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第3课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10论语十二章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教学步骤】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博学而笃(dú)志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第九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人:几个人;善者:优点;从:跟随;不善者:缺点。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
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4.朗读、背诵。
第十则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斯:这;舍:舍弃。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4.朗读、背诵。
第十一则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
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论语十二章教案三课时

论语十二章教案三课时这是论语十二章教案三课时,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论语十二章教案三课时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
二、作家、作品简介《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四书五经:五经指:《诗》《书》(《尚书》)《礼》《易》《春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论语》十二章 第三课时

3.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子罕》)此则的主旨是什么? 答:感慨人生世事变幻之快,有惜 时之意。
4.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 么意思?说明《论语》有什么作用? 答:读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国 家,道出了《论语》在人格修养和国 家治理方面的巨大作用。
反馈练习:
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 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与学习有关的一 则语录,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 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 种辩证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 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
文言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古今异义
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古今异义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研习分析:
1. “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 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答: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 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 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
2. 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你得到了 什么启示? 答:一个好学生应该能将知识融会 贯通,能在温习旧的知识中有所发现, 要会独立思考。
高效预习:
出自本文的成语: 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温故知新 乐在其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不舍昼夜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其志 “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仁”的儒家思想表现在: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十二章(第3课时)-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
者也。”
(《宪问》)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 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微写作
•用一段抒情性文字完成“君子赞”。
• 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 2.对比《论语》中有关“君子”与“小人”的 章句,探究成为君子的途径,以砥砺自我人格。
• 3.完成微写作《君子赞》,以此思考君子文化 之于中国历史及现实的意义。
习任务一
翻译下面的章句,并提炼出孔子所谈 “君子”的标准。
•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 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 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 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作业
• 1.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塑造君子人格?请结合现 实,写下你的思考。
• 2.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 必于是 。” “饭疏食饮水,曲躬而枕之,乐亦 在其中矣。”请写下你对于“君子之乐”的思 考。
《论语》十二章 (第3课时)
君子概念的变化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 会意。从尹,从口。“尹”,手握权杖,表示 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 •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
学习目标
• 1.理解《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进而 理解儒家中“君子人格”的内涵。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 •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卫灵公》) •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 •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020届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课时练含答案

机械效率评卷人得分一、计算题G=100N的重物提升到高处,小明同学设计了滑轮组装置,如下图所示.当小明用图甲所示随时间变化的竖直向下拉力F拉绳时,重物的速度v和上升的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图像分别如图乙和丙所示.若重物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5×10-2m2,不计摩擦,绳对滑轮的拉力方向均可看成在竖直方向.求:(1)在2~3s内,拉力F的功率P及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2)在1~2s内,拉力F做的功W.(3)在0~1s内,重物对地面的压强p.2. (扬州市)水平地面上的圆桶装有体积为0.01m3的水,圆桶与地面接触面积为0.2m2,g=1.0×103kg/m3,桶自重忽略不计.取10N/kg,ρ水(1)求这桶水的质量.(2)求这桶水对地面的压强.(3)如图所示,若用动滑轮将此桶水匀速提升1m,所用拉力为60N,求动滑轮的机械效率.3. 如图所示,小王站在高为3m,长为6m的斜面上,将重200N的木箱A沿斜面匀速从底端拉上顶端,拉力的大小恒为120N,所花时间是10s.求:(1)木箱A沿斜面方向的运动速度.(2)小王对木箱A做功的功率.(3)斜面的机械效率.4. 建筑工地上,工人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将重为230N的建材从地面匀速送到6m高处,所用拉力为125N,时间为20s.求:(1)工人做的有用功.(2)工人做的总功.(3)此过程中该装置的机械效率.(4)工人做功的功率.5. 用200N的推力沿斜面将物体匀速推上长8m、高2m的斜面,已知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力为50N,求:(1)总功和有用功分别是多少.(2)斜面的机械效率.(3)物体的重量.6. 如图甲所示,滑轮组在竖直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将重为105N的物体匀速提起,在5s时间内,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s=3m.图乙是滑轮组工作时的拉力F与绳自由端移动距离s的关系图.(1)计算物体上升的速度.(2)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的物理量是,并列式计算出该物理量.(3)计算滑轮组提升该物体时的机械效率.7. 如图所示,塔式起重机上的滑轮组将重为9.0×103N的重物匀速吊起10m,作用在绳端的拉力为4.0×103N。
《第十二章 第3节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效率的观点,了解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含义。
2. 掌握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理解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意义。
3. 能够运用机械效率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机械效率的观点,掌握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干系,运用机械效率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演示器、实物展示台等;2. 准备教学视频或图片,用于辅助教学;3. 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机械效率问题,用于教室讨论。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观点,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观点,学会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并能够应用机械效率解决实际问题。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机械,如吊车、开掘机等,让学生思考这些机械是如何工作的,从而引出机械效率的观点。
2. 讲解观点: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观点,并诠释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观点。
可以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观点。
3. 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如何计算机械效率。
可以提供一些实验器械,如滑轮、测力计、绳子、钩码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记录数据,最后计算机械效率。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如何应用机械效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机器的磨损、机械的选择等,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答。
5. 反馈评判: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实验数据,评估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如改进机械的结构、选择合适的机械等,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探究。
7. 作业安置:让学生回家完成一些与机械效率相关的作业,如计算机器的机械效率、分析生活中的机械效率问题等。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效率的观点,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论语》十二章 第三课时

1、朗读感悟:让学生在反复朗读,感悟讨论中把握文意
2、自主学习,“六字诀”读书法:读、划、写、记、练、思
3、质疑点拨法:采用质疑讨论法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
4、小组合作学习法
5、交流展示法
学习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
1、预习文本、《导学设计》
2、搜集相关资料
3、深入研读文本
4、借助工具书掌握文本中的字、词、句,借助课外书籍及网络资源搜集有关孔子及弟子和《论语》的有关资料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兔走触株()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
④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为人谋而不忠乎
磴口县诚仁中学导学案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
主备人:荣瑞平复备人:七年级语文备课组课时:3课时
班级:七年级()班小组组内学号:姓名:
课题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饭疏食饮水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归类。
(1)学而时习之。(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并列的有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表修饰的有
环节五:【我思我疑提质问惑】(1分钟)
1、
2、
3、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课时练-含解析

机械效率一、计算题G=100 N的重物提升到高处,小明同学设计了滑轮组装置,如下图所示.当小明用图甲所示随时间变化的竖直向下拉力F拉绳时,重物的速度v和上升的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图像分别如图乙和丙所示.若重物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5×10-2m2,不计摩擦,绳对滑轮的拉力方向均可看成在竖直方向.求:(1)在2~3 s内,拉力F的功率P及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2)在1~2 s内,拉力F做的功W.(3)在0~1 s内,重物对地面的压强p.2. (扬州市)水平地面上的圆桶装有体积为0.01 m3的水,圆桶与地面接触面积为0.2 m2,g=1.0×103kg/m3,桶自重忽略不计.取10 N/kg,ρ水(1)求这桶水的质量.(2)求这桶水对地面的压强.(3)如图所示,若用动滑轮将此桶水匀速提升1 m,所用拉力为60 N,求动滑轮的机械效率.3. 如图所示,小王站在高为3 m,长为6 m的斜面上,将重200 N的木箱A沿斜面匀速从底端拉上顶端,拉力的大小恒为120 N,所花时间是10 s.求:(1)木箱A沿斜面方向的运动速度.(2)小王对木箱A做功的功率.(3)斜面的机械效率.4. 建筑工地上,工人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将重为230 N的建材从地面匀速送到6 m高处,所用拉力为125 N,时间为20 s.求:(1)工人做的有用功.(2)工人做的总功.(3)此过程中该装置的机械效率.(4)工人做功的功率.5. 用200 N的推力沿斜面将物体匀速推上长8 m、高2 m的斜面,已知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力为50 N,求:(1)总功和有用功分别是多少.(2)斜面的机械效率.(3)物体的重量.6. 如图甲所示,滑轮组在竖直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将重为105 N的物体匀速提起,在5 s时间内,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s=3 m.图乙是滑轮组工作时的拉力F与绳自由端移动距离s的关系图.(1)计算物体上升的速度.(2)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的物理量是,并列式计算出该物理量.(3)计算滑轮组提升该物体时的机械效率.7. 如图所示,塔式起重机上的滑轮组将重为9.0×103N的重物匀速吊起10 m,作用在绳端的拉力为4.0×103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色 频率 ν 同一介质中折射率 同一介质中速度 波长 临界角 通过棱镜的偏折角 典例剖析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低― →高 小― →大 大― →小 大― →小 大― →小 小― →大
例1 为测量一块等腰直角三棱镜 ABD 的折射率,用一束激光沿平 行于 BD 边的方向射向直角边 AB 边,如图 4 所示.激光束进入棱 镜后射到另一直角边 AD 边时,刚好能发生全反射.该棱镜的折射 率为多少? 跟踪训练 1 如图 5 所示,一贮液池高为 H,某人手持手电筒 向池中照射时,光斑落在左边池壁上 a 处,已知 a 与池底 相距 h.现保持手电筒照射方向不变,当池中注满液体后光 斑恰好落在出液口处,此时液面上的光斑与左边池壁相 距 L,问: (1)液体的折射率; (2)若光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c,则光在液体中的速度为多大? 考点二 全反射现象的理解与应用 考点解读 1.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是相对而言的.同一种介质,相对于其他不同的介质,可能是光密 介质,也可能是光疏介质. 2.光从光疏介质射入光密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入 射角小于折射角. 3.如果光线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则无论入射角多大,都不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4.光导纤维 (1)结构:光导纤维(简称光纤),是一种透明的玻璃纤维丝,由内芯和外套两层组成,内 芯的折射率大于外套的折射率,即内芯是光密介质,外套是光疏介质. (2)原理:光在光纤的内芯中传播,每次射到内、外层的界面上时,都要求入射角大于临 界角,从而发生全反射. 典例剖析 例 2 如图 6 所示, 一束截面为圆形(半径为 R)的平行白光垂直射向 一玻璃半球的平面,经折射后在屏幕 S 上形成一个圆形彩色亮 区.已知玻璃半球的半径为 R,屏幕 S 至球心的距离为 d(d>3R), 不考虑光的干涉和衍射,试问: (1)在屏幕 S 上形成的圆形亮区的最外侧是什么颜色? 图6 图5 图4
(2)若玻璃半球对(1)中色光的折射率为 n,请你求出圆形亮区的最大半径. 方法归纳 此类问题涉及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和全反射现象,综合性比较强. (1)各种色光中紫光折射率最大,红光折射率最小,故由折射形成的彩色光带中紫光偏折 角最大. 1 (2)利用 sin C= 判断临界角,找出临界光线,画出光路图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n 跟踪训练 2 在某科技馆内放置了一个高大的半圆柱形透明物体,其 俯视图如图 7 所示,O 为半圆的圆心.甲、乙两同学为了估测该透 明体的折射率,进行了如下实验.他们分别站在 A、O 处时,相互 看着对方,然后两人贴着柱体慢慢向一侧运动,到达 B、C 处时, 甲刚好看不到乙.已知半圆柱体的半径为 R,OC=0.6R, BC⊥OC,则半圆柱形透明物体的折射率为多少? 考点三 光的折射对光路的控制 考点解读 1.玻璃砖对光路的控制 两平面平行的玻璃砖,出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平行,且光线发生了侧移,如图 8 所示. 图7
如图 3 所示,在潜水员看来,岸上的所有景物都出现在一个倒立的圆锥里,为什么?这 3 个圆锥的顶角是多大?(sin 48.8° = ) 4
图3 [知识梳理] 1.全反射 (1)条件:①光从________介质射入________介质. ②入射角______________临界角. (2)现象:折射光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 2.临界角:折射角等于 90° 时的入射角,用 C 表示,sin C=______. 3.应用 (1)全反射棱镜. (2)光导纤维. 三、光的色散、棱镜 [知识梳理] 1.光的色散: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 2.光谱: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后,各种色光按其波长的有序排列. 3.棱镜 (1)含义:截面是__________的玻璃仪器,可以使光发生色散,白光的色散表明各色光在 同一介质中的__________不同. (2)三棱镜对光线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复色光发生色散.
图8 2.三棱镜对光路的控制(1)光密三棱镜:光线两次折射均向底面偏 折,偏折角为 δ,如图 9 所示. (2)光疏三棱镜:光线两次折射均向顶角偏折. (3)全反射棱镜(等腰直角棱镜),如图 10 所示. 图9
图 10 ①当光线从一直角边垂直射入时,在斜边发生全反射,从另一直角边垂直射出(如图 10 甲). ②当光线垂直于斜边射入时,在两直角边发生全反射后又垂直于斜边射出(如图 10 乙), 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互相平行. 特别提醒 不同颜色的光的频率不同,在同一种介质中的折射率、光速也不同,发生全反射 现象的临界角也不同. 典例剖析
图1 [知识梳理]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________的现象. 2.折射定律(如图 2 所示) (1)内容: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____________内,折 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 角的正弦成______比. sin θ1 (2)表达式: =n. sin θ2 (3)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的. 3.折射率 (1)物理意义:折射率是一个反映介质的__________的物理量,折射率大,说明光线从空 气射入到该介质时________,反之偏折小. sin θ1 (2)定义式:n= ,不能说 n 与 sin θ1 成正比、与 sin θ2 成反比.折射率是由介质本身 sin θ2 的________和光的频率决定的. c (3)计算公式:n=v,因为 v<c,所以任何介质的折射率都大于____. (4)当光从真空(或空气)射入某种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由介质射入真空(或空 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二、全反射和临界角 [基础导引] 图2
第 3 课时
的条件.
光的折射
全反射
导学目标 1.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理解折射率的概念.2.理解全反射的概念,掌握全反射产生
一、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 [基础导引] 如图 1 所示,一个储油桶的底面直径与高均为 d.当桶内没有油时,从某点 A 恰能看到桶 底边缘的某点 B.当桶内油的深度等于桶高的一半时,仍沿 AB 方向看去,恰好看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底 d 上的点 C,C、B 两点相距 .求油的折射率和光在油中传播的速度. 4
考点一 折射率的理解 考点解读 1.某种介质的折射率是指光从真空或空气进入该介质时入射角的正弦值与折射角的正弦值 之比.如果是从该介质进入空气或真空,则入射角的正弦值与折射角的正弦值之比等于 折射率的倒数. 2.折射率的大小反映了介质的光学性质和入射光的频率:(1)折射率越大,说明介质对光的 偏折作用越大,光线偏离原来传播方向的程度越厉害.(2)介质对光的折射率越大,说明 该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越小.(3)相对于同一介质,折射率越大的光,其频率越大. 3.各种色光的比较
例 3 雨过天晴,人们常看到天空中出现彩虹,它是由阳光照射 到空中弥漫的水珠上时出现的现象.在说明这个现象时,需要 分析光线射入水珠后的光路,一细束光线射入水珠,水珠可视 为一个半径为 R=10 mm 的球,球心 O 到入射光线的垂直距离 为 d=8 mm,水的折射率为 n=4/3. (1)在图 11 中画出该束光线射入水珠后,第一次从水珠中射出的光路图. (2)求这束光线从射向水珠到第一次射出水珠,光线偏转的角度. 跟踪训练 3 如图 12 所示,A、B、C 为等腰棱镜,a、b 两束不同频 的单色光垂直 AB 边射入棱镜, 两束光在 AB 面上的入射点到 OC 的 离相等,两束光折射后相交于图中的 P 点,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在真空中,a 光光速大于 b 光光速 B.在真空中,a 光波长大于 b 光波长 C.a 光通过棱镜的时间大于 b 光通过棱镜的时间 全反射的临界角 15.平行玻璃砖模型 例 4 如图 13 所示,两块相同的玻璃等腰三棱镜 ABC 置于 气中,两者的 AC 面相互平行放置,由红光和蓝光组成的 细光束平行于 BC 面从 P 点射入,通过两棱镜后,变为从 a、b 两点射出的单色光,对于这两束单色光 A.红光在玻璃中传播速度比蓝光大 B.从 a 点射出的为红光,从 b 点射出的为蓝光 C.从 a、b 两点射出的单色光不平行 D.从 a、b 两点射出的单色光仍平行,且平行于 BC 建模感悟 平时碰到的两面平行的玻璃砖往往是清清楚楚画出来的, 是“有形”的, 其折射 率大于周围介质的折射率,这时光线的侧移方向也是我们熟悉的.而该题中,未知介质形 成的两面平行的“玻璃砖”并未勾勒出来,倒是其两侧的介质(三棱镜)被清楚地勾勒出来 了, 而且前者的折射率未必大于后者.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两面平行的“玻璃砖”的 特征.因此我们不仅要熟悉光学元件的光学特征,而且要会灵活地运用,将新的情景转化 为我们熟知的模型. 跟踪训练 4 如图 14 所示为两块同样的玻璃直角三棱镜 ABC,两者的 AC 面是平行放置的, 在它们之间是均匀的未知透明介质.一单色细光束 O 垂直于 AB 面入射,在图示的出射光 线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 图 13 空 图 12 D.a、b 两束光从同一介质射入真空的过程中,a 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大于 b 光发生 ) 率 距 图 11
图 14 A.1、2、3(彼此平行)中的任一条都有可能 B.4、5、6(彼此平行)中的任一条都有可能 C.7、8、9(彼此平行)中的任一条都有可能 D.只能是 4、6 中的某一条
A 组 折射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1.(2010· 全国Ⅱ· 20)频率不同的两束单色光 1 和 2 以相同的入射角从 一点射入一厚玻璃板后,其光路如图 15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色光 1 的波长小于单色光 2 的波长 B.在玻璃中单色光 1 的传播速度大于单色光 2 的传播速度 C.单色光 1 通过玻璃板所需的时间小于单色光 2 通过玻璃板所需的时间 D.单色光 1 从玻璃到空气的全反射临界角小于单色光 2 从玻璃到空气的全反射临界角 2.半径为 R 的玻璃圆柱体,截面如图 16 所示,圆心为 O,在同一 截面内,两束相互垂直的单色光射向圆柱面的 A、B 两点,其 中一束沿 AO 方向,∠AOB=30° ,若玻璃对此单色光的折射率 = 3. (1)试作出两条光线从射入到第一次射出的光路图,并求出各光 线射出时的折射角;(当光线射向柱面时,如有折射光线则不考虑反射光线) 图 16 (2)求两条光线经圆柱体后第一次射出的光线的交点(或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与 A 点的距 离. B 组 全反射现象的理解及应用 3. 如图 17 所示,一细束红光和一细束蓝光平行射到同一个三棱镜 上,经折射后交于光屏上的同一个点 M,若用 n1 和 n2 分别表示 三棱镜对红光和蓝光的折射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1<n2,a 为红光,b 为蓝光 B.n1<n2,a 为蓝光,b 为红光 C.n1>n2,a 为红光,b 为蓝光 D.n1>n2,a 为蓝光,b 为红光 ( ) 图 17 n ) 图 15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