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合集下载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比较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比较

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①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②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⑶资本主义道路
在中国走不通。

2.概括中国近代探索历程的特点。

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近代化道路失败的原因。

⑴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根本原因)⑵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⑶反动势力干涉。

⑷中国封建势力强大。

4.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⑴腐朽的封建制度。

⑵列强的侵略。

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5.近代化过程中体现出那些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和民主的精神。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经济近代化 器工物业化
中国 政治近代化
民政主治化制度 西方
思想文化近代化 思想
思想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
器物 工业革命
学以致用
师夷长技
三民主义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你帮助小明同学拟定一个主题。
近代化思想主张变化示意图
2.请你帮助小明同学完成未填部分的内容。
维新变法(或变法图强,或兴民权发展资本义);
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国近代化探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毕业年级初中毕业年级中考专题复习中考专题复习名称名称领导领导阶级阶级主张主张内容内容侧重侧重特点特点穿针引线中国近代化探索比较表中国近代化探索比较表中国中国西方西方中外近代化过程对比中外近代化过程对比工业化工业化民主化民主化器物器物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思想思想思想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器物器物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穿针引线近代化思想主张变化示意图近代化思想主张变化示意图维新变法或变法图强或兴民权
学以致用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 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 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 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 我们的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二: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 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 感觉不足,……第三期,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民主与科学。
3.这些思想主张对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分别产生了什么积 极作用?

中国近代的爱国运动

中国近代的爱国运动
答案 一是对清政府的态度不同,前者是不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而是对其进行改良;后者则是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二是资产 阶级革命派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而资产阶级维 新派则是用和平的非暴力的手段来进行维新变法的。
2.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概况 (1)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原因: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但 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已深深影响了一批进步的 中国知识分子,特别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兴起时间与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 动兴起的标志。 旗帜:“民主”和“科学”。 内容:涉及思想文化领域和文学领域。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认为,儒家学说要求臣民忠于君主,儿子服 从父亲,妻子顺从丈夫,把人变成奴隶,是民主和科学的大敌。 因此,他们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要“打倒孔家店”。
答案:A
【例2】 (2011·山东泰安)维新变法时期创办的我国第一所高等
大学堂是( )
A. 京师同文馆
B. 马尾船政学堂
C. 京师大学堂
D. 黄埔军校
分析 A、B是洋务运动的成果,D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成果。京师
大学堂是维新变法在文化教育上所采取的一项措施。
答案 C
【例3】 (2011·浙江绍兴)辛亥百年祭,中共九十庚。重忆近代 事,再悼烈士魂。 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领导阶级及代表人物: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等。 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政治上四分五裂,军阀混战。
比一比:同资产阶级维新派相比,你认为孙中山等的资产阶级革 命派观点有什么明显不同?

八年级历史关于近代化探索论述题

八年级历史关于近代化探索论述题

八年级历史关于近代化探索论述题
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论述题:
论述题:
请简述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始于19世纪中叶,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四个阶段。

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科技和军事装备来提升国家实力,但最终失败了。

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政治体制来实现现代化,但也未能成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则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近代化探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逐渐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开放进步的国家。

其次,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崛
起奠定了基础。

最后,它引发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推动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

总之,中国近代化探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背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背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背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产物。

因此要了解洋务运动的来龙去脉,必须从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恭亲王奕主办洋务说起。

1860年9月21日,英法侵略军越过通州,打到八里桥,眼看北京不保,咸丰皇帝只好在这一天任命奕为“督办和议”的全权钦差大臣,和英法谈判“议和”条件,自己则在第二天带着嫔妃大臣,逃往热河承德避暑山庄。

奕是道光第六子,咸丰的异母弟,因排行老六,在清廷上下,都称他“六爷子”。

这位六爷子,在10月24、25两日,分别和英法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就这样结束了,中华民族蒙受了耻辱,奕却深得帝国主义分子的赏识。

《北京条约》签订以后,英国侵略军统帅额尔金立即表示:“如果中国的外交继续由恭亲王主持,可以希望,新条约将被忠实地执行。

”胁迫咸丰继续让奕办理洋务。

不久,咸丰在热河病死,政权由肃顺等人把持。

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支持奕帮助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等人,使慈禧“垂帘听政”,登上了清朝最高统治者的宝座,在清朝封建王朝中,开始了慈禧——奕联合统治的所谓“同治中兴”时期。

从来反对任何社会变革的“六爷子”就这样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从顽固派变成了洋务派,成为洋务派的创始人。

洋务运动方针的确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成立,奕的掌管洋务大权,主持总理衙门,使洋务运动从分散到集中,有组织有领导的开展起来。

本来,正在同太平军作战的清军头目中,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早就和洋人勾结,购买洋枪洋炮,甚至利用洋兵洋将,共同镇压起义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刚结束,曾国藩就提出过“师夷智以造炮制船”的主张。

因此,当作为洋务派的奕掌握了中央的洋务大权以后,这些地方实力派就纷纷加入洋务派的行列,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洋务派举办的军事工业,除江南制造总局以外,还有李鸿章在南京建立的金陵机器局,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建立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在天津建立的天津机器局。

中国近代化探索

中国近代化探索

• • •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 府内外交困。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 治 3、代表人物:中央以奕忻为代表, 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张之洞等为代表
• 4、时间:19世纪60——90年代,掀起 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 5、内容 • (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 业。 • 如: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 造总局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福 州船政局,开办船政学堂
• D、结果:失败。 • (1)失败的标志: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 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废除新政诏令。 (2)失败原因:①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只采用改良的办法,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 皇帝。②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寄希望 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广大人民群 众。 • ③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 小(根本原因)
• • •

2、辛亥革命1911年 A、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 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这是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②为汇集革命力量,孙中山联合华兴会、 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1905年在日本东 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 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 •
• •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1、戊戌变法(维新变法) A、兴起:公车上书(时间:1895 年春) (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定 (2)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作用: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 序幕
• B、发展: 严复。康有为称他为“中 国西学第一”,著有《天演论》把西 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 代的启蒙思想家

中国近代史练习题

中国近代史练习题

中国近代史练习题1.对中国人而言,19世纪是一个危机的世纪。

一个艰难的世纪,一个抗争的世纪。

在这个世纪中,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转折事件是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五四运动2.罗瑞卿大将参观虎门时说“中国近代史就从这里开始了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这句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A 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B 鸦片战争在虎门爆发C 虎门最早遭到列强侵略D 关天培在虎门壮烈牺牲3.右图数据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签订了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4.右图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下列与其相关的事件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右图是发生在2009年法国佳士得公司拍卖会上的一个场景,图中正在拍卖的是中国圆明园铜兽首(鼠首和兔首),它们的流失是近代史上哪些列强造成的A.英法联军B.俄日联军C.美俄联军D.八国联军6.中日《马关条约》是继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来,对中国造成最严重危害的不乎等条约之一。

前者内容与后者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允许列强在中国A.开埠通商 B.索取赔款 C.割占土地 D.开办工厂7.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它评论的是A.鸦片战争的背景 B.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C.甲午战争的结果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8 .“各使馆境界,……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

”这一条款出自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9.说明“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对内不能保护民众尊严,对外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的腐朽没落政府”的事件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10.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的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以下搭配不恰当的是 A.中英鸦片战争——林则徐 B.阿古柏侵占新疆——左宗棠C.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康有为11.奕䜣在1861年的一个奏折中说,要抵抗外国的侵略,“探源之策,在于自强”。

中国近代史知识要点(三条主线)

中国近代史知识要点(三条主线)

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结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任务:反帝反封建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一、鸦片战争 1840—1842年1、原因:直接原因是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结果:清政府失败,中英在南京签订《南京条约》(1)时间:1842年(2)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率,须同英国商定。

(3)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3、影响: 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的漩涡。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中国人民要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促进了爱国知识分子的觉醒,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4、向西方学习:魏源和《海国图志》,根据林则徐的《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影响: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作用。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爆发的背景:①日本为吞并朝鲜,侵略中国,实现其“大陆政策”而蓄意发动。

②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

③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④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不认真备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针引线
中外近代化过程对比
中国 经济近代化
工业化 器物
政治近代化
民主化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近代化
思想 器物 工业革命
西方 思想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
学以致用 师夷长技 三民主义
1.请你帮助小明同学拟定一个主题。
近代化思想主张变化示意图
2.请你帮助小明同学完成未填部分的内容。
维新变法(或变法图强,或兴民权发展资本义); 民主与科学。
3.这些思想主张对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分别产生了什么积 极作用?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 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 念深入人心。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
学以致用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 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 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 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 我们的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二: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 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 感觉不足,……第三期,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说孙中山的政治革命的内容。 2.实行五权分立。(或实行民主共和) 哪一个派别最早“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主张引进西 洋务派。 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Nhomakorabea初中毕业年级中考专题复习
专题二
中国近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穿针引线
中国近代化探索比较表
名称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资产阶级 领导 地主阶级 阶级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知识分子 主张 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学技术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民主和科学 内容 侧重 经济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特点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