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一性量表

合集下载

心理自我认同评估量表

心理自我认同评估量表

心理自我认同评估量表
简介
心理自我认同评估量表(Psychological Self-___)用于评估个体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我意识的程度。

这个评估量表通过一系列问题和陈述,帮助个体探索和理解自己在心理层面的认同感。

目的
心理自我认同评估量表的目的是帮助个体了解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认同感情况,以及对自己的认同程度。

通过评估结果,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自我意识,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适和发展。

使用方法
个体在进行心理自我认同评估时,需要回答一系列与自我认同相关的问题和陈述。

每个问题都有不同的选项或陈述,个体需要选择或回答与自己最符合的选项或陈述。

回答问题时,个体应当尽量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评估结果
根据个体的回答,心理自我认同评估量表可以提供一个反映个体心理认同程度的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可以用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在不同方面的认同感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发展潜力。

注意事项
在回答问题时,应尽量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评估结果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或治疗的依据。

如果个体在进行评估过程中出现不适或疑虑,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帮助。

通过心理自我认同评估量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认同感和自我意识的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人发展和心理调适。

希望这个量表能对您有所帮助。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人际适应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人际适应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社会医学】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1年2月第38卷第2期(总第392期)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人际适应与手机依赖的关系陈慧萍,郑显亮1(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人际适应以及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方便取样并使用大学 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中文简版问卷、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问卷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在校大学生332名进行调查。

结果:(1)?從!别11积差相关显示,人际适应总分与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的得分及手机依赖得分存在负相关(1--0.15、-0.13、-0.29、-0.45,弋<0.05),而与同一性获得得分存在正相关(1'=0.30,/><0.01);手机依赖总分与同一性获得 得分呈负相关(r=-0. 11,/M).05),而与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同一性延缓的得分呈正相关(r= 0. 11、0.29、0.21,P S<0.05)。

(2)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检验得出,人际适应在同一性扩散、同一性延缓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是0.25、0• 15,且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41.0%、34. 9%;人际适应在同一性早闭、同一性获得与 手机依赖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结论:人际适应在自我同一性状态和手机依赖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应关注自我 同一性四种状态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人际适应;手机依赖;中介作用[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4663 (2021)02-142 -04Studying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elf-identity,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and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Chen Huiping, et al. //T h e Chinese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elf-identity,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and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Methods332 undergraduates were chosen with convenience sampling and surveyed with EOM-EIS-2, CSAIA and MPATS.R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cores of identity delay,identity premature closure,identity diffusion and mobile phone dependence,but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core of identity acquisition.The total score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core of i-dentity acquisition,but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cores of identity premature closure,identity diffusion and iden­tity delay.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plays a part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dentity diffusion,identity delay and mo­bile phone dependence,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accounts for41.0%and34. 9%of the total effect respectively.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plays a full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dentity early closure,identity acquisition and mobile phone depend­ence.Conclusion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plays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identity and mobile phone de­pendence.The influence of the four states of self-identity on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valued Author’s address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Ganzhou,P.R.China.Key words self-identity;interpersonal adaptation;mobile phone dependence;mediation.手机依赖(mobile addiction)是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手机而 导致行为无法自控,使得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 损的痴迷状态U。

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

论文答辩稿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1当前关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问题的意义艾里克森认为,剧烈的社会变迁使人们更容易发生认同危机,结果导致稳定的丧失,个人价值的改变和不确定情绪的出现。

中国目前的现代化进程,使人们置身于快速的社会文化变迁当中,这种具有全球性、流动性特点的社会文化变迁使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痛苦不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

大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需要在诸多领域进行探索并达成选择,他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让他们体验到更大的同一性的压力,也更容易在确立同一性的过程中遇到困难。

因此当前关注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

问题的提出2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关系问题的提出青少年期是一个非常压力时期。

面临着多种多样的转变与潜在的压力,然而并非所有的青少年都会经历一个“动荡的十年”。

为什么有些青少年对压力更易感呢?换句话说,如何解释青少年在应对压力和个人问题上的个体差异呢?艾里克森(1958,1963,1968)认为同一性的功能之一是为个体提供主观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自我同一性的一致感能够让个体有效地适应生活中的改变。

后继的研究者Michael D.Berzonsky认为同一性这一自我结构是个体解释生活经验的认知框架。

那么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是否有联系?自我同一性是否作为一种综合的心理功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压力感?大多数研究者发现,在18~21岁之间最能体现出同一性状态的个体差异。

特别是20岁左右是建立稳固同一感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是处于这一关键期的一个特殊群体,这是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的关系的重要原因。

问题的提出3自尊与心理压力感自我同一性状态作为自我功能发展水平的体现,影响着个体的自尊。

西方已经有大量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自尊关系的实证研究。

经典的应激(stress)模型中,自尊作为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对应激源和可能的资源予以认知评价,不仅影响着个体对压力的反应,也对情绪情感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

自我同一性量表

自我同一性量表

同学:你好!为更好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动态,特进行此调查,恳请配合我们的调查工作。

1回答无对错和好坏,务必诚实作答;
2在符合自己情况的句子后的相应数字上划∨
3答案仅作科研之用,严格保密,不写姓名;
性别(男\女);专业性质(文\理);年级(大二大三大四);家庭(城市\农村).
非常不符合是1,比较不符合是2,有点不符合是3,有点符合是4,比较符合是5,非常符合是6
A 我正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1 2 3 4 5
B 我没有特别热衷的事情 1 2 3 4 5
C 我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自己的希望与追求 1 2 3 4 5
D 我没有/想干什么的确切想法 1 2 3 4 5
E 我至今没有自主地对有关自己的事做出过重大决断 1 2 3 4 5
F 我曾认真深思过!考虑过自己是怎样的人,该做些什么 1 2 3 4 5
G 对于按父母或周围的人所期待的方式做事,我不曾感到有什
1 2 3 4 5
么疑问
H 我以前曾对自己持有的人生观失去过自信"" 1 2 3 4 5
I 我正在努力探求我所能投身的事情"" 1 2 3 4 5 J 我能适应环境,并可以随机应变 1 2 3 4 5 K 可能的选择并认真地考虑这些问题"" 1 2 3 4 5 L 我不认为自己这一生能做什么有意义的事"" 1 2 3 4 5。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存在焦虑研究调查问卷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存在焦虑研究调查问卷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存在焦虑研究尊敬的同学:你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能参与并支持我们的研究,感谢你愿意为了祖国的心理学发展牺牲几分钟宝贵时间!话不多说,这份问卷如题所示是来探索追寻自我的,是一份回答“我是谁”资料。

鉴于国类相关数据资料稀缺,心理学数据库仍处于基础建设之中,你填写的这份问卷将显得十分重要。

希望您能够按照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做出符合或最接近实际情况的选择,不要遗漏信息,对每一个语句只做一个判断。

你的每一次真诚作答,都有助于我们如实地反映与分析大学生群体的自身心理生活,你的每一次真诚配合,都能让科学之光触及到更加广阔的空间。

不多浪费你的时间了,有人说浪费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下面请你花上点时间探究一下你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家伙~首先请您完成必要的统计信息您的性别男女您的年级20142013201220112010其他学历您的年龄您所在的学校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商学院甘肃省中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法学院其他您所就读的学科理科文科工科农科医科商学法学其他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您的月生活费水平800及以下800——1500 1500——3000 3000及以上第一部分完全不符=1,比较不符=2,不确定=3,比较符合=4,完全符合=51、我通常精力充沛,忙忙碌碌。

[单选题] [必答题]完全不符12345 完全符合2、对那些自以为是、道貌岸然的人,即使正确也故意作对。

[单选题] [必答题]完全不符12345 完全符合3、我过分关注自己的言行。

[单选题] [必答题]完全不符12345 完全符合4、我感到工作是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忍受的事情。

[单选题] [必答题]完全不符12345 完全符合5、我有时会无缘无故地觉得大祸临头。

[单选题] [必答题]完全不符12345 完全符合6、我常常担心自己会脸红。

[单选题] [必答题]完全不符12345 完全符合7、即使我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别人也不会理解、认同我。

“自我同一性”资料文集

“自我同一性”资料文集

“自我同一性”资料文集目录一、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冲突中潜存的青少年问题二、高中生羞怯、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三、大学生成人依恋与自我同一性对其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及团体干预研究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时间管理倾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五、大学生人际压力与抑郁、自我同一性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六、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冲突中潜存的青少年问题在青少年时期,个体面临着许多挑战和转折,其中最核心的便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可能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在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冲突中潜存的青少年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青少年时期的核心任务。

它涉及到个体对自我认知、自我价值和个人目标的探索和确认。

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可能会面临一系列挑战,如对未来的迷茫、对自我价值的质疑以及对个人目标的模糊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人生选择时犹豫不决,影响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同时,青少年也面临着角色混乱的冲突。

随着他们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他们需要扮演更多的角色,如学生、朋友、恋人、子女等。

这些角色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和困扰。

例如,他们可能需要在学业、兴趣和家庭责任之间取得平衡,这需要他们具备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和帮助:提供心理辅导:学校和家庭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应对自我同一性发展中的困惑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培养自我调节能力:青少年需要学会自我调节,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鼓励他们参加有益的活动、培养良好的习惯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促进社会支持:青少年需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和鼓励。

家庭成员应该与他们保持积极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一、引言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家庭、职业等方面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认知。

这一概念是由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的,他认为,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和大学生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为了帮助理解这一概念,本文将介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

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是一种通过5个维度,20个条目,来对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行测量的工具。

这五个维度是:知识同一性、时间同一性、个人探索、社会认可和个人概念。

1.知识同一性:指大学生对自身专业及职业选择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2.时间同一性:指大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时间上的认知和规划。

3.个人探索:指大学生对自身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和探索。

4.社会认可:指大学生对社会规范、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5.个人概念:指大学生对自己个人特质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每个条目都采用李克特量表的五级评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给予1~5分。

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在该条目所测量的方面的认同度越高。

三、使用方法使用该量表时,首先需要将被试的基本情况记录下来,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专业等。

然后,让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条目进行评分。

最后,根据被试的得分,计算出他们在每个维度上的得分,以及总分。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了解被试的自我同一性状态。

四、结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成功地发展出自己的人格的关键因素之一。

它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份,在众多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平衡自我价值和外部期待的关系。

而大学生处于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正在构建自我同一性,此时进行自我同一性的测量与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的使用,可以及时发现大学生在构建自我同一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帮助他们更好地构建自我同一性,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国内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述评

国内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述评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国内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述评董刚【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同一性危机【摘要】大学生处于“同一危机期”,有必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引入中国后,至今未形成明确统一的界定;而国内研究者们将研究重心集中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测量、发展特点及相关因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社会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埃里克森于20世纪30年代把同一性的概念引入了心理学,后来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等学科。

同一性的形成是个终生的过程,但却容易在青年期出现危机。

青年期的自我觉醒和各种本能冲动的高涨助长了青年同一性危机;青春期身体的急剧变化促使青年要急切地认识自己,使青年处于不断的自我探索和极度的自我关注中。

在这种探索和关注中,他人的评价无疑成为一面重要的镜子。

承担了社会义务压力的青年急切地想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面临着主我和客我间的冲突和抉择。

因此,青年期也是“同一危机期”。

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其价值观、人生观日益成形,面对各种变化与多重选择,容易产生迷惘以及对生活角色的不确定,对之前经历的各阶段所建立起来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表示怀疑。

因此,了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况是很重要的。

自我同一性在国内心理学中有3种译法:(1)张春兴教授在《教育心理学》(1998)中译为自我统合;(2)车文博教授在《人本主义心理学》(1998)中译为自我认同;(3)孙名之教授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1983)、《弗洛伊德主义论评》(1992)、《青少年:同一性与危机》(1998)中,黄希庭在《人格心理学》(1998)中,阎巩固在《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2000)中译为自我同一性。

由此可见,自我同一性作为从西方心理学中引入的概念,在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郭金山2004年在《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一文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心理社会现象,指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间维度中,个体主观的自我一致及自身内在的不变性和连续性;第二,从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的角度考察个体的人格发展,认为自我与环境是协调发展的,个体清楚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清楚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第三,指个人同一性及其在民族、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中所表明的集体同一性,在个人心中的一致性的保持和整合;第四,是指个体心目中的理想自我与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的我的同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同一性量表: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是由吉林大学郭金山在其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维度与项目;量表维度项目;IDDIF弥散性我还没有确定我真正想从事的职业,;我对信仰方面的问题不感兴趣,觉得不用去探讨;我并不关心自己要选择什么生活方式,没有哪一种生活;对信仰方面的问题,我考虑的不多,也不为此而烦恼;我没有真正地考虑过政治问题,它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兴;对于我适合什么工作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是由吉林大学郭金山在其博士论文中所引修订
的加拿大 Guelph 大学 Gerald R.Adams 教授编制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量表 (EOM-ELS-2) ,该量表采用 6 点量表计分, 1 代表非常赞同,6 代表非常不赞同。

量表共计 64 道题目,包含 8 个内容领域,其中 4 个意识形态领域为政治观点、宗教信仰、职业和人生观; 4 个人际关系领域为友谊、交往、性别角色和娱乐活动。

因此,该量表有 4 个分量表:成就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ACH) 、延缓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MOR) 、排他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FOR) 和弥散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DIF) 。

每一个分量表又有两个子量表,共同构成了
8 个子量表,即意识形态领域上的成就型 (IDACH) 、延缓型 (IDMOR) 、排他型 (IDFOR) 和弥散型 (IDDIF) 同一性状态量表;人际关系领域上的成就型 (INA CH) 、延缓型 (INMOR) 、排他型 (INFOR) 和弥散型 (INDIF) 同一性状态量表,每一子量表各 8 道题目。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维度与项目
量表维度项目
IDDIF弥散性我还没有确定我真正想从事的职业,我想待机遇而定。

我对信仰方面的问题不感兴趣,觉得不用去探讨。

我并不关心自己要选择什么生活方式,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能吸引我。

对信仰方面的问题,我考虑的不多,也不为此而烦恼。

我没有真正地考虑过政治问题,它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兴趣。

对于我适合什么工作,没做太多考虑,想随遇而安。

我觉得自己没有形成特定的人生观,我只想过得快乐些。

我对政治了解不多,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立场。

IDFOR排他性我本可以考虑许多不同的工作,但自从父母表示了他们的想法之后,我就听从了。

谈到选举等政治方面的问题时,我喜欢随大流。

我对生活方式的看法源于父母的教导,对此,我并不怀疑。

我父母为我确定了我应该从事的职业,现在我正按他们的计划行事。

父母对生活的观点对我非常合适,不需考虑别的观点了。

我与我的家庭有同样的信仰,我没有真正地问过为什么。

父母的信仰也就是我的信仰,对此我并不怀疑。

我的家人有他们自己的政治和道德信念,我接受他们的观点。

IDMOR延缓性我仍在尝试确定我有什么样的能力以及我将适合什么工作。

我正在寻求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但还未找到。

我正在探询信仰对我意味着什么,但仍感不解。

有许多不同的政党和政治观点,我正在考虑追随那一个(种)。

目前,信仰问题正在困扰我,我正在探索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

我发现自己正在不断地探索以确定合适的人生观。

我感到自己还没有明确的政治信念,但我正试图确定自己的政治信念。

虽然我还没有确定从事什么职业,但我正在探索从事各种职业可能性。

IDACH成就型政治变化很快,感到很难把握,但我认为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信念是必要的。

我已反复考虑过自己的信仰,并知道我信仰什么。

经过深思熟虑,对于什么是理想的生活方式,我已形成了自己固定的观念。

经过一段时间探索,现在我已确定了我想从事的职业。

我深入地思考过我的政治信念,意识到我所拥有的政治信念并非都与父母的一致。

对于信仰,我已经历了一段认真的探询,现在可以说我知道我的信仰是什么了。

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和选择,现在我已确定了我的职业发展方向。

经过反复思考,我对什么是合适的生活方式已有明确的想法。

人际INDIF 在被邀请时,我才参加娱乐活动,但我很少主动尝试或参与。

我没有真正考虑过交往方式,我不太关心交往与否。

我没有考虑过婚姻中的男女角色的问题,它似乎与我无关。

我不太考虑交往问题,只想顺其自然。

我没有任何真正的知己,并认为不必刻意寻求。

有时我参加业余活动,但我认为不必寻求一个经常从事的特定活动。

我没有任何亲密的朋友,我只是喜欢若即若离。

关于男女角色的主张很多,对此我没有考虑太多。

续表
量表维度项目
INFORR 对男女角色的看法,我与父母的观念一致。

在交友方面,我父母知道什么更适合我。

我对男女角色的看法源于我的父母和家庭的影响,我想不需进一步的探询了。

我选择我父母会赞同的人做朋友。

我一般从事我父母喜欢的娱乐活动,不太尝试别的活动。

我一般是与父母期望交往的那类人一起活动。

我的业余爱好都源自于我的父母的影响,还没有真正尝试过别的。

我一般与那些我父母认可和赞同的人一起交往。

INMOR 我仍在许多不同类型的人中寻求以发现适合于我的朋友。

划分夫妻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有许多,我正在思考和确认哪一种方式将适合我。

我正在尝试和体验许多业余活动以确定一个我真正想从事的活动。

我正在尝试不同类型的交往关系以确定最合适于我的是什么。

我对丈夫和妻子所扮演的角色有所考虑,并正在试图形成自己明确的想法。

虽然我在交友方面的标准还没有完全确立,但我仍在探寻。

我一直在参与各种娱乐活动,希望一段时间之后能发现一些真正喜爱的活动。

我仍在考虑什么样的朋友更适合我以及友谊对我的意义。

INACH 选择朋友的标准有很多,我确立以价值观念的相同为选择亲密朋友的标准。

根据过去的经验,现在我已确定了我想要的交往关系。

我已选择了一些经常从事的娱乐活动并且满意于那些选择。

我花了很多时间考虑婚姻中男女角色的问题,并确定了适合我的是什么。

通过与不同类型人交往,我已形成了明确的交友观念。

在尝试后,我发现了一些我真正喜欢独自从事或与朋友一起从事的活动。

我对婚姻中男女双方应有的权利与义务有所考虑,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我已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并且确立了自己的交往规则和交往对象。

1-6代表你认为每一陈述符合你的程度,其中1=非常符合,2=比较符合,3=符合,4=不符合,5=比较不符合,6=非常不符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