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专业复习资料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表示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本文将从碳水化合物代谢、氮代谢、生态位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对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进行知识点总结。
1.碳水化合物代谢(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合成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并释放氧气。
(2)呼吸作用:生物体将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在细胞内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发酵:在无氧条件下,生物体通过发酵产生能量。
常见的发酵有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
2.氮代谢(1)氮的吸收和固定: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无机氮,如硝酸盐和铵盐。
一些细菌还能将氮气转化为氨,这个过程称为固氮。
(2)氨的转化:植物将吸收到的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化合物,如氨基酸和蛋白质。
此过程需要一系列的酶参与,如氨基酸合成酶和蛋白质合成酶。
(3)蛋白质代谢: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有机物质,它们不仅参与构建细胞和组织,还参与酶的合成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等。
蛋白质代谢包括合成、降解和修复等过程。
3.生态位(1)生态位的定义: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生物群落中的地位或者角色。
它包括了物种的生活方式、食物链位置、生活空间等因素。
(2)生态位的种类:生态位可以分为基础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没有竞争者存在时,其能够利用的资源范围。
潜在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有竞争者存在时,其能够适应利用的资源范围。
(3)生态位的竞争:当两个或多个物种有着相似的生态位时,它们之间就会发生竞争。
竞争通过资源的争夺和相互作用来进行。
4.生态平衡(1)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群落是由许多不同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
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的数量、种类和分布等。
群落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维持等。
(2)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在外界环境变化下维持自己的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复习提纲第1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组成(泪液、尿液、汗液、消化液不属于人体内,不属于体液)2、体液之间关系: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判断是否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CO2、血浆蛋白、神经递质、激素、抗体,尿素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细胞内特有的物质:胞内酶(呼吸酶、RNA聚合酶)、血红蛋白等②细胞膜上的成分:载体、受体等③外界环境中的液体:泪液、尿液、汗液、消化液等④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纤维素、麦芽糖等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组成细胞外液的无机盐离子中Na+、Cl-占优势②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95%的NaCl)为等渗溶液,与细胞(外)内液渗透压相等。
2、酸碱度①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②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缓冲对)3、温度: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代谢三、内环境的作用①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四、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概念: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2、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3、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代谢需要依靠氧化分解葡萄糖来提供能量,只有血糖含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归纳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的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考点: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5、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 O2、CO2 等调节物质: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等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⑴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大,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射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人体摄取了过量水分而产生脱水低钠症的中毒征状);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等。
⑵血浆的酸碱度:7.35---7.45调节物质:缓冲物质: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⑶正常的温度:37摄氏度。
温度主要影响酶的活性7、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
稳态表示生物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维持自身内部稳定的状态,而环境则是指生物体所处的外部条件。
下面将从生态位、生态灾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生态位1.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生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2.生态位分为基础性、机会性和适应性生态位。
3.生态位互补原理指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来减少竞争。
4.资源分割是不同物种通过选择性地利用资源来降低竞争强度的一种方式。
二、生态灾变1.环境中一些因素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称为生态灾变。
2.生态灾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物种的绝灭。
3.生态灾变常见的原因包括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的干扰等。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种群数量的波动、种群多样性以及物种组成的稳定性来评估。
2.种群数量的波动越小,说明生态系统越稳定。
3.种群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越稳定。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生物多样性、资源充足度、环境变化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过度开垦和过度利用土地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流失和破坏。
2.大量排放的工业废气和废水会造成空气和水体的污染。
3.大规模砍伐森林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失衡。
4.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
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了解并掌握稳态与环境的知识对于理解生物体的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稳态与环境的知识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需要通过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来全面理解和应用。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1章人体的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环境2、各种细胞的环境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③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④体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3、环境和外环境(1)对于细胞来说:①环境:细胞外液;②外环境:呼吸道、消化道、肺泡腔、输卵管、子宫等(2)对于人体来说:①环境:人体部的环境;②外环境:人们生活的外界环境二、人体有关的液体1、体液:包括细胞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也叫人体的环境。
此外,脑脊液也属于细胞外液。
2、外分泌液:主要指外分泌腺(如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泪腺、汗腺、皮脂腺等)分泌的,运输到体外和消化腔的液体。
包括各种消化液、泪液、汗液等。
3、原尿:血浆通过肾小球时经滤过作用形成,与血浆成分相比主要是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尿液:原尿再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后形成,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及代废物,是人体的重要排泄物。
尿液是一种排泄物,既不是体液,也不是外分泌液。
三、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1、血浆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激素、维生素、抗体、各种细胞代产物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四、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1)水在细胞外的转移取决于细胞外渗透压的大小。
(2)钾外钠:决定细胞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钾盐(因为钾盐主要存在于细胞液);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钠盐(因为钠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液渗透压—→水外流→细胞皱缩;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液渗透压—→水流→细胞肿胀2、正常人的血液pH围是7.35~7.45,缓冲物质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3、温度:37℃左右五、环境的功能: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2、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4、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5、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6、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7、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9、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0、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1、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2、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3、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1)概念:人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这些液体统称为。
(2)组成:(3)细胞内液:细胞内的液体,是细胞内代谢的直接环境。
(4)细胞外液:细胞外的液体,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知识点睛】①水是体液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体液的基础,除水之外,还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
②血液不全是体液:血液中的血浆属于体液,而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体液,血液不同于血浆。
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细胞生活的。
包括等。
(2)各组分之间及细胞内液的关系:【知识点睛】①不同细胞的内环境:a.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液和淋巴c.组织细胞:组织液d.血细胞:血浆e.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或血浆②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但不是说仅这三种,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3.血浆中含有的化学成分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指血浆中的蛋白质,属于内环境;而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细胞通过内环境不断从外界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2)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过程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内环境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状态; 【知识点睛】①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②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3.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4.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⑴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 ;⑵举例:①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②适宜的体温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③酸碱度的稳定保证酶的正常催化活性④血糖血氧的稳态保证细胞的能量需求【核心主干答案】一、1.体液细胞内液 2/3 细胞外液 1/3 血浆组织液淋巴2.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3.尿素等 O2、CO2等如抗体等4. 无机盐蛋白质 Na+和Cl- 7.35-7.45 血浆中含有pH缓冲物质 37℃二、1. 内环境2. 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相对稳定3.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 必要条件1.引起组织水肿的实质及原因①实质:在不同的条件下,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引起组织液增多;②原因:a.血浆渗透压下降: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b.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代谢旺盛、过敏反应c.淋巴回流受阻:毛细淋巴管堵塞2.对内环境“内”与细胞外液“外”的理解①内环境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高中生物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酸碱度
酸碱平衡
人体通过调节酸碱物质的产生和 排泄,维持酸碱平衡,以维持正
常的生理功能。
正常范围
人体血液的pH值一般在7.35-7.45 之间,过酸或过碱都可能对健康产 生影响。
影响因素
代谢产生的酸性和碱性物质、呼吸 、饮食等都可能影响酸碱平衡。
渗透压
渗透压平衡
人体通过调节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和 排泄,维持渗透压平衡,以维持正常 的生理功能。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 条件。
稳态的维持机制
01
02
03
神经调节
通过反射弧的快速反应来 调节内环境。
体液调节
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 节内环境。
免疫调节
通过免疫系统来抵御外界 病原体的入侵和清除体内 异常细胞。
稳态的调节方式
负反馈调节
当内环境出现偏离时,反馈信息 就会使偏离的器官或系统产生相 应的调节活动,以恢复内环境的 稳定。
正反馈调节
促进偏离器官或系统的活动进一 步加强,使偏离状态更加明显。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03
温度
体温调节
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维持 体温的相对稳定,以适应 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
正常范围
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6.537.5°C之间,过高或过低 都可能对健康产生影响。
影响因素
外界环境温度、衣物、运 动、疾病等都可能影响体 温。体液调节总结词
体液调节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节 人体的生理功能,是内环境稳态的重 要调节机制之一。
详细描述
体液调节相对缓慢,但作用持久且范 围广泛。例如,当人体血糖浓度升高 时,胰岛素等激素会分泌出来,促使 细胞摄取葡萄糖并降低血糖浓度。
免疫调节
总结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届广东新课标高考生物专业复习资料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课标要求A.内环境的概念B.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C. 人体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知识网络体系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pH值:正常人血浆的pH值在7.35~7.45温度:人体的体温平均37.5℃渗透压:人的血浆渗透压(37℃时)约为770Kpa。
相当于生理盐水。
3重要考点归纳1、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组成了内环境2、内环境的生理特性及生理功能:内环境含有水、无机盐各种营养和代谢废物,具有一定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3、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复习策略1.本知识点内容较多不易区分,所以要构建知识网络,将各知识点进行梳理。
2.根据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科内知识点的整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把握概念,如内环境。
注意区分相关概念。
血液与血浆、血清。
5经典例题剖析例1:(2004·广东)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内环境是…………( )A.血浆和组织液 B.血浆和淋巴 C.组织液和淋巴 D.只有血浆解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人体的内环境。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统称为血细胞,是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它们生活在血浆这个液体环境中进行各自的生理功能。
因此血浆是血细胞的内环境。
答案:D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具体分析血细胞的内环境。
属于应用层次。
要求学生不仅知道内环境的组成,而且要知道血细胞的分布。
例2:(2004·全国)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浆中乳酸浓度下降是由于 ( ) A.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B.乳酸与Na2CO3反应生成CO2C.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D.乳酸与Na2HP04反应生成H3PO4解析::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03,H2C03分解会产生水与CO2。
答案:A 6基础试题训练1.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 )A.淋巴液 B.组织液 C.血浆 D.唾液2.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 ( )A.血浆 B.血浆和组织液 C.淋巴和组织液 D.血浆、组织液和淋巴3.红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内环境是 ( )A.血浆和组织液 B.血浆和淋巴 C.组织液和淋巴 D.只有血浆4.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 ( )A.血浆 B.淋巴 C.食糜 D.组织液5.毛细淋巴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这层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 ( )A_淋巴 B.组织液 C.血浆 D.淋巴和组织液6.对内环境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指的是体液 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 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7.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 ( ) A.组织液增多,淋巴增多 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多C.组织液增多,淋巴减少 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8.人体脑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内吸收氨基酸( )A.淋巴 B.组织液 C.血液 D.血浆9.人体内环境是一个液体环境,但不包括 ( )A.细胞内液 B.血浆 C.组织液 D.淋巴10.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是( )11.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 (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液 D.淋巴液12.细胞内液是指 ( )A.人体内全部液体 B.人体细胞内的液体C.人体循环系统内的液体 D.人体细胞外的液体7创新应用训练1.人体内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液体是 ( )A.血液 B.血清 C.淋巴 D.原尿2.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 ( )A.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 B.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C.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D.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3.和内环境物质交换关系最密切的四大系统是( )A.消化、呼吸、神经、内分泌 B.消化、呼吸、循环、泌尿C.循环、泌尿、消化、神经 D.呼吸、运动、内分泌、循环4.人体内细胞和外界进行各种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的系统是 ( )A.消化系统 B.呼吸系统 C.循环系统 D.泌尿系统5.血浆的水来自 ( )A.组织液 B.血浆、消化道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6.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水肿,这是因为 ( )A.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度降低 B.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C.淋巴生成率降低 D.淋巴循环受阻7.(2004·全国)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 ) A.体液 B.血浆 c.淋巴 D.组织液8.(2004·广东)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 (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液 D.淋巴和组织液9.(2002·广州)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C.心室腔内的血浆 D.膀胱腔内的尿液10.(2002·上海)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血浆、淋巴、组织液 D.内环境11.(2002·上海)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细胞外液 D.血浆12.(2000·上海)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 ( )A.K+ B.Na+ C.Cl- D.Na+和Cl-13.(2000·上海)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C.神经一体液调节 D.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14.(2002·全国)脂类物质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输送到各部分组织细胞,依次经过的内环境是 ( )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 D.②③①②15.(2000·全国)人体新陈代谢中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 )A.消化道内 B.肾脏内 C.细胞内 D.内环境16.(2000·全国)下列各项中,能视为物质进出内环境的实例是 ( )A.受精过程中,精子进入卵细胞内 B.牛奶被喝入胃中C.氧气通过呼吸运动进入肺泡里 D.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7.(2000·全国)观察血浆、细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示意图,指出哪个箭头表示是错误的( )A.①中性粒细胞 B.②组织液 C.③水 D.④红细胞18.(2002·徐州)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 (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19.(2003·广东)淋巴和血浆在成分上类似,但是 ( )A.淋巴中无蛋白质 B.淋巴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多C.淋巴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少 D.血浆中无大分子蛋白质20.(2004北京)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21.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_______,B液为_______,C液为_______,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等动物的细胞直接与___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再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系统,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课标要求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2、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4、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2知识网络体系3重要考点归纳1、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稳态的实现: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人体的呼吸、消化、循环、排泄等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4复习策略节本知识点中对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的理解,稳态维持的调节机制等都要求我们重视对前面知识点的整合和应用,重视本节知识与人体四大系统的联系,才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经典例题剖析例1(2004·上海)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正确关系是( )解析:人体内的液体存在于细胞外的有三种: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进入组织的间隙,形成组织液。
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内,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组织液与细胞交换物质后,大部分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
由此可以看出,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互相渗透。
毛细淋巴管是一种壁薄而末端封闭的盲管,只有一部分组织液可单向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再由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答案:D例2 高等动物细胞内产生的CO2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 )A.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B.细胞→内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C.细胞→循环系统→内环境→呼吸系统→体外D.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环境→体外解析: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首先进入组织液,然后通过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答案:A例3血浆中的水来自 ( )A.组织液 B.血浆、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解析:从两方面分析:(1)组织液与血浆之间隔着毛细血管壁,水、无机盐等物质可以相互交换;淋巴管中的淋巴又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中。
(2)水分通过渗透作用等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经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胞血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因此选D。
答案:D6基础试题训练1.下列细胞或生物体成正常生命活动所处的环境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毒只要侵入人体内环境,就能进行旺盛的新陈代谢,增殖后代B.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细菌等往往直接生存于水环境等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鱼的心肌细胞处于内环境中D.SARS病毒只有侵入宿主细胞才能完成增殖2.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 )①酸碱平衡②Na+、K+平衡③血糖平衡④体温调节⑤蛋白质平衡⑥ CO2一02平衡 A.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3.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 ( )①组织发生水肿②组织发生脱水③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增加④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降低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内液B.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外液C.汗液、尿液、泪液属于细胞外液,消化液属于细胞内液,四者均属于体液D.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等,它们来源于体液,但不属于体液6.人体花粉过敏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增加 C.组织液减少 D.淋巴减少7.人体在剧烈运动以后,你预测血浆中的pH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解释其原因 ( ) A.pH略有下降,原因是骨骼肌无氧呼吸时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乳酸是酸性物质B.pH不变,原因是骨骼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不会进入血浆C.pH升高,原因是骨骼肌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后与血浆中的Na+结合形成乳酸钠,乳酸钠是碱性的D.pH略有下降,原因是骨骼肌无氧呼吸的中间产物——丙酮酸进入血浆后造成的8.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②可以进入A、C、D 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C.图中02溶液最低的液体是③ 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9.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包括 ( )A.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状态 B.人体体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状态C.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的相对稳定状态 D.人体血液pH恒定不变10.人体下列体液中,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有 ( )A.脊髓液 B.消化液 C.房水 D.代谢生成的水1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通过各自器官的协调来维持的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种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1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 ( )A.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13.下列不是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A.浮肿 B.手足抽搐 C.贫血 D.尿毒症14.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15.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含量大增而pH基本不变,对此现象的不正确解释是( ) 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B.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C.H2CO3分解成的CO2可经呼吸排出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16.下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人体内环境是指;内环境指图中的标号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