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自然的语言》

合集下载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概括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概括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概括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具体指水中动物和天上飞禽的活动,向人们报告着某个季节的来临。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

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

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了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

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语言浅显确切、简洁生动、层次清楚,条理明晰,因而通俗易懂。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1

2、把标题改作《一门丰产的科学— —物候学》,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大自然的语言”用了拟 人手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3、第7—10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 序?文中的顺序能否打乱?为什
么?
不能。
这里运用了逻辑顺序。作者把决定物候 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 小,依次排列。
六、积累运用 ,写作迁移: 要求:
1、用一句话写出季节特 征或景色特点;
2、语言准确生动。
果园里的苹果熟了, 果实累累.远远望去,一 个个苹果像一个个小红 灯笼,多好看呀!
1
2
3
4
七、 你是生活
的有心人吗?你知 道多少谚语?说来 听听.
古诗中的物候知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烈日炎炎
金黄一片
白 雪 皑 皑
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春夏 秋冬
一年有四季, 四季景不同。
秋枫 冬 梅
春柳 夏荷
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智者, 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 节变化的种种消息。
竺可桢
•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 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重点字词
3.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重点字词
2.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销声匿迹:原指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 美好景象。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读一读,分析其中物候现象。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 晚景》二首 其一)
早春天气,鸭子最 先感知春江水暖, 嬉戏水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 、谷雨 (春雨惊春清谷天)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知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1.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 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 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萌发
ménɡ
簌簌

衰草连天 shuāi
连翘
qiáo
孕育
yùn
次 第: 一个挨一个地。 草长莺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风雪载途:风雪遍地。载,充满。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周而复始:指绕完一圈又从头开始。形容不断循
环的规律。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

[笔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笔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课题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设情境,激发兴趣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

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

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读课文,解释词语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

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1.自由快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

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讨论,并推选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按回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度。

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从而在阅读中能准确地、迅速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课前预习一文体知识事理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露出事物进展、转变规律的文章。

这种说明文,要紧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那个“理”,就要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

相关资料物候,要紧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转变对节候的反映。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苏醒、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移等均与节候有紧密关系。

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

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转变关系的科学。

二(一)走近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那时培育地学英才的摇篮。

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材。

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踊跃提倡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题目解读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原文题目是《一门丰收的科学——物候学》,而“大自然的语言”是用来比喻非常丰硕的物候现象的。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各类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熟悉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先的题目改成“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乐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种文章的特点。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萌.发( )翩.然( ) 孕.育( )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 簌.簌( ) 风雪载.途( ) 周而复始.( ) 草长.莺飞( )谚.语( )候.鸟( ) 2.说明词语:载途: 簌簌: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衰草连天: 草木枯荣:草长莺飞: 年年如是:3.给以下句子的空白处填词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⑴ 于是转入酷热的夏日,这是植物 果实的时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及答案内容预览:《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一、给加粗的字注音销声匿()迹连翘()翩()然农谚()差()异孕()育二、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冬季南北温度xuánshū()。

2.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xiǎnzhù()。

3.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yúyèméi()、西府hǎit áng()、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三、为下列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将义项的序号填入括号内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

()活页月刊()大地出现了一片春耕的活气。

()A.生动活泼;不死板。

B.生存;有生命。

C.活动;灵活。

2.各种花次第开放。

()改革开放()A.(花)展开。

B.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

3.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这本书是他的劳动果实。

()A.革命斗争或劳动生产得到的胜利品或收获。

B.植物体的一部分。

四、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五、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六、阅读,然后回答问题(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含答案)

16.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

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名师讲析【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1.关于作者竺可祯(1890—1974),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2.名词解释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气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气候有密切关系。

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

如: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

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课文分析】1.文章主题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

2.文章结构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lO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对话文本(1)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人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6-大自然的语言

16-大自然的语言

下面几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 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 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 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 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 1962年春初农作物播种时由于没能注意 到物候延迟,结果受到低温损害的事例。 具体真切地从反面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业 生产的重要性,从而使说明的事理具体、 易懂,增强了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 所需要的信息: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 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 是“物候学”。
第三段:【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 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 要迟一个星期。】 第五段: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 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 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 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 天。)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2.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 青和开花日期 3.纬度: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 同 经度:近海与沿海的区别 高下:秋冬之交的逆温层 4.举例说明:深化观点,增加可信度,使读 者更加明白高下的差异如何影响物候比较说明: 突出观点,增加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 5.山高气温低,花不开,很冷。 地面闻到柳树气息,说明气温合宜。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主要指动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 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的反应叫做 物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
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能告诉我们人类什么呢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次第开放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次第开放
布谷鸟也来了
冬 秋
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花次第开 燕子归来 布谷鸟来

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
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 学”。 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 与物候学”? 用了拟人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和 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改后 是专业术语,没有吸引力。
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摹状貌 写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物候。
描述物候现象 作出科学解释
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 阐述研究意义
联系课文中的物 候知识,谈谈你 对这首诗的理解。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
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பைடு நூலகம்》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鱼跳水,有雨来。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 “清明前,开秧田” (根据节气 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根据 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 间。) ……
本文说明了什么是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 农业的意义,影响物候的因素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 生动,合理安排了说明的顺序,条理清楚。
走进大自然 观察大自然 了解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
作业:请大家课后收集几则有关物候的诗文, 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2段举了几个例子?是为了说明 什么道理? 杏花—传语—耕地
三 个
桃花—暗示—种谷子
说明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都是大 自然的语言。
布谷鸟—唱歌
举例子、引用
第3段说明的是什么内容? 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叫物候学。 下定义
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 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 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作比较
夏热
南北温度
差别不大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 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即按照时间先后来 安排说明顺序;空间顺序即按照空间物位关系来 安排说明顺序,如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等;逻辑 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即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 安排说明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 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有什 么好处?
词语解释
原指不公开的说话,不公开露面, 销声匿迹: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销:消失。匿:隐藏。 衰草连天: 遍地是衰草。 风雪载(zài)途: 风雪满路。 周而复始: 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周,绕一圈。 次第: 一个挨一个地。
草长莺飞: 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听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第4、5段说明的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 对生物的影响,比 较简便,容易掌握, 可以广泛应用在农 业生产上。 1962年 北京 1961年 举例子 列数字
1960年
作比较
第6—10段说明的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说 明 决 定 物 候 现 象 来 临 的 因 素

孕育果实
学习目标
2、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 3、理清说明的顺序。
1、了解什么是物候及影响物候的因素。
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1974),浙江 上虞人,是我国现代卓越的 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 物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 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我 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份成就 都是和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 的。
现代三月的长城 古代三月的长城
第11-12段说明的是什么内容?
研 究 物 候 学 的 意 义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 木种子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由主到次
理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技巧。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课文朗读视频欣赏
1、说明的对象 2、说明方法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 画图表 下定义 作诠释 打比方 常见的有: 摹状貌 引用 3、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纬度 差异 经度 差异 高下 差异 古今 差异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 要迟一个星期。 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 烟台要到立夏。 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举例子 列数字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 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