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革命叙事_中的洋务_1978年前_马勇

合集下载

历史课应把握大历史观

历史课应把握大历史观

历史课应把握大历史观袁义尔 2014 .5 庄桥中学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5年抗战胜利,在这一个世纪的历史叙事中,充溢着郁闷、无奈乃至悲愤,深深地渗入中国人的历史观乃至世界观、价值观。

“受害者”心态,成为几十年来华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我在历史教学中也是有意识的给学生植入一种耻辱悲愤的情绪。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马勇教授,通过新书《坦然面对历史的伤》提出:面对中国的崛起,我们是否需要淡化“百年耻辱”的思维。

他的选择是,用善意的立场去理解历史人物的选择,以更平和的方式去讲述“不一样的故事”.他要求我们“怀揣温情和敬意,坦然面对历史的不完美”,而且,“不把历史的灾难归罪于个人”。

“百年耻辱”是一个假命题。

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

第一,近代中国的前两次战争,即两次鸦片战争是被打,但是第三次的甲午战争,起源在朝鲜,很难说是被打,第四次的八国联军,其实更不能说是被打。

两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把传统中国开始带向近代工业文明社会的作用。

考历史问题,不该站在清政府的角度,而应该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来观照。

从这个角度去看,虽然打败仗的时候会很悲惨,但过去100多年了,我们可以坦然地面对这些。

晚清的中国近代史,从本质上看,其实是一个向上的过程,从一个完全的农业社会,一点点增加工业和商业文明元素。

在两次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用了30年时间,建构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基础。

晚清的中国近代史,并不是原来的革命叙事讲的那么凄凄惨惨。

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的奋斗,追求世界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当中,中国的面貌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应该充分看到这一点,温情与敬意地看待自己国家的进步,不能老是用妖魔化或者阴谋论的观点去看待历史。

从这个角度来讲,温情和敬意,是献给创造我们国家历史的中国人的,而不是哪一个阶级。

这所有的中国人,共同完成了将中国这个庞然大物从农业社会推向工业文明的伟大工程。

五口通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中的赔款,并没有对中国构成根本性的伤害。

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中华书局版巩固辅导

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中华书局版巩固辅导

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中华书局版巩固辅导五十三第1题【单选题】A、aB、bC、cD、d【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刀火丛中呼杀贼。

”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丰岛海战B、黄海海战C、辽东半岛战役D、威海卫战役【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朝作家丘逢甲的《春愁》创作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一位老人生于1850年,卒于1902年,他这一生可能经历的事件有(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⑤虎门硝烟;⑥义和团运动A、①②④B、②③④⑥C、②③④⑤⑥D、④⑤⑥【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A、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C、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D、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要再现邓世昌率领中国海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历史素材是( )A、平壤战役B、威海卫战役C、马尾战役D、黄海大战【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A、平壤战役B、黄海海战C、辽东半岛战役D、威海卫战役【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电影《甲午风云》中的主人公(如图)感动了许多人,他是( )A、林则徐B、左宗棠C、曾纪泽D、邓世昌【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屈辱史,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奋起抗争: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黄海血战等,都表现了( )A、清政府不堪一击,不战而败B、清政府无力对抗西方列强C、中华民族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和斗争精神D、清政府对外还能捍卫国家主权,对内还能保护民众【答案】:【解析】:第10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11题【改错题】历史诊所(诊断结果如果错误需改正)(1)小红问小明同学:你知道19世纪上半期,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哪国吗?小明答道:当然是美国了。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试卷:第二十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试卷:第二十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二十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2016届苏州模拟)右图著作是林则徐第六代嫡孙、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林岷女士耗时13年写成。

在书中写到的内容不可能有()A. 林则徐组织人员翻译外国报刊,了解西方B. 林则徐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富国强兵C. 林则徐主张整顿水师,抵抗外国侵略D.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 (2016届苏州模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literature)等。

这段材料表明魏源()A. 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B.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C. 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D. 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3. (2018届如皋模拟)“《海国图志》是《南京条约》签订以来中国人对世界事务的一次开放性的总结思考,影响了此后数十年中国的发展道路。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A. 鼓舞了清朝军民反侵略的斗志B. 激发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热情C. 推动了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D. 促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4. (2016届南京模拟)下图为邱炯的名为《为什么开不快》的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晚清时期清政府向西方学习、追赶世界潮流的活动及结局。

造成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为什么开不快A. 清朝内部不同政治势力的内讧B. 清朝皇帝没有实权C. 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D. 没有彻底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5. (2016届扬州模拟)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A. 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B. 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C. 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D. 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6. (2017届南通中学模拟)某班学生编导的一场历史剧涉及以下素材:主题——维新变法;地点——北京;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经过——《定国是诏》、103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测验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测验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测验五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50 分)1.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部著作是()。

A.《四洲志》B.《四方志》C.《海国列传》D.《海国图志》2.新民主主主义革命的起点是()。

A.新文化运动B.十月革命C.中国共产党成立D.五四运动3.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

A.1979年1月B.1978年12月C.1978年10月D.1977年11月4.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间是()。

A.1967年11月B.1965年10月C.1964年10月D.1964年9月5.在中法战争中,()指挥清军在中越边境前线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

A.林则徐B.邓世昌C.丁宝桢D.冯子材6.北洋军阀首领是()。

A.蒋介石B.黎元洪C.曹坤D.袁世凯7.各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的是()原则。

A.直选制B.代表大会制C.三三制D.区域自治8.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的是()经济。

A.国家资本主义B.国营C.集体D.合营9.南京大暑遇难同胞国家公祭日是()。

A.12月11日B.12月13日C.12月14日D.12月22日10.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以人为本B.发展C.统筹兼顾D.协调发展二、多选题(共5 道试题,共25 分)11.孙中山为挽救共和所做的努力包括()。

A.二次革命B.护国战争C.护法运动D.国民革命12.十八大以来的重要主场外交活动有()。

A.上海APEC会议B.“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C.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D.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13.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体现在()。

A.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B.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C.诞生了无产阶级D.封建社会进一步巩固14.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论战主题包括()。

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辛亥革命新解

辛亥革命新解

辛亥革命新解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程前言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

在十年前,我参与创办这个节目的时候呢,我还是个年轻人,但是十年很快过去了,我再来主持的时候呢已经白发渐生,是一个老年人了。

所以十年对于历史来说,简直是须臾。

辛亥革命到现在已经100年了,100年当中中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也跟跟风也谈一谈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我们请来的是马勇老师。

请看马勇老师的短片介绍。

旁白:马勇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中国史,重点以近代史为主,著述数十种论文百余篇,代表作有《汉代春秋学研究》《梁漱溟评传》《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等,新作《1911年中国大革命》由于独特的视角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

主持人:马勇老师您是什么地方生人?马勇:安徽淮北。

主持人:您的家庭是什么样子的?马勇:我们家是纯粹的农村的,就农村里面走出来的。

一开始在家里面上学了,之后呢去当兵,当兵回来呢去农民工挖煤,挖煤之后考中专。

主持人:历史年代呢?就是您挖煤的时候是公元几年的哪个时代?马勇:我是1956年出生,1972年高中毕业之后就去当兵,当兵回来呢就是1977年恢复高考我回来,回来就去当农民工。

正好招农民工,就去当农民工。

挖煤的时候就去考的中专,从中专考到大学,再从大学读研究生。

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就纯粹做的秦汉的经学,就中国经学史,就是中国四书五经那一套东西。

那么读四书五经我主要就是做秦汉时期中国经学发展。

主持人:您在学经史的时候有没有研究过为什么它叫经史不叫纬史呢?经纬经纬嘛,也可以叫做纬史。

马勇:儒家经典就是那个大概我们讲的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再后来到了清朝的时候就从唐代开始到了清朝就是定型为十三经,我们现在大概可能都不知道了,像《孝经》《论语》这些东西我们都不太读了,大概这几年国学热开始才恢复去读一点《论语》《孟子》,但是真正可能原来传统知识分子读的东西现在都不读了。

中外历史纲要上备战高考 高中历史 讲义试卷 课时作业特训卷 第六、七单元综合检测卷

中外历史纲要上备战高考 高中历史 讲义试卷 课时作业特训卷 第六、七单元综合检测卷

第六、七单元综合检测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马勇在《革命》一书中说:“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武装暴动转化为一场和平的权力交接,不能不说是当时各大政治势力以大局为重,以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

……各方政治势力不论拥有怎样的力量,他们都没有在这场大危机关头执意诉诸武力,而是坚持谈判,各自让步,从民族大义、国家前途着眼,退一步海阔天空。

”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与英国的光荣革命有相似之处B.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辛亥革命是一次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革命D.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有一定的合理性2.武昌起义后,部分旧官僚选择反正,或独立,或逃亡,部分立宪派开始投向革命,革命派则为建立全国性的共和政权而努力,外国列强则从观望转而寻找新的代理人。

这些现象反映()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辛亥革命具有民众基础C.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D.资产阶级掌握地方大权3.1912年,同盟会吸收了四个小党派,组建了由宋教仁有效地领导的国民党,在随后的大选中占据了下议院总席位596席中的269席,上议院274席中的123席,比其他三个支持袁世凯党派票数的总和还多,这表明()A.北洋政府切实践行民主制度B.民生主义的实施提高了国民党的支持率C.国民党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国民党维护共和的努力得到较大的认同4.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意义上的守旧者已经很难发出声音,到甲午后则基本上可以说失语了。

清末出现的革命党人,虽仍以读书人为核心,但他们所言的“革命”,已经是与以前不同的革命了。

材料中提到的“革命党人”()A.已经有较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目标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使中国向西方学习方向发生转变D.推动中国政治机构向现代的转型5.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初三叙事作文: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年周年:历史的记忆_800字

初三叙事作文: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年周年:历史的记忆_800字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年周年:历史的记忆_800字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让我们把思绪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我们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隆隆的炮声,一副英雄的面孔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他们为真理与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他们。

百年前的神州大地正处于清王朝的统治晚期,在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中,有一批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文化与思想的青年,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与民主,悄然成立了一个个革命的团体。

这些团体成为了革命的火种,成了日后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20世纪初,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

由于各种近代学堂的设立,湖北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他们成为革命的骨干。

其次,武汉是帝国主义侵略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这里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为武昌起义奠定了群众基础。

第三,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较长期的起义准备。

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湖北新军,做了大量宣传与组织工作。

这样,武汉成了辛亥革命的摇篮文学社与共进会时那时的秘密革命团体,在湖北地区特别是湖北新军中积极活动,经过他们的争取,1911年,湖北新军中参加革命团体的达到五六千人,占湖北新军的三分之一,成为起义的主要力量。

在同盟会的推动下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武昌组成起义的领导机关,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任军事指挥,孙武任参谋长。

十月九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制造炸弹发生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赶来,将起义用的旗帜、印信、书稿和革命党人的名册全部搜去,转交给清政府。

革命党人彭楚潘、刘复基等被捕就义,蒋翊武幸免于难。

1911年10月10日,湖广总督在武昌实行全城戒严,按名册大肆搜捕革命党人。

革命正处于群龙无首状态,形式极为严峻。

一部分革命党。

论新中国70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宏大叙事

论新中国70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宏大叙事

论新中国70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宏大叙事新中国成立70年来,许多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被创作出来,展现了宏大的叙事。

这些电影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庄严的文化内涵,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新中国70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宏大叙事。

新中国70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宏大叙事围绕国家命运、人民生活等重大主题展开。

这些电影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革命年代的艰辛奋斗和英勇牺牲。

例如影片《建国大业》就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讲述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所进行的艰苦卓越的斗争。

这些电影通过宏大的叙事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那个动荡的历史时期,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中国新历史的伟大进程。

新中国70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宏大叙事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些电影通过刻画主人公的个人经历,展现了他们与民族使命的紧密联系。

例如《红色娘子军》讲述了一群由女性组成的娘子军在中国革命中的英勇抗击日军的故事。

影片通过这些女性战士的个人命运,展现了她们为国家而奋斗、牺牲的信念和勇敢精神。

通过这种宏大叙事手法,观众对于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和牺牲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新中国70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宏大叙事注重历史真实性和文化内涵。

这些电影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创作,努力在叙事中保持历史的真实性。

例如《红海行动》这部电影根据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执行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通过很多细节描绘了中国军人在护航任务中的艰苦与忍耐,展现了中国海军的强大实力和国家担当。

这些电影通过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以及深入的历史研究和文化内涵的描绘,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到当时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增加了电影的观赏价值。

新中国70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宏大叙事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步。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电影技术的应用,这些电影在制作上具有更加宏大的场面和震撼效果。

例如电影《建国大业》中的开国大典场面,通过大规模的群众演员和繁复的道具,再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叙事”中的洋务:1978年前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006)摘要:近代中国的问题千头万绪,但论其主题,就是中国能否从农业文明中走出,从传统中走出,重建合乎世界潮流趋势的现代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19世纪晚期的洋务新政,乃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最具意义。

然而,20世纪的政治纷争,使这场现代化运动在不同话语体系中有了不同价值,“现代化叙事”高看了洋务新政,而“革命叙事”则不以为然。

“革命叙事”中的洋务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其意义何在,有哪些调整,还是很值得注意的学术史话题。

关键词:洋务新政;帝国主义;现代化中图分类号:K2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5X(2015)06-0033-16Westernization Movement fromRevolution Perspective:Before1978MA Yong(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006,China)Abstract:The major issue for Modern China is about constructing modernization,which is corresponded to the world trend.The policies from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 reform in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However,different political status led different meaning for this movement.From the modernization perspective,it thinks highly of this Westernization Movement.On the other hand,from the revolution perspective,people seemed to think nothing of this move-ment.In this article,we will discuss the reason and value for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Key words:policies from Westernization Movement;imperialism;modernization1861年,恭亲王以留守大臣身份处理完与英法联军冲突后,领衔上《统筹全局折》。

这是19世纪中期中国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份重要文件,由此开启洋务新政历史进程。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现代化运动,意味着中国终于渐渐脱离了传统,转身向西,开始了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

这是中国历史的大变化,是传统与现代的分水岭。

这场持续30多年的现代化运动,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问题,甚至根本缺陷,但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

至1949年,中国主流历史学家并没有人从根本上否定这场运动的意义。

然而此后,这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现代化运动在“革命叙事”中渐渐负面化,甚至一度“反动化”。

至1960年代初,随着中国政治环境的变化,中国近代史学界对洋务新政开始了一段比较实事求是的评述①。

然而好景不长,毛泽东很快又离开了33①姜铎在《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中说,他大约在1960年认真阅读了刚刚出版的《洋务运动》资料丛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写出了重评洋务运动的初稿,并在他所服务的上海经济研究所内部会议上提出讨论。

当时有不少人劝他不要发表,避免自找麻烦。

但“党中央正在筹备召开七千人扩大会议,政治空气较为宽松,《文汇报》理论版负责人郑心永,为了活跃学术空气,前来征稿,我便把文章初稿加以修改后交给他发表了。

”见《历史研究》1997年第2期。

经济发展的主轴,开始大讲特讲阶级斗争,于是1960年代初期对洋务运动比较公平的研究烟消云散,一些研究者甚至因此而获咎,在稍后“文革”浩劫中蒙受不白冤屈。

重新梳理“文革”前17年特别是1960年代初期洋务运动研究“小阳春”及稍后的寒冬,不仅有助于当代中国历史的探究,而且对于重新理解洋务新政在中国现代化史上的意义,重构现代化叙事,均具有一定意义。

一、传统叙事:洋务的得与失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始。

由于这场运动是在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方才发生的,被动、不得已,以及无法全面、整体地学习西方,也就成为必然之势。

因此等到甲午战争发生,朝野各界对洋务运动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这场运动没有寻求中国整体性的转型,没有在中国经济增长、变化的同时,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适时引进制度变革。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是中国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商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相结合的“复合文明”的开始,中国缺少足够的工业资本,传统的商业资本也没有适时转变为工业资本,因而至洋务运动终结,中国自主的工业基础并没有真正建立,更缺少一个坚定的中产阶级、中坚阶级,洋务运动的主体,主要的就是政府垄断的那些军工企业,尽管有一些官督商办的企业,但这个时期的企业主体并没有像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那样,以自由经济为主,以纯粹的商业资本、工业资本为主。

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深层原因,也是清末最后几十年中国知识界的一般看法,他们对洋务运动有不少批评,但没有从根本上否定这场运动的进步意义。

这样的言论,散见于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等洋务知识人群体中。

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检讨洋务运动的不足,因而他们也就不会从根本上否定这场运动。

对洋务运动给予严厉、尖刻批评,就时间而言,主要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毕竟中国输在了这场不对称的战争中,让国人大跌眼镜,看不懂。

战前,很少有人相信中国会失败,假如战前有冷静估计与预测,相信国人不会支持为朝鲜前途而战,而会支持朝廷像十年前处理越南事务一样,既适度履行宗主国道义责任,又把握机会及时抽身。

甲午战前,几十年经济增长、军事发展被严重夸大、高估了,让朝野各界很少人不陶醉在“同光中兴”的梦幻中。

甲午一战,让洋务30年增长真相完全暴露在国人面前,声讨洋务新政只变其末不变其本,成为那时维新思潮主旋律。

至于批评者,大致而言,也主要是体制外,或者说并没有直接介入洋务新政的“逍遥派”、“旁观者”、无关紧要者,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以及孙中山等,到现在也很少看到洋务新政组织者、领导者如此深刻的自我批判与反省。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人对洋务运动的批判,深刻规范了后来的洋务运动研究,他们指责洋务新政坚守“中体西用”延误了中国历史进程,耽搁了现代化的发展,让中国丧失了政治变革的良机。

最典型的评论,莫过于梁启超充满激情的《李鸿章传》: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

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

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以为洋人之所务者,仅于如彼云云也①。

梁启超的这段批评,是后世讨论洋务运动的经典依据,大多责怪李鸿章,责怪洋务运动只变其末不变其本,只知道坚船利炮而不知道制度改良的所有言辞,大多由梁启超这段诗一样的语言演义而来。

其实,如果设身处地替李鸿章这批洋务新政主导者想想,他们真的不知道“国务”,不知道西方富强背后还有制度、文化、文明的支撑吗?显然不能如此武断。

我们知道,早在1877年,正在欧洲考察的马建忠,就给李鸿章写过一封长信,详尽分析西方富强的制度因素,明白将西方富强归因于教育,归因于议院制度:忠此次来欧一载有余。

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

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

护商会而赋税可加,则盖藏自足;得民心则忠爱倍切,而敌忾可期。

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

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于是以为各国之政,尽善尽美矣。

及入政治院听讲,又与其士大夫反复质证,而后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之论为不谬也②。

也就是说,李鸿章早在1877年就知道梁启超后来知道的这些道理,知道西方的富强可能并不是简单的坚船利炮,还有教育、制度。

但是,为什么李鸿章这一代领导人没有将这些认识付诸实践,让中国像日本一样转身向西,构建一个西方化的制度框架呢?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还必须回到当时的时空,明白当时的中国与20年后的中国近乎完全不同。

1877年,也就是洋务运动开始后第16个年头,必须承认,在过去43安徽史学2015年第6期①②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3页。

《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丁丑夏)》,《适可斋记言》卷2,光绪二十二年刻本,第6页。

十几年,中国充分消化西方技术,逐步构建了一个初步的近代军事工业体系,中国在国家主义主导下,发展神速,其效益、速度、变化,远非日本自由经济所可比拟。

也就是说,梁启超在洋务运动终结后,在李鸿章去世后所看到的问题或许是个真问题,但这个问题在1877年,甚至在洋务运动晚期几乎不存在。

相反,洋务运动利用国家主义模式垄断市场、垄断价格、垄断资源、垄断对外贸易及一切交往,效益优先,在这样的体制中获得了最完美的体现。

在这样一种历史情境下,要求李鸿章那代领导人超越性地预见体制弊病,是不是太过苛求?在李鸿章那一代洋务新政领导人看来,“中体西用”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他们发自内心相信中国在学习西方的时候,没有必要像日本这种历史短暂没有文化积累、文明背景的小国那样,尽弃其学而学。

中国有选择地学习西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是一正确选择。

至于中体与西用的比例究竟如何拿捏,他们也没有给出一个一成不变的信条。

在他们看来,中国对西学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没有必要画地为牢,也没有必要上来就说什么“全盘西化”,而应该实事求是需要多少学习多少,当中国到了确实不变不可的地步,“虽孔孟复生,岂有议变法之非者哉。

”①承认向西方学习是一股不可阻挡的进步潮流。

这是“中体西用”口号最权威阐释者张之洞的解释。

根据“中体西用”的原则,张之洞提出一系列向西方学习废科举、改学制、开矿藏、修铁路、讲求农工商学、发展近代工业的计划、主张,这些主张、规划,在张之洞那一代洋务新政领导人看来不存在任何冲突与障碍,中国对西学的需求,要必根据需要逐步调整,中学与西学的比例,没有任何预设的限定。

由此反观1861年后的中国,西学的内涵与外延确实在不断调整着,最初只说坚船利炮,过了不久因为与世界交往,必须讲究国际公法,于是中国人毫无滞碍地引进“万国公法”,接受国际规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