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防治论文

合集下载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防治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防治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防治【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

方法回顾分析11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 118例中出现皮下积液4例(3.4%),对出现积液者行局部抽液、置管引流等方法治疗,均治愈。

结论应用两根引流管负压吸引是防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有效治疗方法,出现皮下积液,依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都可以治愈。

【关键词】乳腺癌;皮下积液;防治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60-01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根据who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20万女性发生乳腺癌,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前三位[1]。

目前能治愈乳腺癌的主要手段是改良根治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皮下积液[2],本文对我院自2007年5月——2012年5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118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4例出现皮下积液,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18例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79岁,平均49.6岁,左侧乳腺癌72例,右侧乳腺癌46例,临床tnm分期:ⅰ期22例,ⅱ期72例,ⅲ期24例,均行改良根治术,有4例出现皮下积液,其中胸骨旁1例,锁骨下1例,腋窝2例。

1.2 治疗方法目前乳腺癌手术游离皮瓣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有:皮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用手术刀游离皮瓣;直接用高频电力电切游离皮瓣。

本组118例乳腺癌患者,92例选择皮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用手术刀游离皮瓣,26例选择直接用高频电力电切游离皮瓣;手术切口选择以肿块为中心的横梭形或纵梭形切口,两侧切缘距肿块>3cm,皮瓣游离厚度0.4-1.0cm,距切缘5cm后皮瓣渐增厚,皮瓣厚度均匀,上至锁骨下,下至肋弓,内至胸骨旁,外至背阔肌前缘。

腋窝处距腋静脉2-3cm处留直径6mm置硅胶管引流1根,自切口下腋前线引出;锁骨下经胸骨旁距切缘1.5cm留置直径5mm硅胶管引流1根,自切口下腋前线内侧2cm处引出,2根引流管接50ml注射器负压吸引,切口周围均匀放置棉垫,胸带包扎。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防治论文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防治论文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中图分类号】r73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25-01 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根治术后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此症易致皮瓣坏死,延长病人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痛苦,推迟术后其辅助治疗的时间。

本例将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5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没见明确蓝染淋巴结)术后皮下积液情况做一总结,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和方法:电刀游离皮瓣组:女24例男1例,年龄35~76岁,平均53.2岁。

本组病例:切口均离肿瘤边缘大于3cm,全部用电刀进行乳腺皮瓣的,超声刀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腋下、腋中组);间断缝合皮肤,腋窝及胸壁各放置引流管1根,术中负压吸引器吸引使皮肤与胸肌及腋窝紧贴,外接负压吸引球;伤口外面放纱布棉垫加压包扎。

刀片游离皮瓣组:女29例,年龄22~75岁,平均51.4岁。

本组病例:切口均离肿瘤边缘大于3cm,全部在皮下浅筋膜打肾水(500ml生理盐水配1ml肾上腺素),用圆头刀锐性进行皮瓣游离,超声刀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腋下、腋中组);间断缝合皮肤,腋窝及胸壁各放置引流管1根,术中负压吸引器吸引使皮肤与胸肌及腋窝紧贴,外接负压吸引球;伤口外面放纱布棉垫加压包扎。

2 结果电刀游离皮瓣组本组中25例术后1周引流量小于40ml拔除引流管:其中14例拔管后未扪及明显积液,其中有10例拔管后可扪及皮下积液,均为腋窝区,经过穿刺抽液2-5次后加压包扎而治愈,本组中1例经过反复穿刺抽液后仍由较多积液,给予切开,剥离伤口内侧纤维层后加压包扎后治愈。

刀片游离皮瓣组本组中28例术后1周引流量小于40ml拔除引流管:其中16例拔管后为未扪及明显积液,其中有12例拔管后可扪及皮下积液,均为腋窝区,经过穿刺抽液2-5次后加压包扎而治愈,本组中1例术后引流量一直较多,每天100ml-140ml不等。

给予腋窝区打粘连剂后,积液慢慢减少而治愈。

乳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

乳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

乳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摘要目的:探讨乳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比1995年12月~1999年12月(甲组)和2000年1月~2004年12月(乙组)的乳腺癌病人用不同的皮瓣游离法和不同的创面引流法和伤口包扎法所发生皮瓣下积液的区别,探讨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结果:甲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8%(65/12),乙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为8%(160/13)。

二者对比P<0.01,有显著差异。

结论:皮下积液是乳癌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后切口愈合延迟,使化疗、放疗滞后。

原因:术后引流不畅、切口加压包扎不当、术中止血不彻底、患肢过早活动等。

采取适当措施,可以减少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乳腺肿瘤皮下积液手术后并发症防治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1995年12月~1999年12月(甲组)65例中:女63例,男2例:年龄35~75岁。

临床分期:按TNM分期,I期5例,Il期50例,III期10例。

手术方法:7例行改良根治术(Patey术式),58例行标准根治术(Halsted术式)。

手术切口:68例行横切口,65例均行纵切口。

2000年1月~2004年12月(乙组)160例中:女157例,男3例;年龄25~74岁。

临床分期:按TNM分期,Ⅰ期10例,Ⅱ期115例,Ⅲ期35例。

手术方法:95例行改良根治术(Patey术式),65例行标准根治术(Halsted术式)。

手术切口:15例行横切口,145例均行纵切口。

术中处理:术中甲组65例用消毒手术刀片游离皮瓣,然后老式电刀止血;乙组160例用高频电刀分离皮瓣。

皮瓣分离范围内至胸骨中线,上至锁骨下缘,下至肋缘下腹直肌鞘,外达背阔肌前缘。

缝合皮肤前部分病例用丝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层与肌层,使皮肤与胸壁贴合良好。

腋窝和胸骨旁各放置Ⅰ根引流管,甲组用橡皮管引流,乙组用硅胶管引流,低位戳孔引出。

伤口均匀加压包扎,甲组用老式布条腹带包扎,乙组用弹力绷带包并用两条宽胶布呈X型加压固定于外,使腋窝与锁骨下皮肤和胸壁贴合。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与处理体会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与处理体会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与处理体会摘要目的:预防与处理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

方法:术中彻底止血、负压引流、胸带加压包扎,有皮下积液时,及时穿刺抽吸或置管引流。

结果:36例患者中,皮下积液8例,积液相对较少,治疗时间缩短。

结论:皮下积液是可以预防和及早治疗。

关键词乳腺癌根治术皮下积液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45~50岁的女性患者。

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辅以化学药物、放射治疗和内分泌等治疗。

乳腺癌根治术范围上至锁骨,下至腹直肌上段,内侧至胸骨旁或中线,外侧至背阔肌前缘。

创面大,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总结2008年1月~2011年9月乳腺癌手术情况,并对这一并发症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36例,均为女性,年龄35~72岁。

均为2~3期患者,其中2期26例,3期10例。

根治4例,改良根治32例。

纵切口5例,横切口31例。

均为电刀切除,皮下积液发生8例。

治疗方法:手术创面彻底止血,置2根负压引流管,胸外加压包扎。

术后3天换药,若无皮下积液5~7天引流量<10ml时可拔管。

皮下积液发生后,积液小面积小时穿刺抽吸后轻度加压包扎。

以后每天或隔日换药,需多次穿刺抽吸。

多时可置引流管配合加压包扎。

结果3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切口和皮下无感染积液,8例皮下积液的患者中,穿刺抽吸7例,术后平均12天痊愈,置管引流1例,术后平均18天痊愈。

讨论皮下积液的原因:分析造成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原因,考虑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术中使用电刀剥离皮瓣,使皮下脂肪组织灼伤,术后脂肪液化,渗出增多;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因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易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这些都能造成皮下积液。

②淋巴管被切断后未结扎,造成术后大量淋巴液的渗漏。

③皮瓣下积气,以及胸带包扎欠妥,造成皮瓣与胸壁黏合不紧,尤其是几个凹陷区,极易发生皮下积液。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防治分析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防治分析
管 , 续负 压 吸引 , 持 皮瓣 与 胸 壁 间 始终 处 于 负 压 状
将 临床 资料进 行 回顾性 分析 , 报道 如下 :
1 对 象与方 法
态 , 使 皮 瓣 与 胸 壁 结 合 , 少 渗 出 ; 3 慎 用 电 促 减 ()
刀 I : 切割 强度 4 3 电刀 J 0以下 , 量缩 短 电刀 与组 织 尽
3 讨 论
[ 考文 献 ] 参
[ ] 武正炎 . 1 普通外科 手术并发症预 防与处理( . M] 北京 :
人 民军 医出版社 ,12 17 20 .1 . 3
[] 沈俊 , 2 邱园华 , 王林波 . 乳腺癌术后 积液产生 的原因和
预防[] 国际外科 学杂志 ,06 3 () 13 J. 20 ,32 :0 . [ ] 吴祥德 , 3 董守义 . 乳腺疾 病诊治 [ .北京 : 民卫生 M] 人
1 1 临床 资料 .
2 1 患 者 , 为 女性 , 龄 3 1例 均 年 O
接 触时 间 , 缝合 切 口前用 09 .%氯化 钠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00毫 0
7岁, 4 平均年龄 5 . 岁 , O2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
诊 , 中 Ⅲ期 以内乳腺 癌 12例 , 术例 数 12例 。 其 9 手 9 12 方法 . 2 例 行 保 留乳 房 的乳 腺 癌 切 除术 ;4 8 15
患肢。
瓣下 积气 、 液 , 锁 骨下 、 窝 、 骨 旁 、 间隙 以 积 对 腋 胸 肋 纱 布 团将 间隙填 平 , 覆棉 垫 固定 , 胸带加 压包 上 再用
扎。
3. 皮下 积液 的处 理 3
() 1 引流 管 附 近 的积 液 , 可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摘要】目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对减少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是否有效。

方法78例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48例,对照组30例,其中实验组采用综合防治措施,而对照组未采用。

结果实验组皮下积液4例,积液率8.3%;对照组皮下积液13例,积液率43.3%。

结论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对减少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乳腺癌根治术;皮下积液;防治目前,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乳腺癌的发病率在我国仅次于肺癌,已上升至第2位,但由于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的不断进步,其死亡率排在第5位[1],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是指皮瓣与胸壁分离,有积液潴留,是乳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

发生皮下积液后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又延误后期的放、化疗。

如何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倍受关注。

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综合措施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78例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31~77岁,平均47岁。

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行乳腺癌根治术并采用综合防治措施预防术后皮下积液的48例患者为实验组。

以2000年1月至2000年12月在我院行乳腺癌根治术未采用综合防治措施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

两组在年龄、胸壁脂肪厚度、病理、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切口选择、根治术式(标准或改良)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实验组治疗要点:①游离皮瓣时尽量减少电刀的使用;②采用双管负压引流,一根置于腋下,另一根置于锁骨下经胸骨旁向下,自切口下端引出;③术后置管5~7 d后一次或分次拔管,如引流液仍多时,可延长引流管的留置时间;④在缝合切口之前,以7号粗线分别在两侧游离皮瓣底缘行”U”字缝合3~5针。

使皮瓣向切口中央靠拢,既可减少切口张力,又能使皮瓣与胸壁紧贴;⑤在腋窝及锁骨下方填塞蓬松纱布团,胸带加压包扎(不要过紧),使皮瓣均匀的压在胸壁上。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措施。

方法术中彻底止血、充分引流、胸外加压包扎,发现皮下积液后,及时穿刺抽吸或置管引流。

结果本组128例中,皮下积液26例,占20.3%,积液相对较少,治疗时间缩短。

结论皮下积液是可以预防和及早治疗的,应积极主动的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乳腺癌根治术皮下积液防治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在2-3周内治愈。

乳腺癌术后皮下大量积液将导致切口皮缘坏死、裂开、感染,增加病人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常常延误术后放、化疗[1]。

因此,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越来越引起普外科医生的重视。

本文总结了我院从2005年1月~2010年12月乳腺癌手术的治疗情况,并对这一并发症作回顾性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8例,均为女性,年龄28~76岁,平均52岁。

均为2~3期患者,其中2期95例,3期33例。

根治31例,改良根治97例。

纵切口54例,横切口74例。

术中均应用电刀切除,皮下积液发生26例,占20.3%。

1.2治疗方法手术创面彻底止血,腋窝、内乳分别放置引流管1根持续负压吸引,胸外轻度均匀加压。

术后1~2天第1次换药,换药时不要推动皮瓣,若无皮下积液5~7天引流量少于10~15ml时可拔管。

皮下积液发生后,积液较少穿刺抽吸,吸空后轻度加压包扎。

以后每日或隔日换药,需多次穿刺抽吸。

积液量多时可敞开引流或置管引流。

1.3治疗结果12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切口和皮下感染,126例皮下积液的患者中,穿刺抽吸20例,术后平均14天痊愈,敞开引流2例,置管引流4例,术后平均21天痊愈。

2讨论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有发病率上升趋势,手术是治疗乳腺癌最有效的手段。

尽管随着综合治疗的发展,手术趋向于越做越小,但标准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仍作为乳腺癌治疗的最常用术式。

由于手术皮瓣范围大且对皮瓣的厚度、缝合张力等要求严格,术后容易发生皮下积液,它既影响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尽早进行,又需增加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故如何解决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一直是乳腺外科的基本问题。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体会(附45例临床分析)乳腺癌术后有积液会发展成癌吗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体会(附45例临床分析)乳腺癌术后有积液会发展成癌吗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体会(附45例临床分析)乳腺癌术后有积液会发展成癌吗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24�6%[1],皮下积液一旦发生,不仅影响切口愈合,容易继发感染,常需较长时间才能痊愈,进而影响到术后放、化疗的进行,2008年以来采用双管持续负压引流、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医用生物蛋白胶喷洒创面等多种措施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8~2010年收治乳腺癌患者45例,均女性;年龄35~87岁,平均48�7岁;国际分期:Ⅰ期15例,Ⅱ期17例,Ⅲ期13例。

手术方式均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方法:依据病变部位不同选择横行或纵行梭行切口,电刀游离皮瓣,厚度0�3~0�8cm,皮瓣游离厚度尽可能均匀,电刀要求尽可能应用电切,少用电凝,以减轻灼伤所致脂肪液化,在胸大肌浅面将乳房完整切除,清扫淋巴结时尽可能结扎较明显的淋巴管,以免发生明显的腋窝淋巴漏。

切口缝合前创腔冲洗干净,彻底止血,医用生物蛋白胶均匀喷洒于腋窝、胸骨旁、锁骨下窝。

留置乳腺硅胶引流管(内径0�8cm)2根,1根置于腋窝下,另1根经胸骨旁延伸至锁骨下窝,缝合切口。

腋窝和锁骨下分别放纱布团,切口置薄层纱布,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从腋下至肋弓,使皮瓣尽快与胸壁紧贴(尤其在腋窝和锁骨下)。

术后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并经常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原则上术后72小时之内不进行切口换药处置。

引流量在20ml/日以下时拔出引流管,继续弹力绷带加压包扎1周。

判断标准:术后皮下积液标准为[2]:术后第5天引流量仍>30ml或引流管拔除后第2天术区皮下有波动感、穿刺皮下抽出液量>5ml。

每天引流量的计算标准是以当天8:00至次日8:00收集的引流液为准。

结果本组45例患者中,5例出现皮下积液,发生率11�1%(5/45),皮下积液经局部细针抽吸,加压包扎治疗,在7天内积液消失。

皮瓣下积液发生在切口周围1例,腋下区为2例,锁骨下区1例,胸骨旁区1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防治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

方法回顾分析11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 118例中出现皮下积液4例(3.4%),对出现积液者行局部抽液、置管引流等方法治疗,均治愈。

结论应用两根引流管负压吸引是防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有效治疗方法,出现皮下积液,依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都可以治愈。

【关键词】乳腺癌;皮下积液;防治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60-0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根据who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20万女性发生乳腺癌,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前三位[1]。

目前能治愈乳腺癌的主要手段是改良根治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皮下积液[2],本文对我院自2007年5月——2012年5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118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4例出现皮下积液,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8例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79岁,平均49.6岁,左侧乳腺癌72例,右侧乳腺癌46例,临床tnm分期:ⅰ期22例,ⅱ期72例,ⅲ期24例,均行改良根治术,有4例出现皮下积液,其中胸骨旁1例,锁骨下1例,腋窝2例。

1.2 治疗方法目前乳腺癌手术游离皮瓣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有:皮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用手术刀游离皮瓣;
直接用高频电力电切游离皮瓣。

本组118例乳腺癌患者,92例选择皮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用手术刀游离皮瓣,26例选择直接用高频电力电切游离皮瓣;手术切口选择以肿块为中心的横梭形或纵梭形切口,两侧切缘距肿块>3cm,皮瓣游离厚度0.4-1.0cm,距切缘5cm后皮瓣渐增厚,皮瓣厚度均匀,上至锁骨下,下至肋弓,内至胸骨旁,外至背阔肌前缘。

腋窝处距腋静脉2-3cm处留直径6mm 置硅胶管引流1根,自切口下腋前线引出;锁骨下经胸骨旁距切缘1.5cm留置直径5mm硅胶管引流1根,自切口下腋前线内侧2cm处引出,2根引流管接50ml注射器负压吸引,切口周围均匀放置棉垫,胸带包扎。

引流管必须有一定硬度和韧性,管壁条状剪去1/3,引出皮肤前留2cm是完整的,便于外固定。

引流管内固定方法:用强生6-0可吸收缝合线做内固定,环形固定,补缝引流管,防止引流管移位,打结较松,便于拔管,腋下一般固定1针,锁骨下、胸骨旁和切口正中下方各固定1针。

术后第3天伤口换药,锁骨下负压引流管术后12-15天,腋下引流管于术后15-20天拔出,多头胸带包扎2-12天,术后24-35天拆线。

1.3 皮下积液的治疗方式拔出负压引流管后出现皮下积液有4例,其中胸骨旁2例,腋窝2例。

胸骨旁1例积液量每天5-15ml,局部抽液3天后改用戳小孔放置头皮针头软管接20ml注射器负压吸引1周内治愈;胸骨旁另1例积液量每天5-8ml,术后18天出现积液,局部抽液2天,以后观察自行吸收;腋窝2例积液量每天
20-30ml,低位切开后留置负压引流管,15-18天拔出,痊愈。

2 结果
本组118例乳腺癌中出现皮下积液4例(3.4%),均为左侧乳癌术后出现皮下积液者,经局部抽液加压包扎或放置负压引流管引流,均3周内治愈。

3 讨论
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术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10%-20%甚至可高达35%以上[3]。

好发部位常为腋下和胸骨旁。

一旦发生将影响后期放化疗,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同时又增加患者经济和心理负担,因此临床上防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具有重要意义[4]。

结合本组4例乳腺癌出现皮下积液,提出几点建议预防皮下积液的发生:①术前应重视对糖尿病、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基础性疾病的治疗,积极预防并治疗新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②合理设计切口及手术皮瓣,皮瓣游离厚度为4-10mm,近肿瘤处皮瓣可适当剥薄,远端皮瓣应保留适当厚度的皮下脂肪及其血管网;③术中清扫腋窝时遇到较大淋巴管要结扎,止血要彻底,术毕用温生理盐水冲洗创面,保持手术创面干净,无出血、无积血是有效预防乳癌术后皮下积液的最佳方法;④必须双管引流,引流管要有一定硬度和韧性,管壁条状剪去1/3,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必须做内固定,防止移位,避免疼痛刺激;⑤术毕负压吸引时要防止皮下积气,用纱布挤压,保持皮瓣粘附完好;⑥引流管负压吸引要求:腋下引流管接50ml注射器抽吸至30-40ml固定保持负压;锁骨下经胸骨旁留置引流管接50ml注射器抽吸至
20-30ml固定保持负压。

负压不能太大,避免造成引流管处皮瓣损伤。

一般胸带包扎2-9天,负压吸引5-7天,以后改用引流袋。

锁骨下引流管术后留置12-15天,腋下引流管留置15-20天,待引留液呈浅黄色,不超过10ml/日时即可拔管,即使引流量不超过10ml/日,也不建议过早拔管,认为此点非常重要,是降低乳癌术后皮下积液的有效方法。

目前皮下积液的诊断尚无统一的标准。

早期有tejler的标准[5],近几年多采用dalderg皮下积液诊断标准[6]:术后第7天引流量仍﹥30ml或引流管拔出后第2天术后皮下有波动感穿刺皮下抽出液体体量﹥5ml。

本组118例乳腺癌中出现皮下积液4例,积液量﹥5ml,符合皮下积液的诊断,但皮下积液发生率(3.4%)远低于文献资料。

该方法的优点:①引流管管径小,选用硅胶管,对皮肤刺激小;②内固定引流管,防止移位,减轻病人疼痛刺激和精神紧张,麻醉清醒基本不觉得疼痛;③引流管放置2周以上,皮瓣已基本愈合;④术后5-7天应用注射器抽吸调整负压,操作简便,以后改用引流袋,又减轻对引流管处皮肤损伤。

综上所述,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是多因素形成的,只要术前纠正基础疾病,术中操作规范,术后应用两根负压引流管引流就可明显减少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双管负压引流是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即使出现术后皮下积液,处理简单,愈合时间短。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中国乳腺癌防治现况报告[r].2007-10-12.
[2] zeisig r,kolic t,wiesner b,et al.inerezse in fluidity in zhe membrane of mt3 breast cancer cellscorrelates with enhanced cell adhesion in vit ro and inereased lung metastasisin nod/scid mice [j].arch biochem bio,2007,459(1):98-106.
[3] leong bd,chuah ja,kumarvm ,et al.trends of breast treatment in sabah,malaysia:a problem with lack of awareness [j].singaporemed j,2009,50(8):772-776.
[4] 牛正宜.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j].临床医学,2011,16(31):33.
[5] tejler c,asspegren plicationa and hospital star after surgery forbreast cancer:a prospective study of 385 patients[j].br j surg,1985,72(7):542-544.
[6] dalberg k,johansson h,signomklao t,et al.a randomized study of axillary drainage and pectoralfasia preservation after mastectomy forbreast cancer[j].eur j surg oncol,2004,30:603-6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