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情感 传递情感 升华情感

合集下载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情感教学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情感教学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音乐学院 2010级胡沁【摘要】情感教育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的教育。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而产生的。

中小学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师生之间体验形成有效交流,共享音乐中美的情感。

把握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净化学生心灵。

关键词:情感渗透情感共鸣净化心灵引言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的教育。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

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而产生的。

中小学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师生之间体验形成有效交流,共享音乐中美的情感。

把握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净化学生心灵。

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而且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一、发挥教师主体主导作用,实施“情感渗透”韵律引领,在情境创设中实施审美教育情境是音乐课‚情感渗透‛的前提和基础,而韵律是音乐的动力和源泉,是学生体验音乐的出发点,是学生感悟音乐的突破口。

‚情感渗透‛的主导方面在教师,学生的情感是靠教师来激发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富于激情,这是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而音乐情境的创设则是实现‚以情动情‛的首要因素。

如教唱歌曲《我们的田野》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首先让学生看课本上一幅描绘美丽而辽阔农村新貌的画面说一说,以此激发他们进行想象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拨动学生阅读的情感之弦

在课堂上拨动学生阅读的情感之弦

在课堂上拨动学生阅读的情感之弦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当我们听到一堂充满诗意的语文课时,我们常常为之激动,为之兴奋,为之喝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由此可见,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

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学生就不可能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一、实物演示,传递情感一幅幅画面吸引着学生,如果把生活中的事物拿给学生观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中“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

”“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

”“我想变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

”“我想变一只蝈蝈,歌唱我们的生活。

”等句子后,将小作者要变的这些事物,用实物投影仪呈现后,再让学生在原文中标画出相对应的句子,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并由对现实的感受转到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上,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文字描述的美的情境之中。

二、语言感染,叩击心扉语言是人们交流情感的重要信息,具有直接的感染性。

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

因此,教师用爱憎分明抑扬顿挫的声调,真挚的语言阅读,能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在导入本课时我饱含激情地说:“为了把这些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为了给中国人报仇,有许多英雄抛头颅,洒热血。

其中就有一位放牛的小英雄献出了自己幼小的生命。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千年梦圆在今朝》优秀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千年梦圆在今朝》优秀教案

8 千年梦圆在今朝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神舟五号”飞船是在无人飞船的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杨利伟,在轨道运行了1天。

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此次飞行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打破了由美国和前苏联(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独霸局面,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

“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

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航天员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飞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

“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

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嫦娥四号卫星”简称“嫦娥四号”,是嫦娥绕月探月工程计划中嫦娥系列的第四颗人造绕月探月卫星,主要任务是接着嫦娥三号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演唱分析

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演唱分析

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演唱分析摘要作为传递情感内涵的艺术,歌曲蕴含着作曲家内心丰富的情感,想要这些情感生动的传递给大家,就需要演唱着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歌词意境具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挖掘出内在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听众。

而由著名作曲家陆在易先生创作《祖国,慈祥的母亲》是大多数声乐学习者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之一。

这首歌曲以饱含真情的声调,深刻的传达出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引起了很多海内外华人的共鸣。

当悠扬的歌唱旋律与F调、G 调两种中高音混织在一起时,蕴藏在音乐中的深厚情感就宣泄而出,让每一位华人都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为了使《祖国,慈祥的母亲》这首著名的歌曲能够走进更多人的内心,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

本文将以这部著名的经典作品为研究对象,从歌曲的历史背景、创作内涵等方面着手,并从伴奏和旋律讲解歌曲的艺术特征,全面分析阐述歌曲的创作与演唱风格,为这首歌曲的学习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艺术歌曲;演唱特征;分析引言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名曲,《祖国,慈祥的母亲》代表着当时中国歌曲界较高的艺术价值,直到至今为止,还是声乐学生练习的必唱曲目。

《祖国,慈祥的母亲》这首歌曲觉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性。

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名曲,既继承了前人的创作理念,又走出了新的时代风格,走出了属于中国自己的歌曲之路,想世界展示出了不一样的中国音乐文化。

《祖国,慈祥的母亲》抒发了华夏儿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首歌不仅在国内传唱度很高,也为海外华人华侨们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所以在学习声乐的时候,进行演唱就有很好的练习效果,其演唱的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也是演唱者需要探索和学习的重点。

一、《祖国,慈祥的母亲》的内涵和影响(一)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影响《祖国,慈祥的母亲》创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当时正值中国经济文化转折的关键时期,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思想压迫后,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点燃了整个中国音乐界。

情感动员策略

情感动员策略

情感动员策略情感动员策略在政治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家们经常利用情感动员来争取选民的支持和信任。

通过激发选民的情感,政治家们能够建立起与选民的情感联系,从而影响选民的决策。

例如,一位政治家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打动选民的心灵,使他们产生共鸣并支持他的政策。

在商业领域,情感动员策略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企业利用情感动员来建立品牌形象和客户忠诚度。

通过营造出积极的情感氛围,企业可以吸引消费者并建立起与他们的情感联系。

例如,一家餐厅可以利用愉快的音乐、友好的服务和美味的食物来激发顾客的情感,使他们对这家餐厅产生好感并成为忠实的顾客。

在教育领域,情感动员策略也被广泛应用。

教育者们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通过创造积极的情感环境,教育者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例如,一位教师可以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快乐和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那么,如何实施情感动员策略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目标受众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

只有深入了解受众的情感需求,我们才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情感。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故事、音乐、形象等方式来创造情感共鸣。

通过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播放一首动人的音乐或展示一个震撼的形象,我们能够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积极的语言和表情来传递情感。

通过积极的语言和表情,我们能够传递出积极的情感氛围,从而激发他人的情感。

情感动员策略在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人们达到目标并影响他人的决策。

通过激发人们的情感,我们能够建立起与他们的情感联系,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在实施情感动员策略时,我们需要了解目标受众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并通过故事、音乐、形象等方式来创造情感共鸣。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实施情感动员策略,达到预期的效果。

幼儿园大班《鸡毛信》教案

幼儿园大班《鸡毛信》教案
通过讲述故事、角色扮演、绘画等方式,帮助幼 儿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语言表达 和艺术创作能力。
社会与情感
引导幼儿思考故事中传递的友谊、信任、勇敢等 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情感素 养。
科学与技术
结合现代通信技术,介绍鸡毛信的原理和制作过 程,激发幼儿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
面部表情
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来表现角色的内心 情感,如海娃在面对敌人时,可以表现 出坚定和勇敢的眼神;日本军官则可以 表现出阴险和狡黠的笑容。
情感表达与传递
情感基调
整个故事的情感基调是紧张而充满期待的,演员在表演时要充分表现出这种情感氛围,让 观众感受到故事的紧张感和期待感。
情感变化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角色的情感也会发生变化。如海娃在送信过程中经历了从紧张到机 智应对再到最终成功送达的喜悦;日本军官则从开始的自信满满到最后的失败和沮丧。演 员要准确地表现出这些情感变化,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和故事。
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向幼儿展示了在困难面前要勇敢、机智、沉着应对的精神,对于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和革命传统教育 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了解《鸡毛信》的故事背景、主要内容和中 心思想。
能力目标
能够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 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情感目标
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培养幼儿勇敢、机智 的品质。
评价标准及反馈
评价标准
在评价幼儿的学习成果时,教师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制定评价标准: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程度、 幼儿的创意表达能力、幼儿的合作精神和表演技巧等。
反馈方式
在评价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向幼儿和家长反馈评价结果,让幼儿和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程度。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公益舞蹈演出:以舞蹈传递情感与思考

公益舞蹈演出:以舞蹈传递情感与思考

公益舞蹈演出:以舞蹈传递情感与思考公益舞蹈演出是一种通过舞蹈表达情感、分享思考和激发共鸣的艺术活动。

舞蹈是一种非语言交流的方式,通过肢体的动作、舞步的编排和音乐的伴奏,情感和思考得以传递给观众,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反思。

这种公益舞蹈演出旨在提高社会意识、呼吁公众关注社会问题,并促进社会关爱的形成。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和感情表达,舞蹈可以传递出各种各样的情感,从欢乐到悲伤,从愤怒到希望。

公益舞蹈演出通常会选择与社会问题或人生命题相关的主题,通过舞者的表演将这些情感真实地展现出来,引发观众的共鸣。

观众在观赏这样的舞蹈演出时,可以感受到舞者所传达的情感,思考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态度和观点。

公益舞蹈演出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引起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通常会选择一些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如贫困、环境污染、人权等,通过舞蹈表达出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呼吁。

舞者通过精心编排的舞蹈动作和灯光效果以及音乐的配合,将这些问题以一种直观、感性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观众在观看公益舞蹈演出时,往往会因为舞者的表演而对这些问题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从而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反思。

公益舞蹈演出还能促进社会关爱的形成。

通过舞者的表演,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呼吁得到了传递和扩散。

观众在感受到舞者所传递的情感后,往往会主动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向社会问题发出关爱的声音。

他们可能会加入到志愿者团队中,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或者通过捐款等方式来支持相关的公益事业。

公益舞蹈演出通过舞者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使社会上的关爱之链得以形成,并不断扩散和延伸,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公益舞蹈演出对于舞者本身来说也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参与公益舞蹈演出,舞者能够把自己的才艺和激情与社会问题相结合,从而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舞者在演出过程中,通常需要经历一定的训练和排练,以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

这个过程不仅使他们的舞技得到提高,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精品文档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精品文档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有近60首,大多语言精练,意境优美,情感动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古诗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通过各种方式传递情感信息,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体味古诗的意境美,与作者同悲欢,共爱恨,让心灵受到滋润,情操得到陶冶。

一、诵读感知――“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诵读古诗朗读者必然会流露出对所读诗歌的理解与感知。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反复地诵读,可以让学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情感体验。

(一)范读引领,渐入诗歌意境古诗字数少又朗朗上口,课前学生大都已经会背了。

因此在古诗教学时,很多教师往往在朗读这一环节上花时甚少,满足于学生“会认读”,事实上这还远远不够。

第一学段的学生尤其要重视朗读。

如执教《小池》时,面对一年级的学生,我始终以读为本。

初读时,让学生自己对照拼音,画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得正确流利。

自读后,指名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

接着,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通过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感受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因为抑扬顿挫的节奏是从读每一句诗时的间歇停顿中产生的。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生读、小组读、全体读等。

学生在变换读中领会读的乐趣,提高朗读能力,渐入诗的意境。

(二)诗画互文,点燃诵读热情古诗本身就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首诗都配有一幅插图,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常常被教师所忽视。

教学写景抒情类的诗,若借助生动形象的插图,能有利于点燃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使其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走进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

如学习《乡村四月》,第二学段的学生已经能自主读通读顺古诗,并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发情感传递情感升华情感
作者:张冬冬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年第02期
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发出为表现一定情感所需要的音调。

”可见,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

少儿声乐教学中,很多老师在给孩子们选择学唱的歌曲时,往往会选择一些所谓的大歌,这对于演唱者的要求较高,所以有的老师往往把歌唱的气息、共鸣、咬字等作为每节课的重点甚至是全部,从而忽视了歌唱中不可缺少的情感培养从而导致歌曲演绎时的情感缺失。

那么,如何在少儿声乐教学活动中培养情感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挖掘背景和内涵,激发情感
一首好听的歌,除了有动人的旋律,更多的是以情动人。

因此,少儿声乐指导中,激发孩子情感是至关重要的。

了解作家,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走进作品,挖掘作品的情感,这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

1、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一首歌的情感要素必然和它的创作背景紧密相连。

在教学时,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情感倾向,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审美追求等,学生在演唱的时候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2、了解歌曲的民族个性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中民族性是最重要的创造力。

各民族的生态环境不同,历史发展的轨迹也不同,因此,不同的民族在歌曲的创作上都会突显出本民族的特点。

我国是一个具有个性的多民族国家,歌曲的民族个性直接影响到演唱时的情感表达。

二、正确演绎歌曲,传递情感
词曲作家对歌曲的创作,每一句歌词、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乐句的安排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歌曲本身包括了音乐要素和歌词,演唱者只有在对作品本身的内在世界具有充分、透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在演唱的过程中将歌曲内在的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

1、深入理解歌曲的歌词内容
歌曲是通过歌词、歌词所蕴含的情感及强烈的听觉冲击力唤起人民的情感。

演唱者要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情感,并通过对歌词的理解来把握作品,然后对歌曲内容进行表达和艺术处理。

少儿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生活中情感表达的自然方式,经过艺术的创造和适当夸张,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歌唱的语言表现中去,就能使歌声产生情感的艺术魅力。

例如歌曲《爱的人间》,在教唱时,在学生熟读歌词后,和学生讲述作曲家谷建芬奶奶创作歌曲的背景,体会歌词“我心中有个太阳,我心中有个月亮……”表达出了盲童们对于光明的渴望,“我在爱的人间长大,长大的还有我的坚强,只要我心中有个太阳,心灵就不会黑暗无光。

”这一句歌词则表达出了盲童的坚强。

让学生深入挖掘歌词的潜在内涵,通过对歌词的理解来把握作品,从而在演唱中,把对盲童这种深深关爱的情感表现出来。

2、正确把握歌曲的音乐要素
达尔洛兹有句名言:“对于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的过程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过程。

”不同的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的变化都表现出它们各自的风格及不同的情感。

例如活泼欢快、跳跃性强的音乐适合表现愉悦的情绪;低沉阴暗、节奏缓慢的音乐可以表达伤感的情绪等等。

在全国少年儿童歌曲中获得金奖的歌曲《北京胡同》,歌曲的曲调悠扬,浓郁的京腔为大家展现了一个个老北京胡同的景象。

这首歌曲的情感是随着旋律的起伏而变化的,演唱者在音色和音量的处理上要有所控制、有所变化,歌曲的情感表现才会有变化。

第一部分的“弯弯曲曲的小胡同……告诉我和你”节奏较宽,情感的表达就要抑扬顿挫、流畅、舒展,尤其最后一个“你”字,要运用京剧中的甩腔,把老北京的韵味、胡同里的悠闲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部分的节奏变得比较紧,旋律比较欢快,如“走出千万霓虹到小胡同去……迷人的美丽。

”演唱的时候要让声音有弹性、跳跃性,用饱满的情绪表现出老胡同在现代化城市中的独特魅力,表达出作者对于胡同的喜爱与感念。

三、营造特定情境,升华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就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

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常用“以情带声”这句话来启发指导学生歌唱。

为了使学生产生这个“情”,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抓住特定的情感氛围,来强化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的情感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

1、利用语言激发想象,创设情境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且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少儿歌唱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知识
水平有限,因此,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情景化语言,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想象,把他们带入有趣美妙的想象情境中,引导学生进入愉快的歌唱情境。

例如歌曲《妈妈》,教师深情地讲述母亲对孩子的爱,“我们咽下的第一口饭是妈妈亲手喂,上学的头一天是妈妈亲自送……”学生在教师生动的语言中,回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体会母亲为了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辛劳。

学生一旦被教师的语言带入特定的情境,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就能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深深的带给听众,使听众产生情感的共鸣。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形象是情感的载体。

无论是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它集直观性、多变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的集合起来,更好的表现歌曲的情感。

3、利用体态律动,创设情境
少年儿童天性好动,中规中矩的演唱容易疲劳,在这样的情况下更谈不上用饱满的情绪充满感情的去演唱歌曲。

教师可以根据歌曲适当的让学生做一些律动来进入情境,适当的体态律动更能让学生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感。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

在少儿歌唱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发声技巧的训练,又要重视歌唱的情感表达训练。

把歌唱技巧与歌唱的艺术表现有机地结合,使他们的演唱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这才是歌唱教学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太仓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江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