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洋务运动

合集下载

洋务运动知识概要

洋务运动知识概要

时代背景: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3.清朝出现严重的危机。

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主要内容:1.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3.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4.兴办新式学堂,选送留学生;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开始-失败的标志:1.1861 年,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洋务运动。

2.1861 年,设立总理衙门,安庆内军械所的成立——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

3.1895 年,甲午战争失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后期:19世纪70至90年代,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概述:1.军事工业:1)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2)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第一个军事工业);3)左宗棠:福州船政局;4)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2.民用工业:1)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及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与天津开平煤矿;2)张之洞:湖北汉阳铁厂(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厂)与湖北织布局;3.外交机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化的标志。

4.海军:1)北洋水师(主力);2)南洋水师;3)福建水师;4)广东水师;5.学堂:1)京师同文馆(洋务派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2)上海广方言馆;3)福州船政学堂;4)天津水师学堂;5)天津电报学堂;6.留学生:1)严复: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2)詹天佑:著名铁路工程师;历史意义: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发展。

洋务运动的知识点

洋务运动的知识点

洋务运动的知识点洋务运动知识点概述一、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1. 内忧外患:19世纪中叶,清朝国内民变不断,如太平天国运动;外部则面临列强的侵略压力,如第二次鸦片战争。

2. 自强求富:洋务运动的口号,反映了清朝统治者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来增强国力。

二、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1. 曾国藩:倡导实用主义,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工业企业——江南制造局。

2. 李鸿章:主导北洋舰队的建设,推动了铁路、电报等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3. 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即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科技和制度。

三、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1. 建立洋务企业:如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经验。

2. 建立新式军队:采用西方的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如北洋舰队和淮军。

3. 教育改革:设立同文馆等教育机构,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翻译西方科技书籍。

四、洋务运动的成就与局限1. 成就:- 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 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

- 改善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提高了国际地位。

2. 局限:- 未能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改革不彻底。

- 重视物质技术,忽视了制度和思想的变革。

- 洋务企业经营不善,效率低下,依赖政府补贴。

五、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 为中国的近代化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人才。

2. 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3.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自强意识。

六、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1. 积极方面: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者在面临国内外压力时的一次自救尝试,对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消极方面:由于改革的不彻底和局限性,洋务运动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最终未能阻止帝国主义的侵略。

七、结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尝试,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由于其改革的局限性,未能实现根本性的社会变革。

有关洋务运动的知识点高三

有关洋务运动的知识点高三

有关洋务运动的知识点高三关于洋务运动的知识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运动之一,涉及到的知识点非常丰富。

本文将围绕洋务运动的定义、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展开细致的讨论,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一、定义洋务运动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为改良国家运营管理、发展科学技术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运动。

这一运动主要是受到中国历史上多次遭受外侵的刺激,以及对西方产业革命和军事强大的触动而引发的。

二、背景1.外国侵略:在19世纪,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外国侵略,包括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等,使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主权受到了严重威胁。

2.西方科学技术的冲击: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西方科学技术的优势逐渐显现,给中国传统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三、主要内容1.洋务派的兴起: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成为主要的改革力量。

洋务派主张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产业,培养新型军队,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2.创建近代工业: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洋务派在全国范围内兴办了一系列的工厂和工业企业,其中包括上海江南造船厂、天津津门机器局等。

3.修缮军备:为了应对外来的威胁,洋务运动还推动了中国军事力量的改革。

洋务派引进了外国的武器装备,并积极推动新式军队的建设,如翻新北洋水师、创建新式陆军等。

4.学习西方制度:洋务运动还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学习西方的政治、法律和教育制度。

洋务派推动了近代化学校的兴办,引进了新的科学教育体系。

四、影响1.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洋务运动的兴起,给中国传统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新兴的工业、商业模式和西方的思维方式逐渐渗透到传统社会,推动了社会结构的改变。

2.启蒙思潮的兴起:洋务运动也催生了一股自强思潮,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一些洋务派学者开始思考中国的发展出路,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主张。

3.揭示中国社会问题:洋务运动中的失败和问题也揭示了中国社会存在的弱点和困境,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思考和借鉴。

洋务运动有关知识点

洋务运动有关知识点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

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时间1861年-1895年)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

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訢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

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

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同治帝的老师、工部尚书、大学士倭仁和宋晋等,地方上主要是一些内地的官员。

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

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洋务运动知识点

洋务运动知识点

洋务运动知识点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1、海关总税务司赫德长期控制中国海关大权。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除英、法、俄、美外,派使来华的有德国、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日本、秘(bi四声)鲁。

3、蒲安臣(美)擅自代表清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中美续增条约》(《蒲安臣条约》)承认美国享有掠夺华工及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学校的权利。

4、中国官员第一次出访西方是在1870年“天津教案”后崇厚赴法“致歉”。

5、中国开始向国外派遣常驻使臣是在1875年“马嘉理案”后,派郭嵩焘、刘锡鸿为驻英正副使。

6、外国资本势力为便利倾销和输出原料,在中国经营轮船航运。

1862年美国旗昌洋行设立了第一家专业轮船公司——旗昌轮船公司(后被洋务派轮船招商局收购),垄断长江中下游航运近十年。

7、1848年,英国在上海设立东方银行(丽如银行、金宝银行);1865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英国)同时开业,是外国在华资本最雄厚的金融机构。

8、曾国藩1861年设安庆内军械所(任用近代著名科技人才李善兰、徐寿、华蘅芳)。

9、(被顽固派称为“鬼子六”)是清朝中央统治集团中最先倡导洋务的首领。

对洋务宗旨说得最完整最透彻的是冯桂芬《校邠(bin一声)庐抗议》,“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成为兴办洋务的纲领,也是后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滥觞(shang 一声)。

10、洋务派在中央有;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bao三声)桢(zhen一声)、丁日昌、郭嵩焘。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倭仁、徐桐、李鸿藻。

11、兴办洋务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一次重大外交、军事和工业生产方式变革。

12、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焦点:要不要学习西方近代科技,制船造炮,以资“求强”;西方诸国是不知礼仪的“蛮夷”,还是科技进步、正教昌明的国家?争论的实质是统治集团内部开明与保守政见之争。

13、军机处形成两派,南派以沈桂芬为首,属洋务派;北派以李鸿藻为首,属顽固派。

高考洋务运动知识点

高考洋务运动知识点

高考洋务运动知识点洋务运动是中国古代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并开始积极探索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制度。

以下将对高考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洋务运动的起因和特点洋务运动的起因是中国封建社会受西方列强侵略的触动,加上自身面临的内外困境,迫使中国开始尝试向现代化靠拢。

洋务运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思潮的兴起。

洋务运动是一股呼唤变革的思潮。

中国社会开始意识到崭新的思想和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求进心理,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期达到媲美西方国家的目标。

3.推动军事现代化。

洋务运动致力于实施军事现代化,以增强国家的实力和国防能力。

这包括改良旧有军队、制造先进武器等。

二、洋务运动的影响和成果洋务运动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以下是洋务运动影响和成果的几个方面:1.启发了国人的思想。

洋务运动带来的知识和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变革创造了有利的思想环境。

2.推动了技术进步。

中国在洋务运动期间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技术,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力,也为后来的近代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3.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为后来的新式教育体系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4.奠定了近代历史的基础。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篇章,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虽然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果,但也失败了,其失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全面的改革。

洋务运动只致力于技术和军事改革,没有从基本的制度和政治上进行全面的改革,导致改革的效果受限。

2.西方列强的限制。

特别是在洋务运动后期,西方列强对中国洋务运动的限制和制约很大,导致后来的洋务运动失去了发展的空间。

3.国内政治力量的斗争。

洋务运动时期,国内存在着封建势力和官僚集团的斗争,这使得改革进行的步履维艰,也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洋务运动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洋务运动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洋务运动
识记知识点:
1.
宗棠、李鸿章等。

2. 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
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3.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主,重点是“练兵制器”;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主,重点是民用制造。

4. 新式学堂:为了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

1862
学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此外,还有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

5. 派遣留学生: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

理解知识点:
1. 洋务运动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中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疆吏耳闻目睹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购置外洋船炮,兴办军工企业。

一些中下层士绅也要求效法西人,以求自强。

朝野上下,形成了一股倡办洋务的思潮。

2. 洋务运动的评价:进步性: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局限性:只是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

洋务运动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洋务运动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洋务运动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中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

它始于晚清王朝(1871年),结束于清朝末年(1895年),历时约25年。

洋务运动的推行对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背景、特点、成果等方面,对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背景晚清时期,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一直落后于西方国家,甚至比欧洲的落后程度还要严重。

面对外敌入侵的现实,在人们日益加深的危机感下,必须引领国家保卫主权地位,在各个方面加速现代化进程,反侵略、求生存。

因此,当时的统治者借鉴西方近代化方式,大力开展洋务运动,希望能够有效地挽救危局。

二、特点1.以引进西方工业技术为中心19世纪中国面对强大的西方列强,忧虑西方的军事、经济、文化进步会完全控制中国,从而实现对中国的殖民化。

而这样的想法在清政府特别是在戊戌变法之前并不普遍,很多人还处于对西方的迷信或轻视当中。

因此,为了摆脱这一窘境,必须得引进西方工业技术,在科技上与西方列强站在同一高度。

2.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力量集中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主导下开展的一项全国性的事业。

政府为了实现现代化,发动了大量的社会力量来开展洋务运动。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平民和富商大贾积极参与其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和官方可以互相连接,在知识交流、技能传承和资金借贷等多个方面实现多方支持,是多个方面共同推进洋务运动的重要一环。

3.发动了自主创新和学习的热潮由于洋务运动主要的目的是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工业设备,因此,通过这一推动,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学习到了许多西方的科技成果。

同时,由于适应中国的具体情况,许多新的发明创造也随之产生。

在这样的状况下,中国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自身的创造能力推动技术的进步。

三、成果1.提高了科技水平洋务运动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洋务运动的推进,中国在短时间内吸收了很多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不仅改变了中国科技水平与世界接轨的现状,还使得中国在科学、数学、物理、力学等各个方面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洋务运动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洋务运动背景:内忧外患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自强为旗号。

后期:求富为旗号
前期创办的工厂: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创办的工厂: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
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最具有远见的措施。

失败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百般阻挠和破坏。

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6、特点:指导思想方面: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
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产生的时间及地点: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外商企业中。

注意:中国无产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中国无产阶级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有优点,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
他们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强。

他们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联盟。

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工人进行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