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语文版七下语文 第四单元第15课3.阅读欣赏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3.阅读鉴赏1.【题目】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我来了严辰我来了,像一只大雁,带着热情的歌唱,从荒凉无边的沙漠,穿过万里长空,来到伙伴们生动活跃的队伍里。
我来了,像山谷里流出的一支清冷的泉水,跳过岩石,冲过堤坝,经过小河,经过大江,奔流到广阔的波涛汹涌的海洋。
我来了,像一个飘泊的流浪人,跨过饥寒的道路,跨过被迫害的道路,跨过侮辱和残暴所铺成的艰险的道路,含着一把辛酸泪投进了慈母的怀抱……我来了,带着长久的相思,长久的爱慕。
我来了,带着默默的骄傲,和发自心底的不可遏止的欢笑……我来了!(选自《严辰诗选》)1.诗歌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创作时间大致一样,朗读这首诗歌,我们体会到全诗的格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歌颂的是延安生活,以“我来了”为题,“我”来到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实际指怎样的生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诗采用了比喻手法,诗人把自己比喻成哪些事物?这些事物具有怎样的共同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相比,有很多相同之处,你能说出一两点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诗的格调。
可以从情感和用语特点上来体会。
2.本题考查对有效信息的筛选和诗歌内容的理解。
从第一至三小节筛选出“我”来到了哪些地方,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生活。
3.本题考查诗歌意象。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少年少女们,我站在这里为你们歌唱,为你们带来勇于挑战的激励。
来吧,勇敢前行,用热情奋斗,构筑属于自己的城堡!未来充满了希望,遗憾和麻烦都仅仅是过客,你们可以勇往直前!
充满奋斗的时光里,艰辛也满溢,但依旧要坚持自己的追求,不断涌现出新的活力。
必要的困难只能使梦想多么珍贵,我要唤醒你们,情不自禁地奋力前行!
少年少女,路上野草与野花绽放,勇敢者就是行家!刚毅、坚定,带来快乐,带来令人津津乐道的果实,一起扬帆吧!活得憨厚,勇敢拥抱未来,并努力走向明天!。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语文版课件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 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 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我的歌啊,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我的血/流得很快,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 充满了/渴望。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我的血/流得很快,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 充满了/渴望。
10
思考:
★诗中的“我”是谁? ★我为谁歌唱? ★我为什么要歌唱?
11
诗中的“我”是谁?
①作者何其芳。 ②同作者有相同观点的人。
“我”为谁歌唱?
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文中的少男少女在当时指哪些人? 今天指那些人?
4
二、写作背景
1938年,诗人和好友卞之琳等一道怀着 对光明的渴望,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 ,作者亲眼目睹了根据地人民火热的革命生 活,那种快乐、充实、民主的全新生活,使 从黑暗的国统区来的诗人,感到青年男女的 蓬勃朝气和中国的希望。诗人投入到火热的 革命生活中,并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42年,诗人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首诗。这 里的少男少女其实不是实指,而是代表着新 生活、新希望和新力量,诗人实际上在为新 世界歌唱。
主要表现在比喻的运用。如把少男少女比喻成“早晨”、“希 望”、“未来的事物”和“生长的力量”,把“快乐或者好的 思想”比作“微风”“阳光”等。比喻修辞的运用增强诗歌的 生动性和形象性。
4、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 A.朴素清新、自然流畅 B.形象具体、热烈奔放 C.欢快活泼、节奏感强
15
欣赏《毕业歌》,体会它与
《我为少男少女们唱歌》课文赏析

《我为少男少女们唱歌》课文赏析《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抒情诗,至今还给人很大的美感。
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以优美的语言吸引人。
这首诗保持了诗人前期诗作中的丰富想象和生动描写的特色,同时又有新的创造和发展。
全诗四节,结构严谨。
第一节写了歌唱的是什么。
不难看出,“早晨”“希望”等等,并非具体的形象,而是观念性的名词。
这开始一节就给作者自己设置了一个不小的障碍,出了一个难题,因为直白的手法较难获得艺术感染力。
这个平淡的开篇预示着在第二节必须有妙笔加以转换。
果然,在第二节中,出现了“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这样的佳句。
这就使第一节中的所有观念,似乎都获得了形体,诗的意境也由此逐渐形成。
第三节着眼于“飞”,使第二节更具有实感,诗人写出两个漂亮的意象:“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何其芳是运用意象的能手,他在第三节这样写,就使得一、二两节诗腾空而起,化为微风,化为阳光,显得活泼而空灵。
最后一节情绪一转,诗人又用了一个绝妙的意象:“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使之与全诗起句的“歌唱”相呼应,并紧接着出现最后三行,构成了浑然一体的意境。
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体是“我”。
通过全诗,读者看到了诗人鲜明的形象,听到了他深情的歌喉,他是如此真诚,又是如此激动地在歌唱。
诗人把他的一片赤忱之心捧给了我们。
何其芳早在30年代初,就以绮丽、精致又略带感伤的诗风闻名于世,在诗艺上造诣很深。
1938年他从四川去延安。
这首诗写于1941年,那正是旧中国艰难的年代,但在延安,诗人生活在另一个新天地之中,他情不自禁地要歌唱,要为少男少女们祝福,了解这首诗的背景,有利于我们理解诗人和他的这一首诗。
(沙鸥)这首诗是1942年2月写的,诗的主旨是歌唱延安的青少年。
诗的题目是“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是作者何其芳,也指和作者观点相同的人。
因此,“我”是大我,不是小我。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PPT【品质课件PPT】

研读赏析
1.第一节运用排比,一口气歌唱了五种事物,这五种 事物具有怎样的共同点?
都属于一种开始,一种发端,都积极向上,给人以希 望和鼓舞的力量。
2.讨论:如何理解“飞到年轻人的心中”与“飞到四 方八面去”的含义?
前一个“飞”表现诗人希望他的“歌声”能感动广大青 年,引起共鸣;后一个“飞”表现作者希望影响了自己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能感动更多的“少男少女”,情感 更加深沉强烈。
写作背景
1938年,何其芳告别国统区黑暗、压抑、窒息的旧 生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一种与国民党统治 区迎异的生活展现在眼前。诗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全 新的火热的生活中,他视察着,感受着,激动着。诗人 的生活变了,性格变了,世界观变了,诗风也变了,他 不再写那种缠绵忧伤的爱情诗了,流泻于诗人笔端的是 一种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诗句。这首诗就是诗人奔放快 乐积极向上诗风的代表作。
思考
1.诗中的“我”是谁? 2.我为谁歌唱? 3.我为什么要歌唱?
四读:读见解(解决问题)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啊,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我的血/流得很快,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3.对“快乐或者好的思想”“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 应如何理解? 那些快乐或者好的思想,曾经象春风感动小草一样感动过 诗人。
4.讨论:理解“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 年轻了”的含义和作用,并思考此时的“我”还是不是单指作者本 人。 含义:国统区里黑暗的现实,使他悲观忧伤。而延安全新的生活, 使他豁然开朗,他感到生活充满阳光和快乐,仿佛一下子年轻了 许多。这体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精选10篇)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精选10篇)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篇一一、目标与要求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意思。
2.理解第二、三节丰富的想象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教与导设计0学法指导这是一首抒情浓烈的诗歌。
在反复朗读后,体会作者歌唱了什么,为什么要歌唱。
还应思考,第三节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具体表现在哪些诗句中;它对表现诗的中心意思和抒情起了什么作用。
带着这些问题思考着朗读,就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O重点与难点1.本诗创作的背景。
1938年,诗人和好友卞之琳等一道怀着对光明的渴望,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作者亲眼目睹了根据地人民火热的革命生活,那种快乐、充实、民主的全新生活,使从黑暗的国统区来的诗人,感到中国的希望。
诗人投入到火热的革命生活中,并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42年,诗人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首诗。
2.诗歌赏析。
诗一开头,便指明为少男少女而歌唱,歌唱的对象是“早晨”、“希望”、“属于未来的事物”。
“正在生长的力量”,作者这样快乐地歌唱正是因为他看到了延安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生活,为生活在延安的少男少女们而感到欢欣、激动。
第二节,作者想象自己的快乐的思想像歌声一样飞向四面八方去感染更多的人。
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节,已整30岁的作者仿佛又回到了少男少女的时代,忘记了忧伤,浑身充满着活力和激情、梦想和希望。
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正是因为延安那种火热的充满希望的新生活的感染。
全诗回荡着歌唱革命生活。
歌唱青春的昂扬旋律。
O问题与方法1.作者为什么要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因为作者感到生活在延安的少男少女们是幸福的,他们的生活充满青春的活力,显示着勃勃生机,使人想到他们就是新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2.应当怎样理解“轻轻地从我琴弦上积掉了成年的忧伤”?作者三十年代初开始写作新诗,多收集在诗集《预言》里。
从三十年代的诗作看,作者由最初敢于表露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间美好的东西的追求,到感到“成人的寂寞”,领略人间的苦辛,诅咒战争,反映了作者关注现实,而又找不到济世的办法。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教学教案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朗读、欣赏和创作诗歌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诗歌文本《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2.相关背景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聊一聊: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为自己的青春写过诗歌?或者有没有读过赞美青春的诗歌?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就是一首赞美青春的诗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
1.讲解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动机。
2.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3.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四、诗歌创作1.让学生以“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为主题,创作一首诗歌。
2.学生分享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诗歌的朗读和欣赏。
1.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如节奏、音调等。
2.分析诗歌的欣赏方法,如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等。
三、课堂实践1.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读,教师点评并指导。
2.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推荐其他赞美青春的诗歌。
五、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鉴赏文章。
2.课下收集其他赞美青春的诗歌,进行阅读和欣赏。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汇报人:日期:•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解析•诗歌艺术手法鉴赏目录•诗歌主题思想探讨•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总结与感悟分享01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时期,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时代背景作者当时在西班牙内战期间,目睹了法西斯暴行,深感愤懑和痛苦。
个人经历为了表达对法西斯的愤怒和对青春的赞美,作者创作了这首诗。
创作动机诗歌创作背景作者介绍与创作风格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文艺评论家。
著作有诗集《预言》《花环》《何其芳选集》《何其芳文集》等。
创作风格何其芳的诗歌注重表现内心感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爱情、青春、人生、自然等多个领域。
诗歌主题与意义诗歌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青春和生命,表达了作者对青春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珍视。
诗歌意义这首诗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对生命的珍视。
同时,这首诗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以优美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青春和生命的感悟。
02诗歌内容解析诗歌中的少男少女形象被描绘成清新自然、充满活力的形象,他们充满朝气,对生活充满热情。
诗歌通过描绘少男少女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青春的美好憧憬,以及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描绘少男少女形象美好憧憬清新自然表达对青春的赞美与向往赞美青春诗歌通过对少男少女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青春的赞美之情,认为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向往青春诗歌还表达了对青春的向往之情,认为青春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是人们追求梦想和实现理想的黄金时期。
正能量诗歌通过描绘少男少女形象和表达对青春的赞美与向往,传递了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激励人们追求梦想和实现理想。
积极向上诗歌中的语言简练、质朴,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引导人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
传递正能量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03诗歌艺术手法鉴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喻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生活是长在树上的花朵/爱情是果实”等,通过比喻来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语文网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何其芳创作的一首广为流传的抒情诗,写于1941年,收录在1983年《何其芳文集》第一卷上。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表达了自己渴望年轻的心情,对新生力量给予了由衷赞美。
诗歌原文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那些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
你飞吧
飞到那些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
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我的血流得很快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创作背景
何其芳早在三十年代初,就以绮丽、精致又略带感伤的诗风闻名于世,在诗艺上造诣很深。
1938年他从四川去延安。
这首诗作于诗人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表现的感情和《预言》中表现的愁闷和忧伤不同,作者通过自我抒情,反映了解放区是中国的希望。
诗歌鉴赏
原文赏析
从结构上看,全诗四节,结构严谨。
第一节写了歌唱的是什么。
不难看出,“早晨”、“希望”等等,并非具体的形象,而是观念性的名词。
这开始一节就给作者自己设置了一个不小的障碍,出了一个难题,因为直白的手法较难获得艺术感染力。
这个平淡的开篇预示着在
第二节必须有妙笔加以转换。
果然,在第二节中,出现了“飞到年轻人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这样的佳句。
这就使第一节中所有的观念,似乎都获得了形体,诗的意境也由此逐渐形成。
第三节着眼于“飞”,使第二节更具有实感,诗人写出两个漂亮的意象:“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何其芳是运用意象的能手,他在第三节这样写,就使得一、二两节诗腾空而起,化为微风,化为阳光,显得活泼而空灵。
最后一节情绪一转,诗人又用了一个绝妙的意象:“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使之与全诗起句的“歌唱”相呼应,并紧接着出现最后三行,构成了浑然一体的意境。
而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可分为三节。
第一节:我为新人而歌唱。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是诗人由衷发出的新的宣言。
诗人郑重宣告:我的诗不再用来表达过去那些感伤、脆弱、空想的思想感情,而是用它歌唱革命的新一代,歌唱新生的力量。
这是诗人到延安参加革命后,思想感情的重要转变。
第二节:我奉献给青少年新的思想。
诗,是发自心灵的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结晶。
作者赋予自己的歌以新的思想,新的感情,把它奉献给年轻人。
“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诗人想象自己的歌会长上翅膀,会飞翔,希望自己的歌会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在他们的心里扎根生长。
第三节:我对新生活的梦想和渴望。
诗人奉献给年轻人的“快乐”和“好的思想”从何而来呢?是从革命斗争生活中汲取来的。
“轻轻地从我的琴弦上失去丁成年的忧伤”,这是诗人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转变的形象说明。
“琴弦”就是诗句,诗旬象琴弦一样弹
奏乐章。
“从琴弦上失去”就是从诗句上失去,亦即从思想感倩上失去。
诗人的诗再也不表现“忧伤”的思想感情了。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对生活的憧憬和期望.
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以优美的语言吸引人。
这首诗保持了诗人前期诗作中的丰富想象和生动描写的特色,同时又有新的创造和发展。
在这首诗里,表现了作者对“少男少女们”的深刻认识,抒发了诗人热爱新事物、歌颂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名家点评
现代诗人臧克家《中国新诗选》:“他(何其芳)的诗反映了旧中国和新社会的一些生活,以及他对这些生活的思想感情。
”
现代诗人沙鸥: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体是“我”。
通过全诗,读者看到了诗人鲜明的形象,听到了他深情的歌喉。
他是如此真诚,又是如此激动地在歌唱。
诗人把他的一片赤忱之心捧给了我们。
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重庆万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
1929年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北京清华大学外文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
1935年毕业后在天津、山东、四川等地从事教育工作。
1938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曾任文学系主任。
一度随贺龙部队去晋西北和冀中革命根据地工作。
1944~1947年任中
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副社长等职。
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以及《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主编等。
早在学生时代即从事诗歌创作,最初创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