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是拜金主义者吗
司马迁因无钱免罪被处宫刑,貌美妻子是如何对待他的?让人意外

司马迁因无钱免罪被处宫刑,貌美妻子是如何对待他的?让人意外晚年的司马迁经历非常坎坷,后来更是因为没有钱免罪被汉武帝处为宫刑,受到了非常大的屈辱。
司马迁遭遇了这些不幸之后,自己朝夕相处的妻子又是怎么做的?他的妻子是李广的外孙女。
外表非常的端庄,琴棋书画也全部都非常精通,在很多乡亲们眼中的小才女。
后来在这个女孩15岁那年,就和自己的家人一起来,到了长安地带开放自己的外祖父李广,然而就是这一次的长安之行,也彻底了改变了这个女孩的命运。
当时的司马迁在曹安已经有了很大的名气,这个女孩也瞬间就被司马迁的文采给吸引住了,后来在自己表哥的介绍之下,终于与这个人相识两个人彼此相见之后就暗自倾心,最后终于结成了夫妻。
这个女孩在嫁给了司马迁之后,陪着自己的丈夫就开始走访各种的名山和历史名胜,也收集了非常多的史科。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没有让李广帅领着军队去征讨匈奴,并且还下达命令李陵去护送粮草。
明明是一位出色的将军,现在只能替军队去护送粮草,实在是有一些大材小用,于是这个人就恳请汉武帝给自己5000兵力,让自己前去打仗。
汉武帝被他的勇气所感动,于是就同意了这一个请求。
却总是非常的波折,在自己率领军队出去征战的时候,就遭遇了主力直接被3万多的匈奴兵围困。
当时作为李陵后援路的军队一直没有赶到,于是就导致所有的军人全军覆灭自己本人也被对方所俘虏。
被俘虏之后,满朝的文武都将这个人视为自己的奇耻大辱,对于这个人的过错一直嘲笑汉武帝,也因为这件事情非常的生气,一个人敢为对方说一句话,自己说出了一番言论非常的中肯,之后皇帝也确实有一些幸服,就没有治他的罪。
然而不久之后汉武帝派去迎接李陵的大臣,自己在被俘虏之后,一直都在帮助地方训练兵力,为了就是以后能够有机会重新反击汉朝。
的说法,汉武帝深信不疑,并且非常生气,立刻就下达命令诛杀了李家三族。
原本自己并没有投靠对方,但是在听到了自己的父亲兄长,还有戏子,全部都被杀掉的消息之后,一时生气就彻底投靠了匈奴。
司马迁是拜金主义者吗

司马迁是拜金主义者吗―《货殖列传》读后感为什么有人不停地追求财富和地位?我经常问自己,如果不在社会竞争,而隐居乡间,过着像陶渊明一样的生活,人生还有意义吗?通过阅读《史记·货殖列传》,我找到了答案。
《货殖列传》出自《史记》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六十九,货殖是指滋殖积累之意,司马迁通过对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的记叙以及对经济规律的总结,提出自己的经国济民之策。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说:“于新史学不啻手辟鸿蒙矣”,表明了《货殖列传》为后世史学的开创性贡献。
《货殖列传》至今已经两千多年了,但其反映的思想却是中国人精神现状的写照,所以,我想,司马迁如果生活在现在,会不会成为“拜金主义者”呢?不过,没有讽刺的意思,因为司马迁不是对金钱痴迷,为金钱不顾一切,时时刻刻想着怎么不择手段得到尽可能多的钱,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拜金主义者,我想,他应该是位爱财但取之有道的有君子风范的拜金者。
太史公在开篇指出“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即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对近世来说是行不通的,为什么“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不可能实现的呢?因为这是极端的狭义的理想模式,只适应低级的部落生活方式,或者是人类最文明的时代,就像是乌托邦的理想国。
而且我们是人,人是群居动物,没有物质流通、精神沟通,人就如行尸走肉一般。
所以,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司马迁才会指出,老子思想对于近世的不适宜。
接着,司马迁提出自己的看法:“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即人性都是追求安逸享乐的,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不可能满足于现状,即使用理论去压抑,教化民众,也很难奏效。
这让我想到闭关锁国的惨痛教训、欧文的乌托邦公社失败等等。
接着太史公提出办法:“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意思是对于统治者而言,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司马迁追求理想社会,批判现实社会的例子

司马迁,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他所著的《史记》被誉为我国古代史学巅峰之作。
在他的著作中,不仅仅是呈现了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史学思想,更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在《史记》中,司马迁揭露了许多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建议,试图寻求一种理想社会的构想。
司马迁在《史记》中揭露了许多当时社会的黑暗面,比如贵族的蛮横、暴力、天下的纷争、战乱不断等。
他不仅仅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客观的描述,更是通过他的文字和史学思想,对这些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司马迁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字,唤起人们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以引发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和行动。
在《史记》中,司马迁也提出了一些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他倡导以德治天下,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治国理念,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德治民。
在他看来,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和谐稳定的,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没有战乱、暴力和压迫,每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幸福。
司马迁追求理想社会的例子不仅仅停留在他的文字和思想中,他在书写《史记》的同时也积极参与了当时的政治活动,试图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改变当时的社会现实。
他的行动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更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探索。
在我看来,司马迁追求理想社会的例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他以史学的视角深刻地分析了社会现实,同时提出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字和行动去改变当时的社会。
这种探索与追求理想社会的精神,对我们当代人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司马迁的思想,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当代社会现实,同时积极探索和追求理想社会的构想,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司马迁追求理想社会的例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深刻的思考。
他以史学的视角分析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以自己的行动试图改变当时的社会。
这种追求理想社会的精神,对我们当代人依然具有启示意义,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努力探索和实现理想社会的构想。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史学家,他撰写了《史记》,这
本书不仅是当时帝国历史研究的里程碑,而且也是史学家研究司马迁经济思想的重要资料。
本文重点探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以期对对经济思想的研究有所裨益。
《史记货殖列传》是司马迁的著作,司马迁重点写作货殖的生活,和他在汉朝的经济思想。
在《史记》中,司马迁提出了三种经济思想,即“利己、适宜、宽厚”。
首先,司马迁认为“利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他认为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正当的,但是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必须看重社会利益。
因此,他反对利己主义,认为利己主义会导致社会不公平,从而破坏社会稳定。
其次,司马迁崇尚“适宜”的经济思想,即适度支出,量力而行,以免产生过度支出。
他认为,如果花费过度,可能会导致民众拮据,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运转。
而且他认为实行适宜的政策,可以保护小资本家,防止大资本家过度投资和抢占资源,以保障社会经济秩序。
最后,司马迁认同“宽厚”的政策,即运用宽容的政策使所有社会群体都能受益。
他认为,合理分配资源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宽厚的政策也有助于减少不公平的发生,促进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发展。
总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引导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进而发展具有社会情感的经济思维,以及实行宽容、适宜、宽厚的政策,以建设公平、和谐的社
会。
司马迁的道德观

司马迁的道德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司马迁具有进步的道德观,他充分发扬前人的人本思想。
他对于那些在当世、历史、人们、国家有所贡献和作为的人物,尤其是那些不符合世俗的道德观念的人物,都予以记述和歌颂。
这与当时的封建伦常道德观念大相径庭。
其次,司马迁主张从不断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考察国家成败兴亡的道理。
他主张“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进化观点来观察历史。
他在《自序》中所说的“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正是他“通古今之变”的方法论。
此外,司马迁的道德观还表现在他的朴素辩证法理论上。
他认为统治阶级的法律并没有维持“盛世”,反而是“见盛观衰”,财产的集中和阶级斗争的危机就凸显出来。
他揭露社会矛盾的唯物观点和辩证法思想,指出有两种道德:一种是有财富有权势者的道德,它以权力的窃取和财富的掠夺为标准;另一种是被压迫者被统治者的道德,它以平等的设施和患难的恤救为标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史记》
原文或相关研究文献。
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的财富观

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的财富观概述《史记》中的《货殖列传》是一篇关于商人和财富的专题记录,其中的司马迁更是一位反复提到的人物,他的财富观也是这篇文章值得深入探究的一个主题。
司马迁的家族背景先来了解一下司马迁的家族背景。
司马迁的祖父是前汉末年的大将司马相如,其父司马万年也是一位汉朝的高官。
这个家族的成员身处高位,享有政治上的许多特权和丰厚的待遇。
但是,司马迁却没有选择从政,而是投身到商业活动中去。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商业投资,并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司马迁的财富观司马迁的财富观是在商人的生产活动与政治和社会关系之间找到平衡,并在动荡的社会中取得巨大利益。
司马迁的族人在政治上已经表现出了合法性,但他选择以商业为生,并在商业中获取财富,并以财富对抗政治领导人,并与任何人和群体交流利益。
从这组行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的财富观为盈利、利益和个人权力而不是政治和社会秩序。
与传统士人思想的冲突这与传统的士人思想产生了冲突。
在传统士人看来,商业并不是一个光荣的职业,商人是不值得尊重的人,而应该避免与之交往或结交。
此外,大家族之间的交往也更多的体现在互赠、互谊活动中,而不是以数量巨大的财富来划分等级。
相比之下,司马迁进行商业活动的方式更多的使用了现代商业活动中的策略。
他尝试创造财富以及与规定和原则有所冲突的社会交往方式。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的财富观才显得比传统士人更为实用和现代化。
他通过商业活动来获取利益,并为自己和家族创造出新的财富和财富积累源。
结论我们从司马迁的财富观中可以看出,个体的利益和个人的权力对商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商业的成功或者失败更多的取决于个人的策略和勇气,而非传统的财务学科。
从这个意义上说,司马迁可以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尽管他并没有得到传统的士人尊重。
但是从他的创造出的财富和财富积累源来看,可以看出他的抉择是明智而成功的。
司马迁的财富观

司马迁的财富观司马迁在《史记》当中也写过一篇《货殖列传》,表达他的财富观。
司马迁开篇就说:“人们都愿意享受,希望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这个是根深蒂固的,你就是挨家挨户宣传“越穷越光荣”,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无非是骗几个没见过世面的傻子而已。
所以司马迁说:“那些贤达高士,他希望有一番作为,最终的追求是什么呢?就是巨大的财富。
那些个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不怕死的,他的追求也是富贵险中求,为了改变现状,有富裕的生活。
各行各业的人,起早贪黑,认真工作,不就是为了多挣钱,有好的生活吗?”司马迁先生话说得很实在,没什么藏着掖着的。
他认为对于人们的欲望就要因势利导,教化他们不去为了享受和财富做违背道德和法令的事情,而且不要与民争利。
这就是司马迁的财富观,人家也是觉得钱越多越好的。
而且他说:“各地有很多资源,你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让当地人采集之后,全都无偿上交,统购统销,那样的话没人有积极性。
就要让农民种地,矿工开采,然后让工匠加工,交给商人去流通,这是正道。
这样你不用管,财富自然是源源不绝。
”司马迁这段话,其实本质上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可是两千年前啊。
不过司马迁应该也受了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他提出来“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
”就是说通过农业致富是最好的,通过商业致富就不如农业致富了,不过也不错,如果是坑蒙拐骗致富,那就不可取了。
至于农业和商业的比较,中国人一直有一句话:“庄稼钱,万万年。
”大部分中国人都认为通过种地致富是最稳当,最好的。
其实细想想,如果真的能够通过农业致富,也确实不错。
我们现在之所以对农业致富的说法有所质疑,并不是农业致富不好,而是很难通过农业致富。
特别是现在,连制造业甚至商业都不受待见了,现在人信奉的是“空手套白狼”,最好是一夜暴富那种。
实际上你想要空手套白狼,也得有白狼让你套不是?还得有人生产制造啊。
总想着让别人吃苦受累,自己轻松致富,做梦的不少,真能做到的有几个?真以为自己是李嘉诚?当然,司马迁先生的落脚点不是让你为富不仁,他是认为有了钱才能实施教化,提升人的层次。
司马迁也是经济学家:史记中对于商业进行了剖

司马迁也是经济学家:史记中对于商业进行了剖太史公司马迁(公元前145年-87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经济学家。
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边,司马迁花费大量笔墨,记载当时的商业活动、分析各种商业行为,还讲述了许多超级富豪发家的故事。
中国古代,一直以来都是“重农抑商”,所谓的“士农工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科举当官排第一,农业、农民第二,制造业、工匠排第三,经济活动和商人则排名垫底不受重视,但是司马迁以他超前于那个时代的眼光,专门在史记中开辟一章《货殖列传》,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济学思想。
什么叫做“货殖”呢?货就是商品,殖指的是增长,也就是说,通过生产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
他开篇就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原文:“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思想境界自然是极高的,但是司马迁紧接着笔锋一转:“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意思就是说:“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异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司马迁还讲:从《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和夏朝以来的情况看,人们总是要让自己的耳目得到音乐和美色的享受,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去劝说他们,仍然是不可能把他们的思想转变过来的。
可以说,人类历史的演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司马迁的这些观点,表明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区别,也反映了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差异所在。
社会各阶层人们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财富,他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各尽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追求财富本来就是人的本性,不存在任何邪恶的地方。
儒家一直强调的是“重义轻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问题是,君子从来都是少数人,不是君子的占到大多数,道德标准定得过高则无法实行,几千年了,也没见到中国人的整体道德观念有什么提高,所以在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司马迁比儒家来得更接地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是拜金主义者吗
―《货殖列传》读后感
为什么有人不停地追求财富和地位?我经常问自己,如果不在社会竞争,而隐居乡间,过着像陶渊明一样的生活,人生还有意义吗?通过阅读《史记·货殖列传》,我找到了答案。
《货殖列传》出自《史记》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六十九,货殖是指滋殖积累之意,司马迁通过对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的记叙以及对经济规律的总结,提出自己的经国济民之策。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说:“于新史学不啻手辟鸿蒙矣”,表明了《货殖列传》为后世史学的开创性贡献。
《货殖列传》至今已经两千多年了,但其反映的思想却是中国人精神现状的写照,所以,我想,司马迁如果生活在现在,会不会成为“拜金主义者”呢?不过,没有讽刺的意思,因为司马迁不是对金钱痴迷,为金钱不顾一切,时时刻刻想着怎么不择手段得到尽可能多的钱,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拜金主义者,我想,他应该是位爱财但取之有道的有君子风范的拜金者。
太史公在开篇指出“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即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对近世来说是行不通的,为什么“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不可能实现的呢?因为这是极端的狭义的理想模式,只适应低级的部落生活方式,或者是人类最文明的时代,就像是乌托邦的理想国。
而且我们是人,人是群居动物,没有物质流通、精神沟通,人就如行尸走肉一般。
所以,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司马迁才会指出,老子思想对于近世的不适宜。
接着,司马迁提出自己的看法:“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即人性都是追求安逸享乐的,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不可能满足于现状,即使用理论去压抑,教化民众,也很难奏效。
这让我想到闭关锁国的惨痛教训、欧文的乌托邦公社失败等等。
接着太史公提出办法:“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意思是对于统治者而言,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听其自然”与西方的自由经济理论“看不见的手”不谋而合。
而反观中国现状,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经济带来奇迹,但是政府仍管的过多,我们现在就处于用法律法规束缚,国家与人民争利阶段。
当然,没有法律法规,国家将会乱套,但不必要的法规条例对经济形成了桎梏。
国富民强的美好愿望却变成了国富,民不富,可以想象的后果是人民可能不再愿意生产只想分配,我想,藏富于民是太史公重视经济的重要原因吧。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意思是说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缺少,这四种行业如果发展均衡,资源供应充足,那么“上则富国,下则富家”,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并不苟同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不过这一思想的超前性注定不会被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因为古代的经济体制是以自给自足为主,农业恰巧满足了这种经济体制的需要。
所以,“重农”。
而商业,无论古今都是建立在“交换基础之上的”,要“交换”就必然导致“流动”,要“流动”就必然导致“迁徙”,而这恰恰是统治者所不愿见到的。
那么太史公提出四业并重,充分肯定了商业的重要作用是不是站不住脚呢?答案是否定的,太史公详举齐国两度富强的实例,“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舃卤,人民寡,于是
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
”即姜子牙所在封国是个盐碱地,人口稀少,但通过把鱼、盐运到别处去销售,富强起来,其他地方的人民归附于他。
太史公感慨道:“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这让我明白,贫富皆由己,没有人可予夺,决定贫富的主要因素在于自身,而不是环境。
反观现在大部分人,总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父母,归咎于自己没有个富爸爸,以至于“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富爸爸”、“有个富爸爸,才是走遍天下都不怕”等甚嚣尘上,诚然,有关系、有背景、有资本的确可以让你少奋斗几年,但是我们应把努力的方向和重点放到修炼自身上,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强调外部环境而忽视了自身修炼。
其实太史公也阐述了这个道理,司马迁按照脱贫致富能力,将人划分为巧拙两类。
这个分类标准,不是按你有多少财富,而是你的致富能力强弱,致富能力强,贫可致富,富可更富;致富能力差,富可变贫,贫将更贫。
由此观之,眼下贫富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提高致富能力。
所以,我们不要抱怨自己拥有的少,不要埋怨父母给予的少,关键在自己的能力,即使你是富二代,如果没有守住财富的能力,只会坐吃山空。
同时,太史公指出,精打细算,勤俭节约是致富的正路,但想要致富,还要有出奇制胜的本领,即“专”。
秦杨通过种田成为一州的首富、田叔靠盗墓起家、桓发靠赌博致富、张氏靠卖水浆赚了一千万钱、张里靠给马治病富到击钟佐食,这些人干的都是简单的行业,但凭借精湛的技艺与坚持也发家致富,“此皆诚一之所致”。
所以,我觉得不管工作还是学习,当你专注去做的时候,慢慢的它会由量变到质变,会成为你的制胜法宝。
司马迁为什么这么看重经济的富裕呢?原因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表达了道德对经济的依赖性。
我想,如果司马迁有足够的钱缴纳罚金,也可以免除宫刑,但经济的窘迫让其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即一个人道德再高尚,没有资产作依靠,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无法获得尊严。
太史公司马迁敏锐洞察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
试想,没有经济基础,我们何谈精神文明?毕竟,民以食为天。
但是太史公的思想是全面的,辩证的,他并没有把两者之间联系看作必然的,因此才把管仲原话“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则”微妙、审慎的改为了“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仓廪实、衣食足”只是前提和基础。
人只有在不违背自身生存的情况下,才能坦然的面对生活。
穷困潦倒而有尊严的人,非大智慧贤者难以达到。
其实,我们社会的现状是令人堪忧的,我们现在富起来了,但充斥着浮躁、怨恨、嫉妒、不满。
为什么建国时期物质生活极其匮乏,但人们却精神高尚、团结一致呢?为什么现在却越来越多的“土豪”、“宝马女”、“老人摔倒不敢扶”、“高富帅”、“屌丝”等表达人们内心愤懑的层出不穷的新词呢?这些都表明,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如果不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只会是个空心的社会,塑造的也是麻木的不知荣辱的人。
太史公司马迁是个懂得市场经济规律的史学家,他指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意思是说物价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物价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
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
这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理性的做法。
范蠡、子贡、白圭、计然等成功商人,哪个不是遵循经济规律而获
得成功?反观现在,因不尊重市场我们失去的还少吗?房价越来越高、“蒜你狠”、“黄金热”,“经融危机”等等,都是我们不尊重规律的后果。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今年4月份,在黄金下跌的背景下,中国大妈们在短短10天,共收进300吨黄金,动用千亿人民币,抢购黄金,黄金下跌,大妈买入本无可后非,或者说是抓住了市场好时机,但疯狂的投机购买必然导致“货多不值钱”,这种不理智的行为背后潜藏危机,结果证明暴跌的黄金价格让大妈们伤透了心。
倘若我们平时多读货殖列传,懂得点司马迁所说的经济道理,也可以以史明智,以史为鉴吧。
通过读《史记·货殖列传》,我明白了追求财富是人的天性,我们应该尊重人性,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但同时,我们要重视内心的生态平衡,我们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如果一个社会是用统一的一个指标即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人的价值,那么这个社会是可悲的;但如果一个社会只是满口仁义道德,不发展生产的社会,那么这个社会最终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社会。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尊重财富以及依靠智慧获得财富、地位的人,但不是对他们顶礼膜拜,要成为像司马迁那样有道德的拜金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