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头痛部位、病机及证治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头痛的中医辨证论疗

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 清阳;内伤诸疾,导致气 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 所养,均可导致头痛。
外感与内伤两类
1、感受外邪——起居不慎,感受风、寒、 湿、热,以风邪为主要病因。
2、情志失调——忧郁恼怒 3、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 4、饮食劳倦或体虚久病——劳倦、病后;
饮食不节、嗜酒太过、过食辛辣肥甘。 5、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 天麻——平肝熄风,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 半夏、陈皮——和中化痰 白术、茯苓——健脾化湿 天麻、白蒺黎、蔓荆子——平肝熄风止痛
治疗-分证论治
• 内伤头痛-3.肾虚头痛
• 临床特征:头痛而空;腰膝痠软,眩晕耳鸣,健忘,遗精带下,神疲 乏力;偏肾阳虚则见畏寒肢冷;偏肾阴虚则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
盗汗;舌质淡,体胖,或舌质红,苔薄白,或少苔、剥苔,脉沉细无
刺出血; 如头痛而气血虚弱者,宜加脾俞、胃俞、肾俞、气海、足三
里等穴,每选4~6穴,用毫针施以补法,宜配合灸法。
治疗-分证论治
•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 临床特征: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
•
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
•
苔薄白,脉浮紧。
• 治 法:疏散风寒止痛。
• 代表方: 川芎茶调散加减。
• 外感头痛-3.风湿头痛
• 临床特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胸闷纳呆,小便 不利,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 治法: 祛风胜湿通窍。
• 代表方:羌活胜、白芷、防风、细辛、蔓荆子— 除湿散寒而止头痛;
—祛风
• 川芎—辛温通窍, 活血止痛。
•
实证——肝阳、痰浊、瘀血
• 3、发病特点:
• 外感头痛——一般病程较短, 预后较好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头痛根据中医理论,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和主一身之阳的肾脉均上至头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而一旦外感诸邪、内伤诸疾,则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
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如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偏头痛和颈椎病等,临床较为常见。
从中医角度来说,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或痰浊淤血,阻于经络,都可导致头痛。
三大病因细分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头痛也不例外,临床上,中医辨证头痛主要在于区别外感、内伤与外伤3种。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于头部。
第1页共6页其中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头痛以风邪所致的居多。
但风邪多兼挟他邪,如风寒头痛,常见到头痛,痛连项背,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状;如风热头痛,常见到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出现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黄等症状;风湿头痛,常见到头痛如裹,畏风,出现肢体困重、胸闷、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溏(编者注:便溏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等症状等。
内伤头痛多因肝、脾、肾三脏的病变以及气血失调所引起。
起于肝者,或因情志不和或因肝阴不足或肾虚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编者注:肝阳上亢为中医术语,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旺而上亢,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眼胀痛、面红耳赤、急燥易怒、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头重脚飘、舌红、脉紧如按琴弦等,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又因肝经寒气上逆,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状。
起于肾者,多因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或因肾阳衰微致清阳不展,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耳鸣、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
头痛--头部经络

头痛--头部经络头部,也是我们身体重要经脉汇集的地方,如果把重要经脉理解成是交通干线的话,那么头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交通要塞。
头部的经脉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密密麻麻,一条挨着一条,交叉纵横,四通八达。
能够数的上的重要经脉几乎占了六成左右全部要通行头部。
这么重要的地方,如果堵车了会有什么结果?如果道路坍塌了又有什么结果?如果缺少维护或是管理有什么结果?头痛由此产生。
类型一:受风头痛(约占30%)1、原因:经意或是不经意的受风,会导致头部的经脉风邪的侵袭,而影响到经脉的内气血运行的通畅,不通则痛,于是头痛。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以及“巅高之上唯风邪可到”等强调的就是说,头部是最易收到风邪的侵袭人体部位。
2、主症:头痛的症状表现以蹿痛为主,没有固定的疼痛部位,甚至疼痛牵涉到颈项部和肩背部,遇风加重,甚至怕风。
3、攻略:(1)药茶:川芎5g、黄芪5g、白术5g、防风5g、桑叶5g、蔓荆子5g,以上剂量为一日量,放入水杯中反复冲泡饮用即可。
(2)穴位导引:风池位置:头项后部的两个大筋外侧靠近发际的凹陷中,左右各一。
导引法:用两个大拇指的指甲角的大拇指侧的部位(肺经少商穴所在),按揉风池穴,可以起到沟通两条经脉的经气来治疗受风头痛的治疗效果。
Tips:导引术是中国古代(尤其是盛唐时期很为流行的一种自我保健性疗法,类似于今天的穴位按摩,但不同于穴位按摩的是:导引术更讲究用来按摩的部位的的经脉属性,强调利用经脉之气来激发被按摩部位的经脉之气,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3)尽可能的避开风,当然也包括流动的空气,尤其是家中或是写字楼中的穿堂风,以及空调吹出来的冷风,更重要的是避开背后或是头的后部吹风,因为那些地方有一些很重要的关系到人生命的重要穴位,所以一定要避开风邪的吹拂。
或是我们可以使用防护装备,如带有风帽的衣服、高领的衣服等。
(4)中医讲究对付风邪的法子比较常用的还有就是“治风先治血”,强调的就是如果身体里出现血虚的状态就比较容易受到风邪的侵扰,所以积极采取事前措施来保证我们身体里血的充足,是很重要的一环,比较好的食品有带红衣的花生、干枣等,同时我们也要采取关于血液的降耗措施,比如减少用眼次数(中医讲究“目得血则能视,久视伤血”)等会从源头上来保证我们身体有足够的血来防范风邪的入侵。
头痛的中医治疗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栀芩牛膝夜交苓,
杜仲益母桑寄生,平肝潜阳熄风灵。
方解: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 肝潜阳;黄苓、山栀—清肝火;牛膝、 杜仲、桑寄生以补肝肾;夜交藤、茯 神—养心安神。
加减:可参加牡牡蛎、龙骨加强重镇 潜阳之功。
如肝肾阴虚,症见头痛朝轻暮重,或 遇劳加剧,脉弦细,舌质红等,上方 可酌加生地、何首乌、女贞子、枸杞 子、早莲草、石斛等滋养肝肾之药。
假设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生姜以降逆 止呕。
假设头痛发生于夏季暑湿内侵,症见身热 汗少,或身热微畏寒,汗出不畅,口渴胸 闷,干呕不食,治宜清暑化湿,用黄连香 薷饮]加霍香、佩兰、荷叶、竹茹、知母等。
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
证候: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眠不 宁,或兼胁痛,面红口苦。 舌脉:苔薄黄,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 病机:肝阳偏亢,
治法:祛风胜湿 。 方药: 羌活胜湿汤加减 。 方歌:羌活胜湿独活芎,甘蔓藁本与防风,
湿气在表头身重,发汗升散有异功。
方解:方中用羌活、独活、川芎、防 风、蔓荆子、藁本等辛温药重在祛风 以胜湿,为治风湿外感头痛之主药。
加减:假设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溏, 可加苍术、厚朴、陈皮、枳壳等以燥湿宽 中。
【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头痛——感受风、寒、湿、 热等外邪,而以风邪为主。
内伤头痛 ——因于肝者:情志 所伤 、火盛伤阴 ;因于肾者: 禀赋缺乏,房劳伤肾 ;因于脾 者:饥饱劳倦、病后产后体虚 、
病机:
风上 邪犯 外巅 袭顶
挟寒 挟热 挟湿
气血凝滞,
络道被阻
不外
风热上炎, 脑络 通 感
侵扰清空 拘急 那 头
六经辨证头痛

一、太阳头痛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
”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
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
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
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
”⑥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疏风通络,化湿止痛。
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加术汤。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见于外感与内伤等多种疾病过程中。
《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在论治外感病的过程中,涉及了头痛的证治,临床采用六经辨证论治与外感、内伤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头痛,更切合实用。
以下试述之,不当之处,请指正。
1《伤寒论》有关头痛证治的回顾1.11.1.11.1.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②足阳明经脉循行于面是产生阳明头痛的基础。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素问·热论》说:“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1.1.3少阳病头痛①少阳头痛其证以热为主。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②少阳经脉循行于头之两侧与少阳头痛的发病密切相关。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额痛……。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是主1.1.4。
1.21.3《伤寒论》下利,22.1南星为主”。
“白术半夏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
2.2少阴头痛“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
3六经头痛涵义辨析六经头痛已为学者与临床医生所接受。
然其涵义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3.1指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头痛如,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
《中华医学大辞典》对六经头痛的解释是:太阳头痛“头痛之属于太阳经者”,太阴头痛“头痛之属于太阴经者”……。
中医内科学头痛文档

气血滞涩, 瘀血阻于脑络, 不通则痛,
瘀血 头痛
二、病因病机小结
1、病因:
头痛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头痛: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 且多兼夹它邪, 如寒、湿、热等。
内伤头痛:情志失调、饮食劳倦及体 虚久病、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头部外伤 或久病入络。
2、病机
头昏胀痛, 或昏蒙重痛, 或刺痛, 痛点固定。 1 外感头痛由于外邪侵袭所致, 故平时当顺应四时变化, 寒温适宜, 起居定时, 参加体育锻炼, 以增强体质, 抵御外邪侵袭。
1.原发性头痛: ①偏头痛 ②紧张性头痛 ③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 ④其他原发性头痛
2继发性头痛
头和(或)颈部外伤所致的头痛 头和(或)颈部血管疾患所致的头痛 非血管性颅内疾患所致的头痛 ④物质或其戒断所致的头痛 ⑤感染所致的头痛 ⑥内环境稳态失衡所致的头痛 ⑦头颅、颈部、眼、耳、鼻、鼻窦旁、牙齿或其他 面部或颈部结构疾患所致的头痛或面痛 ⑧精; 3、若寒邪客于少阴经脉,症见头痛,足寒,气逆,背冷,脉沉细,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温经散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加减。
代表方: 益气聪明汤加减。
二1、、病 头证痛鉴与别眩晕内伤头痛大多起病较缓, 病程较长,
舌脉:舌红苔黄 , 脉弦数。
5、转化: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活血化瘀止痛; 当归活血养血; 白芷、细辛辛散通窍止痛 。
耗伤阴血 肝肾亏虚 精血不承 肾虚头痛
禀赋不足 房劳不节
因于肾 肾精久亏
脑髓空虚 肾虚头痛 阴损及阳 肾阳虚头痛
饮食劳倦 脾失健运, 气血乏源 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
体虚久病
因于脾
饮食不节, 嗜酒太过 过食辛辣肥甘
脾失健运, 痰湿内生, 阻遏清阳, 上蒙清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太阳头痛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
”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
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
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
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
”⑥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疏风通络,化湿止痛。
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加术汤。
二、阳明头痛1.部位:头痛部位以前额、面颊、眉棱骨常见,或痛连齿龈,或颜面疼痛。
《伤寒大白·头痛》:“阳明经额前痛,痛连眼眶,脉洪而长……”2.病因病机:外感多热结或为寒凝;内伤多积热、湿热、胃火、热毒、酒毒。
3.属性:实证为主。
4.证治:①阳明湿热:头痛身重,胸脘痞闷,溲赤闭涩,口中黏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中止痛。
方药:伴脘痞者用半夏泻心汤;大便不爽者用葛根芩连汤加味。
湿热久结者用陈茶芽煎。
②寒滞阳明经脉:头痛以前额、面颊为主,或见眉棱骨痛,遇风寒加重或诱发,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法:疏风散寒,疏通阳明经脉。
方用选奇汤。
《丹溪心法·眉眶痛》选奇方“治眉骨痛不可忍,大有效。
”③阳明蕴热上蒸:头痛头胀,心烦面赤,口干或渴,胃脘不适,舌质红,舌苔黄,脉滑。
治法:清泻胃热,通络止痛。
方用白虎加白芷汤(《卫生宝鉴》卷九)。
或白虎葛根汤(知母、石膏、葛根、白芷。
《伤寒大白》)。
热病后期,热伤气阴,余热未尽,头痛口渴,气短心烦,舌质红,舌苔黄,脉虚数,用竹叶石膏汤。
④胃火上攻:颜面剧痛阵阵发作,其痛难忍,面赤灼热,口干口臭,溲赤便结,或鼻塞涕黄黏浊,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通络止痛。
方药:清胃散,重用升麻,加生石膏、知母、天麻、葛根、僵蚕。
鼻塞涕黄黏浊,加白芷、蒲公英、败酱草等。
⑤阳明热结气壅:头痛面赤,口干口渴,心烦口臭,大便闭结,舌质红,舌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热,降气导浊。
方用承气汤类方或防风通圣丸。
三、少阳头痛1.部位:疼痛以头侧为主,可连及耳、目外眦。
《伤寒大白·头痛》:“少阳经头角痛,痛引耳前后……”2.病因病机:外感以风热为主,风寒亦兼而有之;内伤则多肝胆气郁、化火或湿热壅滞。
3.属性:实证、热证多见。
4.证治:①少阳郁热(郁火):头痛以两太阳穴为主,或连耳目,胀痛并见,或见眩晕,口干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利少阳,清散郁火。
方药: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加钩藤、天麻、僵蚕、桑叶、菊花、连翘。
②少阳气郁:头痛头胀,痛在两颞,时作时止,或游走不定,或痛连枕颈,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治法:和解少阳,疏郁散结。
方用柴胡桂枝汤。
③少阳热结气壅:头痛胀痛,太阳穴尤甚,心烦口苦,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疏解少阳,畅达气机。
方用大柴胡汤。
④特殊头痛——雷头风:头痛剧烈,发于耳上,痛处起核,不可触近,入夜加重,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疏利少阳,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淸震汤加味。
四、太阴头痛1.部位:头痛部位不定,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2.病因病机:内伤为主:常见饮食所伤、劳役无度、久病失血等;或因情志内伤,肝木乘脾,运化失司,湿聚生痰。
3.属性:虚实兼见,以虚为主。
虚证多见气血亏虚或清阳不升;实证则以痰湿、湿热、痰热、痰浊为主。
4.证治:①痰厥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治法:健脾和中,化痰降浊。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兰室秘藏》),或芎辛导痰汤(《奇效良方》)。
痰郁化热,痰热上蒙之头痛,用加味二陈汤(《医方考》)。
二陈汤为治疗痰厥头痛之基础方,如《伤寒大白·头痛》曰:“顽痰头痛,胸满恶心者,二陈汤加南星、海石”。
即二陈汤加胆星、海浮石,名曰星石二陈汤。
又以二陈汤加栀、连、胆星,名二陈栀连胆星汤,治“痰火上冲”之头痛。
②气虚头痛: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益气健脾,升达清阳。
方药:顺气和中汤(《卫生宝鉴》黄芪、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细辛、蔓荆子、川芎)。
③气虚血瘀:枕部疼痛,经久不愈,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痛连项背,固着不移,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升清,活血化瘀。
方药:清阳汤(《脾胃论》)。
④气虚络痹:头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作时止,伴见头目昏沉,精神疲惫,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补虚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加当归、葛根、党参、仙灵脾、炙甘草。
五、少阴头痛1.部位:不定,以全头痛多见。
足之阴经虽不行于头,却皆循于面,而“挟舌本”。
如《灵枢·经脉》说:“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2.病因病机:少阴精血不足,不能生髓充脑,则脑髓空虚;阳气亏虚,既易感受寒邪,复不能温养清窍。
3.属性:以精血不足,阳气亏虚为基本病机变化。
4.证治:①肾阴不足:头痛眩晕,腰膝酸软,耳鸣少寐,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味,天麻、桑叶、黑芝麻。
②肾精亏虚:头痛而空,或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健忘头昏,耳鸣少寐,舌淡红,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填精,生髓荣脑。
方药:加味左归饮(《医学从众录》,在左归饮基础上重用肉苁蓉,少佐川芎、细辛)。
③肾气亏虚: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健忘,阳痿遗精,经闭带下,耳鸣少寐,舌淡红,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益肾气,填精生髓。
方用大补元煎加味。
④肾阳不足:头空痛,手足不温,腰膝酸软,精神疲惫,或见眩晕,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益气生精。
方药:右归丸。
⑤阳虚感寒:头痛经久不愈,时作时止,恶风畏寒,面白肢冷,舌质淡胖,苔薄白润,脉沉细。
治法:温阳补虚,散寒止痛。
方药: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川芎、生姜。
六、厥阴头痛1.部位:巅顶、颜面疼痛多见,或全头痛,或头痛部位不定。
《灵枢·经脉》曰:“肝足厥明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贯膈,布胁助,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厥阴肝经见证有“头痛”。
2.病因病机:情志伤肝,导致气郁、化火、气滞血瘀,阳亢风动;或久病虚寒。
3.属性:虚实兼见。
4.证治:①肝气郁结:头痛头胀,痛无定处,情绪不宁,或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利气止痛。
方药:四逆散合香茗散(《鲁府禁方》香附子、川芎、细茶。
水煎温服)加天麻、天南星、白蒺藜。
②肝郁化火:头胀头痛,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方药:白头翁汤合栀子豉汤加天麻、川芎、僵蚕、白蒺藜、生白芍;伤阴则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加枸杞、菊花。
③气滞血瘀: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性情急躁,失眠健忘,或胸胁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天麻、菊花、旋覆花、姜黄。
④肝阳上亢:头胀痛而眩,面红面赤,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降逆止痛。
方用天麻钩藤饮或滋生青阳汤。
⑤肝经风火:颜面阵痛,面颊有烧灼感,痛连齿目,突发突止,作止无时,烦躁不安,耳鸣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疏风止痛。
方用羚羊角汤(羚羊角粉、蝉蜕、夏枯草、薄荷、生地、菊花、石决明、天麻、白头翁)。
⑥血虚头痛:头痛,或伴头晕目眩,胁痛,或惊惕不安,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方药:加味四物汤合四神散(《丹溪心法·眉眶痛》“治妇人血风,眩晕头痛”,用四神散。
菊花、当归、旋覆花、荆芥穗),加天麻、僵蚕。
血虚受寒用当归四逆汤,寒甚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⑦肝寒上犯:巅顶头痛,干呕,吐涎,甚则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弦。
治法:暖肝散寒,温经止痛。
首选吴茱萸汤。
七、杂类头痛《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手足阴阳经合生见证:“头顶痛,足太阳、手少阴”。
1.全头痛:治从六经合病着眼。
2.游走痛:从肝胆、少阳着眼,从风、气着手。
3.头痛休作有时:求之于少阳、厥阴。
4.证治:①气血失和:头痛头晕,情绪不畅加重,伴见胸胁胀闷、心悸、恶心等症状,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以疏调气血,和畅气机: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白芍、党参、炙甘草、大枣、生姜)加香附、旋覆花、天麻等。
②肝胆湿热:头痛头胀,口苦口干,心烦易怒,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以清利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