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曾国藩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曾国藩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céng guófān]朝代:清代描述:晚清名臣简介:(1811 ~1872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
初名子城,字居武,号涤生。
湖南湘乡(今双峰)人。
道光十八年(1838 )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Z-5582 5582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1852 ),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
适丁母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练。
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湘军)。
1854 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 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
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
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
此后用兵更为谨慎。
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
1855 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守南昌。
1858 年6 月,奉诏出办浙江军务。
1860 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方大权。
次年9 月,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
11月,加太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
旋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
1862年,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直逼天京;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
10月,湘军与李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
至1864 年7 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
朝廷褒功,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
1865 年5 月,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
曾国藩7个小故事

曾国藩7个小故事曾国藩,清朝末年的名将、政治家、外交家和理学家,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以下是七个关于曾国藩的小故事:1. 曾国藩与小偷:曾国藩小时候天赋不高,因此经常背诵诗词文章。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钻进了他的房子,在他的书房里来回徘徊。
曾国藩背一篇短文,重复了几十遍也没能背下来。
小偷不耐烦了,将这篇短文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2. 曾国藩与猎户:曾国藩年轻时喜欢打猎。
一次,他与一个猎户争辩起来,说自己的父亲也是猎户,而这个猎户只是普通百姓。
猎户告诉他,虽然他的父亲穿着打猎的衣服,但从未真正打过猎。
曾国藩深受启发,从此更加关注实用主义和民本思想。
3. 曾国藩与算命先生:曾国藩年轻时曾经找算命先生算命。
算命先生告诉他:“你将来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甚至会成为宰相。
”曾国藩听了非常高兴。
但是算命先生接着说:“不过,你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太过于相信命运。
”曾国藩听后非常沮丧,但后来他意识到算命先生是在点醒他不要过于依赖命运,要更加努力奋斗。
4. 曾国藩与左宗棠: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清朝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两人曾经因为一件小事闹矛盾,互相不说话。
后来曾国藩主动去找左宗棠和谈,但是左宗棠避而不见。
曾国藩不放弃,继续敲门。
左宗棠听到后非常感动,开门迎接曾国藩。
从此两人重新建立了友谊。
5. 曾国藩与李鸿章: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和引路人。
一天,李鸿章带着两个问题来找曾国藩。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兵法,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做官之道。
曾国藩告诉李鸿章:“兵法易学,做官之道难学。
”然后指着自己的头说:“这里面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
”意思是说,做官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不能只学书本上的知识。
6. 曾国藩与湘军士兵: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是清朝的重要军事力量。
他非常注重士兵的纪律和教育,经常亲自教导士兵。
一次,一个士兵因为赌博被抓,曾国藩知道后非常生气。
他告诉士兵:“你赌博不仅会输掉自己的钱,还会影响到整个军队的士气。
”然后给了士兵一些钱,让他好好休息并严格遵守纪律。
曾国藩

毛泽东:予于近人,独 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 杨一役,完满无缺。
蒋介石多次告诫他的子 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 胡林翼等书版及书札”, “曾文正家书及书札......, 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 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 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
唐浩明,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湖南衡阳人, 1946年生,先后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华中师范学院, 后入岳麓书社工作。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 《杨度》、《张之洞》等,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重磅发布,唐浩明以82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 富豪榜第6位,引发广泛关注。
“湘乡派”是近代古文 流派之一,因其代表人物曾 国藩为湖南湘乡人而得名。 湘乡派继承并发展了清代桐 城派古文,扩大了桐城派的 影响。于桐城派标榜的义理、 考据、辞章之外,又加“经 济”一条,使文章内容更加 面向社会现实。为文少禁忌, 奇偶并用,舒展雄厚。
清代姚鼐所编 各类文章总集
曾国藩编选《经史百 家杂钞》,补充了姚 鼐《古文辞类纂》摒 弃经史的缺陷
曾国荃 左宗棠 胡林翼 彭玉麟 李鸿章 刘坤一 罗泽南 李续宾
两江总督,一等伯爵,湘军重要将领 闽浙总督,楚军首领,二等恪靖侯 湖北巡抚,湘军重要将领 两江总督,湘军重要将领 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侯,淮军首领 两江总督,湘军重要将领 湘军将领 湘军将领
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 陷,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 运动就此失败。曾国藩、 曾国荃以及湘军的声望此 时达到顶点。
左宗棠: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梁启超: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 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 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 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 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 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 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 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 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曾国藩资料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
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军事功劳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创立地方团曾国藩铜像练,称为湘军。
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
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
后沉静自省,重整旗鼓,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
咸丰八年(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如虹;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
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
曾国藩入南京后,信守对将士们的诺言,「……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
」(李圭:《思痛记》)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雪帅」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
曾国藩名词解释

曾国藩名词解释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孝,号文正,晚号东平,江西抚州人。
他是清朝末年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臣。
曾国藩一生在天津、浙江、福建、湖南等地任职,其最大的贡献是领导湘军抵御太平军的侵略,稳定了湖南的局势,并对整个清朝政权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曾国藩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道德和能力兼备的形象代表之一。
曾国藩名词解释:1. 护法:指曾国藩为维护社会正义,肃清乱局,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措施。
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主要负责维护湖南地区的治安和抵御太平军的进攻,他注重士兵的纪律和作战训练,建立了一支效率高、纪律严明的军队,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百姓的安全。
2. 逢山开道:曾国藩提出“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理念,意为在面临困难时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克服困难,找到通往胜利的道路。
他在湖南经历多次太平军的进攻,面临重重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懈,通过强化军队的训练和装备,巧妙应对太平军的战术,最终成功地击败了太平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一理念体现了曾国藩的智慧和勇气,也成为他治军思想的核心之一。
3. 合纵连横:曾国藩倡导的一种外交、军事策略,即通过和其他势力合作,形成统一战线,对抗共同的敌人。
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曾国藩积极与清朝的其他地方军队合作,以共同抵御太平军的威胁。
他与江蓠、刀疤阮等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协同行动,最终成功击败了太平军。
这一策略的实施,使得他能够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合力,有效地对抗太平军。
4. 讲学育人:曾国藩重视教育,他提出“先治其心,后治其事”的观点,主张从人的内心修养出发,培养人的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他通过讲学、撰写教科书以及亲自示范等形式,致力于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还注重开展农田水利和矿业的教育,推广现代农业和工业知识,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于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讲解

南 北 征 战 时 期 的 特 点 : 一 是 危 急
教 公 慰 文 , 事 亲 之 则 , , 道 大 而 宦 , 为 对 情 也 减 家 蓬 不 少 中 勃 免 了 琐 。 好 。 事 升 为 之 官 人 问 以 师 讯 后 之 , 家 讥 进 书 。 德 , 第 修 多 三 业 谈 是 之 部 报 说 中 喜
三河战役是早期湘军主力与太平军主力的一次大对决,
曾国藩让湘军名震天下,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同时,湘军也使曾国藩从儒到戎的完美过度。曾国藩用 他的理学思想给湘军注入了灵魂。 在治军方面,曾国藩认为兵不贵多而贵在精 湘军最初只是由湖南人组成的地方武装,在外作战多年 后,绝大多数仍为湘人。曾国藩这样做把湘军内部矛盾 降到最低。使军队团结在一起 曾国藩不是统兵的人才,但是他是统帅之才。善于处理 将领之间的关系,使得湘军战斗力剧增 湘军愿意跟随曾国藩南征北战,一方面是出于爱国情怀, 但一重要因素还是他们认为跟随曾国藩能摆脱贫苦生活。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追逐化成了对曾国藩的忠诚。
曾国藩

曾国藩[编辑]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曾国藩大清光禄大夫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赠太傅爵位一等毅勇侯籍贯湖南省湘乡县族裔汉族原名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号字伯涵,号涤生谥号文正出生大清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1811年11月26日)湖南省湘乡县逝世大清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12日)南京墓葬曾国藩墓亲属(父)曾麟书(子)曾纪泽、曾纪鸿(女)曾纪芬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因讨伐太平军时,有大肆屠杀平民之情事,而与其弟曾国荃被称为曾剃头或曾屠户。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
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目录[隐藏]• 1 生平o 1.1 早年o 1.2 初入仕途o 1.3 围剿太平军o 1.4 直隶总督o 1.5 回任两江• 2 儒学• 3 文学• 4 军事• 5 修身• 6 评价•7 纪念建筑•8 逸事•9 曾氏家族o9.1 父祖o9.2 同辈o9.3 子侄辈o9.4 孙辈以下•10 注释•11 参考•12 外部链接生平 [编辑]早年[编辑]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1811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乳名宽一。
父亲曾麟书是塾师,屡试不第,年近五十方才进学,成为生员(秀才)。
[1]麟书自忖功名仅能及此,从此在家乡一心一意栽培长子曾国藩科考。
曾国藩五岁啓蒙,次年入家塾“利见斋”。
道光六年(1826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道光十三年(1833年)秋,应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进入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燕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国藩的人物生平1.组建湘军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
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
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社会大乱之前必有三种前兆
2015-07-23佛语悟道佛语悟道
曾国藩,清朝名臣,其生前死后的功过是非,迄今为止尚无定论。
但曾国藩的为官从政之道、识人用人之法,却始终受到追捧,就连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这些叱咤中国的风云人物,也是曾国藩的「粉丝」。
曾国藩身上有一股坚韧之气。
有一件著名的光屁股事件,精彩地为其坚韧增添了左证。
清末,曾国藩曾说,社会大乱之前,必有三种前兆,将曾国藩的文言文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说:
其一是无论何事,均黑白不分。
其二是善良的人,越来越谦虚客气;无用之人,越来越猖狂胡为。
其三是当问题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之后,偏偏凡事皆被合理化,一切均被默认,不痛不痒,莫名其妙地虚应一番,没有人愿意为这艘破船补补窟窿,却权当没有看见。
实际上,曾国藩是说亡国的三步曲:
黑白不分,社会丧失了应有的净化与清算功能,就没了正义与邪恶之别,自此踏上了死亡的第一个台阶。
由此一个社会越是小人就越猖獗,而好人就只能忍受坏人的猖獗了。
由此就踏上了死亡的第二步台阶。
当事态严重了,于是乎越是丑恶,就越容易被人所默认,有如今天的专家教授大放獗词,连允许有限腐败的狗屁话都敢讲了。
不能不说曾国藩高瞻远瞩,果不其然,在曾国藩闭上眼睛的20年后,当慈禧老妖婆蹬了腿,三年后,大清王朝也终就灰飞烟灭了。
但说这话之前,曾也曾与自己的幕僚讨论过大清的寿命,但这时的曾还不得要领,但其幕僚的预言却一语成谶。
整个晚清,清醒的只有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一人。
赵在1867年就预言国家将亡的时候,连曾国藩都不敢相信。
因这时洋务运动刚刚开始,一切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赵烈文从当时官府明火执仗、社会两极分化、百姓穷困潦倒、朝中大臣无能,还有外敌虎视眈眈的外部背景,推断清朝将在50年内灭亡。
结果赵文烈一语成谶,大清王庭在44年后土崩瓦解了。
当年曾国藩听了赵烈文的分析,叹了一口气,说“我日夜望早死”。
曾虽不能算位极人臣,但也算是中流砥柱,如此高干,都觉得无力回天,又不愿意看到国家“抽心一烂”“土崩瓦解”的局面。
只能以自己的闭上眼睛来对抗不能不到来的末日。
统治者过分主迷信了武力,当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那又是何等的英雄?但喊了几声“陈胜王”,几个新兵蛋子挥挥手就把不可一世的大秦朝推翻了,在当时根本没有一个人能预料到强大的帝国,会在一夜间突然完蛋。
而横向上看强大到世界老二的前苏联,在解体前,也没有几个人预见到。
从晚清延至民国,于右任老先生在《亡国三恶因》中,出于特殊时期,说得更有些意思:民穷财尽--社会破产--国家破产。
概括出一部亡国灭政的三步曲。
国有金,吝不与人,为他人藏。
此其一。
善不能举,恶不能退,利不能兴,害不能除。
化善而作贪,使学而为盗。
此其二。
宫中、府中、梦中,此哭中、彼笑中,外人窥伺中、霄小拨弄中,国际侦探金钱运动中,一举一动,一黜一陟,堕其术中。
此其三。
其一是说,百姓贫穷,物价飞涨,社会呈败落之像。
而老百姓为什么会贫穷?是因为“国有金,吝不与人”,财富不往普通人手里流动,国与民争利。
财产归权贵私有。
劳苦民众虽竭尽劳作,所得不足以维持生计,两极分化严重。
残民,掠民,扰民以自肥,最终也就只能民不聊生,由此种下了亡国恶因。
其二是说,行善的不能受到褒扬,作恶的不能受到制止,社会道德急剧下滑。
官员虽多,但不作为,忙于吃喝嫖赌,聚敛财富,使“利不能兴,害不能除”。
善恶本人兼而有之。
所以于右任说“化善而作贪,使学而为盗”。
其中的“化”、“使”两个动词很生动地说明了官员普遍贪腐、社会道德败坏原因。
在社会层面上,“善不能举,恶不能退,利不能兴,害不能除。
化善而作贪,使学而为盗。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社会就呈现出溃败的状态。
其三是说,财富有了贫富不均,权力有了两极分化,财产聚于权贵之家,而社会又丧失了自我更新的功能,也就有了“此哭中、彼笑
中”的现象。
于是乎“外人”--列强,“窥伺”中华大地,伺机捞好处;“霄小”--内奸,挑动拨弄,出卖国家利益。
搞金钱外交,用通商拉拢外国政要“助纣为虐”,维持其祸国殃民的统治。
“侦探”渗透国外华人社区,“金钱”收买外国政要,甚至行为举止,罢免升迁,都以金钱利益为动因,用这样方法维持其统治,岂能不使社会败亡?
于右任老先生的三步曲,是一步步走向灭亡的三部曲,有其一,就必有其二,有其二就必有其三。
作为民国的监察院长,作为孙中山先生提倡的五权分立的监察院,想来于老先生,再联想到曾国藩,不能不承认,这些先贤比常人有先见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