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水文)

1.2水文现象及其研究方法
1.2.1水文现象及其基本规律 (1)水文现象的确定性规律 水文现象同其他自然现象一样,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两方面,在水文学中通常称必然性为
确定性,称偶然性为随机性。 河流每年都有洪水期和枯水的周期性交替;冰雪水源河流具有以日为周期的水量变化。产
01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02 水文学现象及其研究方法 03 课程主要任务与内容
PART 01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1水资源的涵义及特点
1.1.1水资源的涵义及特点 水资源是一种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一种资源。各时期对水资源的
含义存在着不同的见解,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给出了水资源的涵义: “水资源是指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合适的质量,并满 足某一地方在一段时间内具体利用的需求”。
1.1水资源的涵义及特点
1.1.3我国水资源状况 据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 m³ 。在充分考虑节
水情况下,预计用水总量为7000亿至8000亿m³ ,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300亿至2300亿 m³ ,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
1.1水资源的涵义及特点
1.1.2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水资源是一种动态资源,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循环性、多用途性、有限性、分布的不均匀性
和利害两重性。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为了自身和环境的需要在不断地认识和开发 利用水资源,其开发利用包括兴水利、除水害和保护水环境。
兴水利主要指农田灌溉、水力发电、城乡给排水、水产养殖、航运等; 除水害主要是防止洪水泛滥成灾; 保护水环境主要是防治水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为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留一片绿 水青山。
绪论第一章

一、火力发电厂
(3) 电气系统 包括发电机、励磁装置、厂用电系统和 升压变电站等。
一、火力发电厂
一、火力发电厂
电能生产过程
电气系统
燃烧系统
汽水系统
一、火力发电厂
4. 类型
(1) 按燃料分 燃煤发电厂 燃油发电厂 燃气发电厂 余热发电厂 垃圾发电厂 工业废料发电厂
第一条500kVAC: 1981年12月河南平 顶山-湖北武昌。
第一条±500 kVDC:1989 年9月,湖北 葛洲坝-上海 南桥。
六、电力工业发展前景
电力工业的基本任务: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充足、可靠、 优质、廉价的电能。
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
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实现高度自动化,西电东 送,南北互供,走向联合电力系统。
四、最大发电厂(截至2011年)
最大火电厂:
上海外高桥电厂 4×300+2×900+2×1000 =5000MW 浙江省宁波北仑港电厂,5×600MW+2×1000= 5000MW 华电邹县电厂,4×335+2×600+2×1000 = 4540MW
最大水电厂:
三峡电厂(14+12(+6))×700 MW = 18200(+4200)MW 二滩水电厂6×550MW = 3300MW
最大核电厂:
秦山核电站1×300+2×650+2×700 = 3000MW
最大抽水蓄能电厂:
广东抽水蓄能电厂8×300 MW = 2400MW
五、电力系统的发展
建国初期:
大多是大城市发、供电系统; 跨地区的电力系统有:
第一章 绪论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形 成 期 ( 1956-1970年)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知识应用期 ( 1970-1988年) 集成发展期 ( 1986年至今)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创立了演绎法。他提出的三段论至今仍然是演绎推理的 最基本出发点。
AI的严格定义依赖于对智能的定义,即要定义人工智能,首先应该定义智能;但 智能本身也还无严格定义。
一般解释:人工智能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在机器(计算机)上实现的智能,或称机 器智能、计算机智能。
1.1.1 人工智能的定义
知识与智能 知识 人们通过体验、学习或联想而知晓的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包括事实、
能理论框架,使人工智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AI研究
198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长沙艰难成立,其后长期得不到国内科技界的认同,只能 挂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直到2004年,才得以“返祖归宗”,挂靠到中国科 学技术协会。
1985年前,人工智能在西方国家得到重视和发展,而在苏联却受到批判;我国人工智 能也与“特异功能”一起受到质疑,人工智能学科群专著不能公开出版。
(表处理语言)。 1961年,明斯基发表了“走向人工智能的步骤”的论文,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1965年,鲁宾逊提出了归结(消解)原理。费根鲍姆开发第一个专家系统DENDRAL,
用于质谱仪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由于一些人工智能研究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盲目乐观,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和成果做出了过高的预言,而这些语言的失败,给人工智能的声誉造成重大伤害。 当时的人工智能主要存在下列三个局限性:
第一章 绪论

项目投产后进行 的总结性评价
建设程序示意图
项 目 建 议 书 可 行 性 研 究 初 步 设 技 术 设 计 施 工 图 设 计 建 设 准 组 织 施 竣交 工付 验使
பைடு நூலகம்
计
备
工
收用
投 资 估
设 计 概
修 正
概
算
算
算
施 工 图 预 算
施 工 预
工 程 结
竣 工 决
算
算
算
基本建设程序与概预算对应 关系
1.1.3建设项目的分类
• (三)按在国民经济中的用途划分
1.生产性建设项目。 1)工业建设。 2)农业建设。 3)基础设施。 4) 商业建设
1.1.3建设项目的分类
2.非生产性建设项目。非生产性建设项目是指满
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建设项目。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办公用房。
2)居住建筑。
• • • • • • • • • •
• • • •
施工单位需要搞定 1、 施工企业资质证书、营业执照及注册号; 2、 国家企业等级证书、信用等级证书; 3、 施工企业安全资格审查认可证; 4、 企业法人代码书; 5、 质量体系认证书; 6、 施工单位的试验室资质证书; 7、 工程预标书、工程中标价明细表; 8、 工程项目经理、主任工程师及管理人员资格证书、上 岗证。(上述资料均为复印件) 9、 建设工程特殊工种人员上岗证审查表及上岗证复印件。 (安全员、电工须持建设行业与劳动部门双证) 10、 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和坐标点复核记录; 11、 施工组织设计报审与审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12、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13、 建设工程开工报告。
(五)按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和渠道划分
第一章; 绪论 药剂学的概念及重要性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简称《中国药典》 1953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国药典》。目前正在实 施的是2005年版。分一,二部,一部专门收载中 药,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物制品及其 制剂。
3 国外药典 世界上有40个国家编制了药典,另外还有3种区 域药典和WHO装置编制的《国际药典》。如美 国药典简称UP,英国药典简称BP,日本药局方 简称JP,国际药典简称Ph.Int。
界面化学等。 2﹑新剂型及新制剂的开发研究
2.1 常规药物剂型及制剂 2.2 药物传递系统 • 药物传递系统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在临 床治疗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缓释及控释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是发展的主流。 2.2.1 缓释和控制系统
实用文档
2.2.2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 靶向给药系统(TDDS)是本世纪后期医药
实用文档
3 按给药途径分类: • 经胃肠道给药剂型:溶液剂,乳剂,混悬剂,散
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 • 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注射给药: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 注射,穴位注射等。 呼吸道给药:喷雾剂,气雾剂,粉雾剂 皮肤给药:洗剂,搽剂,软膏剂,贴剂等。 粘膜给药:滴眼剂,滴鼻剂,含漱剂,眼用软膏, 舌下片剂等。 腔道给药:如软膏剂,栓剂,气雾剂等,用于直 肠,尿道,耳道,鼻腔等。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药剂学的概念及重要性
一﹑药剂学概念 药物剂型(dosage form): 适合于临床应用的最佳给药形式。 制剂的含义:1.以剂型制成的具体药品;2.制剂的研制过程。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剂型的科学,包括: ➢ 基本理论(缓控释、透皮理论等) ➢ 生产技术(处方设计、制备工艺等) ➢ 质量控制(“制备”与“检测”的关系) ➢ 合理使用(剂型和制剂的选择等) 因此,药剂学知识贯穿整个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监控、使用等 领域→药学的主干课程
绪论、第一章

七 动物学学习方法和主要参考书
1. 从动物体结构和机能适应方面理解 2.从动物与环境的适应方面理解 注意总结各类群新出现的特征, 3. 注意总结各类群新出现的特征,从进化方面加以理 解.
参考书: 参考书:
江静波主编: 无脊椎动物学》 (1)江静波主编:《无脊椎动物学》第三版 任淑仙编著: 无脊椎动物学》 (2)任淑仙编著:《无脊椎动物学》 华中师大等主编《无脊椎动物学》 (3)华中师大等主编《无脊椎动物学》 (4)堵南山 《无脊椎动物学
二,动物学及其分支学科
动物学(zoology):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分类,生命 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分类, 动物学 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 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是一门基础 非常广博的基础学科. 非常广博的基础学科. 动物学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内容:动物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学, 根据研究内容:动物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学,胚胎 生态学,地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进化. 学,生态学,地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进化. 根据研究对象:无脊椎动物学,脊椎动物学,鸟类学, 根据研究对象:无脊椎动物学,脊椎动物学,鸟类学, 鱼类学,昆虫学,蛛形学,软体动物学,甲壳动物学, 鱼类学,昆虫学,蛛形学,软体动物学,甲壳动物学, 原生动物学,贝类学,哺乳动物学等. 原生动物学,贝类学,哺乳动物学等. 按照研究的重点和服务范畴:古生物学,理论动物学, 按照研究的重点和服务范畴:古生物学,理论动物学, 应用动物学,医用动物学,资源动物学,畜牧学, 应用动物学,医用动物学,资源动物学,畜牧学,桑 蚕学和水产学等. 蚕学和水产学等.
五,动物学研究方法
观察描述法:观察和描述是动物最基本的方法. 观察描述法:观察和描述是动物最基本的方法. 主要通过观察将动物形态结构, 主要通过观察将动物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系统的 记录描述.从动物群落,种群,个体,组织, 记录描述.从动物群落,种群,个体,组织,细胞 及其细胞器等超微结构. 及其细胞器等超微结构. 比较法:通过对不同动物的系统比较来研究其异 比较法: 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动物生存和进化 规律. 规律. 实验法:是在一定人为控制条件下, 实验法:是在一定人为控制条件下,对动物的生 命活动或结构机能进行观察和研究. 命活动或结构机能进行观察和研究. 综合研究法: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对动物 综合研究法: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 在不同层次和水平进行综合研究, 在不同层次和水平进行综合研究,揭示动物生命活 动规律. 动规律.
第一章 微生物绪论

按研究的微生物对象分: 按研究的微生物对象分:
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原核生物学、自养菌生物学 和厌养菌生物学等
按微生物所处生态环境分: 按微生物所处生态环境分:
土壤微生物学、微生态学、海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 物学、水微生物学和宇宙微生物学等
微生物基因组测序为生命科学开辟了新的研 究领域,如生物信息学、比较基因组学、功 能基因组学等。 微生物基因组测序为微生物学、医学和免疫 学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对于后基因组时代,研究 基因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将起着重大作用。 微生物作为理想的模式生物,其基因组测序 技术和方法对于高等生物的基因组测序具有 重) 分子生物学发展阶段(成熟期)
J.D.Waston, H.F.C.Crick 提出DNA双螺旋模型 提出 双螺旋模型
成熟期特点
• 微生物学成为十分热门的前沿基础学科 • 微生物成为生物学研究中的最主要对象 • 生物工程中,发酵工程是最成熟的应用 技术
20世纪的微生物学 20世纪的微生物学
20世纪80年代后期,微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的 研究得到全面快速发展,在短期内取得了多方面的 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分子微生物学。即利用分子生 物学的技术方法研究微生物形态、生理、遗传、生 态、分类等基本生物学规律。 1995年,美国首先测定了流感嗜血杆菌 (Haemophilus influenzae) 的全基因组序列。从此, 微生物基因组(genome)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目前, 已经完成了100多种微生物的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 他们分属于Woese系统发育树中的细菌、古菌和真 核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 詹氏甲烷球菌等。
第一章 第一节 绪论

(5)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原因是土地具有一定的 生产能力,例如可以生产人类所需的植物产品和动 物产品,或供其它方面使用。土地的生产力可分为 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两种;前者是自然形成的, 后者则是人工施加影响形成的。因此,土地生产能 力的高低既取决于土地本身的性质,又取决于人类 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后者主要体现在对土地利 用限制性的克服和改造能力以及土地利用的集约程 度。从土地的农业利用角度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何 有效地利用光热条件,调节和控制水分和养分元素, 以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此外,土地还具有可更新性、可塑性、不可逆性、 相对稳定性、脆弱性、面积有限性等特征。
三、土地的功能 1、养育(生产)功能 。2、承载功能。 3、仓储(资源)功能。 4、景观功能。
四、土地的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与整体性。2、土地数 量(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位置的固定 性与土地性能(质量)的地域性。4、土地 利用的可持续性。5、土地属性的双重性。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 散性。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报 酬递减的可能性。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评价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它通 过对地理学与农学、林学、城市建设、交通运 输等应用性学科的有机结合,从而对作为自然 综合体的土地的内在性质及其生产或其它方面 的利用性能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因此,土地评 价研究不仅有利于地理学与上述应用性学科研 究的深化,而且也十分有利于它们之间的交流 与渗透。 还应指出,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研究具有鲜 明的生产实践意义。因为农林牧业布局、城市 建设、工矿、交通、军事活动等必须因地制宜 地利用土地,即根据不同的土地性质对土地作 出不同的利用,而土地类型和土地评价的研究 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 判断改错题1-1-1 铸铁结构由于没有屈服阶段,所以在静载作用时可以不考虑其应力集中的影响。
( × )应考虑其应力集中的影响。
因铸铁属脆性材料,因此构件在静载作用时,在尺寸突变处,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来缓和应力的增加,应力集中使该处的应力远大于其它各处的应力,构件首先从该处破坏,所以静载作用时应该考虑应力集中的影响。
1-1-2 构件内力的大小不但与外力大小有关,还与材料的截面形状有关。
( × )。
静定构件内力的大小只与外力大小有关,与材料的截面无关。
1-1-3 钢筋混凝土柱中,钢筋与混凝土柱高度相同,受压后,钢筋与混凝土柱的压缩量相同,所以二者所受的内力也相同。
( × ) 它们的内力大小不一定相同。
钢筋混凝土柱受压后,由于钢筋的弹性模量E 1不等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E 2,钢筋横截面积A 1 也不等于混凝土的横截面积A 2,所以有 ,221121221112122221111,,,2A E AE N N A E N A E N l l A E l N l A E l N l ==∆=∆=∆=∆故在E 1 A 1=E 2 A 2 时,才有N 1=N 2 。
否则21N N ≠。
1-1-4 杆件的某横截面上,若各点的正应力均为零,则该截面上的轴力为零。
( √)1-1-5 只要构件的强度得到保证,则该构件就能正常的工作。
( × )。
只有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都得到满足,构件才能正常工作。
1-1-6 两根材料、长度l 都相同的等直柱子,一根的横截面面积为A 1,另一根为A 2,且A 2>A 1.如图所示。
两杆都受自重作用。
则两杆的最大压应力相等,最大压缩量也相等。
( √ )。
自重作用时,最大压应力在两杆底端,即l AAlA N ννσ===max max也就是说,最大应力与面积无关,只与杆长有关。
所以两者的最大压应力相等。
最大压缩量为El EA lAl l 222max νν=⋅=∆即最大压缩量与面积无关,只与杆长有关。
所以两杆的最大压缩量也相等。
(a)A 1A2(b)题1-1-6图题1-1-7图1-1-7 如图所示桁架,两杆的抗拉刚度EA 相等,节点B 处受竖向荷载P 作用,则各杆的伸长量为EAPl l AB =∆ ,EA Pl l BC 34=∆。
( × )。
0,=∆=∆BC AB l EAPl l AB 杆的轴力N=P ,而BC 杆的轴力N=0。
1-1-8 直径为d 的圆截面拉伸试件,其标距是指试件两端面之间的距离。
( × )。
工作段内的距离。
1-1-9 低碳钢拉伸试件的强度极限是其拉伸试验中的最大实际应力值。
( × )。
强度极限不是真实最大应力值。
强度极限b σ=P b /A 。
A 为原来的横截面面积,而不是试件在P b 作用时的面积。
因此强度极限不是真实最大应力值。
1-1-10 建筑工地上把直径为10mm 的钢筋拉到8mm ,目的是为了减小钢筋的直径,宜于扎绑配筋。
( × )。
目的是为了增加钢筋的屈服极限、比例极限、改善工作性能。
建筑工地上把直径为10mm 的钢筋拉到8mm ,称为“冷拔”。
这实际上是把钢筋加载到强化阶段,然后卸载,是一种冷作硬化的处理。
1-1-11 受集中力轴向拉伸的等直杆,在变形中,任意两个横截面一定保持平行。
所以纵向纤维的伸长量都相等,从而在横截面上的内力是均匀分布的。
( × )。
在变形中,离开荷载作用处较远的两个横截面才保持平行。
在载荷作用处,横截面不再保持平面,纵向纤维伸长不相等,应力分布复杂,不是均匀分布的。
1-1-12 若受力物体内某点测得x 和y 方向都有线应变x ε和y ε,则x 和y 方向肯定有正应力x σ和y σ。
( × )。
x 和y 方向不一定有正应力x σ和y σ。
由于横向效应作用,轴在x 方向受拉(压),则有x σ ;y 方向不受力,但横向效应使y 方向产生线应变,x y νεεε-='=。
2.填空题1-2-1 轴向拉伸的等直杆,杆内任一点处最大剪应力的方向与轴线成 450 。
1-2-2 受轴向拉伸的等直杆,在变形后其体积将 改变(增大) 。
1-2-3 低碳钢经过冷作硬化处理后,它的 比例 极限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1-2-4 工程上通常把延伸率>δ 5% 的材料称为塑性材料。
1-2-5 一空心圆截面直杆,其内、外径之比为α=0.8,两端轴受轴向拉力作用,如将内外径增加一倍,则其抗拉刚度将是原来的 4 倍。
1-2-6 两根长度及截面面积相同的等直杆,一根为钢杆,一根为铝杆,承受相同的轴向拉力。
比较二杆的正应力及伸长量大小,则钢杆的正应力 等于 铝杆的正应力,钢杆的伸长量 小于 铝杆的伸长量。
1-2-7在图示结构中,杆AB 为水平刚性杆,在求解二杆内力时,二杆的变形协调条件为=∆1l 4 2l ∆。
结构的变形图如题1-2-7解图。
'111'21130sin 22,CC CC l BB CCl BB l ==∆==∆=∆所以 Δl 1= 4 Δl 2。
1-2-8 截面 法是求杆件内力的基本方法。
3.选择题 1-3-1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C )。
A .理论力学主要研究物体受力后的运动效应,但也考虑物体的变形效应B . 理论力学中的四个公理在材料力学中都能应用C . 材料力学主要研究杆件受力后的变形和破坏规律D .材料力学研究的问题主要是静止不动的荷载作用下的问题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是质点、质点系和刚体,不研究变形效应。
理论力学中的二力平衡公理、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及它们的力的可传性原理都适用于刚体,而不适用于变形体。
所以材料力学中不能用以上公理及原理。
材料力学中的荷载主要是静载,静载指的是荷载从零缓慢加载,产生的加速度不会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
所以静载不是静止不动的载荷。
1-3-2 理论力学中的“力和力偶可传性原理”在下面成立的是( D )。
A .在材料力学中仍然处处适用B . 在材料力学中根本不能适用C . 在材料力学中研究变形是可以适用D .在材料力学中研究平衡问题时可以适用力与力偶可传性原理适用于刚体,所以在考虑变形时不适用。
但在求支座反力、杆的内力时不牵涉到变形,可以应用以上两个原理。
1-3-3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B )。
A .外力是指作用于物体外部的力B . 自重是外力C . 支座约束反力不属于外力D .惯性力不属于外力外力指的是物体以外的其它物体对它的作用力。
外力可以作用在物体内、外部。
自重是物体受地球的引力,属于外力。
惯性力属于外力。
1-3-4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
A .影响材料强度的是正应力和剪应力的大小B . 影响材料强度的是内力的大小C . 同一截面上的正应力必定是均匀分布的D .同一截面上的剪应力必定是均匀分布的 1-3-5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B )。
A .一个质点的位移可以分为线位移和角位移B . 一个质点可以有线位移,但没有角位移C . 一根线或一个面元素可以有角位移,但没有线位移D .一根线或一个面元素可以有线位移,但没有角位移1-3-6空心圆截面杆受轴向拉伸时,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B )。
题1-2-7图 题1-2-7图 1题1-4-1图题1-4-2图题1-4-2图解1A .外径和壁厚都增大 B. 外径和壁厚都减小 C. 外径减小,壁厚增大 D .外径增大,壁厚减小设原管的外径为D ,内径为d ,则壁厚t=(D-d)/2。
轴向拉伸后,外径为D '=D -νD ,内径为D '=d -νd ,其中ν为泊松比。
壁厚t '为t t d D d d D D d D t <-=--=---=-=)1()1(22)()(2'''νννν所以外径和壁厚都减小。
1-3-7设低碳钢拉伸试件工作段的初始横截面面积为A 0,试件被拉断后断口的最小横截面面积为A 1,试件断裂前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为P b 。
在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B )。
A.材料的强度极限1/A P b b =σ B.材料的强度极限0/A P b b =σC.试件应力达到强度极限的瞬时,试件横截面面积为A 0D.试件开始段裂时,试件承受的荷载是P b 4.计算题1-4-1 求图示阶梯状直杆各横截面上的应力,并求杆的总伸长.材料的弹性模量E =200 GPa 。
横截面面积A 1=200 mm 2,A 2=300 mm 2,A 3=400 mm 2。
1-4-2 如图所示的桁架,两杆材料相同,AB 杆的横截面面积A 1=100 mm 2,AC 杆的横截面面积A 2=80 mm 2,弹性模量E=210 GPa ,铅垂力P =20kN 。
求A 点的位移。
Δl AB =0.805mm, Δl AC =0.871mm结构变形图如图。
x A =0.192m y A =1.04mmmm EA l N EA l N EA l N l MPaA N MPa A N MPa A N kN N kN N kN N CDCD BC BC AB AB AB AB AB CB CB CB CD CD CD BA CB CD 625.0254001010,3.333001010,1002001020101020333-=++=∆=⨯==-=⨯-==-=⨯-===-=-=σσσ︒=44.10γmm AA 058.11=题1-4-3图1-4-3 已知混凝土的容量3/22m kN =γ,许用压应力MPa 2][=σ。
试按强度条件确定图示混凝土柱所需的横截面面积A 1和A 2。
混凝土弹性模量E=20 GPa 。
并求柱顶A 的位移。
A 1m 576.0≥ 2A 2m 665.0≥ 2 y A =Δl AC +Δl CB=(1.121+1.119)mmmm 24.2≈1-4-4 水平刚性横梁AB 与杆1和杆2及铰支座C 联接,杆1的长度做短了δ=1.5,如图所示。
杆1和杆2的材料、截面都相同,弹性模量E =200 GPa 。
求装配后两杆内正应力。
变形关系图如题1-4-4解图所示。
变形关系有121122BB l AA l =∆-=∆δ变形关系为MPaMPa l l 9.452.16222121==∆=∆-σσδ 1-4-5 图中横梁ABCD 设为刚体,由钢索拉住保持水平,钢索饶过无摩擦的滑轮,横截面面积A=76.4 mm 2,竖向荷载P=20kN ,钢索的弹性模量E=177 GPa 。
求钢索内的应力和C 点的位移。
1-4-6 图中,支架AB 和CD 可视为刚体,而拉杆DE 长l =2m ,横截面为圆,其直径d=15 mm ,弹性模量E=210GPa ,竖向力P=20k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