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创新教案_1

5《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创新教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学情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该单元以“自然”为主题展开。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文章,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适当引导学生从中学到一些读、写说明文的方法,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教学目标1.熟读、识记本课重点字词。
2.了解物候、物候学的含义,明白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性。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物候、物候学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说明顺序,分析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背景介绍新课导入】·作者简介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作品背景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
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定义:事理说明文就是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
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说明文”文体知识回顾1.说明文:说明文从总体上讲,说明文分为两大类型:说明事物特点的事物说明文和阐明事理说明文。
2.说明文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说明对象(2)说明对象的特征(3)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立春过后,大地逐渐苏醒,草木萌发,各种花朵陆续开放。
燕子和布谷鸟也随之归来,夏季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逐渐变黄,在秋风中飘落。
北雁南飞,昆虫也销声匿迹,大自然开始迎接寒冬。
这种循环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年年如此,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到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据此安排农事活动。
例如,当杏花开放时,就意味着要赶快耕地;桃花开放时,则意味着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时,劳动人民知道它在唱:“XXX,割麦插禾。
”因此,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这些自然现象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许多古代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近代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成为一门科学,即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以了解气候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即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更为复杂、灵敏。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于农事活动中,物候观测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因此在农业中十分重要。
例如,根据北京地区1962年的物候观测记录,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了约10天,比1960年迟了5-6天。
这些观测数据表明,北京地区的农业季节在1962年来得较晚。
然而,当年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取决于许多因素,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放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注意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而不同。
我国大陆气候明显,冬季南北温度差异较大,夏季则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和晚春也不相同。
例如,在早春的三四月间,南京的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的五月初,南京的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立春过后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 ,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 ,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 ,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 ,果实成熟 ,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 ,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 ,活泼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 ,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 ,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 ,就好似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 ,又好似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 ,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 ,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 ,已经开展为一门科学 ,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 ,动物的养育往来 ,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 ,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 ,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 ,比拟简便 ,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 ,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 ,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 ,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 ,这种损失就可能防止。
大自然的语言

总之,在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应用好的教学媒体,确实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而且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辅助手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研究学生,教材,课标,将课堂的教学质量再次提升,不断进步。
2.布置作业: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知识。
。
分组讨论思考,交流思想。
通过总结提升知识,研究性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姓名
曹俊
评价日期
评价项目
学生自评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优
良
中
差
优
良
中
差
优
良
中
差
课堂表现
良
良
良
回答问题
良
良
中
作业态度
优
良
良
知识掌握
良
良
良
综合评价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人教版《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描述物候现象 作出科学解释
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 阐述研究意义
联系课文中的物 候知识,谈谈你 对这首诗的理解。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
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鱼跳水,有雨来。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 “清明前,开秧田” (根据节气 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根据 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 间。) ……
春
夏
冬
秋
第2段举了几个例子?是为了说明 什么道理? 杏花—传语—耕地
三Hale Waihona Puke 个桃花—暗示—种谷子说明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都是大 自然的语言。
布谷鸟—唱歌
举例子、引用
第3段说明的是什么内容? 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叫物候学。 作诠释
需要掌握的词语
次第:一个接一个的。 翩然(piān) :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 yù n):怀胎生育,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 sù ):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 nì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 无踪了。匿:隐藏。 衰草连天:形容秋天枯草连续不断、连成一片的 景象。 风雪载途(zà i):形容一路风雪弥漫。载:充满。
农谚
yàn
草长莺飞
zhǎng yīng
听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