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洋务运动

合集下载

洋务运动的知识点

洋务运动的知识点

洋务运动的知识点洋务运动知识点概述一、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1. 内忧外患:19世纪中叶,清朝国内民变不断,如太平天国运动;外部则面临列强的侵略压力,如第二次鸦片战争。

2. 自强求富:洋务运动的口号,反映了清朝统治者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来增强国力。

二、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1. 曾国藩:倡导实用主义,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工业企业——江南制造局。

2. 李鸿章:主导北洋舰队的建设,推动了铁路、电报等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3. 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即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科技和制度。

三、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1. 建立洋务企业:如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经验。

2. 建立新式军队:采用西方的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如北洋舰队和淮军。

3. 教育改革:设立同文馆等教育机构,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翻译西方科技书籍。

四、洋务运动的成就与局限1. 成就:- 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 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

- 改善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提高了国际地位。

2. 局限:- 未能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改革不彻底。

- 重视物质技术,忽视了制度和思想的变革。

- 洋务企业经营不善,效率低下,依赖政府补贴。

五、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 为中国的近代化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人才。

2. 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3.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自强意识。

六、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1. 积极方面: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者在面临国内外压力时的一次自救尝试,对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消极方面:由于改革的不彻底和局限性,洋务运动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最终未能阻止帝国主义的侵略。

七、结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尝试,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由于其改革的局限性,未能实现根本性的社会变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洋务运动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洋务运动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1、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有奕,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慈禧太后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2、顽固派:代表人物:倭仁。

主张: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1)推动机构:总理衙门 (2)宗旨:师夷长技以自强(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相比较)(3)性质: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和新式学堂,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4)内容洋务运动从时间上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前期:创办军事工业·时间:19世纪60—70年代·旗号:“自强”·主要企业:安庆军械所(曾国藩、安庆、最早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上海、最大的军事工业)、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福州马尾)、天津机器局(崇厚、天津)等·军事工业共同特点:使用新式机器生产;由政府出资兴办;产品用于武装军队;企业管理采用封建衙门式,它不是资本主义性质。

后期:创办民用工业·时间:19世纪70:90年代·旗号:“求富”·原因: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主要企业:轮船招商局(上海、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开平矿务局(天津)、汉阳铁厂(湖北、近代第一家钢铁工业)、湖北织布局·民用工业的特点: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使用大机器生产;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利润,绝大部分产品销售于市场,从而具有不同军事企业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性,是含有资本主义成分的近代企业。

建立近代海军: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清政府专门设立了海军衙门。

高二学考洋务运动知识点归纳

高二学考洋务运动知识点归纳

高二学考洋务运动知识点归纳洋务运动是指中国晚清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业,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运动和现代化建设尝试。

本文将对高二学考洋务运动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

一、洋务运动的定义及历史背景洋务运动是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80年代进行的一系列旨在引进西方科技、建立现代工业制度的改革运动。

这一运动背景下,积极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二、洋务运动的成因1. 对外侵略: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洋务运动是为了应对这一侵略而产生的。

2. 内忧外患:清朝统治的日益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也是洋务运动产生的原因之一。

3. 弱国无外交:中国当时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国力衰落,丧失了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洋务运动的兴起是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三、洋务派与自强派1. 洋务派: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他们代表了一种借鉴西方模式、通过技术引进和学习来发展中国的思想。

2. 自强派:早起的自强派更注重知识教育、国防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后期的自强派主要是以改革社会风气为主。

四、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1. 工业制造业: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发展,兴办了许多洋务工厂,引进和培养了一批西方技术人才,促进了中国的现代产业发展。

2. 教育体系:洋务运动致力于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兴办了洋务学堂和翻译馆,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五、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和失败原因1. 技术依赖:洋务派对技术的依赖性较高,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导致技术传授不深入、技术转化不彻底。

2. 反动势力的反对:洋务运动受到了保守派势力的反对和遏制,使得洋务运动无法全面推进。

3. 社会基础薄弱:洋务运动所面临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封建思想等传统观念的束缚限制了洋务运动的进展。

六、洋务运动的影响1. 开拓意识: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改革思想和国家发展意识。

2. 西方文化的引入: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吸收,为中国的思想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

有关洋务运动的知识点高三

有关洋务运动的知识点高三

有关洋务运动的知识点高三关于洋务运动的知识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运动之一,涉及到的知识点非常丰富。

本文将围绕洋务运动的定义、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展开细致的讨论,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一、定义洋务运动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为改良国家运营管理、发展科学技术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运动。

这一运动主要是受到中国历史上多次遭受外侵的刺激,以及对西方产业革命和军事强大的触动而引发的。

二、背景1.外国侵略:在19世纪,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外国侵略,包括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等,使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主权受到了严重威胁。

2.西方科学技术的冲击: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西方科学技术的优势逐渐显现,给中国传统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三、主要内容1.洋务派的兴起: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成为主要的改革力量。

洋务派主张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产业,培养新型军队,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2.创建近代工业: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洋务派在全国范围内兴办了一系列的工厂和工业企业,其中包括上海江南造船厂、天津津门机器局等。

3.修缮军备:为了应对外来的威胁,洋务运动还推动了中国军事力量的改革。

洋务派引进了外国的武器装备,并积极推动新式军队的建设,如翻新北洋水师、创建新式陆军等。

4.学习西方制度:洋务运动还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学习西方的政治、法律和教育制度。

洋务派推动了近代化学校的兴办,引进了新的科学教育体系。

四、影响1.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洋务运动的兴起,给中国传统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新兴的工业、商业模式和西方的思维方式逐渐渗透到传统社会,推动了社会结构的改变。

2.启蒙思潮的兴起:洋务运动也催生了一股自强思潮,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一些洋务派学者开始思考中国的发展出路,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主张。

3.揭示中国社会问题:洋务运动中的失败和问题也揭示了中国社会存在的弱点和困境,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思考和借鉴。

洋务运动有关知识点

洋务运动有关知识点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

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时间1861年-1895年)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

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訢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

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

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同治帝的老师、工部尚书、大学士倭仁和宋晋等,地方上主要是一些内地的官员。

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

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高考洋务运动知识点

高考洋务运动知识点

高考洋务运动知识点洋务运动是中国古代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并开始积极探索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制度。

以下将对高考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洋务运动的起因和特点洋务运动的起因是中国封建社会受西方列强侵略的触动,加上自身面临的内外困境,迫使中国开始尝试向现代化靠拢。

洋务运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思潮的兴起。

洋务运动是一股呼唤变革的思潮。

中国社会开始意识到崭新的思想和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求进心理,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期达到媲美西方国家的目标。

3.推动军事现代化。

洋务运动致力于实施军事现代化,以增强国家的实力和国防能力。

这包括改良旧有军队、制造先进武器等。

二、洋务运动的影响和成果洋务运动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以下是洋务运动影响和成果的几个方面:1.启发了国人的思想。

洋务运动带来的知识和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变革创造了有利的思想环境。

2.推动了技术进步。

中国在洋务运动期间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技术,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力,也为后来的近代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3.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为后来的新式教育体系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4.奠定了近代历史的基础。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篇章,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虽然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果,但也失败了,其失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全面的改革。

洋务运动只致力于技术和军事改革,没有从基本的制度和政治上进行全面的改革,导致改革的效果受限。

2.西方列强的限制。

特别是在洋务运动后期,西方列强对中国洋务运动的限制和制约很大,导致后来的洋务运动失去了发展的空间。

3.国内政治力量的斗争。

洋务运动时期,国内存在着封建势力和官僚集团的斗争,这使得改革进行的步履维艰,也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洋务运动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洋务运动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洋务运动
识记知识点:
1.
宗棠、李鸿章等。

2. 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
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3.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主,重点是“练兵制器”;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主,重点是民用制造。

4. 新式学堂:为了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

1862
学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此外,还有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

5. 派遣留学生: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

理解知识点:
1. 洋务运动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中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疆吏耳闻目睹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购置外洋船炮,兴办军工企业。

一些中下层士绅也要求效法西人,以求自强。

朝野上下,形成了一股倡办洋务的思潮。

2. 洋务运动的评价:进步性: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局限性:只是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

洋务运动高考知识点

洋务运动高考知识点

洋务运动高考知识点洋务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自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

本文将从洋务运动的背景、动因、影响等多个方面来探讨这一历史事件。

一、背景19世纪上半叶,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内忧外患的局面,国力日益衰败,各方面发展迟滞。

而西方列强却逐渐崛起,技术和军事实力远远超过中国。

这使得中国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受洋务思潮影响的自强运动,希望借鉴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提高国力。

二、动因洋务运动具体起因有很多,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屈辱地失去了主权,这使得一些士人开始反思中国的软弱原因。

其次,清朝内部的改革思潮兴起,有一些官员希望通过洋务运动来改善国家状况。

另外,洋务运动也得到了国民经济的支持,一些企业家看准了商业机会,纷纷向政府捐款来推动洋务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与成果洋务运动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从同治、光绪年间开始的“自强运动”。

该阶段的主要成果包括:修建新式军舰,引进西方先进兵器、设立现代军事学堂、修建铁路和电报线路、创办翻译馆等。

洋务运动一度改善了中国的国防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一定的现代化成果。

四、局限和失败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限制因素。

首先,洋务运动让中国接触到了西方科学技术,但并没有形成自主的创新能力,最终导致技术依赖问题。

其次,庆幸执政时推行洋务运动也并没有坚持下去,因为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挠。

此外,洋务运动过程中的腐败问题和不完善的管理方式也导致了一些项目的失败。

五、影响和启示虽然洋务运动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它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后来的变法运动和维新运动提供了经验和动力。

其次,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暴露了中国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薄弱之处,推动了后来的思想启蒙和近代化改革。

最重要的是,洋务运动证明了自力更生的重要性,为后来的民族主义思潮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持续时间:1861开始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
第三、筹划海防
第四、创办新式学堂
三、洋务运动的意义
1.主观目的具有发动性;想西方学习具有根本的局限性;最终以失败告终.
2.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A.军事上:促进了中国国防近代化,一定程度上增添了抵御外来的力量.
B.经济上:开始了中国工业近代化;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山
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C.思想上:开始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客观上有利于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四、洋务运动的评价
1.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这其中的原因固有许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这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

2.洋务运动有其积极作用,它表现在: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五、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暴利,使企业难以发展。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

主观原因: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

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
作用。

相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剥削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作容器,去盛载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导致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