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经济大危机[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说课稿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是本册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以及危机对世界各国产生的影响。
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了解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经济大危机作为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历史事件,涉及许多经济术语和理论,学生可能对此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经济术语的解释和理论的阐述,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大危机的本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经济大危机的产生原因、过程和影响,认识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产生的严重后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大危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面对经济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济大危机的产生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经济大危机涉及的经济术语和理论的阐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直观地展示经济大危机的过程和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经济大危机的相关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经济大危机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济大危机的产生原因、过程和影响。
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围绕经济大危机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针对经济大危机涉及的经济术语和理论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大危机的本质。
中学教学设计教案:《经济大危机》说课稿

《经济大危机》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经济大危机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经济现象的敏感度和关注度。
3. 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大危机的定义:生产力过剩、消费不足、失业率上升等问题。
2. 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市场失灵、政策失误等。
3.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生产力下降、社会矛盾加剧、国际地位下降等。
4. 经济大危机的应对措施:政府干预、货币政策、产业调整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经济大危机的定义、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2. 教学难点: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分析,以及各种应对措施的作用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大危机的定义、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经济大危机事件,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大危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经济大危机的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经济大危机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市场失灵、政策失误等因素。
3. 分析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从生产力、社会矛盾、国际地位等方面展开。
4. 讲解经济大危机的应对措施:政府干预、货币政策、产业调整等。
5.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经济大危机事件,如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6. 讨论:让学生探讨经济大危机的应对措施,提出自己的观点。
10.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关于经济大危机的书籍和文章,拓宽知识面。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以及对经济大危机相关问题的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经济大危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测试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经济大危机定义、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的掌握情况。
4. 思辨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析经济大危机时所展现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经济大危机》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4课《经济大危机》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叙述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为了应对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
本课在教材的编写中大量使用图片,增强了学习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规律,即从经济大危机的背景、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的感性认知到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理性认知。
二、教学对象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仍然主要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在学习中不能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历史,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也不够深入,罗斯福新政中的一些内容,学生要全面、辨证地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尤其是对股票等金融方面的专业名词很难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些图片、动画、影音资料等呈现方式,将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包括“一战”后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及经济危机在美国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有关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
通过思考和探究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美国为应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实施罗斯福新政的学习,认识到:1.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人教版第 4 课 经济大危机教案

第 4 课经济大危机【教学目标】:一、了解1924年至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掌握经济大危机的特点,认知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目的、特点以及新政实施的历史影响。
二、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懂经济问题、理解经济政策原理的能力,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从积极的角度客观地认识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教材分析】一、本课的主题:美国的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二、本课的重点:经济大危机的特点;罗斯福新政的目的与影响三、本课的难点:对罗斯福新政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早在七八十年前的美国,就曾经出现过经济危机,那个时期的经济危机是怎么回事,美国政府如何应对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进入第四课经济大危机的课程学习。
一、“繁荣”及其崩溃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2.表现: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表面繁荣,但潜藏危机,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预示着经济危机的到来。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时间:1929——1933年2、开始的国家:美国3、开始的标志: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纽约股票市场崩溃。
4、危机的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5、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金融危机企业破产——工业危机农产品价格猛跌——农业危机失业人数激增——就业危机6、经济危机的原因:(1)直接原因:市场供需矛盾,生产相对过剩。
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过度、过度信贷消费(2)根本原因: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7、危机的影响(1)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
失业队伍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
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加深。
第四课经济大危机(教案)

第4课 经济大危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史实:认识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知道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理解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利用历史经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通过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勇气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难点】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质疑探究讨论交流讲解梳理练习巩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大国崛起——美国》视频片段,提问:从表面上看,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表面繁荣,但潜藏危机,请问危机何在?以母女对话材料和由浅入深的方式分析得出危机发生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提升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
二、(二)自主学习,感受课文一、经济大危机1、爆发的原因:2、标志:3、特点:4、影响: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基础知识体系,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答案,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知识的能力二、问题探究1、造成灾难的资料,图片。
问题:经济危机造成的是那些方面的危机?金融危机工业危机农业危机就业危机2、表现危机特点的资料(教材表格)。
问题:经济危机的特点是什么?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3、繁荣与贫困的资料。
问题: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股票狂抛的图片、资料。
主要原因生产相对过剩。
股票抛售狂潮,经济崩溃。
(标志)引入: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纷纷寻找出路,罗斯福是怎么做的?5、能否说说罗斯福的故事或谈谈对他的认识。
出示罗斯福的相关资料,结合课本P22材料6、罗斯福总统临危受命,抓住病根,对症下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后来被人们称为“新政大夫”。
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案]
![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f66bde5fbfc77da269b137.png)
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经济大危机》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包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势力的猖獗”等内容。
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矛盾,经济出现一时的繁荣,繁荣的背后孕育着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破坏性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对世界局势产生巨大影响,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方式处理,美国采用罗斯福新政摆脱危机,而德、意、日三国则走上法西斯道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本课主要讲述“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两个内容,掌握本课内容对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格局有一定的帮助。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课涉及许多经济学的概念,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对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难于理解,所以在分析问题时,要选择一些尽量贴近生活的例子、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的原因和表现,列举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分析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
(2)通过学习《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内容,说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理解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和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3)通过分析图片、表格和文字等多种形式的相关历史资料,逐步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手段,提供更多的历史图片、资料,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和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
(2)组织学生分析经济危机的特点、影响,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大危机》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
本节课通过介绍经济危机的起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使学生了解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为后续学习罗斯福新政等历史事件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经济领域的专业知识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危机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危机的严重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的起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掌握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危机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国家经济命运的责任感;认识政府在应对经济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济危机的起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2.难点: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经济危机事件,引导学生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讲授法:教师对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资料:收集与经济危机相关的历史事件、案例等资料。
4.设备: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1929年美国股市的崩溃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危机的起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济大危机》历史教案设计范文

《经济大危机》历史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 使学生掌握经济大危机期间各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及其实际效果。
3. 引导学生认识经济大危机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特别是对法西斯主义兴起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分析经济危机背后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和原因:1929年股市崩溃、信贷紧缩、生产过剩等。
2. 经济大危机的过程:美国、欧洲和世界的经济状况变化、失业率上升等。
3. 各国政府的应对措施:美国实行“新政”、德国和日本走向法西斯主义等。
4.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变化、国际关系的紧张等。
5. 经济大危机的历史启示:对现代经济发展的警示、对政策制定的影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及其历史启示。
2. 教学难点:经济大危机期间各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及其效果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各国政府在经济大危机期间的应对措施及其效果。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经济大危机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
4. 视听资料法:播放与经济大危机相关的纪录片、视频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
2. 课堂测试:设计有关经济大危机的测试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1929年股市崩溃的纪录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背景和原因:详细讲解1929年股市崩溃的背景和原因,包括信贷紧缩、生产过剩等问题。
3. 分析危机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大危机的过程,包括美国、欧洲和世界的经济状况变化、失业率上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案袁灶初中初三历史备课组主备人张红娟组员陈火兵、唐莺一、教学内容分析《经济大危机》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包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势力的猖獗”等内容。
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矛盾,经济出现一时的繁荣,繁荣的背后孕育着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破坏性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对世界局势产生巨大影响,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方式处理,美国采用罗斯福新政摆脱危机,而德、意、日三国则走上法西斯道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本课主要讲述“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两个内容,掌握本课内容对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格局有一定的帮助。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课涉及许多经济学的概念,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对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难于理解,所以在分析问题时,要选择一些尽量贴近生活的例子、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的原因和表现,列举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分析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
(2)通过学习《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内容,说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理解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和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3)通过分析图片、表格和文字等多种形式的相关历史资料,逐步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手段,提供更多的历史图片、资料,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和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
(2)组织学生分析经济危机的特点、影响,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3)通过三学模式教学,师生共同研学,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特点的分析,认识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一次富有创新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重要改革,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不断进取的意识。
同时通过对罗斯福崇高品德的学习,了解他为什么称为“20世纪美国最受爱戴的总统”,并鼓励学生向伟大人物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重点和难点重点: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中心措施、作用。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世界历史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采用国家对经济干预与指导的方法,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使美国经济得到尽快的恢复,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难点: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初中生难以理解,因此正确理解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的经济学概念是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利用研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问题探究策略: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图片、表格和文字等多种资料,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六、教学资源课本;学案、Powerpoint 课件。
七、教学过程【温故知新】学生完成预学案“温故知新”部分。
【导入新课】师:2009年美国人民心目中总统排位,排名前三名的是林肯、华盛顿、罗斯福。
华盛顿因领导美国独立战争,林肯因领导美国南北战争、解放黑人奴隶而铭记于美国人民心目中。
今天,我们将学习另外一位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罗斯福。
罗斯福为什么成为最受欢迎的美国总统之一?罗斯福对美国有什么贡献?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课经济大危机”。
(幻灯片展示课题)【学习新课】任务一:学生自主完成预学案“预学新课”部分。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讨论答案。
(一)“繁荣”及其崩溃1、20年代的繁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经济快速增长。
(幻灯片展示材料:材料一20年代的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创历史新高,汽车工业、电气工业、钢铁工业和建筑业都出现高涨局面。
美国的汽车数量在十几年里,几乎翻了三番;工厂的电气化程度大增强。
20年代的美国,收音机相当普及。
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电话等开始进入家庭,有声电影也问世了。
(1)据材料,概括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呈现什么状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使用的汽车和卡车有900万辆到1928年骤增到2600万辆;美国工厂动力设备的电气化程度,由1914年的30%,增加到1929年的70%。
)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从1922-1929年,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私人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
一切都显得那么富足和舒适。
但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问题。
自主学习问题1:材料二:到1929年,在美国占14%的富人的收入几乎占了全部国民收入的2/3,而全年收入大约在2000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数的60%,他们的总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不足22%,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
(2)材料二说明了当时美国社会财富的分布状况如何?材料三: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
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师: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危机?2008年世界也出现了一次金融风暴,其实经济危机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经济危机到底怎样产生的?生:经济危机。
首先爆发在美国。
自主学习问题2:阅读课本P20-21小字部分,找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4)综上所述,结合课本P20-21小字部分,说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生回答后师归纳:这种繁荣是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下的产物。
生产无政府状态会导致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生产过剩预示着经济危机的到来。
(结合图示解释)2、经济危机的爆发师:这次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生: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纽约股票市场崩溃。
师:事实上,1929年美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严重困难。
但纽约股市经过不断哄抬,股价一直上扬。
由于经济持续低迷而彻底破灭。
广大投资者开始疯狂抛售股票,股市崩溃了。
(投影《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图,以增强感性认识)师:股市崩溃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
广大投资者的财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迫于生计和信心动摇,人们纷纷赶往银行兑换存款,这又直接导致银行相继倒闭。
银行倒闭后,大量工商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失去了资金支持也相继宣告破产。
工人因此而大量失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更无力去市场购买商品。
美国的经济由此开始进入了恶性循环。
(结合图示解释:经济危机——股市暴跌——银行倒闭——工农业破产——国际贸易减少——奇高的失业率——市场萎缩……)(投影一系列图:《美国人排队领失业救济》、《胡佛村》、《不得已廉价出售汽车》、《流浪的母亲》)3、经济危机的特点自主学习问题3:读下列材料,对应地归纳出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材料一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危机,又使危机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所涉及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
另外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工业、农业、商业和货币金融部门的危机,同时迸发、相互交织。
材料二这次经济危机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材料三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国际贸易下降2/3以上,失业工人有3000万人之多,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达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还要严重。
生回答:第一,持续时间特别长。
师补充:过去危机只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
但这次危机则席卷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世界,既波及到资本主义国家,也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
另外,这次危机也影响到工、农、商、金融等所有一切经济领域,这也是过去任何一次危机所不及的。
第二,范围特别广。
师补充: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是几个月,最长的是一、二年。
危机后经历短期的萧条,便转入复苏,而这次危机前后持续了5个年头(1929—1933年)。
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之长,是以往任何一次危机所没有的。
第三,破坏性特别大。
师补充:课本图表中列举的资本主义工业下降情况和世界贸易缩减的情况,已可看出这次危机的严重性。
4、经济危机的影响任务二:小组讨论完成合作探究题1、请阅读下列材料,归纳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材料一:英国街头求职者大危机时期美国穷人居住的棚屋区(1931)影响:材料二:在广大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时,农场主们将一桶桶的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畔,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
仅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扔到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
影响:反映出:材料三: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发生了失业工人罢工游行、退伍军人的示威游行;法国工人罢工频繁,社会动荡。
德国法西斯分子利用人民对现状的不满,趁机造势,政治影响猛增;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也趁机抬头。
影响:(讨论后选出几个小组代表上黑板展示答案)师生研学归纳出:材料一反映出经济危机造成很高的失业率,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材料二反映出资本家要追求利润大量销毁产品,破坏了生产,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罪恶,资产阶级的虚伪和残忍。
材料三反映出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过渡:世界各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都纷纷寻找出路。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那么,美国采取了什么对策?(学生回答:罗斯福新政)(二)罗斯福新政幻灯片呈现罗斯福和胡佛竞选总统的说辞,师:谁获胜?经济危机的原因就是政府放任经济,暗示着罗斯福将要在经济政策上进行改革,采取以往不同的方式。
1、新政的目的和中心措施自主学习问题4: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什么?新政重点调整的是哪个生产部门?生回答:新政的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重点调整的是工业部门。
教师补充:新政首先整顿的是金融业。
因为这次经济危机最初是由金融危机引发,追根溯源,罗斯福首先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补充:第一次“炉边谈话”:“你们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并不是把它锁在保险库,而是用来通过各种不同的信贷方式进行投资的,……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