四、忆阻元件(Memristor)
发展概况
(3)惠普公司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已证明忆阻器的确存
在(忆阻现象在纳米尺度的电子系统中确实是天然 存在的),并成功设计出一个能工作的忆阻器实物 模型,研究论文在2008年5月1日的《自然》期刊上 发表 。 D. B. Strukov, G. S. Snider, D. R. Stewart & R. S. Williams. The Missing Memristor Found. Nature, 2008,453(1 May):80-83
dx dt
x=
du dt
D i
正弦稳态之下,该元件的导纳为
Y ( jω) = I ( jω) = −ω 2 D U ( jω )
+
-
u
(2)FDNR元件
赋定关系
d 2i u=E 2 dt
dx 或者 u = E dt
di x= dt
在正弦稳态之下,该元件的阻抗为
I ( jω ) Z ( jω ) = = −ω 2 E U ( jω )
正阻抗逆转器 (BC>0)
理想回转器
i1
1 ⎧ ⎪u1 = − i2 g ⎨ ⎪ ⎩ i1 = gu2
线性电容
2、非线性电容 (1)压控电容
非线性电容
二、电容元件(续) (2)荷控电容
u = S (q)
(3)单调电容
q = C (u )
或者 u = S ( q )
大多数实际电容器属于此类。如变容二极管:
q = Q0 ( eku −1)
( Q0 < 0)
(4)多值电容 以铁电物质为介质的电容器呈现滞回现象
三、电感元件 (Inductor) 定义:赋定关系为i和Ψ之间的代数关系的元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2版)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部分习题参考解答第一章绪论1-1 什么是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和工艺规程?答:生产过程——从原材料(或半成品)进厂,一直到把成品制造出来的各有关劳动过程的总称为该工厂的过程。
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凡属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尺寸、形状、物理化学性能以及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
工艺规程——记录在给定条件下最合理的工艺过程的相关内容、并用来指导生产的文件。
1-2 什么是工序、工位、工步和走刀?试举例说明。
答:工序——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对同一工件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工位——在工件的一次安装中,工件相对于机床(或刀具)每占据一个确切位置中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工步——在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和切削用量(仅指机床主轴转速和进给量)都不变的情况下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走刀——在一个工步中,如果要切掉的金属层很厚,可分几次切,每切削一次,就称为一次走刀。
比如车削一阶梯轴,在车床上完成的车外圆、端面等为一个工序,其中,n, f, a p不变的为一工步,切削小直径外圆表面因余量较大要分为几次走刀。
1-3 什么是安装?什么是装夹?它们有什么区别?答:安装——工件经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装夹——特指工件在机床夹具上的定位和夹紧的过程。
安装包括一次装夹和装夹之后所完成的切削加工的工艺过程;装夹仅指定位和夹紧。
1-4 单件生产、成批生产、大量生产各有哪些工艺特征?答:单件生产零件互换性较差、毛坯制造精度低、加工余量大;采用通用机床、通用夹具和刀具,找正装夹,对工人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生产效率低。
大量生产零件互换性好、毛坯精度高、加工余量小;采用高效专用机床、专用夹具和刀具,夹具定位装夹,操作工人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生产效率高。
成批生产的毛坯精度、互换性、所以夹具和刀具等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机床采用通用机床或者数控机床,生产效率介于两者之间。
1-5 试为某车床厂丝杠生产线确定生产类型,生产条件如下:加工零件:卧式车床丝杠(长为1617mm ,直径为40mm ,丝杠精度等级为8级,材料为Y40Mn );年产量:5000台车床;备品率:5%;废品率:0.5%。
有机化学(第二版)课后答案

有机化学(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1 扼要解释下列术语.(1)有机化合物(2) 键能、键的离解能(3) 键长(4) 极性键(5) σ键(6)π键(7) 活性中间体(8) 亲电试剂(9) 亲核试剂(10)Lewis碱(11)溶剂化作用(12) 诱导效应(13)动力学控制反应(14) 热力学控制反应答:(1)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2) 键能:由原子形成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或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
键的离解能: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
以双原子分子AB为例,将1mol气态的AB拆开成气态的A和B原子所需的能量,叫做A—B键的离解能。
应注意的是,对于多原子分子,键能与键的离解能是不同的。
分子中多个同类型的键的离解能之平均值为键能E(kJ.mol-1)。
(3)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核之间距离称为键长。
(4) 极性键: 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共价键,由于两原子的电负性不同, 成键电子云非对称地分布在两原子核周围,在电负性大的原子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大,具有部分负电荷性质,另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小具有部分正电荷性质,这种键具有极性,称为极性共价键。
(5) σ键:原子轨道沿着轨道的对称轴的方向互相交叠时产生σ分子轨道, 所形成的键叫σ键。
(6) π键:由原子轨道侧面交叠时而产生π分子轨道,所形成的键叫π键。
(7) 活性中间体:通常是指高活泼性的物质,在反应中只以一种”短寿命”的中间物种存在,很难分离出来,,如碳正离子, 碳负离子等。
(8) 亲电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从有机化合物中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获得电子对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叫亲电试剂。
(9) 亲核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把电子对给予有机化合物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叫亲核试剂。
(10) Lewis碱:能提供电子对的物种称为Lewis碱。
(11)溶剂化作用:在溶液中,溶质被溶剂分子所包围的现象称为溶剂化作用。
数值分析题库1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函数插值 3 第三章 函数逼近 6 第四章 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 10 第五章 解线性方程组的直接解法 13 第六章 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解法 14 第七章 非线性方程求根 16 第九章 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法 19
第一章 绪论
1.1 要使的相对误差不超过0.1%,应取几位有效
解 对y=f(x)的反函数进行三次插值,插值多项式为
+ + + =, 于是有
。
第三章 函数逼近
3.1证明定义于内积空间H上的函数是一种范数。
证明: 正定性当且仅当时; 齐次性 设为数域K上任一数 三角不等式 ;
于是有 故是H上的一种范数。
3.2求,在空间上的最佳平方逼近多项式,并给出 误差。
解: 第一步:构造内积空间上的一组正交基,其中内积: 第二步:计算的二次最佳平方逼近多项式 从第一步已经知道,利用公式得: 误差为:
数字?
解:
的首位数字。 设有 n位有效数字,由定理知相对误差限 令, 解得,即需取四位有效数字.
1.2 序列满足关系式,若,计算到,误差有多
大?这个算法稳定吗?
解:,于是 ,一般地,因此计算到其误差限为,可见这个计算过程是不稳定的。
1.3 计算球的体积,要使相对误差限为1%,问测 量半径R时允许的相对误差限是多少?
4.1、计算积分,若用复化梯公式,问区间应分多 少等份才能使截断误差不超过?若改用复化辛普 森公式,要达到同样的精度,区间应分多少等 份?
解:由于,,,故对复化梯公式,要求 ,
即,.取,即将区间分为等份时,用复化梯公式计算,截断误差不超过. 用复化辛普森公式,要求 ,
即,.取,即将区间等分为8等份时,复化辛普森公式可达精度.
哈工大机械设计_宋宝玉_第1章第2章绪论(推荐文档)

三、学习机械设计课的目的:初步掌握机械 设计的能力 1)机械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零部件工作能力设计:强度、刚度等设 计计算 3)结构设计能力
课程性质:设计性课程 技术基础课
1-2 设计机械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一 、基本要求
1 满足需要原则 2 经济合理原则 3 可靠性原则 4 优化原则
绘制零件工作图。工作图必须符合国家制图 标准,尺寸齐全并标注必要的尺寸公差、形 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及技术条件等
1-4 后续课程应用到的几个基本概念
失效:机械零件在设计预定的期间内,并在规 定条件下,不能完成正常的功能
强度:是零件在载荷作用下抵抗断裂、塑性变形 及表面失效(磨损、腐蚀除外)的能力
刚度:是指零件在载荷作用下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1-5机械设计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课程的特点:
1实践性 2综合性
学习方法: 1 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要及时复习和巩固 有关先修课程的知识。 2 弄清设计原理和设计公式的应用条件及 公式中各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 正确对待理论设计和经验设计的关系 4 正确处理计算与绘图的关系 5 正确对待设计计算结果 6 重视培养结构设计能力 7 注意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 重视培养整机设计能力 9 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创新技法的学习
二 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程序 根据总体设计的要求,选择零件的类型
根据机器的工作情况,确定作用在零件 上的载荷,进行受力分析
根据零件的工作条件及受力情况,选择材 料及热处理方式,并确定其许用应力
根据失效分析,确定零件的设计计算准则, 并进行理论设计计算
根据计算结果,同时考虑零件的加工和装 配工艺等要求,对零件进行结构设计
6 安全性原则 7 人机工程原则 8 工艺性原则
一、绪论(一、二章)

Sociology o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Family
思 考:
家庭是什么?家庭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婚姻是什么?人们在婚姻中有怎样的关系? 家庭和婚姻是怎样产生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变迁?
课程内容
家庭社会学的理论和主要概念
家庭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婚姻的概念与特征 家庭的功能 家庭的结构
第二节、家庭社会学的内容和逻辑体系
一、不同学科关于家庭研究的区别与联系 涉及家庭领域的观点和看法很多,研究家庭及有关问题 有不同的路径。家庭领域的研究涉及到人类学、生物学、人 口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伦理学、 宗教学等一系列学科。但是没有一个学科能独揽婚姻家庭领 域,各门学科在家庭领域中的研究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概念和 解释。由于没有一门学科能够综合全面地描述家庭,因而不 同学科总是对家庭研究的某一领域持别关注,在探寻中对同 样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答案。
二、家庭社会学的基本内容 1、家庭的性质 对家庭的概念、家庭的生物属性和家庭的社会属性 的认识,并从中抽象出家庭的本质属性。 2、家庭结构 家庭社会学需要研究各种类型家庭的结构特点, 研究家庭结构的演变及其影响,制约结构变动的各种 因素。 3、家庭功能 家庭社会学不仅要对家庭的多种功能进行分门别 类的研究,而且尤其要关注家庭功能的变迁。
第三节、家庭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六、家庭研究方法的类型
美国的家庭社会学家希尔(Hill.R.)根据不同的研究 构想和侧重点,将家庭研究的方法归纳为五个类型:
1、制度法
2、构造—功能法 3、相互作用法 4、场所法 5、发展法
附: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第6篇《婚姻、生育力 和家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存储信息 • 存储信息的方式:雕刻、竹简、纸张、
磁带、磁盘、光盘、芯片等 • 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大小计量单位:位
(bit,读:比特,写作:1bit或1b) • 4、处理信息 • 就是指我们如何来对所收集到的众多的
第一次信息技术 革命
第二次信息技术 革命
第三次信息技术 革命
第四次信息技术 革命
第五次信息技术 革命
语言的产生。
文字的发明。
造纸术和印刷的发明。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应用。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通信 技术的结合。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通信技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 和个性化;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
1 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2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 革命。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的产生。 语言的诞生揭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是
信息表达和交流手段的一次关键性革命,大 大提高了信息的表达质量和利用效率。
1.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 感测和识别技术(信息获取) • 计算和智能技术(信息认知和再生、即
信息处理) • 通信技术(信息传递) • 存储技术(信息存储) • 控制和显示技术(信息执行)等
现代信息技术
• 现代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 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通信技术为支柱,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
• 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微电子技术,信 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 技术,信息控制技术,信息存储技术。
1.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 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是一次信息传播和 信息处理手段的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 前的影响,使信息数字化成为可能,信息产 业应运而生。
两个重要标志: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现代 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 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一 什么是信息技术
•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 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 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 从本质上说,过程中实现获 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 息、控制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信息进行加工,找出对我们有用的部分。
•信息技术作用:
•代替、扩展和延伸人 的信息功能。
人的信息功能包括:
• 感觉器官承担的信息获取功能, • 神经系统承担的信息传递功能, • 思维器官承担信息的认知功能和信息的再生功
能, • 大脑皮层组织承担信息存储功能, • 效应器官承担信息的执行功能。
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 能的信息技术有:
网络技术—>高速快捷、多网合一、安全保密; 计算机技术—>网络化、智能化、操作使用将
会更加方便; 计算机硬件—>微型化并具有超强性能; 计算机软件—>自动化、构件化、集成化。
计算机技术产生及发展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一台电子计 算机诞生,取名ENIAC;它使用18000多个电 子管、功率近140KW,占地约167平方米,重 约30t,运算速度约为5000次/s。
• 计算机从20世纪40年代诞生至今,已有60多年 了。随着数字科技的革新,计算机差不多每10 年就更新换代一次。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 —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 院诞生。1949年,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 EDSAC在剑桥大学投入运行,ENIAC和EDSAC均 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 电子管计算机采用磁鼓作存储器。磁鼓是一种高速运 转的鼓形圆筒,表面涂有磁性材料,根据每一点的磁 化方向来确定该点的信息。第一代计算机由于采用电 子管,因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较低、故障率 较高而且价格极贵。本阶段,计算机软件尚处于初始 发展期,符号语言已经出现并被使用,主要用于科学 计算方面。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文字的发明。 用文字记载信息,增加了交流信息的手段,
突破了原来时空方面的限制,延长了信息的 寿命,使人类可以跨时间、跨地域的传递和 交流信息。
1.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造纸术和印 刷术的发明。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把信息的记录、 存储、传递和使用扩大到更广阔的空间,为 人类近代文明奠定了基础,是信息存储和传 播手段的一次重要革命。
• 第二代计算机的主要逻辑部件采用晶体管,内存储器主要采 用磁芯,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盘,输入和输出方面有了很大 的改进,价格大幅度下降。在程序设计方面,研制出了一些 通用的算法和语言,操作系统的雏形开始形成。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 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电报、电话——信息可以远距离实时传送,使 人们在传递信息方面获得了相当大的自由。 广播、电视——打破信息交流的时空界限,提 高信息传播效率,开创开放式的通信手段,使 传播信息的途径、载体、方式和方法都发生了 质的飞跃,是信息存储和传播手段的又一次重 要革命。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 1947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三人发明的晶体管,比电 子管功耗少、体积小、质量轻、工作电压低、工作可靠性好。 1954年,贝尔实验室制成了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 TRADIC,使计算机体积大大缩小。
• 1957年,美国研制成功了全部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第二 代计算机诞生了。第二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比第一代计算机 提高了近百倍。
• 1、获取信息
• 人类是利用感觉器官获取信息的。随信息技 术的发展,可通过科学仪器更好地收集信息。 如: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摄像机等。
• 人类还可以用先进的技术,来探索人类自身 无法感受到的信息。如:利用微波、声纳、 红外线等科学仪器获得信息。
• 2、传递信息
• 最初传输信息主要是靠形体、语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