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绝句》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绝句》是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春日的草堂周围生机盎然的春色,前两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此时诗人的情绪是悠然的,而随着视线的转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心情有了微妙的变化。
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是三年级的孩子无法感受的,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鉴于此,我把本课重点放在欣赏春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诗人的喜悦。
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在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读懂古诗的基础上,尝试把古诗与散文相结合,让经典润泽学生的生命,拓展古诗学习的空间,拓宽美的视野,培养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
首先,整堂课都努力创设春日的美好氛围,在课件的制作中,我始终以明丽的色彩为背景,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春的怀抱,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
其次,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边读边想象,在想象中体会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的快乐。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小学阶段是进行想象力训练的良好时机。
这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古诗的内容再现出来,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的脑海中,那么如何去展现呢,诵读是最好的方式,教学生朗读时延长某些字的读音,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余地。
在不断地朗读中,孩子们还可以进行创造想象,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飞向智慧的乐园。
最后,从文学的角度,强化春天美这堂课的设计尝试把散文与古诗结合,寻找散文与古诗的结合点。
我拓展了朱自清的《春》和郭沫若的《白鹭》。
这两段文字与《绝句》一样经典。
《春》的片段勾起了学生回忆——大自然多么美好,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在由衷的赞美声中,学生进入到《绝句》的教学。
郭沫若的《白鹭》对化解“上”字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他们感受到了白鹭蕴含的动态美、静态美。
虽然这两段文字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有难度,但是两位大文豪的文笔清新隽永,带给人美的遐想,相信在佳句美文的滋养下,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熏陶,也希望能激起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
《绝句》教学反思

精品资料
《绝句》教学反思
我刚刚上完古诗《绝句》,感觉效果不错。
这首诗同学早已经会背,所以在上的时候,在上课的时候,我首先给同学介绍了绝句这种诗歌体裁,并简洁介绍了杜甫。
然后直接从插图入手,请同学们观看一下图上都有哪些景物,并根据肯定的挨次进行描述。
同学很快找出了雪山白鹭翠柳黄鹂小船,并进行了描述,然后我再让同学说说图上都有哪些较醒目的颜色。
同学说完这些以后,我给大家点出这就是诗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么诗人是怎样描述这个美丽的地方呢,一起来学习。
同学很快就简洁说出了前两句的意思,这时候我就问,黄鹂在叫,白鹭在飞,这说明白什么?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同学说出了有声,我大大的鼓舞了同学,紧接着又问,那么,黄鹂是黄色的,白鹭是白色的,并有青青的翠柳。
蔚蓝的天,这又是什么呢?同学很快说出了有色,理解了诗人描述的有声有色美景。
后两句的描写,同学略感到困难,通过孩子简洁的描述,我给同学对比窗户画框进行了讲解,同学很快理解了含的意思,并且把诗人观看的角度位置都清晰地说了出来,概括时又精确地说出了动态静态描写,我感觉这节课同学上的特别踏实,我自己也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
- 1 -。
三年级下语文《绝句》教案(通用5篇)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下语文《绝句》教案(通用5篇)教案及反思三班级下语文《绝句》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常常需要预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教案应当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三班级下语文《绝句》教案(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三班级下语文《绝句》教案1一、活动目标:1、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2、理解古诗中关于字词的含义,萌发对祖国的奇妙河山的宠爱。
3、领悟古诗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4、情愿欣赏古诗,感知古诗语言的美丽,风趣。
二、活动预备:1、幼儿用书19页。
2、挂图《绝句》。
3、语言磁带。
三、活动重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四、活动难点:理解古诗中关于字词的含义。
五、活动过程:1、出示挂图,激发幼儿学习爱好。
2、启发幼儿叙述画面内容,学习古诗。
(1)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描述画面内容。
(2)在幼儿叙述的基础上,用古诗的第一句话进行概括,学习相关字词。
3、完整地欣赏古诗。
(1)这四副图连起来就变成了一首美丽的诗,题目叫《绝句》,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录音,幼儿欣赏,进一步学习古诗《绝句》。
(3)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4、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古诗。
5、简要介绍古诗的——杜甫。
六、教学反思:学习古诗《绝句》时,我请两位会念的幼儿当小老师,孩子们都学得特殊认真,始终关注两位小老师,没几遍孩子们都会背了。
学会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要当小老师,我满意了小伴侣的愿望。
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神圣与宏大,而在实践中他们又有了切身的体会。
此后,孩子们学诗的爱好日益深厚,更主要的是它使自信回到了孩子的脸上体验到了学习的欢乐,作为老师又何乐不为之呢?三班级下语文《绝句》教案2一、教学目标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把握“行”1个多音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3、理解古诗《绝句》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绝句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它以其简洁、精炼的语言风格和意境深远的表达方式而备受推崇。
然而,在绝句的教学中,我们也需要反思一些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准备工作、教学方法、学习动机、评价方式和教学资源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绝句》教学的反思。
一、准备工作1.1 教师的准备教师在进行《绝句》教学前,首先应该对绝句的特点和形式进行深入了解,熟悉各个时期的绝句代表作品,以便能够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此外,教师还应该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绝句的课件、诗集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绝句的魅力。
1.2 学生的准备学生在学习《绝句》之前,应该对绝句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如绝句的定义、结构和常见的修辞手法等。
此外,学生还应该积极阅读和欣赏一些经典的绝句作品,培养对绝句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1.3 教学环境的准备在进行《绝句》教学时,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室应该肃静、整洁,以便学生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和欣赏绝句。
此外,教室中还可以摆放一些与绝句相关的文化艺术品,如绘画、书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2.1 多媒体教学在《绝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的绝句作品及其特点。
这样可以生动形象地介绍绝句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预讨论和思量。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绝句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3 课外拓展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与绝句相关的活动,如写绝句比赛、诗歌朗诵会等。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绝句的兴趣和参预度,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学习动机3.1 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置身于绝句的创作环境中。
《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绝句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它以简洁、精练的文字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对《绝句》进行反思,以提高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了解绝句的起源和特点1.1 绝句的起源:绝句起源于唐代,是一种四行诗,每行五、七个字,共十六个字。
1.2 绝句的特点:绝句以简炼、精确的语言表达情感,往往通过意象和比喻来传递思想和感受。
1.3 绝句的形式:绝句的形式固定,但内容可以多样化,既可以表达个人的情感,也可以反映社会的现象和问题。
二、培养学生对绝句的兴趣和欣赏能力2.1 创设情境:通过介绍绝句的背景和历史,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加他们对绝句的好奇心。
2.2 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子细阅读绝句,分析其中的意象、比喻和修辞手法,匡助他们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2.3 比较鉴赏: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人的绝句作品,分析其风格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引导学生创作绝句3.1 摹仿练习:让学生摹仿经典绝句的形式和风格,创作自己的绝句作品,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2 主题创作:给学生提供一些主题,如自然、爱情、友谊等,引导他们用绝句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3 互相分享: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绝句作品,鼓励他们相互欣赏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拓展绝句的教学内容4.1 绝句与其他诗体的比较:引导学生比较绝句与其他诗体,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特点。
4.2 绝句与现代诗歌的联系:引导学生分析现代诗歌中的绝句元素,如简洁的语言和意象的运用,匡助他们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
4.3 绝句的演变和传承:介绍绝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让学生了解绝句的演变和传承,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五、评价绝句教学的效果5.1 学生的反馈:采集学生对绝句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于绝句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以及对于教学方法的评价。
《绝句》的教学反思(通用8篇)

《绝句》的教学反思《绝句》的教学反思(通用8篇)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绝句》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绝句》的教学反思篇1《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
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
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
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
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
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通过激趣引题、整体感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四个体会对仗之美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引导学生领会诗意、体味诗境,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尽情地读,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上课伊始,我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导入,我说:“公元七六三年,杜甫得知故人严武回到成都,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
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拨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由于事先未拟题目,写成后也不打算你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诗的美,景的美。
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
二、想象画面,引入诗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
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反复吟诵,升华诗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
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学设计七【附反思】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学设计七【附反思】《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学设计七【附反思】    一、设计意图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
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
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
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
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
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通过激趣引题、整体感知、想象作画、感情朗读、课外延伸等五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引导学生领会诗意、体味诗境,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自由地画,尽情地读,轻松地评,任意地写,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弄清诗句含义,展开想象,作画配诗,感受诗人的心境。
    3、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三、学习重、难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验诗人作诗时欢快的心情。
小学三年级语文《绝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这⾸《绝句》是诗⼈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绝句》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绝句》原⽂ 绝句 [唐]杜甫 迟⽇江⼭丽, 春风花草⾹。
泥融飞燕⼦, 沙暖睡鸳鸯。
译⽂: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队整齐的⽩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万⾥外的东吴远⾏⽽来的船只。
注释: 西岭:西岭雪⼭。
千秋雪:指西岭雪⼭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带。
万⾥船:不远万⾥开来的船只。
【篇⼆】⼩学三年级语⽂《绝句》教案 教学⽬的: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点: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导⼊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春天来了⾃然界的景物会发⽣怎样的变化?听⾳乐,你想到了什么? 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机的,是美好的。
⾃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绝句》。
2、板书课题 这⾸短⼩的绝句极其⽣动地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春天的景⾊。
快让我们来听听诗⼈是怎样歌颂赞美春天的。
⼆、初读课⽂,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试读课⽂。
对照格⾥的⽣字画出⽂中的⽣字,同桌间互相读⼀读,读准字⾳。
出⽰⽣字卡,开⽕车读⽣字。
三、细读课⽂,读懂诗句。
你⼀定想把这⾸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遍。
(⽣⾃由读诗句) 指名学⽣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配上⾳乐再读⼀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这⾸诗的前两句,画出了由春⽇、春风、江⼭、花草构成的阔远⽽明丽的春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绝句》教学反思
古诗《绝句》教学反思篇1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
整首诗虽只有28
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古诗不仅色彩美——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
而
且结构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
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
对仗运用得恰到好处,耐
人寻味。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
如果学生理解上有问题,我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理解。
比如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
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结合《补充》上的练习,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
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
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古诗《绝句》教学反思篇2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
整首诗虽只有28
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
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
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
第
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
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
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古诗《绝句》教学反思篇3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
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后两句“窗含西
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
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
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
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
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
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
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在教学第一句
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但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不需要对古诗了解得多么透彻,理解得多么深刻,只要求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并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就
可以了。
理解诗句的意思我给学生设计了两个梯度:这首诗的前两
句意思浅显,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自己来说,后两句意思学生
比较难以表达,所以以老师的讲解为主。
整首诗四句话的理解,我
都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
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
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他的
家乡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
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
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
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看看,又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
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都沉浸在一
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
这时诗人杜甫往远
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学第四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这时诗人又低头一看,门外的江面上停着一艘艘船。
猜猜哪个
字是“停”的意思?这些船都是从遥远的东吴行驶而来的。
哪个词说
明这些船行驶的路途很遥远?我们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
睛去观察,去体会,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挖掘文本的空白点,然后进行说话或写话训练,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
刚研读文本时,没发现有什么空白点,但随
着研读的深入,发现文本的空白点还是有的,如第一句诗“两个黄
鹂鸣翠柳”里就含有说话训练点,这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不就是在歌颂美好的春天吗?于是在学生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后我设
计了学生想像说话: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飞来飞去,跳来跳去,嘴里不停地鸣叫着,好像在说——。
课后,听课老师向我提了条非常好的建议:在背诵这个环节中,如果让学生跟着情境背诵,把原来的配音去掉,那这个意境就更美了。
是啊,如果把这个课件的利用率再如果一步,效果会更好。
真
是一个人的力量小,集体的力量大无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