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演进
专题02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2021年高三历史总复习之通史复习

2、目的: 自强求富——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时间: 19C60-90年代
一、经济:
(一)洋务运动
4、企业: (1)创办军用企业---(自强)
创办者 代表 地位 企业
经营方 性质 式
军 曾 安庆内 第一家官办军用
用 国 军械所 企业,标志着中国
带有浓
企藩
近代工业起步
官
厚封建
业
李 鸿 章
❖ 民族工业
❖ 广义:中国人投资兴办的运用机器化方式进 行生产的工业。
❖ 狭义:一般民族工业是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 半封建时期由中国私人资本(民间资本)投 资创办的运用机器生产的工业,又叫民族资 本主义企业。
2.早期民族工业兴起的概况
时间:Leabharlann 贻来牟机器磨坊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点:
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地区
解析:洋务派的军工企业属于官办企业,产品无偿调拨,后来由订购方提供资金(“协造 ”)说明官办企业的经费出现困难,后来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为缓解其资金压力进一步证 实其经费压力的增大,故选B项。各省用船方“协造”,并不是商办,A项错误;军工产 品不可能市场化,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无从体现,排除。
四、社会生活:
(二)教育
起步: 洋务运动 (1)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科技人才、翻译人才、 军事人才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出现过两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论辩, 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理论的建设。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年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 (《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最早提出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
胡绳提出以阶级斗争为标准探索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和分期问题,提出“三次革命高潮”理论, 进而引发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论战。
戴逸、章开沅、荣孟源等人亦赞同以阶级斗争为标准进行中国近代史分期, 但他们的具体分期主张又意见相左。
孙守任和范文澜。
主张以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标准的分期法。
金冲及主张以社会经济表征和阶级斗争表征结合为标准的分期法。
还有刘大年主张以综合的标志为标准的分期法。
五六十年代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论辩,如下几个论断:1、“三次革命高潮”的论断。
胡绳提出并为多数人接受的一种理论观点。
胡绳指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第一个革命运动的高涨;甲午战争以后出现第二次革命运动的高涨;义和团失败后开始的第三次革命运动的高涨归结为辛亥革命。
强调中国近代史三个革命高涨时期。
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辛亥革命则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强调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中国近代史基本内容:所谓的八大事件, 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这八件大事是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事件和内容。
从反帝反封建的层面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勾画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阶级斗争的发展状况。
3、20世纪50年代以后编着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和论着就其思想旨趣和体例内容而言都体现了“三次革命高潮”理论的特点。
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以“三次革命高潮”为标志的学科理论的影响, 充分展示了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所产生的实践意义。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未触及封建制度
学西方制度 (君主立宪制)
维护清朝统治, 但实行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和妥协性
学西方制度 (民主共和制)
推翻清朝统治, 实行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和妥协性
1、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结果 都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作用 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
④中国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3、学习西方思想观念。如:新文化运动举起民主、科学大旗 五四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
2、中国历次运动或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变题:中国向西方学习屡受挫折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脱离群众,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没有按思想、制度到技术的顺序向西方学习 (2)主要原因
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而是希望中国成为他 们的殖民地; ②封建制度对社会经济和人民思想的严重束缚 ③中国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
②胡适 率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③鲁迅 创作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④李大钊 发表了《新纪元》,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5、影响 是一场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 的觉醒,也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准备,为马克思主 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五四运动 P100—101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英、法、美等大国崛起的三个阶段:
1、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
2、制度层面的变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制度。如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美国建立共和政体。
3、技术层面的变革,进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
1、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如:洋务运动。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近代化(现代化)概况:一、含义: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二、中国近代化的两大历史任务:①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②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三、中国经济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
经济近代化,即从封建自然经济走向工业化。
在生产力上:从手工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五、中国政治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建国初三大政治民主制度、“文革”期间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重大发展等。
政治近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民主化和法制化,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发展到民主政治。
六、中国思想观念近代化的重大历程:(1)中国近代各阶级或阶级派别所在时代、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实践、作用与局限(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洪秀全、洪仁玕,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无产阶级中共)。
(2)中国思想近代化特征:①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②认识不断深化(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③道路选择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走别人路到走自己路);④体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七、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原因、特点、实质、影响、变化的表现、趋势。
1.原因:根本原因:的冲击。
政治:的推动,的推动,改革的影响。
思想:传播。
经济:和的发展2.特点:⑴与向有关。
⑵地域差距大、不平衡性(农村—城市,沿海—内地)⑶虽变化,但始终保持特色。
⑷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⑸变化随民主进程而不断加深3.实质:碰撞、融合。
4.趋势:封闭—开放、被动—主动、封建传统—近代化5.影响:⑴政治: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促进的发展。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
虽然他创新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
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强国御侮而寻求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
(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早在19世纪六七年代,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成为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
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
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
(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
)经济上:洋务运动政治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思想上:新文化运动★主题提示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是一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史。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甲午战后,面对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如何自 救?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的回答是 A.发动了虎门销烟 B.掀起了洋务运动 C.进行了黄海海战 D.发起了维新变法 以下组合搭配中,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是 ( ) A.张之洞——创办轮船招商局 B.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 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 ‘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 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 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 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 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 “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B.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表现在引 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 中国近代化,其表现主要在于( ) A、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B、传播新思想 C、开始兴办新式学堂 D、筹建海军 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引发了一场 自上而下的改革。这场改革的积极作用在于 A.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增强了近代国防力量 D.摧毁了顽固派的力量
历史课上,当教师介绍到詹天佑(1861-1919) “少年时代就赴美留学,学习铁路专业”时,李 刚立刻联想到詹天佑能受到这种教育应得益于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9 世纪 60 - 70 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这与下列哪一事件有直接关系?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开端”,对它的 本质含义的理解应该是 A.它是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出现过两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论辩, 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理论的建设。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年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 (《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最早提出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
胡绳提出以阶级斗争为标准探索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和分期问题,提出“三次革命高潮”理论, 进而引发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论战。
戴逸、章开沅、荣孟源等人亦赞同以阶级斗争为标准进行中国近代史分期, 但他们的具体分期主张又意见相左。
孙守任和范文澜。
主张以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标准的分期法。
金冲及主张以社会经济表征和阶级斗争表征结合为标准的分期法。
还有刘大年主张以综合的标志为标准的分期法。
五六十年代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论辩,如下几个论断:1、“三次革命高潮”的论断。
胡绳提出并为多数人接受的一种理论观点。
胡绳指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第一个革命运动的高涨;甲午战争以后出现第二次革命运动的高涨;义和团失败后开始的第三次革命运动的高涨归结为辛亥革命。
强调中国近代史三个革命高涨时期。
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辛亥革命则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强调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中国近代史基本内容:所谓的八大事件, 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这八件大事是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事件和内容。
从反帝反封建的层面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勾画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阶级斗争的发展状况。
3、20世纪50年代以后编著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和论著就其思想旨趣和体例内容而言都体现了“三次革命高潮”理论的特点。
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以“三次革命高潮”为标志的学科理论的影响, 充分展示了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所产生的实践意义。
考点29_说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概况并探讨它们的影响

洋务运动失败启示:
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
戊戌变法
政治派别: 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诏书,戊戌变法 开始。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皇帝, 捕杀维新派,变法失败。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1898年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等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君主立宪制 辛亥革命 1911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年代 地主阶级洋务派 奕、李鸿章等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性质
政治主张
向西方学习, 实现“自强”和“求富”
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下, 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说说中国人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发展变化?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
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概况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898年地主阶级洋务派奕?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时政治派别代表人物性政治主张政治主张手作领导阶级目结间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习西方技术学习西方技术改良导学60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没有找到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改良导学60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民主共和制暴力革命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异同段用的果概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异同相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
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
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 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 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 运动的高潮。
D
3· 资产阶级进行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其核 心内容是( ) A .驱逐挞虏 B .恢复中华 C .建立民国 D .平均地权
C
4·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中的武昌起义部分 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壮阔的历史画面,这次 起义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 B .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 .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 .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类别 颁布的新法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改革的旧制 取消闲散重迭机 构,裁汰冗员
经济 1.在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奖 取消旗人由国家 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供养的特权,令 2.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 其自谋生路 立邮政局。
文化 1.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中小学堂 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 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 军事 1.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2.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裁汰绿营 改革科举制, 废除八股取士
武昌起义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1、起义的时间
2、起义的地点 3、起义的主力
策划武昌起义的秘密地点
湖北武昌起义门
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宣 誓就职,改国号 为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 年,成立中华民 国临时政府
上海南京路上悬挂五色旗庆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兴办民用工业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轮船招商局
近代民用工业的代表性企业
企业名称 轮船招商局(近代第 一家轮船公司) 开平矿务局 汉阳铁厂(近代第一 个近代化钢铁工业) 湖北织布局 创办时间 1872 1878 1890 1890 创办人 李鸿章 李鸿章 张之洞 张之洞 地点 上海 天津 湖北 湖北
失败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维新派
太平天国运动
失败 失败
洋务派
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经过:
序 幕 酝酿和开展 高 潮
公车上书 (1895年康有 为、梁启超等)
创办政治团体、 报刊、学堂
戊戌变法
也叫百日维新
(1898年光绪 帝为首发动)
三局一厂
还有什么事和洋务派有关?
筹建南海、北洋、福 建三支海军 T
翻译人才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
科技学堂 军事学堂
T
外交人才 军事人才 科技人才
筹划海防
旅 顺
北洋海军
威海卫
福建海军
南洋海军
筹建海军
北洋海军
南洋海军
福建海军
返回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
京师同文馆
1862年
洋务运动中创办新式学堂
总结
各个阶级先后在旧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一次次探 索,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进步,却还是未能 拯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新的探索,为中 国谋求新的出路。
1·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 由政府派官吏管理,资金来源于政府、地主 和商人的投资,该企业的性质是( ) A 封建主义性质管办企业
B 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官商合办企业
洋务派
太平天国运动
失败
1 、背景 T 2 、洋务派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3 、具体措施: a、兴办近代企业:旗号“自强” 军事工业 T
旗号“求富” 民用工业 T T
、口号
b、建立新事海陆军
c、创建新式学堂 ,遣派留学生
4、评价 T
背景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 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结束后兴起的。
失败 失败 失败 失败
维新派 洋务派 太平天国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他的失 败说明了什么?
比较一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 命三者之间的异同。
异:
性质: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自救运动;戊戌变法
和辛亥革命史资产阶级发起的 思想解放潮流。 洋务运动是和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变,辛亥革 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 目的:洋务运动——维护封建统治;戊戌变法和 辛亥革命——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结果:洋务运动——成功;戊戌变法——失败;辛 亥革命——可说失败也可说成功。
感 受 一 下 :
戊戌六君子
刘光第 杨 锐
谭嗣同 杨深秀 杨 锐
康广仁
六君子,头颅送; 袁项城,顶子红, 卖同党,邀奇功; 康与梁,在梦中, 这是1898年秋流传于京津地区的一首民谣 不知他,是枭雄。
失败原因:
1、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办法。
2、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3、对列强和顽固势力报有幻想 4、脱离人民群众
洋务派代表人物
曾国藩
李鸿章
奕 訢 张之洞 左宗棠
过程:19世纪60~90年代
前期 后期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自强”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求富”
重点发展民用工业
天津机器局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安庆内军械所旧址
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使用的竹制火铳
生产出较为 先进的武器
返回
江南制造总局仿制的毛瑟枪
教训:
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用武装斗争的方式推 翻清政府 ,中国才有富强的希望。
返回
资产阶级革命派
太平天国运动
失败 失败 失败
维新派 洋务派
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爱国主义 者和民主革命先驱者,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 强而奋斗了终生。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 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幼时取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1886 年改号逸 仙,1897年在日本时化名为中山樵。辛亥革命后, 则常以中山为名。
制作小组:2组
大背景:
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 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 临怎么办的问题。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 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 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 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 案。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资产阶级革命派 维新派 洋务派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
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 阶级共和国。
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 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 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 的统治秩序。 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 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 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 起来。
失败原因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和依靠 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 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 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核 心。
教训
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能就中国,中国人还 需要进行新的探索谋出路。 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的 业绩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一代人的肯 定和学习。
翠亨村孙中山住址
翠亨村孙中山书房
孙中山的出生地——广东香山县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
2. 3. 4. 5.
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 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经济基础: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基础:民主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条件、武器、中心、代表)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
返回
北京强学会遗址
保国会
时务学堂
报刊
三、戊戌变法
1898.6.11—9.21 [百日维新] 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主要内容 T 2、作用 3、戊戌政变 T 4、影响
光绪帝与 康有为、 梁启超在 一起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
返回
兴中会秘密宣誓的地方
2. 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 地点 政治纲领 革命目标 革命旗帜
1905年8月
东京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 阶级共和国 三民主义
三 民 主 义
民族主义: 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 除民族压迫。 民生主义: 就是通过改革土地制度, 解 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 足”。 民权主义: 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民国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 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挽救共和的努力与受挫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发动武装反袁“二次 革命”。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 武装斗争。 1915年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 很快形成“护国运动”。 1917年,孙中山成立护法军政府,出师北伐,后称 “护法运动”。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 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掌握 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西太后密谋发动政变的 地方——颐和园乐寿堂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 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