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皴法说
中国水墨山水画

中国水墨山水画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皴法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皴法,在绘画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我国土地广大,地质也因地域而不同。
以描线为基本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凹凸)的方法比较多。
不过,主要的方法可分为下面六种,其概要说明如下:斧劈皴——表现火成岩山岩崩溃的部分与突出的部分的主要方法,往往和披麻皴一起使用。
披麻皴——表现土山外观的主要方法,多用来画我国南方的山水。
卷云皴——表现古老山脉的圆形山顶的主要方法,能表现出苍劲的感觉。
雨点皴——表现被烟雾所笼罩的山岳的主要方法。
荷叶皴——表现水成岩所形成的山和岩的主要方法。
折带皴——表现水成岩所形的山岳,特别是崩塌的斜面和堤防的主要方法。
以上各种皴法的应用,须视地质构成的关系而定,必要时可将两种方法混合或折衷使用。
皴法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
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
其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
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为以线条勾勒轮廓,之后敷色。
随着绘画的发展,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专用名词“皴法”。
其基本方法是以点线为基础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凸凹),因地质构造的不同,表现在山石的形貌亦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各类型的皴擦方法与名称,一般称为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卷云皴(云头皴)、雨点皴(雨雪皴)、弹涡皴、荷叶皴、矾头皴、骷髅皴、鬼皮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马牙皴、斫皴、点错皴、豆瓣皴、刺梨皴(豆瓣皴之变)、破网皴、折带皴、泥里拔钉皴、拖泥带水皴、金碧皴、没骨皴、直擦皴、横擦皴等。
清?郑绩将它列为十六家皴法。
《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
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曰荷叶,曰牛毛,曰解素,曰鬼皮,曰乱柴,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家山石名目,并非杜撰。
浅谈中国山水画皴法的发展

浅谈中国山水画皴法的发展作者:袁培玉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1期摘要:山水画皴法是中国山水画重要的语言之一,经过一代又一代画家的继承和发展,山水画的皴法不断的成熟和完善,成为山水画一个完备的绘画语言体系。
为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山水画艺术,系统掌握山水画语言,通过对山水画皴法的产生和发展进行调理归纳,以达到“引而仲之,触类而长之”的目的。
使我们在皴法中能入能出,能承能变,不断发展和丰富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艺术形式,创造出具有当代艺术精神的中国山水画作品。
关键词:山水画;皴法;继承;创新一、皴法的定义1.皴法的概括。
我们要想研究中国山水画皴法,那就要先了解一下中国山水画皴法的起源。
皴法是历代山水画家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艺术语言形式,并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而具有了独特的价值地位。
所谓中国山水画的皴法:就是中国古代画家将对山石纹理的观察剖析研究和综合整理后,用笔墨把感受的意象巧妙的表达出来的一种技法。
画家把山石的纹理感受,经由毛笔巧妙的传达出来,使观者亦起共鸣的艺术过程,是山石纹理与笔墨的一种结合。
2.皴法形成的历史背。
魏晋之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都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诞生,当然,提到中国的山水画肯定要跟中国独有的玄学扯上关系,玄学所推崇的思想精神使画家崇尚个性自由和向往大自然,为以后中国山水画科目的独立提供了条件。
绘画技法的诞生和发展给画种的演进和创新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强调一些说,皴法可以当作山水画艺术中的一种生命看。
”由于敦煌的发现和考古的发掘,唐代可以说是人物画的天下,山水画一点也没成熟,只能给人物画装点些背景用之,在这种情况下谈不上什么皴法,据推测大概是在五代北宋之际,纪元后第十世纪这短时间内,北宋时代的两幅山水巨作: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燕文贵的《溪山楼观图》,这两幅画上的雨点皴发十分成熟,已为山水画的皴法发生指定了最晚的时代下限。
皴法是什么的技法

皴法是什么的技法?山水名画的各种皴法如果说中国画的线法(十八描)是人物画的核心要素,墨(色)法是花鸟画的核心要素的话,那么,山水画的皴法可谓山水画的核心要素,所以历代山水画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山水画的皴擦法是山水画独有的用笔技法和绘画语言,可以说,不懂皴法就不懂山水画。
皴法是指用不同的运笔方法或点或染、或勾或刷、或皱或擦皱擦出山石、树木的纹理皱折。
古今皴法有几十种之多,现在还在创造发展不同的皴法,大体可分为四大类,点皴、线皴、面皴和染皴。
一.长短披麻皴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照片比对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照片比对巨然《万壑松风图》局部照片比对明沈周《京江送别图卷》局部照片比对二、大斧劈皴马远《踏歌图》局部照片比对三、小斧劈皴宋松峰《楼观》局部照片比对宋松峰《楼观》局部照片比对明倪端《聘庞图》照片对比四、雨点皴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照片对比《溪山行旅图》图局二照片对比五、刮铁皴照片对比六、钉头皴照片对比七、豆瓣皴范宽《雪景寒林图》局部照片对比《雪景寒林图》局部照片对比照片对比八、折带皴元倪瓒《枫落吴江图》局部照片对比倪瓒《幽河寒松图》照片对比九、卷云皴北宋郭熙《早春图》局部照片对比《早春图》局部二照片对比北宋王诜《渔村小雪图》局部照片对比十、解索皴元王蒙《青卞隐居图》局部照片对比元王蒙《青卞隐居图》局部照片对比明沈周《庐山高图》局部照片对比十一、米点皴宋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局部照片对比吴湖帆先生米点照片对比十二、荷叶皴清兰孟《仿松雪山水图》局部照片对比清石涛游华阳山图照片对比十三、乱柴皴近代贺天健《兰江山水》局部照片对比古代山水画家在长期创作和自然观察中,在儒道潜意识的影响下,创造了有别西方纯客观的(人体感官感受到的光影)。
但有人文理念和自然交融的几种经典画法,下面以图分别说明。
但先强调一点,绘画是对自然景色的升华艺术,高于生活,美化自然,大家看时应从整体感觉,色彩的调子和冷暖去感受。
1.拖泥带水法.任何皴法画到洒脱时,往往会大块落墨,纵笔横扫,墨韵生动,浑厚华滋,所渭皴法似有非有者,当为此法.宋箫照《秋山红树图》局部照片对比近代写意山水较多此法.明李在《阔渚睛峰图》局部照片对比2.没骨法.此法花鸟中多用,山水较少见.宋人佚名《雪景山水图》照片对比吴湖帆山水扇面局部照片对比3.浅绛法典型中国意识画法王时敏仿古山水图册照片对比清髡残《苍翠凌天图》局部照片对比4.小青绿法.明仇英《归汾图卷》局部照片对比吴湖帆浮峦暖翠图卷局部照片对比5.大青绿法.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照片对比6.泼墨法.刘海粟《七度弄云烟》照片对比7.泼彩法张大千《泼彩山水》照片对比。
“皴”与山水画的早期形态

【内容摘要】“皴法”出现的确切时间,现在难以有清晰考证。
作为一种“法”来讲,对“皴”的使用和归纳要达到一定的层次,有了自觉表现的意识,才可称为皴法。
而“皴”的样式,现在普遍认为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应用。
“皴法”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带有中国审美感知特征和文化理念的这样一个概念,其内涵是丰富的,而不仅仅是表现为外在的技巧那样简单。
【关键词】皴皴法山水审美在画论文献中,最早出现“皴”这一概念记载的,大概要数五代荆浩的《山水节要》一文。
在俞剑华主编的《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中,有三篇托于荆浩名下的画论,分别是《笔法记》《画说》(传)和《山水节要》(传)。
虽然这三篇文字真伪难辨,但按照俞剑华的考证,“《五代名画补遗?荆浩传》虽未言曾著《笔法记》,但言著《山水诀》,可见此书渊源有自,纵然文字间有不纯岂可直断为伪书?”①又解《山水节要》说:“亦未详所据之本,为文仅三百六十五言,按荆浩著有《山水诀》,此文是否自其中节出,无有悬测,虽其言有所取处,疑亦出于伪托。
”②可见《笔法记》的可靠性要比《山水节要》大的多。
《山水节要》中提到:“其用者,乃明笔墨虚皴之法……又古有云:‘丈山尺树,寸马豆人。
远山无皴,远水无痕,远林无叶,远树无枝,远人无目,远阁无基’。
”③这是其中两处提到关于“皴”的字句。
俞剑华在按语中说:“《山水节要》其价值远在前篇《画诀》之下。
惟其讲笔墨处较有进步,而量山察树,忖马度人,亦较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有进步……‘乃明笔墨虚皴之法’,虚字亦不可解。
”④显然,俞剑华认为此篇的价值在于进一步修正了画面山树、人马的比例问题,对笔墨的论述也较为规范而已,并没有看重其在山水画论史的地位。
文中并没有专论“皴”的技法,只是作为处理画面远近虚实效果时提到,而且从中也可以看出“皴”的方法在此前就已作为山石表现的手段出现,此处已经把它作为一个较为明确的概念来谈了。
历来研究的看法是,“皴法”的表现使用是从荆浩开始的,因为在现存的画迹中,《匡庐图》是比较成熟的接近后来“皴法”样式的最早的作品。
【美术课件】国画山水篇《山石的各种皴法》

零
国 画 基 础 知 识
零
基本运笔技法
国
画
基
础
知
识
中锋
藏锋
逆锋
侧锋
露锋
顺锋
基本用墨方法
中国画通过墨的干、湿、浓、淡、清来体现物象的远近、 凹凸、明暗、阴阳、燥润和滑涩。
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而决定这五种墨色
的关键是这五种墨色的比例。
焦墨是半干的墨汁,乌黑而有光泽。 浓墨是深黑的墨汁,加了水分而不显光泽。 重墨含水比浓墨多,色相稍浅。 淡墨的含水量较多,色相更浅。 清墨只有极淡的墨迹,甚至全是水。
零
国 画 基 础 知 识
认识国画
人物
可分为古今两类:古装人物,或者是历代英士为一类;现代服装,或者模特 儿写生为一类。由于人物要有动作、表情,所以人物画是比较深奥的制作。
根据制作技巧、笔法,国画可以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
花鸟
花鸟种类繁多,大小不一,狮、虎、猫、犬可称为走兽,各种鱼类可称为游 鱼,蝉、蝶、蜻蜓称为草虫,各种雀鸟称为翎毛。
的,油烟墨色有光泽,宜于作画。松烟墨是用松枝烧烟制的墨,松烟 墨黑而无光泽,宜于书写,作画不常用。墨放在砚盘中加水研磨后可 用。初学者,用中华墨汁、一得阁墨汁等即可。
纸:画写意画多用生宣纸,吸水性和渗水性都比较好。 砚:加水磨墨用,有盖者为佳。 颜料:中国画颜料。 其它:调色盘用来调色,小水桶或者其他用来洗笔,镇纸用来压
断交错重叠后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给人以浑朴、 丰富、厚实之感。积累时每一层次的笔触的重叠, 一般在前一次的笔触干时才进行,而笔触的相叠必 须具有形式感又能表现物象。
积墨法
零
国 画 基 础 知 识
破墨法
基本用墨方法
浅析中国山水画用笔中的皴法

浅析中国山水画用笔中的皴法作者:谭少宽指导老师:金长安副教授摘要:中国山水画是祖国传统艺术发展的一座历史丰碑,它是中华民族给人类创造的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
自古至今,历代山水画家所创造出来的各种皴法并不是凭空而造的。
那是他们根据自己所见到的自然界真山实水,以自己亲身体味的感受,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总结表达出来。
皴法更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需要在深入生活,面对大自然写生时,根据表现的对象灵活运用.本文以现代绘画观念,把山水画用笔中的皴法分成三大类别详述,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作品所用的皴法。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皴法;特殊表现形式山水画是中国画重要的画科,它诞生在艺术家的潜心创意和大自然客体的融会贯通之中。
中国山水画同其它绘画一样,是一种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
“勾”、“皴”、“擦”、“点”、“染”这是山水画用笔的五个主要阶段。
“皴”原指皮肤冻裂之意,引申为表现山石纹理和结构。
“皴”是中国山水画中表现力最丰富的一种特有绘画语言。
作为特殊的表现形式,它是以干、湿、浓、淡的水墨,粗细、方圆、转折、长短的线条,表现不同山水的质地、纹理和空间感。
皴法极大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形式,是山水画的标志性技法。
随着艺术历史的发展和山水画家在艺术实践中的不断创造,皴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趋于完善。
今天,我们将会一起探究有趣的皴法。
一.从无“皴”到有“皴”追溯到汉代的<<煮盐>>画像砖,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带有半浮雕性的山、树、及人、盐井,虽然不是山水画,但是他至少反映了当时人们用造型艺术去表现山和树的创造能力,当然其艺术水平尚处于非常稚拙的阶段。
我们又在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①摹本中能够见到以勾线填色的方法表现山、树及水波,虽然树木及山水的比例关系不准确,但在结构和技法上,有了线条的出现。
同时,由于当时社会开始向独立成科的山水画种发展。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②(图1)相传是至今发展留传下来的最早一幅山水画。
“皴法”在山水画中作用[论文]
![“皴法”在山水画中作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0dc22d933d4b14e85246865.png)
浅析“皴法”在山水画中的作用【摘要】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中,皴法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使山水画打破了平面化的困惑,使山水画的发展更接近于成熟;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
皴法在国画的另几种绘画类型中也得到充分的应用。
就皴法这一技法展开论述,并论述了他在山水画中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皴法特殊表现形式“皴”是中国山水画中表现力最丰富的一种特有绘画语言。
作为特殊的表现形式,它是以干、湿、浓、淡的水墨,粗细、方圆、转折、长短的线条,表现不同山水的质地、纹理和空间感。
随着艺术历史的发展和山水画家在艺术实践中的不断创造,皴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趋于完善。
皴法打破了山水画的平面化,使山水画发展趋于成熟。
所以,皴法的应用在山水画中有着重要意义。
一、皴法的出现及其意义“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风格繁多,从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看,山水形象出现于战国之前,滋育于东晋,初创于南北朝,独立发展于隋唐,兴盛于五代、北宋。
宋、元、明、清各有变异,产生多种技法,(包括皴法),适应着不同审美要求。
”荆浩《匡庐图》,是现存最早以皴法来表现山石形象的完整的山水作品。
它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经唐前期和中期的发展,至唐后期,进入到了新的历史进程,即皴笔山水新纪元的到来。
我们所见《匡庐图》的皴法,全然有一套规范了的皴法,它表明它由初创而传到荆浩手里,已完成了稚拙生硬的发展过程,得到了形式的完善和笔墨的成熟。
五代及北宋,董源、李成、范宽都师从荆浩,于是,皴法便由荆浩而传到北宋。
山水画发展到五代、北宋,画家辈出,风格多样,皴法繁茂,进入了一个兴盛的时期他们摆脱了隋唐以来勾勒填色及渲染无皴的简单画法,在技法上增加了皴、擦、点、染的方法,水墨山水讲究笔墨层次效果,技法日趋成熟完备。
由于“皴”的表现,使山峰、山体、山石有了明暗层次,表现出了山石的体面质感和体积感。
各种“皴”的技法被人们称之为“皴法”。
不同的皴法能够表现出各种不一样的脉纹、纹理、质地、山貌。
国画山石的皴法及详解

国画山石的皴法及详解信!自古以来,岩石的画法不外乎绞、搓、打、染。
卞法是表现各种石纹的主要手段;它是中国画特有的绘画技巧和象征性的形式语言;它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它可以表现山水的具象景观,画家也可以通过它表现自己独特的审美取向和精神气质;表现自然景观也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绘画的主要特征之一。
五代以前就已经有了画岩石的方法,到了宋代发展成各种画法,到了元明清时期又不断完善。
皴法大体可分为:披麻皴、斧劈皴、云头皴、雨点皴、米点皴、解锁皴、牛毛皴、折带皴、鬼脸皴、乱柴皴、梯田皴、石卵皴、骷髅皴、荷叶皴、磐头皴等~~不同时期、不同画派、不同画家在运用以上绘画技法时也各有特点,各有变化。
有的先勾后皴;有的皴、擦、点、染一气呵成。
因此在学习各种技法时不能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否则就会缺乏变化,呆板不生动。
国画山石画法(披麻皴)披麻皴——是中国山水画皴法的主要方法之一,王维、董巨是其画法的鼻祖,也是历代文人画所常用的画法。
此法在表现江南丘陵山峦有其独到之处,元代黄公望,清代四王多用此法。
其画法要领:多用“中”“偏”锋(笔含水份要少),行笔时用笔肚走出飞白来,尽量做到空灵透气,笔笔清晰,切忌粘黏。
也有高手用中峰画出“毛”而空灵之感,如元四家的黄公望,他的披麻皴多用中锋画成,难度甚大。
国画山石画法(斧劈皴)斧劈皴——是中国山水画皴法的主要方法之一,五代卫贤已初见苗端,成熟盛行于宋代。
李成、李唐是其画法的大师,南宋时期的马远、夏硅也是其画法的杰出代表,明代的唐寅又有所变化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此画法又有所兴盛。
此法之所以在北宋时期大为兴盛,主要是因为, 统治者要求画家着力表现国家的兴盛山川的秀丽。
斧劈皴法有利于表现北方大山大水的大国气度,比较应和北宋国情的需要,这一时期是我国绘画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国立画院的设立,院体画风的兴盛,画家可以登堂入室,声名显赫,受朝廷俸禄,诸多力作多出于这一时期。
此画法的要领:中锋勾勒外轮廓线,侧峰皴擦渲染,也有高手在勾勒轮廓线时,与皴法巧妙结合,虚实相兼,变化多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 成 为 山 水 画一 个 完备 的 绘 画 语 言体 系 。 为更 好 地 继 承 和 发展 山 水 画 艺 术 , 系统 掌握 山 水 画语 言 , 本 文通 过 对 山水 画皴 法 的 面 目和 特 点进 行 条 理 归 纳 , 以达 到 “ 引而伸之 , 触 类 而 长之 ” 的 目的 , 使 我 们 在 师 造 化 中能 入 能 出 、 能承能变 , 不 断丰 富 和 发展 传 统 山水 画 艺 术 形 式 , 创 造 出具 有 当代 精 神 内 涵的 山水 画 作 品 。
现其结构纹理质感及 阴阳向背关系 的笔墨技巧。皴 , 本指人
的皮 肤 因受 秋 冬 寒 冷干 裂 气 侯 侵 袭 而 出 现 的 粗 糙 的纵 横 交 错 的开 裂 纹 理 现 象 , 是 视 觉 和 触 觉 能 够 感 知 到 的表 面 现 象 。
的《 明皇幸蜀 图》 是体 现其风格 的代表作 , 从 两幅 画整幅 的
关 键 词 : 山水 画 : 皴法 : 继承 : 创 新
中图分类号: J 2 1 1 . 2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4 ) 0 9 — 0 2 4 2 — 0 3
中国 的 山 水 画 ,一 直 是 以 山石 作 为 主 体 进 行 观 察 和 描
画。 大江南北 , 地形地貌千变万化 。 从 山水 画产生之 日, 先 贤
们就苦心孤诣地探求完美而 富有表现力 的山水画皴法 。从
金碧富丽 。但当时尚未形成 山石 的“ 皴法 ” , 只是“ 空勾 无皴 ”
的描绘方式。唐代李思训及其儿子李昭道 , 直接继承和发展 了展 子虔 的山水画风 , 用笔工 致严整 , 敷 色浓烈沉稳 , 画面 格 局宏伟 、 堂皇 华丽 , 装饰性 很强 , 确立 了山水 画 “ 青 绿金
感也不同 。
石皴法的萌芽 , 最具 代表性有 1 9 7 1 年 发掘的章怀太子墓 和 懿德 太子墓 , 1 9 8 8年 发 掘 的 节 愍 太 子 墓 , 1 9 9 4年 发 掘 的 陕
西 富 平 县 唐 朝 墓 室 山水 壁 画 。其 中前 j 处 只 是 山石 个 体 有
皴法 出现 , 最后一处则 出现了全景山石的皴法 。之后皴法随
有出土实物表 明, 从唐朝 初年开始 , 在 壁 画 中就 有 了 山
创造 了各 类山体的笔墨皴法 。皴法被称为表现 山石 的根大
法, 它在 山水 画艺术表现 上的意义 十分广泛 : 第一 , 皴法 是
表现山石凹凸关系 , 阴 阳 向 背 的 笔 墨 手段 , 可 增 强 山 石 的 浑
厚感 、 体块感 ; 第二 , 通 过皴法表现 , 可增强 山石 的纹 理结构 和质地软 硬 , 表现 不 同形质地貌 特征 ; 第三 , 皴法是 源于 生活 , 高 于生活 , 是 画 家 笔 墨 性 情 和 技 法 风 格 的具 体 表 现 ; 第 四, 皴法的点 、 线、 面构成要素 , 是体 现山水画形式美感重 要 因素 ;第五 ,皴法还可 以加强景物之 间的距 离感和层次 感 。如近 、 中、 远景象 的皴法 繁简不同 , 产生 的距离感 , 空 间
布局 、 画法可以看 出与《 游春图》 的继承关系。
唐 代 时期 山水 画形 成 了 两 大 风 格 : “ 青 绿 勾 斫 ” 以 李 思
用在 山水 画上 则指不同山体的固有的 自然纹理现象 。由于 全国各地 地形 地貌的多样性 , 山体 的组织结构 不同 , 纹理现
象各 异 , 所 以 皴 法也 就 不 同 。为 表 现 山石 不 同面 目及 物 质 属 性, 丰富笔墨技 巧 , 古人便本着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的原则 ,
碧” 一 派 的 风 格 面 貌 。李 思 训 的《 江帆楼 阁图》 ; 其 子 李 昭 道
古 至今 , 学习山水 画 , 练 习山石基本 造型 , 也都是从 面 山石
皴法开始 , 因此 , 掌握 好 山石 皴 法 是 画 好 山水 画 的 关键 。
山水 画皴 法 ,是 画家 对 自然 界 山石 以 笔 墨 形 式 语 言 表
训、 李 昭道父 子为代 表 , 和以 “ 水 墨渲淡 ” 的代 表人 物吴道 子、 王维 。吴道子确定 了水墨 山水画 的艺术形式 , 但他 “ 有笔
无墨” 。王 维 继 承 了吴 道 子 的画 风 , 创“ 泼墨山水” , 将 山 水 画
推 向了一 个新 的高度 , 但 已无传世 之作 , 从后人 仿王维 《 雪 溪图》 、 《 江 山雪 霁图》 的摹本 中可 以看 出 , 他笔下 的山石 , 已 运用 了简 单的“ 皴法 ” 和 凹凸晕染 , 用笔 的干湿浓淡 和勾皴 点斫来显 现大 自然 的神韵 。
隋唐时期 , 山水画有了进一步发展 。展子虔的《 游春 图》 描绘 了万物生发 , 春光明媚的景色。这幅画在技法上还 比较 古拙 。其中山石 的描绘用单线勾勒 , 填 以青绿 , 山脚用 泥金 ,
绘的 , 这 一画科 的命 名也是将 山放在 了首位 , 山水画的取材 若离开 了山川 岗阜 、奇石峻峰 、岫岩绝壁便 不成其为 山水
S e p . 2 0 1 4
中国 山水画皴 法 说
桂 淮 颍
( 阜 阳师范 学院 美术 学 院 ,安徽
摘
阜阳 2 3 6 0 4 1 )
要 : 山水 画皴 法是 中 国 山 水 画 重要 语 言之 一 , 经过 一 代 - 7 , - 一 代 画 家 的 继承 和发 展 , 山水 画皴 法 不 断 成 熟 、 丰富和 完
第3 5卷 第 9 期 2 0 1 4 年 9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 S c i )
Vo 1 . 35 No.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