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头痛的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学》_第一节头痛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节头痛_中医世家第⼀节头痛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
头痛既是⼀种常见病证,也是⼀个常见症状,可以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本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偏头痛,⼀般⼈群发病率达5%,流⾏病学调查表明,我国患病率为985.2/10万,30岁以下发病者逐年增长,男⼥患病率之⽐约为1:4。
相当数量的病⼈尤其久治不愈者,往往求治于中医。
我国对头痛病认识很早,在殷商甲⾻⽂就有“疾⾸”的记载,《内经》称本病为“脑风”、“⾸风”,《素问·风论》认为其病因乃外在风邪寒⽓犯于头脑⽽致。
《素问·五脏⽣成》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的病机。
汉·《伤寒论》在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篇章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外感头痛病的辨证论治。
隋,《诸病源候论》已认识到“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可致头痛。
宋·《三因极⼀病证⽅论》对内伤头痛已有较充分的认识,认为“有⽓⾎⾷厥⽽疼者,有五脏⽓郁厥⽽疼者”。
⾦元以后,对头痛病的认识⽇臻完善。
《东垣⼗书》指出外感与内伤均可引起头痛,据病因和症状不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虚头痛、·⾎虚头痛、⽓⾎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从⽽为头痛分经⽤药创造了条件。
《丹溪⼼法》认为头痛多因痰与⽕。
《普济⽅》认为:“⽓⾎俱虚,风邪伤于阳经,⼈于脑中,则令⼈头痛。
”明·《古今医统⼤全·头痛⼤法分内外之因》对头痛病进⾏总结说:“头痛⾃内⽽致者,⽓⾎痰饮、五脏⽓郁之病,东垣论⽓虚、⾎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外⽽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垣六经之类是也。
”另外,⽂献有头风之名,实际仍属头痛。
正如《证治准绳·头痛》所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门,然⼀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
偏头痛中医病因病机

偏头痛中医病因病机引言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头痛疾病,其特点是发作性、单侧性和脉动性。
在中医学中,偏头痛被称为“偏正头痛”或“头痛偏向一侧”。
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人体脏腑经络的失调所导致的,其病因病机非常复杂。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详细介绍偏头痛的病因和病机。
一、病因1. 肝郁血瘀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是偏头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在情志不畅或长期抑郁的情况下,肝气郁结,导致经络不畅,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导致头痛。
2. 脾胃失调脾胃失调也是偏头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脾胃主运化,如果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会导致气血不足,最终出现头痛症状。
3. 肾精亏虚肾精亏虚也是偏头痛的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肾精充足可以维护脑神经的正常功能。
如果肾精不足,就容易出现头痛的症状。
4.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偏头痛的重要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阴阳是人体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之间的平衡对于人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如果阴阳失衡,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导致头痛病发。
5. 饮食不当饮食不当也是偏头痛的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健康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非常重要。
过食辛辣刺激、油腻等食物,或者饮食不规律,都会导致头痛的发生。
二、病机1.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偏头痛的常见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肝气郁结导致经络不畅通,气滞血瘀,堵塞了脑部的血液循环,从而引发头痛的发作。
2. 痰浊内蕴痰浊内蕴也是偏头痛的常见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脾胃失调导致湿热痰浊内蕴,湿浊之气上扰头部,阻碍了脑部的气血运行,从而引发头痛的发作。
3. 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是偏头痛的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或长期抑郁使得肝阳上升,犯了头部,导致气血不畅通,从而引发头痛的发作。
4. 肝肾不足肝肾不足也是偏头痛的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肝肾功能不足导致精血亏虚,头部失养,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头痛的发作。
5. 阴阳失衡阴阳失衡是偏头痛的重要病机之一。
头痛病因病机

头痛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分型,治法方药。
•病因病机:风寒—寒伤阳气,清阳受阻,寒凝血涩,经脉不畅,绌急而头痛。
•风热—热为阳邪,风热上犯清空,壅滞不畅而头痛。
•风湿—湿为阴邪,风湿蒙蔽清窍而头痛。
•年老,劳欲过度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上扰清窍而头痛,肾虚不能生髓,髓海空虚,脑失濡养而头痛。
•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扰清窍而头痛。
•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而头痛。
脾失健运,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脑脉失养而头痛。
•久病入络,跌仆脑损气血瘀滞,•外感者,其病机为邪壅经脉,气血不畅,经脉绌急。
•内伤者,病位虽在头,但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其病机概括起来为风、火、痰、瘀、虚五字。
•诊断1.以头痛为主症,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头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2.外感头痛者当兼有外感证候,且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暂,内伤头痛者则兼有内伤证候,且起病缓慢,呈反复发作。
•与真头痛鉴别真头痛呈突发性剧烈头痛,或呈进行性加剧头痛。
常伴喷射性呕吐,或颈项强直,或偏瘫、偏盲、神昏,甚至肢厥、抽搐分型,治法方药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主症:全头痛,痛势较剧烈,痛连项背,常喜裹头;恶风寒,口淡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
川芎,荆芥,细辛,白芷,防风,羌活,薄荷,甘草,清茶。
加减:寒犯厥阴—厥阴头痛—温肝散寒—吴茱萸汤加减;寒犯少阴—少阴头痛—温肾散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2风热头痛主症:头痛而胀,甚则如裂;发热恶风,面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石膏,菊花,川芎,白芷。
加减: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或合黄连上清丸以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3风湿头痛主症: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身热不扬。
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祛风胜湿。
中医内科学头痛文档

气血滞涩, 瘀血阻于脑络, 不通则痛,
瘀血 头痛
二、病因病机小结
1、病因:
头痛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头痛: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 且多兼夹它邪, 如寒、湿、热等。
内伤头痛:情志失调、饮食劳倦及体 虚久病、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头部外伤 或久病入络。
2、病机
头昏胀痛, 或昏蒙重痛, 或刺痛, 痛点固定。 1 外感头痛由于外邪侵袭所致, 故平时当顺应四时变化, 寒温适宜, 起居定时, 参加体育锻炼, 以增强体质, 抵御外邪侵袭。
1.原发性头痛: ①偏头痛 ②紧张性头痛 ③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 ④其他原发性头痛
2继发性头痛
头和(或)颈部外伤所致的头痛 头和(或)颈部血管疾患所致的头痛 非血管性颅内疾患所致的头痛 ④物质或其戒断所致的头痛 ⑤感染所致的头痛 ⑥内环境稳态失衡所致的头痛 ⑦头颅、颈部、眼、耳、鼻、鼻窦旁、牙齿或其他 面部或颈部结构疾患所致的头痛或面痛 ⑧精; 3、若寒邪客于少阴经脉,症见头痛,足寒,气逆,背冷,脉沉细,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温经散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加减。
代表方: 益气聪明汤加减。
二1、、病 头证痛鉴与别眩晕内伤头痛大多起病较缓, 病程较长,
舌脉:舌红苔黄 , 脉弦数。
5、转化: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活血化瘀止痛; 当归活血养血; 白芷、细辛辛散通窍止痛 。
耗伤阴血 肝肾亏虚 精血不承 肾虚头痛
禀赋不足 房劳不节
因于肾 肾精久亏
脑髓空虚 肾虚头痛 阴损及阳 肾阳虚头痛
饮食劳倦 脾失健运, 气血乏源 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
体虚久病
因于脾
饮食不节, 嗜酒太过 过食辛辣肥甘
脾失健运, 痰湿内生, 阻遏清阳, 上蒙清窍
中医内科学脑系知识点最全总结

第六章脑系病证第一节头痛二、病因病机①外感头痛②内伤头痛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可发生在前额、两颞、颠顶、枕项或全头等部位,头痛较甚者,可伴见恶心呕吐、畏光、烦躁等症。
2.一般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呈掣痛、跳痛、灼痛、重痛或痛无休止,且有外感史并伴外感表证,为外感头痛;一般起病缓慢、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呈胀痛、刺痛、空痛、昏痛或隐隐而痛,多无外感史,为内伤头痛。
外伤性头痛多有头部外伤史。
必要时进行精神和心理检查,同时结合头颅CT或MRI检查、脑电图检查以及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等,有助于对头痛原因的鉴别。
(二)鉴别诊断1.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类型,病情危重,常呈突发性剧烈头痛,持续不解且阵发加重,多伴有喷射状呕吐,甚者可见肢厥、抽搐等症。
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相区别。
2.中风以突发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头痛等症,但头痛无半身不遂等见症。
①情志不遂②年老体虚③饮食不节④久病劳倦⑤跌仆坠损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件有恶心、呕吐、汗出、耳鸣、耳聋、心悸,以及面色苍白、眼球震顫等表现。
3.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
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慢性起病逐渐加重。
4. 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或跌仆损伤等病史。
颈椎X线片、经颅多普勒、颅脑CT、MRI扫描血常规及血液系统检查等有助于对本病病因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1.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见四肢厥冷为特征,一般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亦可厥不复甚至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头眩欲仆或晕旋仆倒的表现,虽与厥证相似,但无昏迷、不省人事等症,也无四肢厥冷表现。
2.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脶僻不遂为特征。
眩晕仅以头晕目眩为主症,虽眩晕之甚者亦可见仆倒,与中风昏仆相似,但患者神志清楚或瞬间即清,且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等症。
头痛中医名词解释

头痛中医名词解释头痛是指头部出现疼痛的感觉,是常见的症状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头痛可以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理变化分为多种类型。
下面将对一些相关的中医名词进行解释。
1. 风寒感冒:风寒感冒是指由外邪入侵引起的感冒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风寒是一种外邪,它可以通过风的作用进入人体,导致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风寒感冒是指感冒症状主要由风寒引起。
举例:当一个人在寒冷的天气里长时间暴露在风中,容易受到风寒的影响,出现头痛、鼻塞和咳嗽等症状,这就是风寒感冒。
2.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指气机不畅,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血液堆积在一处,形成血瘀。
在中医理论中,气滞血瘀可以导致头痛,常见于血液循环不畅,气血运行受阻的情况。
举例:长期的情绪紧张、压力过大、长时间坐姿不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引发头痛。
3. 肝火上炎:肝火上炎是指肝气郁结、火旺上炎的情况。
在中医理论中,肝火上炎可以导致头痛、眩晕、目眩等症状。
常见于长期的情绪不稳定、急躁易怒等情况。
举例:一个人长期工作压力大,经常感到焦虑和愤怒,可能会导致肝火上炎,从而出现头痛的症状。
4. 脑虚血证:脑虚血证是指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脑细胞缺氧缺血的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脑虚血证可以导致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常见于体虚、气血不足的情况。
举例:一个人长期体力劳动过度,饮食不规律,容易导致体虚,如果再加上长期的工作压力和精神紧张,可能会导致脑虚血证,出现头痛和记忆力减退的症状。
总之,中医名词解释了头痛的不同类型和病因,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头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但是,具体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由中医医生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和处理。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案例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案例近年来,中医在世界范围内备受瞩目,其独特的疗效和病因病机分析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运用。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说明中医病因病机分析的应用过程和效果。
案例描述:一位50岁的女性患者来到中医诊所,主诉头痛已有数月,伴有失眠和盗汗等症状。
她曾经去西医院做过检查,但无法查明具体原因,西医只能给她开一些头痛药缓解症状。
患者希望中医可以帮她找到病因,并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第一步:望诊和问诊中医医师首先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肤色等,用手按摩患者的头部,感受颅骨、颈椎及肌肉的情况。
经过仔细观察和感受,中医医师发现患者的舌苔厚重,舌体有些暗红,脉象偏细。
患者还表示她在忙碌的工作中经常感到紧张和焦虑。
第二步:辨证分析基于望诊和问诊的观察结果,中医医师可以得出以下病因病机分析:1.病因分析:患者长期紧张和焦虑的工作状态导致气滞血瘀,出现头痛症状。
2.病机分析:气滞血瘀导致头部的气血运行不畅,血液循环受阻,产生头痛的症状。
第三步:治疗方案中医医师根据病因病机分析,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案:1.疏肝理气:通过调整患者的情绪状态,减轻紧张和焦虑,帮助气血畅通。
2.活血化瘀:通过采用针灸、拔罐、推拿等手段,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瘀血堆积。
3.调养阴阳:中医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和作息习惯,帮助恢复阴阳平衡。
第四步:疗效评估和调整经过数次治疗后,患者的头痛症状有了显著的改善。
她告诉中医医师,失眠和盗汗的症状也有所减轻。
中医医师对患者进行再次观察和询问,发现她的舌苔颜色变浅,舌体颜色变得鲜红,脉象变宽。
根据这些反馈,中医医师对治疗方案进行了微调,并建议患者继续坚持治疗。
结论:通过中医病因病机分析的方法,中医医师能够深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样的治疗方法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够调整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
中医的病因病机分析方法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中医知识 头痛

三、证治分类: 证治分类: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证候: 证候:头痛时作 ,痛连项背,恶风畏 痛连项背, 遇风尤剧,口不渴。 寒,遇风尤剧,口不渴。 舌脉:苔薄白,脉浮。 舌脉:苔薄白,脉浮。 证候分析: 证候分析: 病机:风寒外袭,清阳被遏 。 病机:风寒外袭,
治法: 治法:疏散风寒 。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 方歌: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方歌: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类证鉴别】 类证鉴别】
1、头痛与眩晕鉴别: 头痛与眩晕鉴别: 眩晕鉴别 头痛与眩晕病位皆在脑,可单独出现, 头痛与眩晕病位皆在脑,可单独出现, 亦可同时并见。 亦可同时并见。 以头晕眼花为主,兼有头痛者, 以头晕眼花为主,兼有头痛者,以虚 证为主——眩晕 眩晕。 证为主——眩晕。 以头痛甚而兼有眩晕者, 以头痛甚而兼有眩晕者,以实证多 ——头痛 头痛。 见——头痛。
3、治疗: 治疗: 祛邪通络: 伤寒论》有吴茱萸汤; 祛邪通络:《伤寒论》有吴茱萸汤; 丹溪心法·头痛》有可吐者,可下者; 《丹溪心法·头痛》有可吐者,可下者; 东垣十书》有补益气血法、 《东垣十书》有补益气血法、祛风散 寒法、清热利湿法; 寒法、清热利湿法; 内经》 多处论述针灸治疗。 《内经》 多处论述针灸治疗。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病因: 病因:
外感头痛——感受风、 外感头痛——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 感受风 热等外邪, 而以风邪为主。 而以风邪为主。 ——因于肝者 因于肝者: 内伤头痛 ——因于肝者:情志所伤 、火盛 伤阴 ;因于肾者:禀赋不足,房劳伤肾 ; 因于肾者:禀赋不足, 因于脾者:饥饱劳倦、 因于脾者:饥饱劳倦、病后产后体虚 、饮 食不节, 食不节,嗜酒肥甘 。 外伤跌仆,久病入络。 外伤跌仆,久病入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头痛的病因病机
摘要》“头痛久发,多主于痰。
”《证治汇补》[5]“头为天象,六腑清阳之气,五
脏精华之血,皆汇于此。
惟经气上逆,千犯清道,不得运行则壅遏为痛。
”
5.2 淤血
淤血形成为体内血液停积,使脏器失去血液濡润,且淤血易于阻滞气机,影
响血脉运行,血瘀于脑,使脑络不通,不通则痛。
王清任《医林改错》[6]“查患
头痛者,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
参考文献:
[1]佚名撰;闫松李旻校注.《黄帝内经》.第一版.北京.线装书局,2012.
[2]东汉·张仲景撰;闫松李旻校注.《伤寒论》.第一版.北京.线装书局,2012.
[3]元·朱丹溪撰;周琦校注.《丹溪心法》.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4]金·李东垣撰;文魁等整理.《脾胃论》.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
[5]清·李用粹撰;竹剑平等整理.《证治汇补》.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清·王清任撰;李天德张学文整理.《医林改错》.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李淑萍,女,1992年6月,硕士研究生在读,医师,湖南中医药
大学,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省直中医院,研究方向:中医药对偏头痛的防治;
通讯作者:刘新春,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
医院,湖南株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