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课时 解决问题

第4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江缘学校陈思梅
第3课时解决问题
一、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758-263= 400-267= 400-109=
339+182= 654+278= 548+365=
二、一艘客船有乘客800人,到一个港口下去468人,上来559人。
这时船上乘客有多少人?
三、学校图书室有一个三层高的书架,第一层放有663本图书,第二
层放有568本图书,第三层有602本图书。
1.第一层和第三层一共有多少本书?
2.第三层比第二层多多少本书?
参考答案:
一、495 133 291 521 932 913
二、800-468=332(人) 332+559=891(人)
三、1. 663+602=1265(本)
2.602-568=34(本)
3.【素材积累】
4.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
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
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
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 3 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例6。
教学目标1. 能用数数与画图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第几和第几之间有几个数的问题。
2. 通过数一数、画一画,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观察、比较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能用数数与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课时导入(一)铺垫孕伏提问:咱们已经学过数数了,你能按下面的要求数数吗?(课件出示。
)从8数到16。
从12数到19。
从20数到14。
从18数到10。
(学生交流数数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数的复习,为这节课学习第几和第几之间有几个数打下基础。
(二)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6。
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师:从图中大家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小丽前面有9人,她排在第10,小宇排在第15,问题是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内容: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探究点两数之间间隔几师:刚才我们找出了题中的信息和问题。
第10是什么意思呢?第15是什么意思呢?预设1:小丽排在队伍的第10,说明她前面有9人。
预设2:小宇排在队伍的第15,说明小宇前面有14人。
还知道算上小宇一共有15人。
师: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问题。
要知道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首先要明白“之间”是什么意思。
我们交流一下吧!预设:就是看小丽和小宇中间有几人。
师:中间有几人,就是不包括小丽和小宇,看看小丽和小宇中间隔了几人。
理解了题意,现在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解答这道题吧!预设1:我用数数的方法,小丽排在第10,后面是第11,第12,第13,第14,第15是小宇,所以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
解决问题(第三课时)(教案)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解决问题(第三课时)(教案)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本节课是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是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1. 理解问题的背景,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
2. 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问题的背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练习本、计算器等。
我会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小明的妈妈买了一些水果,其中有苹果和香蕉,一共买了10个,其中苹果有5个,问香蕉有几个?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会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学生会回答,可以通过减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会引导学生理解,减法是一种数学运算,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接着,我会进行例题讲解。
我会找一个类似的问题,比如:小华有一些贴纸,他用了3张贴纸后,还剩下5张贴纸,问小华原来有多少张贴纸?我会引导学生跟我一起解答这个问题,通过减法运算,得出小华原来有8张贴纸。
然后,我会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我会给学生发放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小明有12个糖果,他吃掉了4个,还剩下几个糖果?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巩固减法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背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
我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解答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将问题的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思路。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等方面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第3课时,主要涉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具体章节包括:如何读懂问题、分析问题、列式计算和解答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读懂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适当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
难点是培养学生读懂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运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练习题等。
这些教具和学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提出一个关于购物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总价。
2. 例题讲解:选择一个典型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通过讲解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一个例题后,给出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通过这些练习题的解答,巩固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理解。
4. 团队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利用黑板和粉笔进行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将包括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以及一些关键的提示和注意事项。
通过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本节课的作业设计包括一些实际问题的解答题目。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3课时解决问题

(1)这些座位够我校三至六年 主席台两旁的观众席
级的学生坐吗?
有3200个席位。
三年级773人,四年级805人, 五年级841人,六年级783人。
主席台两旁的观众席有3200个席位。
三年级773人,四年级805人, 五年级841人,六年级783人。
(1)这些座位够我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坐吗?
773估成780
200+270+170=640(m) 640<650,够。 答:准备650米长的篱笆够。
二、实验小学准备靠墙用篱笆围出一块空地作为植 物园(如图)。【选自《创优作业100分》】 2.实际围的篱笆有多长?
194+265+162=621(m)
答:实际围的篱笆长621m。
完成对应课时的练习。
(2)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收银员收钱要准确,要精确计算。
166 +225+558=949(元) 166 225
+ 51 5 18 9 4 9 答:收银员应收949元钱。
回顾与反思
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 情况,再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
当要解决的问题的结果要求准确时,就 要精确计算,当结果不需要准确时,可 以估算解决。
哪些信息?
收银员应收 多少钱?
小红的妈妈 大约需要准 备多少钱呢?
分析与解答
(1)小红的妈妈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
170+230+560
=400+560 =960(元)
大约准备多少钱才够,不用 精确计算,估一估就行。
答:小红的妈妈大约需要准备960元钱。
主席台两旁的观众席有3200个席位。 三年级773人,四年级805人, 五年级841人,六年级783人。
二年级上第3课时解决问题

二年级上第3课时解决问题在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第3 课时的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常见的问题:小明有 5 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比小明多 3 个,那么小红有几个苹果?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理解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一些引导。
我们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比如画 5 个圆圈代表小明的 5 个苹果,然后在旁边再多画 3 个圆圈,代表小红比小明多的 3 个苹果。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很直观地看出小红一共有 8 个苹果。
再比如,有这样一道题:教室里有 8 张桌子,又搬进来 5 张,现在教室里一共有多少张桌子?这道题其实就是让孩子们把原来的 8 张桌子和新搬进来的 5 张桌子合起来,用加法计算,8 + 5 = 13(张)。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学会认真读题,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有时候,题目中的一些词语会给我们提示,比如“多”“少”“一共”等等。
比如“多”通常意味着要用加法,“少”可能就要用减法。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
比如说去超市买东西,一个玩具 10 元,另一个玩具 20 元,两个玩具一共多少钱?或者妈妈买了 15 个苹果,吃了 5 个,还剩下多少个?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来进行练习。
比如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着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孩子们分组进行讨论和解答。
另外,在解决问题时,孩子们还需要养成检查答案的好习惯。
看看计算有没有错误,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比如上面提到的妈妈买苹果的例子,如果算出剩下 20 个苹果,而妈妈一开始只买了 15 个,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就需要重新检查计算过程。
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逐步分析。
比如:一本故事书有 30 页,小明第一天看了 10 页,第二天看的页数和第一天一样多,还剩下多少页没看?首先,我们要算出小明前两天一共看的页数,10 + 10 = 20(页),然后用总页数 30 页减去前两天看的 20 页,就能得出剩下 10 页没看。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小学数学第3课时《解决问题例3》教案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小学数学第3课时《解决问题例3》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老师解释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问题并能清晰描述问题。
2.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1.选取适当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2.理解问题,并用简练的语言描述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白板、彩色粉笔、学生教材。
2.学生准备:学生教材、作业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导入本节课的问题是“小红有5个苹果,小明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
2.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1.让学生先分别数一下小红和小明手中的苹果数量。
2.让学生将小红和小明手中的苹果数量相加。
3.让学生用算术式表示这个问题,并计算出结果。
4.总结通过以上步骤,学生会得出结论,小红和小明一共有8个苹果。
5.练习请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相关练习题,并在下节课上进行讲解。
六、课后作业1.完成作业本上的练习题。
2.思考并制定自己的解决问题方法。
七、板书设计•问题:小红有5个苹果,小明有3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解决方法:–小红:5个苹果–小明:3个苹果–相加得出结果:8个苹果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问题,并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抽象理解能力有一定挑战,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多做实际问题练习,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解决问题》课件

归纳:
1.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 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2.“外方内圆”时,正方形与圆之间 部分的面积是0.86r2。
分析与解答
观正察方三形角的形边的长底是和多高少,?有什么 发怎现样,求正正方方形形面的积面如积何?计算?
h a r=1m
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S正方形=圆的直径×半径 =2×1=2(m2)
二、如图是一种外圆内方的无缝钢管,圆的直径是 8mm,正方形的边长是4mm,这种无缝钢管的横截面 面积是多少平方毫米?
S=3.14× (8÷ 2)2-42=34.24(mm2)
答:无缝钢管的横截面面积是34.24平方毫米。
05 圆 解决问题
R·六年级上册
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提出问题,探寻策略
观察这两幅图,它们有什么特点?
外方内圆
外圆内方
中国建筑中经常能见到“外方内圆”和“外圆 内方”的设计。下图中的两个圆半径都是1m,你能 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外方内圆
外圆内方
阅读与理解
r=1m
r=1m
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
实践运用,巩固提升 [教材P68 做一做]
1. 下图是一面我国唐代铜镜的背面。铜镜的直径
是24cm。外面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之间部分的面
积是多少?
3.14
(24
2)2
1 2
24
12
2
=3.14122 144 2
=164.16(cm2)
答:外面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之间 的面积约是164.16cm²。
S圆=πr2=3.14×12=3.14(m2)
S阴影=S圆- S正方形 =3.14-2=1.14(m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梯田文化教辅专家《课堂点睛》《课堂内外》
《期末复习网》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
教材第42
页例3。
使学生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相同的数,用除法计算。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帮助学生通过联系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一、复习
1.口算。
7×6=21÷7=18÷6=42÷6=
4×6= 4×7= 49÷7= 5×5=
6×6= 35÷5=
2.口述算式并解答。
(1)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
(2)6里面有几个2?
二、授新课
教学例2
1.指导学生摆小棒,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同学们的小棒是老师的6倍,那么一共是多少根?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学习“一个数里面有几个相同的数”。
观察板书,从右往左看:(1)18和3比,18里面有几个3?(2)15和5比,15里面有几个5?
学生独立思考后,点名回答。
使他们明白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3.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相同的数的计算方法。
(1)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相同的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
反馈时,请学生说明用除法计算的理由,理解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所以用除法计算。
4.做例3后面的“想一想”。
(1)例3后面的“想一想”供那些对“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尚不是很清楚的同学练习用。
练习时,教师应组织他们按程序操作。
①摆好两行三角形。
②思考两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
(2)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完成下列练习。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