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功能与城乡关系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中的工农城乡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中的工农城乡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中的工农城乡关系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3)二、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年)的工农城乡关系 (4)2.1 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 (6)2.2 农业支持工业的策略与影响 (8)2.3 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固化 (9)2.4 农民收入差距与农村发展困境 (10)三、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年)的工农城乡关系 (11)3.1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12)3.2 农村改革与乡镇企业发展 (13)3.3 城市化加速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4)3.4 工农城乡关系的调整与优化 (15)3.5 “三农”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策略 (17)四、新世纪以来(2012年至今)的工农城乡关系 (18)4.1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19)4.2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产业升级 (21)4.3 城乡一体化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 (22)4.4 工农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与制度创新 (23)4.5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25)五、结论与展望 (26)5.1 主要结论 (27)5.2 政策建议与实践启示 (28)5.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30)一、内容概述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中的工农城乡关系,是一部充满变革与进步的历史长卷。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工农城乡关系也经历了深刻的调整与优化,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农业为基础、工业为龙头、城市为依托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我们还注重发挥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力军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手段,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核心指标。

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就确定了两个重心转移(从乡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的方针,城市化与工业化均提上现代化日程。

从现代化融合的视角看,当代中国城市化道路可划分为以下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2),为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恢复期。

属于经济恢复、政治重构与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的时期。

1949年我国城镇人口为57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0.6%。

到1952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716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2.46%。

这一时期,我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各种经济成分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在国营经济主导下共存发展,城市化与市场化融合在一起。

随着工业化的起步,城市建设逐步展开,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城镇化水平稳步增长。

但市场经济的作用也在强大的国有经济和国家力量干预下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限度。

到1952年,国企职工已经占到职工总数的96.67%。

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从农业转到工业,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现代化根本方向的发展战略。

要求城市领导农村,工业领导农业。

农业与乡村必须在工业与城市领导下才能发展,才能机械化、现代化。

这一时期虽然并没有太强调城市化,但极其强调工业化。

要求即使商业占多数的城市也要以工业为主,城市化与工业化高度结合。

但与市场化的结合逐渐削弱,国家力量组织的城市人口下乡与市场力量推动的农村人口进城二者并存,城市二元结构虽然存在,但城乡二元体制还没有形成。

城市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机械增长不多。

城市之间通过市场与政府的资源分配保持联系。

城市结构是大城市主导的城市化结构。

第二阶段是“一五”计划(1953-1957)与“三面红旗”时期(1958-1960),为快速城镇化与急剧城镇化时期,城镇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

其中,“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城镇化率由12.46%上升为15.39%。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农城乡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以自己的新政权取代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农城乡关系不断发生着变化,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变革,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变迁,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农城乡关系的根本变化在于政治体制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农城乡的关系处于封建社会所造成的枷锁之下。

农村贫困,农民地位低下,城市劳动者则饱受资本家的剥削。

而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中,新中国逐渐取消了封建剥削制度,实行农业合作化和城市国有化,使农村和城市的关系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农村集体经济的建立和城市国有企业的兴起,为工农城乡关系的平等化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表现在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差距的缩小。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影响,国民经济面临着重大困难,城乡差距十分明显。

然而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城乡经济的发展逐渐趋于平衡。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电气化的推进、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今天的城乡差距已经大大缩小,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还表现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落后、技术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困扰中国农村发展的难题。

而随着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从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再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的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也使得工农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城市和农村的联系也日益紧密,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还表现在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的转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工人,这为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带来了新的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2022年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SXYYJSKC202211)作者简介:王昕(1995-),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引言202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所谓城乡关系,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中展现出的城市与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综合作用的格局和趋势[1]。

实际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对于城乡关系的研究就从城乡社会平等观、城乡一体化理论和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城乡发展理论等角度进行了阐释[2]。

一、文献综述关于我国城乡关系的演进,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二元结构理论的视角,张海鹏分析了我国二元体制形成以来的经验,强调了推动城乡二元结构改革的过程性与复杂性[3];白永秀认为,研究我国城乡关系二元结构形成具有特殊的原因和内容,需要一条特殊路径加以破解[4]。

二是从国家政策和制度安排设计的视角,高静从制度变迁的过程入手,辨析了城乡关系最为直接关联的制度安排演变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变革产生的重大影响,强调应顺应历史逻辑,建立城乡互动和乡村退出制度[5],温思美等梳理了我国三农问题关注的重点政策变化和内在逻辑,总结了城乡关系在不同时期的矛盾重点和未来乡村振兴发展的关注点[6]。

三是从经济、社会、人口等多种维度的视角,张克俊提出要从城乡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合力形成新型城乡关系[7];周佳宁等强调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城乡关系应是人、空间、经济、社会、生态多维度融合的产物[8]。

总的来说,学者们通过不同视角评述了我国城乡关系的演进历史,然而,关于城乡关系演进过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角度研究较少。

因此,本文分析和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演变脉络,从而发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城乡结构与城镇化

城乡结构与城镇化
快速发展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 进步,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城镇化快速发 展。
成熟阶段
20世纪中后期至今,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的发展 ,城市与农村的界限逐渐模糊,城乡一体化成为 趋势。
城镇化的未来趋势与挑战
未来趋势
未来城镇化将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成为吸纳农村转移人口 的主要载体,同时城市群和都市圈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形态。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人口流动和融合发展
总结词
破除壁垒、保障权益、提供多元化公共服务
详细描述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城乡之间的壁垒和限制,保 障城乡居民的基本权益。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户籍管 理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 平等权益。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和服务供 给,包括子女教育、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同 时为进城农民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包括就业指导 、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产业结构得到 了调整和优化,服务业、制造业等 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 的现代化进程。
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流失
01
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
缺,不利于农村产业的发展。
农村土地流转
02
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土地流转得到了推动,有利于实现农业规
THANKS
感谢观看
城乡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根据城乡之间的经济 联系和人口分布特征 ,可以将城乡结构分 为极核型、点轴型、 网络型和复合型等四 种类型。
极核型城乡结构以一 个或多个大城市为核 心,周边分布着大量 小城镇和农村地区, 这种结构类型通常出 现在工业化和城市化 初期。

从城乡联系史看中国城镇化愿景

从城乡联系史看中国城镇化愿景


中国历史 上 的城 乡联 系
中国历 史 上 , 从秦 汉 到 明清 , 城 乡联 系一 直 相 当密 切 。农 业 是 国 民经 济基 础 , 农 民 占人 口 绝大 多总 体 上 是 消 费 性 而 非 生 产性 的 , 不 可 能 容 纳 大量 的农 业 以外 的生 产 者 。城镇 人 口在社
城镇化 , 从 本 义 上 说 就 是 城 市化 。城 市 化

上 的城乡联 系史 , 也许 不无裨 益 。
词 已久 为 学术 界 广泛 接 受 、 使用 , 为何 要 再新

创“ 城镇化” 呢?这个词 , 当然是学者创造于前 , 政府接受 于后 。我理解 , 其 中至少有三个潜 在
的涵义 : 一 是 与 通 常 理 解 的 世 界 范 围的 城 市 化 有别 , 突 出 中国特 色 ; 二 是 与此 前 已经 进行 的城 市化 有 异 , 突 出 时代 特点 与创 新 内涵 ; 三是 表 达 与乡 村 的亲 近 , 突 出 城 乡 一 体 的 中 国 风 格 ①。
在 我们 传 统城 市这 却 是一 种相 当普 遍 的情 形陋 ] 。
其时 , 城乡文化保持高度一致性 , 不存在城镇优
于 乡村 的概 念 , 也 不 存 在 轻 视 农 村 和 乡土 的生
活方式及文 化。人们 的理 想世界是耕读传 家 、
衣 锦 还 乡 。所 以 , 中 国历史 上 , 从 来没 有 西 方历 史 上 的城 市 自立 地 位 , 也 没 有 西 方 意义 上 的城

是城乡统筹 、 城乡一体 、 和谐发展 , 包括文化
上 的 城 乡 一 体 性 。这 方 面 , 回顾 一 下 中 国历 史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2 1 作者简介 : 熊月之 , 男, 上 海社会科 学院研 究员, 复旦 大学特聘教授 , 中国城市史研 究会会 长( 上海 从 事中国城 市史、 城 市文化研 究。

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我国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年级:2015级专业:地理信息科学姓名:杨旺学号:我国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杨旺摘要:城乡关系是经济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关系之一,只有逐步改变传统农村和农村经济所固有的特征,不断调整历史上形成的城乡经济社会分割格局,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克服作为各自独立的城市系统与农村系统所必然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并为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而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和不断调整,我国已形成了新型城乡关系。

关键词:城乡关系新型城镇化城市化农村China's new urban and rural rel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urbanizationYang Wang(subjec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lationship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lations, only to gradually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untryside and rural economy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constantly adjust the formation of the divis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the history, it can be possible to fundamentally overcome as a separate city system and rural system inevitably produces a series of contradiction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 in broad prospects. After nearly 6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adjustment, our country has formed a new type of relation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Key words: urban-rural relations new urbanized urban rural areas引言城乡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诸种经济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关系之一,它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的集中反映。

中国城乡关系演进生态解读

中国城乡关系演进生态解读

中国城乡关系演进生态解读走向融合的城乡关系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正式把我国的城乡关系从统筹发展、一体化发展推进到融合发展阶段。

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融合发展的途径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行了部署,提出了2020年、2035年、2050年3个时间节点的目标任务。

2019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发布,从城乡融合角度对上述3个阶段目标进行了细化和具体化。

党的十九大至今,中央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确立。

城乡融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的突破口在哪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

”以县域作为基本单元,能够统筹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发展、村落分布等各方面,加强县城和乡镇对农村的综合服务能力,可以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体现了中央领导集体高超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我国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城镇化进入成熟期,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根据目前城乡关系状况,预计2035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可能会达到1∶1.8左右,即当前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发达县市的水平。

通过对百年城乡关系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城乡关系的回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备了发达的工业体系,转变城乡关系的时机已经成熟,这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镇化功能与城乡关系的演变
作者:刘维奇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刊名:
兰州学刊
英文刊名:Lanzhou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2014(5)
1.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 1992
2.沈汝生中国都市之分布 1937(01)
3.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2004(02)
4.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 1995
5.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 1999
6.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中国人口年鉴(1987) 1988
7.田克勤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革 2004
8.李佐军中国九亿农民向何处去 2000
9.汪东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 200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lzxk201405019.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