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2)
通信原理简答题答案2(个人整理)

第一章绪论1-2何谓数字信号?何谓模拟信号?两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答:数字信号:电信号的参量值仅可能取有限个值。
模拟信号:电信号的参量取值连续。
两者的根本区别是携带信号的参量是连续取值还是离散取值。
1-3何谓数字通信?数字通信偶哪些优缺点?答:利用数字信号来传输信息的通信系统为数字通信系统。
优点:抗干扰能力强,无噪声积累传输差错可控;便于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数字信息进行处理、变换、储存;易于集成,使通信设备微型化,重量轻;易于加密处理,且保密性好。
缺点:一般需要较大的传输带宽;系统设备较复杂。
1-4 数字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中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信源编码: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通过数字压缩技术降低码速率),完成A/D转换。
信道编码/译码:增强数字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加密与解密:认为扰乱数字序列,加上密码。
数字调制与解调:把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高频处,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带通信号。
同步:使收发两端的信号在时间上保持步调一致。
1-5 按调制方式,通信系统如何分类?答:基带传输系统和带通传输系统。
1-6 按传输信号的特征,通信系统如何分类?答: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1-7 按传输信号的复用方式,通信系统如何分类?答:FDM,TDM,CDM。
1-8 单工、半双工及全双工通信方式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解释他们的工作方式。
答:按照消息传递的方向与时间关系分类。
单工通信:消息只能单向传输。
半双工:通信双方都能收发消息,但不能同时进行收和发的工作方式。
全双工通信:通信双方可以同时收发消息。
1-9 按数字信号码元的排列顺序可分为哪两种通信方式?他们的适用场合及特点?答:分为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方式。
并行传输一般用于设备之间的近距离通信,如计算机和打印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串行传输使用与远距离数据的传输。
1-10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是什么?答:有效性和可靠性。
1-11 衡量数字通信系统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性能指标有哪些?答:有效性:传输速率,频带利用率。
绪论、第一、第二章知识要点

▪绪论知识要点:▪什么叫政治制度?▪政治制度: 英文Politicoalinstitution,简单地讲是指在特定社会中,为了保障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而设定的机构、组织,制定的政策及措施。
▪政治制度的内容:▪(1)关于国家本质的规定▪(2)关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规定▪(3)关于国家结构制度的规定▪(4)关于国家各类具体政治制度的规定▪(5)关于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的规定▪政治制度的功能作用(1)规范政治权力的运作▪(2)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3)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4) 保障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政治制度的特征:▪第一,历史性。
▪第二,阶级性。
▪第三,权威性。
▪第四,层次性。
▪第五,稳定性。
▪国体和政体:国体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即一个国家的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现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内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和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我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政治制度,体现在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其他具体政治制度之中,并且贯穿这些制度的全过程。
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着重从横向上配置国家权力,确定国家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及其相应机构之间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它们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学习、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意义▪(1)了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内容。
▪(2)进一步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历史必然性,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自觉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医学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医学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绪论1.举例说明总体和样本的概念。
研究人员通常需要了解和研究某一类个体,这个类就是总体。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所有同质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即变量值)的集合,通常有无限总体和有限总体之分,前者指总体中的个体是无限的,如研究药物疗效,某病患者就是无限总体,后者指总体中的个体是有限的,它是指特定时间、空间中有限个研究个体。
但是,研究整个总体一般并不实际,通常能研究的只是它的一部分,这个部分就是样本。
例如在一项关于2007年西藏自治区正常成年男子的红细胞平均水平的调查研究中,该地2007年全部正常成年男子的红细胞数就构成一个总体,从此总体中随即抽取2000人,分别测的其红细胞数,组成样本,其样本含量为2000人。
2.简述误差的概念。
误差泛指实测值与真实值之差,一般分为随机误差和非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是使重复观测获得的实际观测值往往无方向性地围绕着某一个数值左右波动的误差;非随机误差中最常见的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也叫偏倚,是使实际观测值系统的偏离真实值的误差。
3.举例说明参数和统计量的概念。
某项研究通常想知道关于总体的某些数值特征,这些数值特征称为参数,如整个城市的高血压患病率。
根据样本算得的某些数值特征称为统计量,如根据几百人的抽样调查数据所算得的样本人群高血压患病。
统计量是研究人员能够知道的,而参数是他们想知道的。
一般情况下,这些参数是难以测定的,仅能够根据样本估计。
显然,只有当样本代表了总体时,根据样本统计量估计的总体参数才是合理的。
4.简述小概率事件原理。
当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小于或等于0.05时,统计学上习惯称该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其含义是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进而认为它在一次抽样中不可能发生,这就是所谓的小概率事件原理,它是进行统计推断的重要基础。
第二章调查研究设计1.调查研究主要特点是什么?调查研究的主要特点是:①研究的对象及其相关因素(包括研究因素和非研究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人为给予干预措施②不能用随机化分组来平衡混杂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
课后习题 (2)

Page 5
5
第二章 测试系统的基本特性
1.为什么希望测试系统是线性系统: 一、目前对线性系统的数学处理和分析方法比较完善;二、 动态测量中的非线性校正较困难,对许多实际的测试系统而 言不可能在很大的工作范围内全部保持线性,只能在一定的 工作范围和允许误差范围内当作线性系统来处理。
Page 6
6
2.频率响应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是如何获得的,为什么说 它反映了测试系统的性能? 物理意义:在不同参数下系统(或元件)传递信号的能力。 确定频率响应的方法通常有两种:①分析法 基于物理机理 的理论计算方法,只适用于系统结构组成易于确定的情况。 ②实验法 采用仪表直接量测的方法,可用于系统结构难以 确定的情况。当系统的结构参数给定,频率特性随ω变换的 规律也随之确定,所以说它反映了测试系统的性能。
解:δ=3×10-4m, A=πr2=3.14×(5×10-3)2=7.85×10-5m2
工作间隙缩小∆δ=1μm时,电容变化量为
0 A 0 A 8.851012 A 8.851012 A -15 C 7 . 74 10 F 4 4 0 0 2.9910 3 10
Page 8
8
(2)T1=2s时f1 =0.5, 幅值误差 δ1=1-A(ω)=1-=0.3763 (3)T2=5s时f2 =0.2, 幅值误差 δ2=1-A(ω)=1-=0.283
Page 9
9
4.用一阶测量仪器测量100Hz的正弦信号,如果要求振幅的 测量误差小于5%,求仪器的时间常数τ的取值范围。若用该 仪器测50Hz的正弦信号,相应的振幅误差和相位滞后是多少? 解: 1) f=100Hz,|δ|=|1-A(ω)|< 5%=0.05 所以 11
第一章 护理学导论绪论2

共同见解
1.护理是助人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 护理的研究对象是整体的、处于不同健康 状况的人。
2.护理可协助无法自我照顾者接受高品质 的照顾,促进其发挥潜能并执行有益于健康 的活动。
3.护理的目的是协助个人促进健康,预防疾 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
1885年她又指出“护理的主要功能在于维护人 们良好的状态,协助他们免于疾病,达到他们 最高可能的健康水平”
1966年韩德森指出“护理的独特功能是协助个 体(患病者或健康人)执行有利于健康或恢复 健康(安详死亡)的活动。当个体具有足够得 体力、意愿和知识时他能独立执行这些活动, 而无需他人协助。护理的贡献在于协助个人早 日不必依靠他人而能独立执行这些活动。
2、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人的各系统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人与环境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3、人有其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与归属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4、人有权利和责任拥有适当的健康状态
人对自身的功能状态具有意识监控能力 人有学习、思考、判断和调试的能力 人有自我决定的权利
健康与疾病为一连续的过程。极佳的健康及健康 的完好状态和死亡是一连续统一体的两极端每个 人的健康状况都处在这连续统一体的某一点上, 且时刻都在动态变化之中。
3、人类的健康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有着复杂的生理、 心理、环境、生活形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四)护理
1859年南丁格尔提出“护理的独特功能在于协 助患者置身于自然而良好的环境下,恢复身心 健康”
(二)护理学的任务和目标
1、健康维持阶段 2、疾病易感阶段 3、早期检查阶段 4、临床疾病阶段 5、疾病恢复阶段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聚合物反应工程(2-1,2-2)

第一章 绪论
聚合反应工程研究的内容为: 1、进行聚合反应器的最佳设计 ; 2、进行聚合反应操作的最佳设计和控制;
第一章 绪论
本课程分为八章,由理论到实际,完成对聚合反 应工程内容讲授。 下面是各章节的目录
聚合物反应工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聚合物反应工程
第三章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聚合反应工程分析 均相自由基共聚 缩聚反应 非均相聚合反应 流动与混合对聚合物分布的影响 聚合过程的凋节与控制
聚合物反应工程
第四章 化工流变学基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非牛顿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流变特性 非牛顿流体在圆管中层流流动的分析 非牛顿流体在圆管中湍流流动的分析 非牛顿流体流变性的测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和反应器分类
平推流和理想混合流是为了分析方便而人为的加以 理想化的二种极端的流动型态,平推流反应器中不 存在返混,而理想混合流反应器中返混最大,工业 上所使用的实际反应器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死角, 沟流,傍路、短路及不均匀的速度分布使之偏离理 想流动,这种偏离谓之非理想流动。相应的反应器 即为非理想流动反应器,在其中存在部分的返混。 在工程设计上,常常把比较接近某种理想流动型态 的过程当作理想流动来处理。
第一节 化学反应和反应器分类
通常可用幂函数的形式表示:
式中rA为反应速率常数。a1 a2为实验测定 的常数.反应的总级数为a1+ a2 对于基元 反应a1 a2分 别与计算方程式中的a、b 相 等。若反应是由若干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反 应级数需用实验测定。
生理学名词解释 (2)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兴奋性(excitability):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的能力。
2、阈值(threshold):在实际测量中,常把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把刚刚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3、外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人体所处的不断变化着的外界环境成为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机体内部细胞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是细胞外液,生理学中将细胞外液成为机体的内环境。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和血浆。
5、稳态(homeostasis):正常功能条件下,机体内环境的各项理化因素(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各种离子和营养成分浓度等)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我们把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成为稳态。
6、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行为调节和免疫调节。
7、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体内最重要、最普遍的一种调节方式,它是通过神经系统各种活动实现的。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调节方式是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成为反射(reflex)。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8、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通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对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过程称为体液调节。
9、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一种调节方式。
它是由于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性而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例如心肌的自身调节和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等。
10、行为调节(behavioral regulation):是指人们通过行为活动或行为方式的变化,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活动规律,从而对个体健康或疾病产生重要影响的调节方式。
分子生物学基础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4.生物分类学与分子生物学
分类和进化研究是生物学中最古老的领域,它们同样由于分子生物 学的渗透而获得了新生。过去研究分类和进化,主要依靠生物体的形态, 并辅以生理特征,来探讨生物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现在,反映不同生命 活动中更为本质的核酸、蛋白质序列间的比较,已被大量用于分类和进 化的研究。由于核酸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已经可能从已灭绝的化石里提 取极为微量的DNA分子,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此确证这些生物在进化 树上的地位。
从学科范畴上讲,分子生物学包括生物化学;从研究的 基本内容讲,遗传信息从DNA到蛋白质的过程,其许多内容 又属于生物化学的范畴。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2.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是在细胞、细胞超微结构和分子水平等不同 层次上,以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生命活动为主的基础学科。 分子生物学是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在分 子水平上探索细胞的基本生命规律,把细胞看成是物质、能 量、信息过程的结合,而且着重研究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的结 构、功能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等过程。 3.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 遗传学是分子生物学发展以来受影响最大的学科。孟德 尔著名的皱皮豌豆和圆粒豌豆子代分离实验以及由此得到的 遗传规律,纷纷在近20年内得到分子水平上的解释。越来越 多的遗传学原理正在被分子水平的实验所证实或摈弃,许多 遗传病已经得到控制或矫正,许多经典遗传学无法解决的问 题和无法破译的奥秘,也相继被攻克,分子遗传学已成为人 类了解、阐明和改造自然界的重要武器。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发Hale Waihona Puke 简史三、分子生物学的现状与展望
1.功能基因组学 2.蛋白质组学 3.生物信息学
分子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 绪 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耐久性评定
•损伤分析
•寿命预测 •灾害评估等
精品课件 13
二、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4. 理论研究方面的发展
结构基本理论——既有结构的维护、改造与加固(20世纪 80年代中期
发展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基于既有结构性能评定理论的结构修复技术
•基于既有结构性能评定理论的结构改造技术
•基于既有结构性能评定理论的加固技术
P
P
优点:
缺点:
耐久性好
自重大
耐火性好
易开裂
整体性好
耗模板
可模性好 就地取材
影响
施工受季节性
节约钢材
隔热隔声性能
差
穿透
阻止射线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正逐 渐被克服
精品课件
7
二、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诞生
P
P
* 1824年,英国人J. Aspdin 发明了波特兰水泥,有了混凝土;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
第一章 绪 论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顾祥林 gxl@
一、混凝土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1. 一般概念
P
P
P
P
素混凝土梁承载 力小,破坏突然
钢筋混凝土梁承 载力大,变形性 能好,破坏有预 告
精品课件 2
一、混凝土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1. 一般概念
P
P
钢筋(加筋) + 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
拉压性能均好
抗压性能好
利用混凝土抗压,钢筋 受拉(亦可受压)—— 各尽其能,相得益彰
精品课件 3
一、混凝土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2. 钢筋和混凝土之间共同工作的原因
P
P
* 混凝土和钢筋之间有良好的工作性能,两者可靠地结合在 一起,可共同受力,共同变形
* 两者的温度线膨胀系数很接近,避免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 破坏两者的粘结力,混凝土:1.0×10-5~1.5 ×10-5,钢筋: 1.2 ×10-5
精品课件 22
三、混凝土结构的应用
1. 建筑工程
公共建筑绝大多数是混凝土结 构或为混凝土和钢的组合结构
精品课件 23
三、混凝土结构的应用
1. 建筑工程
公共建筑绝大多数是混凝土结构或为混凝土和钢的组合结 构
精品课件 24
三、混凝土结构的应用
2. 交通工程
隧道、桥梁、高速公路、城 市高架公路、地铁大都采用 混凝土结构。如1994年建成 的上海内环线浦西段高架公 路,以及与之相连的南浦大 桥、杨浦大桥的塔架,1995 年建成的地铁一号线、延安 东路隧道、英吉利海峡隧道 等。
* 1884年,德国人Wayss, Bauschingger和Koenen等提出了钢筋应配置在 构件中受拉力的部位和钢筋混凝土板的计算理论。后来,钢筋混凝土结构 逐渐得到了推广应用。
精品课件 8
二、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2. 材料方面的发展
P
P
•强度不断提高 美国60年代混凝土抗压强度平均值:28N/mm2,70年代 :42N/mm2,有
•荷载的确定方法 •结构的力学分析:线性和非线性
•构件的承载力计算、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
未来的方向: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结构非 线性分析、结构整体空间作用分析方法的完 善与应用
精品课件 12
二、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4. 理论研究方面的发展
结构基本理论——如何评价一个既有结构(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
起来)•安全性评定
特殊需要时: 40N/mm2~100 N/mm2,试验室中: 266 N/mm2
•轻质混凝土的应用 容重一般为:14kN/m3~18kN/m3(普通混凝土为24kN/m3),加气
混凝土、陶粒混凝土、火山岩混凝土、碎砖混凝土等
•无砂混凝土 只有粗骨料,无细骨料
•FRP筋的应用 用FRP筋代替钢筋
精品课件 9
1. 建筑工程
我国超过100m高的高层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混凝土结构或为混 凝土和钢的组合结构
精品课件 20
三、混凝土结构的应用
1. 建筑工程
我国超过100m高的高层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混凝土结构或为混 凝土和钢的组合结构
精品课件 21
三、混凝土结构的应用
1. 建筑工程
国外高层建筑中大多数也是混凝土结构或为混凝土和钢的组 合结构
4. 理论研究方面的发展
设计方法
半经验半概率 法
允许应 力设计 法
破坏阶 段设计 法
极限状 态设计 法
材料力学的方法
按经验法确定安 全系数
生命全过程设 计法(兼顾安 全性、使用性 和耐久性)
近似概率法 全概率法
精品课件 11
二、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4. 理论研究方面的发展
结构基本理论——如何设计一个新结构
精品课件 14
二、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4. 理论研究方面的发展
结构基本理论——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精品课件 15
二、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4. 理论研究方面的发展
结构基本理论——结构试验技术的完善
精品课件 16
二、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4. 理论研究方面的发展
结构基本理论——结构试验技术的完善
精品课件 17
三、混凝土结构的应用
二、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3. 结构方面的发展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应用 在混凝土的受拉区施加预应力,以提高
混凝土结构的抗裂度,减轻构件的自重
•结构体系的丰富 不同用途、不同结构功能具有相应的
结构体系:混凝土结构、钢与混凝土的组合结构、 FRP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
精品课件
P
P
P
P
10
二、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1. 建筑工程
我国超过100m高的高层建筑中 绝大多数是混凝土结构或为混 凝土和钢的组合结构
组合桁架 组合楼板
混凝土组合柱
钢柱
组合梁 钢筋混凝土筒体 精品课件 18
三、混凝土结构的应用
1. 建筑工程
我国超过100m高的高层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混凝土结构或为混 凝土和钢的组合结构
精品课件 19
三、混凝土结构的应用
* 1849年,法国人Joseph Louis Lambot 用水泥砂浆涂在钢丝网的两面做 成小船----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 1861年,法国花匠J. Monier 用钢丝作为配筋制作了花盆并申请了专利, 后由申请了钢筋混凝土板、管道、拱桥等专利----尽管他不懂钢筋混凝土 结构的受力原理,甚至将钢筋配置在板的中部,他却被认为是钢筋混凝土 结构的发明者;
* 混凝土包裹在钢筋的外部,可使钢筋免于腐蚀或高温软化
精品课件 4
一、混凝土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一般概念
预应力钢筋 P
P
P
P
精品课件 5
一、混凝土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4. 混凝土结构的组成
楼板
墙 地下室底板 梁
楼梯 柱
梁
墙下基础
柱下基础
精品课件 6
一、混凝土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5. 混凝土结构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