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7课时)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程 平移现象。
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 1、操作活动 1——回顾旋转。 课件出示教科书 P115 第 2 题基本图形。 师:这个图形看着好像很简单,谁看懂了?它是怎么
操作的呢? 师:猜一猜,剪出的会是什么?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不同的活动进行操作。
看看刚才的猜测是否准确。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观察图形特点,组
作 业 布 置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题目
第 3 课时 图形的运动、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案例
授课教师
1、通过复习,回顾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正确区分平移与对称现
教 象。 学 2、在操作中,体会轴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美,培养观察能力、想 目 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标 3、经历数据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
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 重点:结合生活情境准确判断图形的运动。
学 重
难点: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数据分析观念。
难
点
教法设计
情境教学法和讲练法
学法指导动手操作,Fra bibliotek索讨论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案例
一、激趣导入
1.操作活动 1——回顾轴对称图形和平移。
课件出示教科书 P115 第 2 题基本图形。
题目
总复习 单元分析 第 1 课时 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案例
授课教师
1、让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教 2、通过复习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明白除法的意义,能合理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总总结复习教案

第十单元总复习一、学情剖析:本班学生 47人,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计算能力有了显然的提升,但仍是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及基础都比较弱,年纪较小或智力发育较同龄孩子晚,造成学习困难,特别是解决问题部分,读不懂题意或不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针对这些状况,我在复习阶段也作了相应的复习调整,努力做好提优补差工作,争取达到一个满意的成效。
二、复习总目标:经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更为稳固,计算能力显然提升,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课目的。
三、复习内容:1. 表内除法(一)(二)。
2. 数据采集整理。
3. 万之内的数的认识。
4. 克和千克。
5. 图形的运动。
6. 混淆运算。
7. 有余数的除法。
8. 数学广角- 推理。
四、复习目标:1. 经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之内的数位次序,会读、写万之内的数;知道万之内数的构成,会比较万之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绘万之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之内的近似数。
2. 会口算百之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联合实质进行估量。
3. 经过复习,加深对除法的含义的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娴熟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 进一步理解数学识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体验数学与平时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 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大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 理解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 1 千克=1000克。
7. 体验数据的采集、整理、描绘和剖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采集和整理数据 ; 能依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1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习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习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
(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
小明共玩了几次?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习中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与复习,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小组长3:……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总复习(7)-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总复习(7)-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为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的第10课总复习(7),旨在对二年级下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系统回顾与总结。
复习内容将涵盖:整数的认识、加减法运算、几何图形的基本认识、时间的初步认识以及简单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对二年级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二年级下册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整数加减法、简单几何图形的识别、时间的读法以及数据的简单记录与整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特别是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及时间与数据的初步处理,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来加强理解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PPT、练习题、教学视频等。
-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系统地回顾二年级下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整数加减法、几何图形、时间认识、数据收集与处理等。
3. 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4. 课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5.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总结复习要点,强调易错点。
6.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游戏,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本节课的复习重点进行设计,清晰展示每个知识点的关键内容和注意事项,以便学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笔记和学习。
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基础练习和提高练习两部分,基础练习旨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练习则旨在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第7课时的教案

《统计》复习设计主备人:周丽惠(巽寮中心学校)审核人:惠东县实验小学李慧坚教育局教室杨金凤复备人:一、复习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第七课时“统计”的有关内容。
即课本第124页“统计与可能性”的第1、2题。
二、复习目标:1、让学生简单经历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的过程。
2、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读统计表,会在方格纸上绘制条形统计图(1个格表示1个单位)。
3、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验统计的必要性。
4、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统计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作出一些简单的预测。
三、复习重、难点:根据统计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作出一些简单的预测。
四、复习准备: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若干张方格纸五、复习过程:(一)教师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课题:统计复习课。
师提问:在“统计”这个单元里,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指名回答)(二)复习课本题目1、出示课本第124页第1题条形统计图。
(1)指导学生先观察统计图表,并思考,这个统计图表告诉你些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与同伴说一说。
(2)全班交流后,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收集以下信息:本图是“小明家部分月份的用水情况统计图表”。
横轴表示月份,竖轴表示用水量。
(3)汇报统计结果。
①哪个月用水量最多?哪个月用水量最少?你能试着说一说理由吗?②预测小明家今年7月份大约用了多少吨水。
2、出示课本第124页第2题统计表图。
(1)指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并思考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2)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让学生独立按要求在方格里涂色,绘制条形统计图(3)小组交流:班上要组织小小运动会,说一说你打算怎样组织?(4)全班交流。
(三)基础练习小明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一个买报亭15分钟内四种报纸的销售份数:(“正”字即每一画为1份,一个“正”字是5份)足球报:杂文报:扬子晚报:广播电视报:根据以上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根据上面的统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四)全课总结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六、复习板书设计:统计收集数据→填统计表→制条形统计图。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优秀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十单元《总复习》优秀教案第1课时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导航【教学内容】教材第114页第1题(1),第116页第1题。
【教材分析】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除法意义和计算已经比较熟悉了,教材中安排了两道题分别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进行总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清楚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同时使学生能比较熟悉地进行除法计算。
【学情分析】在学生掌握了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怎么计算一道除法题,从而对表内除法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
【教学目标】1.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进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
2.使学生更加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卡。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复习旧知―→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总结复习的知识和方法。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本部分重点知识。
师:你在本学期学会了哪些有关除法的知识?(给学生独立思考,养成翻课本的习惯)2.观察联想,出示口算题卡,并让学生口算。
16÷8=27÷9=18÷6=师:你是怎样得到结果的?(学生充分发言,师小结)今天我们来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复习旧知】1.课堂练习教材114页第1题(1)。
(1)选择除法算式,并计算。
(2)教师评讲内容。
①除法算式的读法,(指名读算式)和用什么方法求商。
②让学生说说每一道除法算示表示的意义。
③除法的两种意义。
如:48÷6是指把4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也表示48里面包含几个6。
(3)发给学生空白纸,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整理学过的表内除法算式。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最新5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最新5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5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回顾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正确区分平移与对称现象。
2.在操作中,体会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美,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数据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目标解析:本课是总复习的第三课时,在学生对图形的运动和数据收集整理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因此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在于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更侧重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1.体会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辨认。
2.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
教学难点: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图形的运动(一)回顾整理,梳理知识。
1.关于图形的运动,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分别是怎样运动的?2.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并指出它的对称轴。
3.利用手中的图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体会区别。
(二)动手操作,沟通联系。
1.猜一猜、想一想(1)出示:猜一猜:按照画的痕迹去剪,打开后是什么呢?(2)出示: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怎样剪出来?先怎样折,再怎样剪?(3)你会做风车吗?(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制作步骤)2.剪一剪、做一做小组四人合作,组长自己设计一个图形剪一剪,其余三人分工各选其中一种剪一剪、做一做,做完组内交流。
3.说一说,描一描(1)在你剪的图案中,有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有,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并用彩笔描出它的对称轴。
(2)全班汇报,复习对称。
(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不同作品)。
4.找一找,比一比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旋转现象吗?(小花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成图形的平移;笑脸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又可以看成图形的旋转;风车则是物体的旋转现象等。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5的乘法口诀。
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3)体会口诀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口诀解决数学问题,熟练掌握口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提高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学关键:通过小组合作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教学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有关特点及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基础和接受能力;充分发挥学具和教具的作用;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本节课特采用了讲解法、谈话法、实验法、激趣法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体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课堂教学“八字”要求;达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
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教学学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能力,本节课准备指导学生学会在小组合作中,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落实素质教育;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与学生共同完成几个绕口令一张桌子,四条腿;两张桌子,八条腿;……师:其实这是应用了?生:4的口诀。
一双筷子,有两根;两双筷子,有四根;……师:这是应用了?生:2的口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计划第一课时表内除法教学内容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清楚在什么样的问题要用除法解决。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除法计算的便捷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复习表内除法。
难点: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步骤w W w .x K b 1.c o M二一班的16名同学在公园里尽情玩耍。
同学们来到儿童乐园打算租儿童小车,小车有2人的和四人的,如果都租2人的需要租几辆车?租4人的需要租几辆车?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一下吗?应该怎么租呢?1.16名同学都乘坐2人车,需要多少辆?(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2.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2 = 8 (辆)3.16名同学都乘坐4人车,需要多少辆?(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4.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4 = 4 (辆)5.请看算式:16÷2 = 8 16÷4 = 4(1)分别说一说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2)结合以上式子说一说什么是除法?(3)试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专项训练1.把口诀补充完整:三七()八()二十四()八十一九七()四()十六()三十六七六()()五三十2.计算下面各题32 ÷8 = 81 ÷9 = 15 ÷ 5 = 24 ÷ 6 = 42 ÷7 = 40 ÷8 = 24 ÷3 = 14 ÷2 =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42÷6=()÷8 4 ×6=()×32×()=3×()7 ×()> 8×2( ) ×8 < 6×5 24÷( ) > 24÷( )4.解决问题(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平均分成几组?如果每6人一组呢?(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3)同学们要去南湖划船。
大号船每条限坐6人,小号船每条限坐3人,坐大号船需要4条,如果坐小号船需要几条呢?第二课时混合运算教学内容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回顾中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算式中有两步计算时,就需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运算。
情感态度预交直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混合运算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
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教学步骤一、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6÷8=72-5×8=30÷6+29=7×(36-30)=48-18+32=(14+21)÷7=问题:读题目要求,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问题:1. 你能把这6个算式分分类吗?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类。
2. 每一类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1)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只含有加减(或乘除),要从左至右按顺序计算。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对比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比较上下两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18+27÷9 4×8-3(18+27 )÷9 4×(8-3)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三课时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内容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和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操作、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同学通过类推,培养同学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步骤1.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2. 20以内能被3整除的数有:3、6、()、()、()、()3.当除数是8,余数最大是(),最小是()。
4.口算4×()= 16 ()×5 = 15 3×()= 12 ()×4 = 20 2×()= 10 ()×9 = 81 5×()= 45 ()×4 = 32 6×()= 36 ()×5 = 30 5×()= 25 ()×4 = 36 35÷5 = 82÷9= 51÷7 = 84÷9 =46÷6 = 36÷4 = 31÷5= 13÷2 =7÷7 = 41÷6 = 56÷7 = 29÷3= 9 ÷5 = 29÷3 = 24÷5 = 48÷6 = 43÷5= 54÷6 = 49÷5 = 79÷8 = 35÷7 = 72÷8= 7÷8 = 21÷4 = 23÷6 =5.用竖式计算。
88÷9= 30÷7= 24÷3= 52÷9=46÷6=第四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内容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组成、比较、估计等有关知识,使认识条理化、系统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初步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形成整理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主动参与复习,对知识有个系统的掌握。
难点: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组成、比较、估计等有关知识。
教学步骤1.读数复习:你认为读数要注意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追问:“10000”怎么读?为什么读作“一万”?“6006”怎么读?四位数中间的两个0怎么读?【在汇报的过程中,巩固了读数的方法。
小结注意点,复习了读数的方法。
在追问中,结合实例复习读数。
】2.写数复习:老师想把9920记录在黑板上,谁能告诉我该怎么写?边倾听边板书:千百十个位位位位9 9 2 0你们的脑海里是不是都有一张数位顺序表?一起来复习一下: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完整数位顺序表。
3.其它复习:除了读数、写数,你还能介绍9920这个数的哪些知识呢?学生思考片刻后,指名汇报,以下知识点随着学生回答顺势教学:①组成。
生答:它是由9个千、9个百、2个十组成的。
追问:这两个9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师结:哦!数字所在的位置不一样,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②计数单位。
生答:万位上的记数单位是万,千位上的是千…。
师结:是的,不同数位上的记数单位是各不相同的!③口算。
生答:9000+900+20=9920师结:根据数的组成可以口算整千、整百、整十数。
④近似数。
生答:9920≈9900或10000。
师结: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看作接近的整千、整百或整万数。
⑤数数。
生答:9920的相邻数是9919和9921。
追问:谁听得出他是怎么数的?(1个1个数)你还会几个几个数?(2个、5个、10个、100个、1000个…)听清要求数数练习:(开火车数)10个10个地从9920数到10000;1千1千地从10000倒着数到1000。
⑥大小比较。
生答:9919﹤9920﹤9921。
追问:你能找到更大四位数吗?复习9999,1000,10000特殊数。
那么六个数呢,你能按一定顺序给它们排排队吗?拿出卡片比大小。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学生汇报,屏幕出示:589﹤5199﹤6006﹤6080﹤9920﹤10000。
10000﹥9920﹥6080﹥6006 ﹥5199﹥589。
追问一生:你排得最快,有什么窍门吗?引导全班学生小结复习大小比较的方法。
第五课时克和千克教学内容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确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难点: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枚两分硬币重1()一袋瓜子重200()一支牙膏重150()一头牛重300()一瓶金龙鱼油重1000()一只鸽子重250()一个西瓜重4()一只蚱蜢重6()2. 在括号里填上“>”、“<”、“=”:4千克()4000克48克()2千克5200克()6千克—200克50千克()50克900克()1千克 600克()6克+200克1000克铁()1千克棉花3. 填一填1千克=()克500克+500克=()千克2千克=1500克+()克4千克50克=()克2500克=()千克()克500克+2900克=( )克=()千克()克4. 解决问题(1)一只小狗9千克,一只山羊和两只小狗一样重,一只山羊多重?(2)妈妈买了1千克冰糖,煮咖啡用了200克,做绿豆汤用了500克,还剩多少克?(两种方法解答)(3)爷爷收到了一封信,看了之后却笑得直不起腰来,我们也来看一看,读一读这封信:亲爱的爷爷:您好!今天是我十岁生日,我身体特别棒,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能吃掉30千克的鸡蛋,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300千克的蛋糕,妈妈领我看了世界上最小的蜂鸟,大约只有 2 克重,我还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约有100克重。
1、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有()和()做单位。
2、1千克=()克。
3、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时,常用()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时常用()单位。
4、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第六课时数据收集与整理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数据收集与整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