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合集下载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 四边形和梯形。
2.长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角、角有什么 特征?
长方形有4个顶点、4个角、4个 角都是直角。
复习导入
3.长方形有几条边、边有什么特征?
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
4.正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角、角有什么 特征?
正方形有4个顶点、4个角、4个 角都是直角。
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 对的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 体,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
探究新知

棱: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 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 图形。
探究新知
高 宽

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 长度,分别叫它的长、宽、高。
探究新知

棱 顶点
正方体有完全一样的6个面,12条 棱都相等。
探究新知

棱 顶点
正方体也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 点。
探究新知
长方体 正方体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典题精讲
1.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青岛版(五年制)
五年级 数学 上册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 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知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及长、 宽、高(或棱长)的含义。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 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 维。
(7+3+4)×4=56(厘米)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三单元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_青岛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三单元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_青岛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三单元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_青岛版«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说课稿【一】说教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九年义务教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和试商方法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

所以它是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编排意图:先复习整数除法,然后通过着重说明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再安排运用乘法验算说明商的正确性和将除法的验算方法推广到小数。

教材还安排了一个〝练一练〝的两组题目进一步巩固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材在练习中安排的四题1是巩固计算方法。

2是让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3和4是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新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境中发展估算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计算的过程,学会用类推的方法解决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问题,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抽象算法,并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正确地掌握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以教材为依托,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 注重情境引入。

问题是学习的先导,情景是问题的外衣,在起始环节,让学生置身于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并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运用数学知识教好的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美,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从生活素材入手,创设最正确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对知识的探索。

2.加强新旧联系从整数除法的计算法那么入手,以旧引新,新旧结合,新旧对比。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教案 我学会了吗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教案 我学会了吗

我学会了吗⏹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我学会了吗?⏹教学提示谈话导入本节课,通过练习让学生回顾小数乘除法的相关内容,根据回顾内容进行计算练习,巩固知识。

通过对本单元的回顾和整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本节课对小数乘除这个单元内容的回顾整理和对本单元知识复习的一次自我的检测。

通过对本课的检测,全面的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情况。

做好本单元的最后的查缺补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会综合的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根据情境图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算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根据情境图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谈话导入师: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乘除法,你一定有了很多的收获。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说一说,看谁说的准。

①小数的乘除法都是怎样计算的?②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③在计算小数乘除法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1.解决“我学会了吗?”小明要去超市买点食品招待客人,你能帮助一下他吗?出示课本第53页利民超市部分食品价格表。

(1)有10元钱,最多可以买多少听可乐?(2)用20元钱买5袋话梅,应找回多少元钱?(3)用0.75千克奶糖和一袋巧克力,一共要花多少钱?(4)有20元钱,买0.6千克水果糖,剩下的钱能买几袋花生?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多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先让学生小组内提问题,组长将有价值的问题放入问题口袋,然后全班交流。

谈论他提出的问题哪儿提的好,考查了哪些知识点?2.利用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学校平均每人的零花钱是2.5元,根据这条信息,你想进一步知道哪些信息?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一个人一个月的零花钱是多少元?(1)一个人一年的零花钱是多少元?(2)全班同学的一年的零花钱是多少元?……看到我们得到的这些数据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青岛版(五年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青岛版(五年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案标题:青岛版(五年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并能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2.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意义。

3. 实际操作,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并能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单位的意义,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新课导入:介绍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包括排水法和测量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排水法和测量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选择一个不规则物体,测量其体积,并记录下来。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在实践操作环节,要确保学生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3. 在课后作业布置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五年级上册 3《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五年级上册 3《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4、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计算物体表面积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4、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具准备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课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

生回答。

师:不错,那谁来说一说它们当中哪些图形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边叙述,边出示课件)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的另外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二、新授(一)教学例1。

师:老师今天用课件向大家展示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现在请仔细观察你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生1:长方体有8个顶点。

生2:长方体有12条棱,按长度可以分成3组,相对的4条棱……生3:我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他们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生4:从一个方向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

师:说的真好,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正方体有哪些特征?生1:正方体有6个面,他们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生2: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师: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生1: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体是不是特殊的长方体呢?学生间进行交流,老师总结并给出答案。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很好的认识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例2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说说看。

生回答。

师:不错,那现在我们来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他们。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备课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百分数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有:整数和分数相乘,分数和分数相乘、分数连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计算得算理。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自学、推理等教学用具:多媒体、练习本等教学时间:11课时注意问题:1、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借助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尊重学生的差异,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窗1 整数乘分数教学目标:1、借助直观图示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并探究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知识)2、引导学生借助分数连加的过程理解“分数乘整数把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并逐步学会先约分后计算及正确的书写格式。

(能力)3、能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计算。

(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讨论、自学、对比等教学思路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明确图中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分数乘整数的数学问题,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通过加法和乘法算式的比较,让学生明白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完全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反思:信息窗2一个数和分数相乘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和直观图示,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知识)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能力)3、经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0课时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及中括号的应用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0课时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及中括号的应用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第10课时 -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及中括号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2.学会运用中括号来表示小数运算中的次序。

3.能够解决小数运算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中括号在小数运算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小数运算中涉及的多步运算的顺序处理。

2.加减乘除的优先级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出示一个小数的综合运算题,要求学生逐步解决,引导学生思考小数运算的顺序,明确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关系,缓慢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内容。

2. 学习讲解(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指整数、自然数、分数和小数间的运算,要求对小数加减乘除时,要注意小数点的对齐问题。

举例:计算 3.6 + 0.8 - 1.4 ÷ 0.2。

解:首先进行除法运算,1.4 ÷ 0.2 = 7,把题目转化为3.6 + 0.8 - 7。

然后进行加减运算,3.6 + 0.8 = 4.4,4.4 - 7 = -2.6,所以答案为 -2.6。

总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

2.接着进行乘、除法运算。

3.最后进行加、减法运算。

(2)中括号的应用当小数运算中涉及括号,需要按照括号的顺序,即先解决紧贴括号的运算问题,再处理括号外的运算。

如果小数运算中有多个中括号,则先处理最内侧括号内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再处理外侧括号内的小数运算,以此类推,直至将所有括号内的小数四则运算全部解决。

3. 讲解练习教师针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及中括号应用进行案例分析,随机出题并讲述解题思路,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4. 巩固练习教师将一些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中括号应用的练习题投影到屏幕上,要求学生课堂内完成,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5.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中括号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备课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教案、学案、教学反思、说课、评课、习题、试题等。

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可以根据小数点处理的方法不同,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

本信息窗为学生提供了三峡闸门的高度以及学生实际身高这样一组信息,意在引领学生结合情境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冲突、引发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尝试中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教学内容。

该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商不变性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以后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的基础,其中被除数小数位数比除数小数位数少,需要添“0”再除的内容又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本单元还教学求商的近似数和循环小数。

它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数是整数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三峡大坝的场景,并以统计的形式介绍了我国部分大坝的高度情况。

通过引导学生提出有关除法问题,引入求商的近似数和循环小数的学习。

这部分内容还包括带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在这之前学生已有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对小数也有了的初步知识,会进行小数的加、减、乘法的计算,本单元又学习了小数除法,因此这部分既是新知也是小数运算知识的结束。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三峡水库淹没范围的示意图,通过数据介绍移民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在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认识中括号。

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利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

3、让学生经历算法的比较、分析过程,体会算法的优化并学会进行选择,进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并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游三峡—小数除法单元备课五年级班主备人李承浩授课人
程教学过程
③十分位上8除以3还余2,和百分位上的4合起来是几个百分之一?除以3得几个百分之一?
我用竖式计算:
④观察商和被除数的小数点,你有什么发现?
1、尝试计算:2.5÷5=
思考:商的个位不够商1,商的个位应该怎么写数?为什么?
2、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按照()的计算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的小数点对齐,如果整数部分不够除,要()。

1、各小组将你们的计算方法和过程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要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

3总结:
经过上面的探讨,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小数除法呢?(出示课件)
⑴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⑵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计算时要注意整数部分除完后商应先点上小数点然后把十分位上的数字落下来继续除。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1、课本26页1-4题
2、张新买了7本《冒险小虎队》,共计46.9元,每本售价多少钱?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我用竖式来计算:
1、尝试计算:49.5÷0.66=
我发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向()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少几位就补上几个
()。

2、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来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来进行计算。

1、各小组将你们的计算方法和过程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要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

1、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0.36÷0.09= ()÷9 1.19÷0.17=()÷17
0.2 ÷0.25 =()÷25 4.2÷2.8=()÷28
2、列竖式计算。

2.08÷0.26=78.6÷0.6=197.6÷0.52=
3、在里填上“>”、“<”或“=”。

0.24 0.24÷0.6 7.2 7.2÷1.2
0÷56 56×0 1÷2.5 1
6.28×0.1 6.28÷0.1 3.45÷1.2 3.45÷1.5
4、同学们去森林公园玩,门票每人2.5元,一共付了87.5元,一共去了多少人?
5、一头牛的体重是0.512吨,一头猪的体重是0.16吨,一头牛的体重是一头猪的多少倍?
板书设计
石横镇中心小学
石横镇中心小学
教学过程
问题二:-----------------------------
-------------------------------------?
问题三:-----------------------------
-------------------------------------?
问题四:-----------------------------
-------------------------------------?
一、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探究。

2、交流汇报。

(通过学生对题目的分析,阐述算式的含义)
(1)分步计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综合计算:
(板书这两种算法,其余只要合理,老师都要给予肯定)
3、对比异同:
(1)对比这两种思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2)对比算式又有什么不同点?
(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题目的分析与对比)
4、列综合算式:
学生思考,尝试列式:(1)介绍中括号的写法和读法,明确作用。

引导学生感受到中括号的使用改变了原来先乘除的运算顺序,符合解题思路。

(2)思考:中括号与小括号的区别.使学生明确各自的作用。

6、检验运算顺序。

7、学生计算验证结果。

学生归纳完整的运算顺序要求:
1、含有同一级运算的应该如何计算。

含有两级的呢?有括号的怎么办?完成39页的自主练习1—5题。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