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试点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合集下载

城乡统筹下规划管理工作的改革与思考——以南京城乡统筹规划工作为例

城乡统筹下规划管理工作的改革与思考——以南京城乡统筹规划工作为例
m e ”. nt
[ ywod ] teC —riaino ra n rlr a ;pa nn n g me t Na j g Ke rs h Oodn t f b na dr a e s ln igma a e n; o u u a ni n
府领 导 的高度认 可和 大注 , 多次 参与市 领 导组 织的 南 曾 京市 内外 的调研 工作 。在战立 的 午 多时问 内 , 乡统 城 2 0 年 ,党 的十 七届 三 中全会通 过 的 中 共 中央 08 筹处结 合 实地调研 , 对令 市城 乡规划 工作进 行 了有序梳
统筹规 划》 ,对农村地 区 的经济社 会发展 和城 乡空 间资
个 镇和 7 个涉 农街道 的总体 规划编 制工作 。 过全市 2 通 9 个 建制镇 及部 分涉农 街道总体 规划 的编制 , “ 对 全域南 京 ”的城 乡布 局 、空间结构 、产 业发展 、基础设 施 、公 共服 务设 施有 了整体考 虑 , 较好 地促进 和 引导 了全市郊
划 ,对两县 产业布 局 、重大基 础设施 安排 、城镇 发展 方 向和规模 等方面进 行研 究; 0 7 , 对江宁 区新城 20 年 针 和重 点镇发展 较快 的现状 , 别 以江宁区 和江宁 街道为 分 主体 开展 了 ( 宁区城 乡统 筹规划》和 江宁街道 城 乡 ( 江
化 新格局 。 一决 定为 当前我 国城 乡二元 社会 的改革 发 这, 南京城 乡Fra bibliotek 划工 作 回顾
近年来, “ 住 全域 统 筹 、 体 发展 ” 总体思路 下 , 的 南 京城 乡规划 工作积 极实 施城 乡统筹 发展战 略 , 不断 住 探 索之 中取得 了一 系列成 效 。
[ sr c] o e ai o ve d e et n b u h oko nig ra d ua pann t rc a zd h Ab ta t nt s fei a f c o o tte r f j bna rl l ig,e t la l e e h b s r w n rl i a w Na n u n r n h a ie n y t c re t i aina dpo lms b u ed v lp n f ra n rl ra nigp itdo th e ea tikn f O u rn t t n rbe o th e eo me t b na dr a e s nNa j ,one u eg n rlhn igo — su o a t ou u a i n t C o dn t no eNa j gd manpa nn . s at e rp sdsrtge e l t ema a e n f ra n ua r iai ft ni o i ln igAt at th r o oe t e is od a ht n g me t b na drrl o h n l ,t p a t wi h ou pann nigf m te ra n rlp t l a e fag aj g f g b lOodnt n it r inad eeo — l ig n n i Naj ,r b n d a saa pt r o re ni “ l aC —ria o ,n ga o n vl n o hu a r i t u n l N no o i e t d p

对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

对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
不仅是 事 关 中国经 济与社 会 发展 的全 局 问题, 也是 关 系到我 国全面 实现 小康社 会 的 重 大战略 问题 。
关 键词
“ 三农” 问题
城 乡一体 化
统 筹城 乡发展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0 90 9 (0 0 l-2 - l l0 -5 22 1 )1 70 2
L g ly tm dS c t e a S se An o i y e
{ 轧金 I6 ; I
己1年1j 上 1[ 习 ) 3J 1 (
对统筹城 乡发展 解决 ‘ ‘ , 三 问题 的思考
汤 武 庆
摘 要 统 筹城 乡发展 是 中 国现 代化 进程 中面 临的 一个根 本 问题 , 与解 决 “ 农” 三 问题在根 本 上是 一致 的 , 城 乡一体 化 , 实现 就 是 为 了解 决好 三 农 问题 。 同时 ,三 农” “ 问题 的解 决, 必须要 统 筹好 城 乡经济 社 会 的发 展 统 筹城 乡发 展 , 解决 “ 衣” 三 问题,
中图分上通 盘考虑 、 一筹划 蚍 乡经济 社 流 动与 优化 配置 , 统 不断 增强城 市对 农村 的带 动 作用和农 村对 城市 形成 以城 带 乡 、 以工 促 农 、 乡互进 共促 、 凋发展 城 协 会 等各个 方面 、 各项 事业 的 调发 展, 实际工 作 中, 资源配 置 的促进 作用 , 在 对 和 各种利 益关 系 调解要 努力 做到统 筹兼顾 、 乡 协调 、 合平衡 、 的新机 制 , 断缩 小城 乡差距 、 农差 距和 地区差 距 , 城 综 不 工 实现城 乡经 不 可偏 废 。 济 社会 全 面 、 调的可 持续 发展 。 协 ( ) 乡一体化 的主要 内容 二 城 统 筹城 乡发 展 与“ 农” 三 问题 的关 系 ( ) 一 统筹 城 乡发展 是探 索 和研 究 “ 三农”问题 得 出的 必然 结 我 国 的城 乡一体化 是 在社会 主义 建 设新的 历史条 件下 , 是在 论 推 进 中国城市 化进 程 中提 出来 的, 是把 城市 和农村放 在 同等 重要 邓 小平 同志 强调 : 农村 不 稳定 , 个政 治 局势就 不 稳定 , “ 整 农 的地位 , 通过 规划 来统 筹城 乡发展 , 实质 是解 决“ 其 三农 ” 问题 , 促 民没有摆 脱贫 幽 , 足我 国没有 摆脱 贫 困。” 就 ” 改革 丌放 时驯 , 江泽 进 城 乡二元 经 济结 构 的转变 。 代 化进 程 中的城 乡一体化 , 包 也包括 产业 发展 的一 体化和 生活 方式 的一 民同志 指 出:9 “0年代 经济 如果 山 了问题 , 可能 山在 农业 上 ; 很 如 括 地域 发展 的一 体化 , 果 农业 出 了问题 , 少年缓 不过 来 , 个经 济 和社 会发 展 的全局 体化 。 多 整 第一 , 经济 层 面上 , 在 通过 市场 机 制 , 资源 、 使 资金 、 技术 在 就 多少年 受到 严重 影I 。 的十六 大把 解 决“ 农” J ”党 I 三 问题 摆在 了 城 乡地 域 空间 上 , 不 同产业 问有 序 流动 和优 化组 合 , 互 补性 在 在 实现 资源 共 享和 合理 配 置 , 促使 城 乡经济 互 动发 展 。第 国民经济 和社 会发展 的重 要位 置 , 中央经 济工 作会 议上 强 调要 基 础上 , 在 把解 决好 “ 三农 ” 问题 作为 全党 工 作的重 中之 重 。把 农业 、 村 、 二 , 社会 层面 上 , 力发 展农 村 的教 育 、 农 在 大 医疗 、 体育 等 各项社 会 农 民问题 三者 联 系起来 , 为一 个整 体 , 为一 个重 大 的理论 和 事业 , 作 作 改善 农利 的面 貌 , 善农 民 的物质 和精神 生活 状况 , 改 通过 一 实践 问题 来研 究和探 索 , 筹城 乡发展 的提 出是 由中 国的 国情 和 定措施 调 整城 乡两大 集 团的经 济利 益分 配机 制 , 统 为城 乡创 造公 平 中 国玑 代 化进程 中所 遇到 的特 殊 问题 所决 定的 , 是中 国共产 党实 的发 展环 境 和 生存空 问 。第 三 , 文化 层面 上 , 筑城 乡一体 在 构 事求 是地解 决“ 农” 三 问题 的体现 , 是积 极探 索和认 真研 究“ 农” 教育 体系 , 富农 民的文化 娱 乐生活 , 除思想 和观 念上 的差异 , 三 丰 消 问题 得 出的理 论成 果 。 把 农耕 文化 和现 代 文 明统一 起 来 ,从 文化 层面 上 实现 城 乡的 融 合。 ( ) 城 乡发展 是 化解 “ 农” 题 的战略 之 举 二 统筹 三 难 随着 城 市的不 断 繁荣 、 达 , 发 农村 却 停 留在贫 穷 、 落后 , 三 “ ( ) 三 推进 城 乡一体 化 是解 决 “ 农” 三 问题 的根本 出路 我 国“ 三农 ” 问题 的根本 原 因是 长划 以来 的城 乡分割 的发展 农” 问题 得 日益 严重 。 国长 期 以来 存在 的城 乡二 元 结构严 重 我 地 制 约着 经济 社会 的 健康 发展 , 响着 城 乡关系 的和 谐与 调 。 影 模式 。 要解 决“ 三农 ” 问题 , 必须 统筹 城 乡发展 , 进城 乡一体 化 。 推 虽然 伴随 着 改革开 放 的不 断推进 , 乡经 济迅 速发 展 , 乡关 系 我 国是一 个农 业 大 国, 城 城 工农 之 间和城 乡反差 颇大 , 存在 着城 乡二 实 不断 J强 , J 但是 , u 由于 受到长 期 以来形成 的城 乡分 治 、 农分割 的 元经济 结 构的 固有惯 性 , 现城 乡一 体化 是一个 涉及 渚多 方面 的 工 体制 和政 策 的影l 制 约, J 实现 城 乡一体 化 仍然 任重 道远 。我 们 复杂 问题 , 一个 复杂 的 、 是 系统 的 、 长期 的工 程 。我们 要 以工促 过 去企 图单纯 依靠 农村 、 农业 自身发 展解 决 问题 , 结果 都未 能 农 、 但 以城 带 乡, 动农 业和 第 二 、 推 第三产 业 的互 动 。 农业 的产 业化 流通 、 费过程 的产 业化 , 消 而足 全过 程的产 如愿 。现 在看 来 , 经济 全球 化 和市场 口益 开放 的条件 下 , 须 不只 是农业 某 一生产 、 在 必 跳 出以往“ 农业 论农 业 , 农村 论农村 , 农 民论 农 民” 就 就 就 的框 框 , 业化 , 动第 二 、 三产 业 向第 一产 业 的农业 延 伸 , 第二 、 推 第 以 第三 从体制 和政 策上考 虑 消除城 乡二 元结 构, 实现 城 乡一体 化发展 的 产业 催化 、 拉动 第 一产 业发 展 , 而 使农业 更 多地 分享 到社 会平 从 以提 高农 业 的综合 竞 争 能力 。 三 农 ” “ 问题 的核 心 是农 民 新途径 , 有如此 , 能从根 本上 化解“ 惟 才 三农 ” 难题 , 实现城 乡共 同 均利 润 , x, 平 , “ 0 城 发展 与 繁荣 。统 筹城 乡发展 思想 的提 出,突 破 了传 统 的思维 定 问题 。 Hj 同志指 出: 中国 8 %的人 口住在 农村 , 市搞 得再 势 , 应 了工业 化 和城 市化 发展 规律 。 顺 漂亮 , 没有 农村 这一稳 定得 基础 是不 行 的。 解 决农 民问题 的关键 ” 在于 调动 农 民 的积 极 性 , 障 农 民的根 本利 益 。 过JJ 业保 保 通 J强就 l 二 、 乡一 体 化是 统筹 城 乡发 展的 必然 选择 城 障 , 善城 乡居 民合 作 医疗 保险 制度 , 及农 村社 会养 老保 险工 完 普 ( ) 乡一体 化 的 由来 一 城 马克 思 、 恩格 斯 l4 88年在 《 产 党宣 言》 共 中指 出 :把 农业 和 作 , 善城 乡新 型社会 救助 体 系等措施 , 高农 村公共 服 务水平 , “ 完 提 工 业结 合起 来 , 进城 乡之 间 对立 的逐 步消 灭 。 l5 年 , 促 ”8 8 马克 思 切实维 护好 、 实现 好 、 发展好 农 民的根 本利益 , 让农 民充分享 受到 首 次提 出 了“ 乡村城 市化 ” 这一 理 沦, 他指 出实现 共产 主义 必须 消 改革 开放 的成 果 。 灭 城 乡差 别 、 工农 差 别 、 体脑 力 劳动 之间 的差 别 。按 照马 克思 主 注释 : 义 的经 典理 论 , 谓“ 乡一体 化” 即“ 过 消除 旧的 分工 , 行 所 城 , 通 进 ① 邓小平 文选 ( 3卷) 人 民…版钆 .9 3{ 版 . 2 7 . 第 . 19 f 第 3 生 产教育 、 换工种 、 同享受 大家 创造 出来 的福利 , 变 共 以及 城 乡的 () 2 江泽 【 存^寄农业干 农 f j ¨ J. 作胯 淡会 I l l 人 H撤. 9 2 I 的i : 19 1 2川 2 J 8} ⑨ 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一卷) 人 民l 】 礼 1 7 年版 . 2 4贝. . Ii 1 铙 92 第 2 融合, 使全 体 成员 的才 能得 到 全面 的发 展” 。 。在我 国 , 乡一 体 城 化 是在 2 世纪 8 年 初 讨论 中 国城 市化 过程 中提 出来 的 , 0 O 随着 参考文献 : 改 革开 放 、 济建 设和城 市化 不断 发展 , 经 人们 对城 乡 一体化 的认 【J I 牟 才 城 乡问题研 究 长沙‘ 湖南人比 l版 n.0 3却 版 ¨ 20 识 u逐 步 深化 。城 乡~ 体 化就 是钊侧 城 乡二 元体 制下造 成 的城 三 【】 2 徐勇 叶 吲农剃利 自治 武汝。 Il范 人学 …版 礼.9 7年版 1 华 ・I l I j I9 【】 3桑润 新 编 农¨城 『化 帕理沦与实践 北京 :, 经济 i版 礼.0 0 顿 l �

关于开展统筹城乡工作推进情况的自查报告

关于开展统筹城乡工作推进情况的自查报告

关于开展统筹城乡工作推进情况的自查报告自查报告:统筹城乡工作推进情况一、引言统筹城乡工作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村品质的重要举措。

为了加强统筹城乡工作的推进,我单位对相关工作进行了自查,本报告对自查情况进行详细总结和分析,旨在为下一阶段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自查内容及方法1. 自查内容:自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城乡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工就业与社会保障、农村医疗卫生与健康建设、农民教育与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2. 自查方法:自查主要采用文件梳理、资料整理、座谈交流、调研走访等方法。

通过查阅政策文件、统计数据,听取汇报,开展深入调研,与相关部门进行座谈,了解各项工作的推进情况。

三、自查结果与分析1. 城乡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推进通过自查,发现我单位在城乡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推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引导农民转变思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但在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协调与规范。

2.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我单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但在农产品市场化经营、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与创新。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单位注重水、电、路、气、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一批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项目,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但在农村电商、农村物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大力度,推动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4. 农民工就业与社会保障我单位在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做了较好的工作,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推动农民工转岗就业,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同时,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与落实,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我国城乡发展的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市经济发达,人均收入高,而农村经济相对滞后,人均收入低。

2.城乡基础设施不平衡。

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而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3.城乡社会保障不平衡。

城市居民享有较高的社会保障待遇,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相对较低。

二、城乡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1.城市化进程过快。

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城市化负担过重,城市资源环境受到极大压力。

2.城乡收入差距过大。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3.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的问题较多,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工资保障等问题。

4.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中找工作难度较大,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

三、政策建议1.加强城乡规划。

应制定科学的城乡规划,做好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工作。

2.加强农民工保障。

应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其工作和生活条件。

3.加强农村人才培养。

应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农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4.加强城乡协调发展。

应加强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和管理,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布局,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总之,加强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和繁荣。

统筹城乡投资模式和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以重庆市沙坪坝中梁镇新发村为例

统筹城乡投资模式和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以重庆市沙坪坝中梁镇新发村为例
入资金 进行 房屋装 修改造 和周 边环境 的打造 。从可 持续发 展 的角度考 虑 , 必须 完善 配套设 施 , 别是 还 特 排水设 施 的改造完 善 , 以达到 生态环 境 的要求 , 这里 又涉及 政府 的环境 监管 责任 。所 以要 将农 房租 赁改 造 为 商业 性 的接 待用 房 , 需要 企 业 、 户 、 社 和政 农 村 府 各方 的共 同参 与。
水平 的度假 用 房 , 吸引城 市居 民消 费 。 即将 企业 自建 关 系 变成租 赁关 系 , 分利 用农 民闲置住 房 , 充 这就 回
农 ”实 现企业 增 收 、 民获利 , 重庆市 统 筹城 乡试 , 农 是
点 工作 中急需 破解 的难 题 。
二 、 状调 查和 分析 现
笔者 利用 “ 同” 三 的机 会 , 访 了多户 农家 。 走 发现 当前农 村都 基本 实现 电气 化 , 电气 到户 , 安装 有 水 还
路解 决 : 由农 业 公 司投 入 资金 , 于环 境 、 础设 施 用 基
法平 衡而 至今搁 浅 。 面对 风景 优美 , 适合 发展 观光 农
业 的 自然环境 , 面对 当前无 法逾 越 的土地 政策 , 如何
能够 既保护耕 地 和环境 ,又 引入 城市 资本 投入 “ 三
的建 设 ,通过 某种 方式 合法取 得农 民现 有 的 闲置住 房 , 以改 造 和完善 配套 , 加 使农 房成 为符 合城 市居 住
对 于那 些从 事生态 开发 利用 的农业 公 司来 说 ,修建 足 够房屋 是 吸引消 费者 和平衡 投入 产 出 、实现 经济
农 民闲置 房屋在 法律 上必 然涉 及农 民和农 民集体 组
03 黼 一… 3笛 . …

关于我国城乡统筹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国城乡统筹的几点思考

5 2
发展・ 月刊
FZ A ・IO H Y NI A H ND CA A J A U
调 查 研

收学费杂 费作为一 条重要原 则予 以确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的 比例 分 别 为 :.3 源优化配置 。围绕城市消费热点 , 3 : 2 大力
抑 城 乡 居 民 收 入 差 距 ,提 供 农 村 公 共 品 ,全 面 发 展 农 村 社 会 事 业 转 变 。 同
户协会的建立是 以农 民 自愿参加为基
础 的 。 民 用水 户 对 协 会 的认 识 程 度 和 农
接受程度直接关系到协会 能否顺利组
建 和运 行 。对 农 民的 宣传 发 动 如 何 、 宣
会能够有组织 、 有计划地对基础设施进
行必 要 地 投 入 , 成 良性 运 行机 制 。 形
财政部公布 的数字 , 十五 ” “ 期间 , 中央 财政安 排用于 “ 三农 ” 的资金达 13 0 10 多亿元 , 年均递增 1%, 改革开放 以 7 是 来投入增加最多 、增 长速度最快的时
师 旎
去几年 , 中央到各地 , 从 围绕农 民增收
这 一 主 题 ,通 过 一 系 列 强 有 力 的 政 策
会广 大用水户了解和熟悉 国家有关 的
法 律 法 规 和 政 策 , 及 灌 溉 管 理 、 程 以 工
措施 , 直接给农 民以实惠。 04年全国 20 共安排粮食直补 资金 16 1 亿元 ;全面
传内容是否全面是组建农 民用水户协
会的关键 。 既要宣传农 民是协会建设 和
管理 的主体 , 协会是为农 民自己服务 的 组织及组建协会的好处 , 也要宣传会员 应该履行的义务 , 真正使用水户树立水 是商 品的意识 。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模式的反思及矫正建议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模式的反思及矫正建议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模式的反思及矫正建议摘要:关于城乡发展的理论经历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到城乡分割发展理论、再到近年来注重城乡融合的发展理论的演进过程。

城乡融合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已被实践证明。

我国目前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和政策,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一些主要思想流派的影响,缺乏从城乡融合层面的理论反思。

立足于现实国情,必须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发展的理论的指导地位,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思考我国城乡关系和统筹城乡发展模式,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从科学发展特色小城镇,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三个方面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学界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近些年来开展了诸多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并相应地对现实实践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统筹城乡发展目前仍处于攻坚阶段,任重道远,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比较,对城乡统筹的现实实践进行深入思考,有利于结合我国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好地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向和正确处理城乡统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溯源19世纪初期,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最早观察到英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城乡分离已发展成为尖锐的城乡对立,成为当时突出的社会矛盾,遂提出“和谐社会中是没有城乡差别和城乡对立的,城市不是农村的主宰,乡村也不是城市的附庸,二者是平等的”①。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这一观点,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分析了城乡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前瞻性地提出未来社会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归宿是城乡融合,“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②。

关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的思考

关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的思考

济发展和全国统一的市场化轨道上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途 体现。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对于统
径:
筹城乡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第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以制度创新为主,实现城乡平等。 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将成为统筹城乡协调
◆城乡建设
2013 · 2(上)
城市化、市场化的逐步实现,才能根本解决“三农”问题,也就是说 协调发展、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县域经
通过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实现大量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要途径和重要载体,县域经济是连接城市
逐步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到国民经 经济和乡村经济的纽带,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是城乡矛盾的表征和
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1)消除城乡一体化的体制 障碍,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确保城市公民与农村公 民政治权利、社会体位的平等。(2)实现城乡经济效益的协同,统 筹城乡产业政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可以利用产业政策的诱导 作用,让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根据自身资源要素禀赋等条件,着 重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和可以互补的产业,并且实行城乡统一 的金融政策,保证村镇企业资金供给充足。(3)实现城乡空间整 合,调整与优化我国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发挥各自 优势,互补互动、分工协作。(4)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发展,建立城 乡统一的生态环境系统,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的融 合。
2013 · 2(上)
◆城乡建设
关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的思考
王梦浛
摘 要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由于受到政策体制和
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已呈现失衡的态势,这将严重制约我国农村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筹城乡试点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凤县地处陕西省西部,宝鸡市西南,秦岭腹地,嘉陵江源头,扼川陕、秦陇要冲,素有“川陕咽喉,秦陇锁钥”之称。

全县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辖10镇2乡100个行政村,52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4万人。

全县耕地面积13.4万亩,(已退耕还林7.7万亩),人均耕地1.8亩。

2007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4.94亿元,同比增长17.5%,完成财税总收入4296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0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50元。

长期以来,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全县城乡差距在逐渐拉大,“三农”问题仍很突出。

一是农业基础条件薄弱。

全县农业人口7.44万人,占到了全县总人口的70%以上,但200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仅实现1.1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5%,造成了大量的劳动力闲臵和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导致城乡产业布局与分工不清晰,三项产业对接不紧密等问题。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的问题突出。

近年来,凤县虽然通过大力实施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战略和“三告别”扶贫安居工程,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解决了439户1813人的住房问题,但目前仍存在着农村投入机制不健全、工业发展与城镇带动力不强等问题,仍有1106户4377人居住在窑洞、茅草房或单家独户居住在深山老林中,生产生活条件仍很艰苦。

三是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850元,占不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3,而且目前仍有1.69万人在贫困线以下生产生活。

四是县内区域间差距较大。

突出表现在资源富集、工矿业较为发达的乡镇基础条件较好、城乡居民收入较高、贫困人口较少,而既无资源,又不沿国、省道路的乡镇,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薄弱,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贫困程度深。

而且,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全县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仍呈现出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因此,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缩小城乡差距已成为加快推进凤县率先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今年,市上把凤县确定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统筹城乡发展办公室,在出外考察学习、充分调查研究、多方征求意见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依据凤县实际,确定了全县“一体两翼五星百村”(即建成以县城为主体,以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区和留凤关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两翼,以5个明星镇为依托,以100个自然村为支撑)的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思路,通过近期来的运行,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进展顺利。

一、统筹城乡发展现状一是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明显,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依托“凤椒”独特的品质优势,积极实施“花椒富民”战略, 2007年留存达到了3800万株,今年花椒喜获丰收,预计产量2200吨,产值有望突破亿元。

同时,大力发展药、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五大特色主导产业,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奠定了以工补农的良好基础。

全县现有以矿产业为主的各类工业企业516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6户。

2007年,全县实现工业总值50.8亿元,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75%。

随着县内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区、留凤关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100万吨铅锌成品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工业经济聚集度、带动力进一步加大,优势更加明显,吸纳农民就业、以工补农条件更为优越。

三是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07年全县实现了户户通电、村村通电话、乡乡通电视目标,全县通村公路覆盖面达到 100 %,基础配套设施日益完善,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四是做大做强旅游业,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极。

结合实施“旅游兴县”战略,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超常规、突破性发展,势必成为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又一极具潜力的主渠道。

目前,一江两岸、通天河、紫柏山等十大景区已初具规模。

五是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全县义务教育覆盖面达到了100%;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一)统筹能力严重不足1、统筹城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一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我县农户居住分散,自然差异较大,与关中平原县区相比,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投资较高。

虽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逐年增加,但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六个一体化”要求差距较大。

二是对农业产业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产业结构虽得到了调整,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形成了椒、药、果、菜、畜五大主导产业,但由于对农业产业长期投入严重不足,农业产业结构尚未从根本上得到优化,产业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产品链条短,大多以出售初级农产品为主,畜牧产品以自食为主,附加值不高,商品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统筹城乡发展的协调功能不强。

统筹城乡发展办公室挂靠在县委农工部,有职能,无职权,无编制,决策力度不够,统筹能力不足。

3、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编制严重滞后。

目前,我县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规范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致使各类专项规划编制相对迟缓,并且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要求,使统筹城乡工作有一定的盲目性。

(二)人为因素影响发展1、对统筹城乡认识不足。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但至今有少数乡镇、部门没有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统筹城乡普遍重视不够,缺乏全局性的通盘考虑和战略上的总体规划。

2、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统筹城乡发展农民是主体。

目前,我县农民不是科技文化水平高低的问题,而是自身素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县农民养成了“等靠要”严重思想,什么都靠政府大包揽,一包到底,对如何抓住机遇,利用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自身发展,则纯粹不去考虑,导致在产业上政府投资大,农民收入低,甚至没有收益的局面;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只看政府怎么办,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的不够。

(三)管理体制障碍发展1、城乡职能错位。

县级部门和乡镇管理职能不顺畅,依然沿袭过去“上有千条线,下面一针穿”的做法。

县级部门特别是执法部门有权无责,乡镇则是有责无权,从而把乡镇捆绑在具体事务上,忽视了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职责。

乡镇基层政府职能转换没有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2、条块分割严重。

行政管理体制城乡分割,现有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农口管农、工口管城”的管理格局。

导致城乡规划难以有机衔接和协调一致。

公共财政的投入太分散,县级部门在投入上沟通协调不足,各类资金难以集中打捆使用,资金发挥不出综合效益,导致重复建设。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一)、解放思想,更新理念,营造统筹城乡发展良好氛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本来就是一场革命,就是要从体制上打破多年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镇和农村的统筹协调发展。

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摒弃重城镇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居民轻农民的思想。

建立有利于思想大解放的体制机制,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氛围,加压驱动,有所作为。

建议结合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次“统筹城乡发展大讨论”活动,统一各级干部群众思想。

(二)、高点起步,明确目标,编制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

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聘请知名专家,把凤县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精心构思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理性定位发展目标。

要以城乡总体规划为龙头,修编各类专项规划,特别是要按照城乡一体的思路,制定好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规划。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梯度推进我县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村面貌较为落后,城乡差距较大,加之我县山大沟深,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千差万别,城镇乡村之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城乡统筹尚不具备整体推进的条件,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先在个别领域和条件较好的地方试点推进。

在经济强镇,可依托小城镇建设,重点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增强城镇经济实力和辐射周边的能力。

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建立起城镇、乡村不同模式、不同特点、梯度推进的统筹城乡发展格局。

(四)、聚合力量,集中投入,形成统筹城乡发展整体合力统筹城乡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还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统筹调配好公共资源和公共财政,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其次,要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

第三,要尽力整合涉农资金。

对相关部门的涉农项目和资金,要优先安排用于统筹城乡发展。

第四,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争取对口支援,引导各类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技术,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服务业开发和社会事业发展。

第五,坚持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农民积极参与。

(五)、完善制度,健全机构,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点要创新和完善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配套制度。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产权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转让、转租、质押、臵换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条件成熟的地方,要探索发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为主的股份合作经济。

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不断提高农村优抚、五保供养标准,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

完善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县、乡两级就业服务网络和市场体系,建立动态化管理的劳动力资源和用工信息系统,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同等的就业指导。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任务艰巨,建议由县委常委亲自抓、成立具有权威性的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专门机构,明确编制,调入精干力量和专业技术人员组建工作队伍,稳定工作人员,具体协调处理重大问题。

对今年,已确定的“一体两翼一星五村”示范点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争取用3年的时间,培育成我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点。

(六)、上下联动,打破常规,全力打造统筹城乡发展先行样板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通盘考虑和配臵各种资源,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从根本上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

省、市要从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政策上进一步放宽放活,允许打破现有政策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改革现有的体制尝试发展;在产业发展上大力支持,扶持凤县做大做强县域产业,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产业基础;在项目建设上鼎力倾斜,建议省、市在安排各类建设项目上,要倾斜凤县,优先安排,支持统筹城乡试点工作;在组织机构上,参照外地经验和做法,建立常设机构,批准凤县设立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常设机构,增加人员编制,专门从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组织、协调、实施工作,从而使各方面财力、物力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统筹城乡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