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共37页文档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重视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和民主,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解放和进步,启示我们要 不断推动思想创新和进步。
坚持人民立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强调了人民的力量和作用,启示我们要始终把人 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单击此处添加文档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标题
02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03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04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 动的影响
05 06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 动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 动的启示
添加章节标题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晚清政治腐败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官场贪污盛行 清政府对外软弱,对内镇压,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清朝末年,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改革失败,加剧了社会动荡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 主、科学、新道德, 推动了中国的思想 文化现代化进程。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 运动共同推动了中 国的社会现代化进 程,为中国的现代 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01
0 2
03
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变革和创新
科学、平等、自由等。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倡导 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
展和进步。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 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 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推 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 强调团结和合作,认为团 结和合作是实现国家富强、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3、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第三,五四运动时,虽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但已经 有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在运动的发展过 程中,已经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并指引着运动向 着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方向发展。 第四,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培 养了一批知识分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
•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 北洋军阀的统治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统治中国的主要是北洋 军阀控制的政府 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 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 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
要靠山。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3、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4、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5、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 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 量,使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工人 阶级和广大民众的力量,促使他们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 主义,也就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 必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 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_图文

3.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 命实践,而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4.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 的批判精神,他们一般还是使用资产阶级的 方法,片面地、形式主义地看问题,影响了 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第一,在 帝国主义时 代,资本主 义制度的内 在矛盾已经 比较充分地 暴露出来。
2.批判孔教
孔学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进入民国 时期,北洋军阀政府仍然把孔学当作宗教 教条一样强迫人民去信奉。那时统治阶级 及其帮闲者们的文章和教育,不论它的内 容和形式,都是八股式、教条式的。这种 情况,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 民族的生机和创造力。
“儒家以孝弟二字为二千 年来专制政治、家族制度联 结之根干”,使中国“终颠 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 进”。
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 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 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 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 所遵循的主义 。
马克思主义传入 中国时,还存在其 他种种主义,如无 政府主义、工团主 义、基尔特社会主 义、社会民主主义、 以及新村主义、泛 劳动主义等等。尤 其是无政府主义在 当时很有影响。
儒教不革命、儒学不转轮 ,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 ,何以造新国民?悠悠万事 ,惟此为大已吁!
——吴虞
3.提倡“文学革命”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 改良须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模 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 不避俗字俗语。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自竞争人权之说兴,机械资本 之用广,其害遂演而日深:政治 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 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 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 点,无容讳言者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十月革命推动李大钊从资产 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条件:海外留 学使李大钊初 步打下社会主
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义的思想基础;
推动:非 常关注、 潜心研究 和热情宣 传十月革 命;
实践:李大钊在中国最早 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 是赤旗的世界!”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 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比较全面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巴黎和会上 中国外交的 失败是五四 运动的直接
导火线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表现了反帝反封建 的彻底性。
第二,一次真正的群众运 动。
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 工人运动的结合。
毛泽东:“五四 运动时中国无产 阶级开始有了觉 悟,五四运动发 生在年,年便产 生了中国共产党 。”
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新文化运动 的基本口号
五四以前新文 化运动的局限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化 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 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 义旧文化的斗争。
年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 名《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陈独秀《青年》创刊号中发表《敬告青年》 一文,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后来,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 成为主要撰稿人。提倡“破除迷信”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 当时提倡的民主
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一是指民主精
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 神和民主思想,
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 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两次思想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标志着中国革命派的觉醒和新一代知识分子对于封建制度的不满与反抗。
新文化运动则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的几年,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西方文化的倡导。
本文将分别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起因、目标和影响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五四运动的起因。
五四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中国革命的前夜。
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腐败、经济危机和外国侵略等问题。
中国人民的困境不断加深,导致了一些进步青年对于现有制度的不满。
在这样的背景下,五四运动爆发了。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割让山东给日本。
这一事件激发了学生们的愤怒,并形成了一场空前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其次,我们来看五四运动的目标。
五四运动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两点: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学生们通过游行示威、罢课等方式表达了对于国家利益的关切,并要求国家通过革命来解决问题。
五四运动的目标也包括推动科学、民主和平等的价值观念进入中国社会。
这些价值观念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是相对陌生的,但它们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拒绝传统文化的运动,主张西方文化的倡导,以它的科学性、民主性和现代性来替代传统文化的理念。
新文化运动通过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文化发展。
其次,五四运动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时,一部分学生们逐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并开始接受其思想。
这些学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力量,他们将共产主义的理念带入了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五四运动还推动了整个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
五四运动使中国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
他们开始关注并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通过不懈努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与五四运动相比,新文化运动更加倡导以科学、民主和现代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否定。
第4讲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变法的失败:西太后弄权政变,六君子人头落地。 变法的失败:西太后弄权政变,六君子人头落地。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主 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共同 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主张 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戊戌变法的经过: 戊戌变法的经过: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名定国是”诏 年 月 日 光绪帝颁布“名定国是” 宣布变法。戊戌变法历时103天 史称“ 书,宣布变法。戊戌变法历时 天,史称“百日 维新” 维新”。 变法内容:准许官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变法内容:准许官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下面是两张图片解说词中反映的信息, 下面是两张图片解说词中反映的信息,其中说法 错误的是: 错误的是: 1、孙中山主持第一次中华民国临时政务会议 、 2、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与各国使节合影 、 A、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 、 的政府 B、中华民国成立根本改变中国两个半的社会性质 、 C、从句 到句 的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 到句2的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 、从句1到句 妥协性 D、袁世凯在列强的支持下篡夺革命果实 、
19世纪 世纪60—90年代 世纪 年代 19世纪 世纪60—70年代 世纪 年代 1894—1895年 年
洋务运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 年代 世纪90年代 世纪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年 戊戌变法, 年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 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 年 月 日 1912(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吴明华
对联:
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同学们:谁能说说这幅对联的含义 吗?
辛亥革命后,从城市到农村,许多 百姓的门前仍然贴着这种对联说明了什
么?
试一试:对照提纲 自学课文 整体感知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 兴起标志(时 间、发动者、 事件)
• 主要内容
• 主要代表人物
• 性质及影响
• 导火线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18 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 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 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 产
(四)胡适:(1891-1962)安徽 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 哲学家。早年留学美国,1917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 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 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 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 人物。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 国,后去台湾。1962年,因突发心脏病 去世。
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提出正义要求, 却遭到无理拒绝,这说明了什么?对此 你有何启示?
五四运动的经过:排一排 述一述:
按时间顺序排序,用自己的语言简述 事件经过
1、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2、上海“三罢”斗争 3、北洋政府逮捕学生 4、学生火烧赵家楼 5、北大学生罢课示威 6、五四运动初步胜利
结果
北洋政府最终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 罢免了曹汝林等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动 6、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
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五四运动知识点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4、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比较点 不 同 点 性质 政治派别 政治主张 戊戌变法(导引31页) 辛亥革命
斗争方式
成果 共 同 点 时期 目的 主张
领导阶级
影响
4、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比较点 性质 政治派别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代表人物
内 性 容 质
思想解放运动
日美加紧侵略中国,加剧民族矛盾
国际 背景
国内
十月革命的影响 阶级矛盾 日益加深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 五 四 ” 运 动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导火线: 第一阶段 中心:北京 主力:学生 (以6月3日为界) 经过: 第二阶段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 领导:先进知识分子 释放被捕学生
2.“五四”运动的过程及影响
起因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受挫折,引起了中国人民的 无比愤慨。
第一阶段 ①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3 000多人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游行 示威,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等口号,要求严 惩亲日派官员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人。学生的示威活动遭到北 洋政府的镇压。 ②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各地学生纷纷响应。之后,越来越 多的各界人士纷纷同情并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 第二阶段 ③6月初后,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 争。 ④运动很快席卷全国二十多个省,它突破了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的 范围,发展成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工、学、商参加的全国性的广泛 的群众爱国运动。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是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1)(政治上)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 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 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2)(思想上)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 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 步探索了道路。 拓展:社会习俗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