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9: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1894~1901年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
掌握《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
识记在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应用反抗的事迹。
2.理解:理解掌握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
分析两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
分析列强在这两次侵略战争中所作所为或所持态度及其原因。
3.拓展:通过分析通过分析在这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不同态度,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中国人民中爱国人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学习,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两次侵华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分析,培养出学生学生的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
2.在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借此史实培养出学生不畏强权的精神。
同时通过对欧美俄日等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加深学生爱国注意情感。
3.通过对战中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告诉学生们要珍惜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二、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言:由前段时间的钓鱼岛事件引出课题。
大家应该都知道中国与日本在外交上出现一个重大事件,这也直接导致中日关系更加恶化。
中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遭日本巡逻艇冲撞,中方船长被日本政府逮捕扣押。
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然而厚颜无耻的日本政府竟然宣称钓鱼岛的主权归他们。
2.导入新课: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从未宣称过拥有钓鱼岛的主权。
那么,我们究竟是什么时候被暂时夺去钓鱼岛的主权?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首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二、教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①亚洲:朝鲜: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4: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问题情境一):甲午中日战争导入:对比 19世纪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的“颐和园石舫”与日本明治天皇从英国购买的“吉野号”,导入新课。
(一)背景多媒体显示:教材引言材料,教师指导阅读:1855年,日本的吉田松阴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明治维新后,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在1887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
”教师设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无论从思想上、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可称蓄谋已久。
多媒体显示:日本:“大陆政策”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第五步:侵占亚洲,称霸世界教师进一步设问:近代日本为何具有强烈的侵略扩张性?学生讨论、作答:日本国小、人多、资源缺乏,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缺乏市场原料等。
教师设问: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还有哪些有利条件?学生回答:美国想利用日本为侵略亚洲的助手,英国想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和发展远东势力,德法想进一步扩大权益,俄国没有作好准备,采取暂时观望态度。
教师设问:清政府对日本的战争倾向态度如何?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学生回答:清政府腐败,寄希望于列强“调停”,不认真备战;战争导火线是朝鲜东学党起义。
教师总结——战争背景日本:“大陆政策”(根本原因)列强:默许和纵容(有利条件)清朝:腐败(寄希望于“调停”,不认真备战)朝鲜:东学党起义(契机)(二)概况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8—P59第二段,教师指导总结。
多媒体显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动画演示)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图片教师设问:从这些爱国官兵英勇士迹,我们缅怀他们的什么精神?并总结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中国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日本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2.过程与方法: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教学重难点】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②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通过和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1.导入设计:通过贾国荣《冰心的遗憾》文章节选导入:晚年冰心,系于她的人生经历、民族感情与父辈的仇恨,打算撰写一部纪实性的长篇之作,书名就叫《甲午战争》。
为此,老人多次提笔,“可是,她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设计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1894~1895年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
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识记在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应用反抗的事迹。
2.理解:理解掌握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分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
分析列强在这次侵略战争中所作所为或所持态度及其原因。
3.拓展:通过分析在这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不同态度,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中国人民中爱国人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互动问诊——互动探究——自主归纳——迁移拓展——巩固提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这次侵华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分析,培养出学生学生的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
2.在这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借此史实培养出学生不畏强权的精神,深学生爱国注意情感。
3.通过对战中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告诉学生们要珍惜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2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学习对本课所学习的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这场战争所反映的世界历史阶段特征以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缺乏深入的认知。
3重点难点重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危害。
难点:对战争爆发原因以及《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理解。
4教学过程 4.1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1894~1895年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
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识记在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应用反抗的事迹。
2.理解:理解掌握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分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
分析列强在这次侵略战争中所作所为或所持态度及其原因。
3.拓展:通过分析在这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不同态度,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中国人民中爱国人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互动问诊——互动探究——自主归纳——迁移拓展——巩固提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这次侵华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分析,培养出学生学生的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

瓜分中国的狂潮三、【自主探究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材料一: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日本大陆政策史》 答案: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积极扩张和蓄谋已久 材料二:中国……此次派兵前往(朝鲜), 先以护商为名, 不明言与倭失和, 稍留余地, 以观动静……况与洋人决战,尤多牵掣。
── 1894 年翁同龢《覆陈会议朝鲜之事折》 材料三: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 答案:清政府的腐朽和避战求和的思想 材料四: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答案:列强默许和纵容的态度 设问一:你能给这些原因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吗? 四、【讲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五、【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两亿一厂三岛四口领土主权进一步被侵犯危害加重人民负担危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危害危害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对中国社会的总体影响A B C D E让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教师用图示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标落实课程标准课标细化课标分解列举1894年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列举1894年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1. 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近代前期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学会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
3. 激情投入,深刻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概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民斗争的主要事迹。
二、教材地位和学情分析1. 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这一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故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2. 学情分析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
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六、教学程序设计(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中国古代史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习中国近代史又让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还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堂堂泱泱大国一次次地承受着西方侵略所带来的侮辱,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竟然败给了“蕞尔小国”小日本。
这可以说是对东方大国最后一点体面的摧毁。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会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打出第1张幻灯片(一)预习案◆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1、历史背景(1)国际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在全球抢占投资场所。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12_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_教学设计_教案_5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
以及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了解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斗争。
1.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正确分析和归纳历史知识,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和综合评价历史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民族的灾难和屈辱,加强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教学重点/难点2.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2.2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3.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4. 标签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丘逢甲(1896年春)新知介绍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背景(1)根本原因:19世纪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制定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2)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3)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不积极备战2、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丁汝昌、邓世昌牺牲,北洋舰队受损,李鸿章避敌保船,日军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双方互有胜负,北洋水师主力尚存)、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性质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4、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5、《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它的签订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教学设计1: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与理解:识记: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义和团与清军的抵抗。
(2)综合应用与拓展:A.分析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受屈辱的原因B.结合现实问题,探讨近代中国的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C.拓展题(见后)。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分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2).在本课时实施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辨证观、主次矛盾观、联系法、对比法;(3).情感体验:民族自尊心、痛恨罪恶、追求正义与和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战争性质,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祖国的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坚定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签订的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结合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教法手段】多元互动:多媒体(视听作品)、设置问题、引导研讨、分组讨论、发展性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以壮国威”,你知道这幅对联说的是谁吗?至今,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依然威严地屹立在黄海海面上。
你看:他头戴花翎,手举望远镜、海风猎猎,披风飘飘;他曾有过两次获救的的机会,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我在阵地在”的豪迈篇章。
……今天,如果你来到刘公岛,你会看见他——邓世昌,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男儿!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时间:1894年7——1895年2月2.背景: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3.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1)丰岛海面之战(2)平壤战役——左宝贵(3)黄海大战——邓世昌(4)旅顺、大连战役(5)威海卫战役4、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1.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3.内容: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4.影响: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三)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难点突破】1.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此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1)《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附属岛屿,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基础知识
(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及影响。
(2)掌握义和团兴起及发展、口号、清政府的政策、以及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3)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及义和团的抗击;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辛丑条约》的内容以及严重危害。
2.理解与运用
(1)在教师指导下,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2)分析《马关条约》内容,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3)从不同侧面分析甲午战争的影响。
(4)根据义和团兴起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归纳义和团运动的特征以及正确看待义和团的口号及在历史上的地位。
(5)根据《辛丑条约》条款,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
(6)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之异同,以加深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情景式导入,运用时事政治以激发兴趣。
2.引入大量图片、资料,指导思路,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正确认识。
3.引入讨论问题,分小组讨论,共同探究,积极探索。
4.就同一命题引入两种观点,让学生各抒己见,训练思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思辩能力。
5.运用多媒体引入资料、图片、名人名言,以丰富课堂,拓展视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甲午中日战争:认识到这是日本推行扩张政策,蓄谋已久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制度落后;爱国官兵的英勇事迹值得世世代代相传,他们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对甲午战争的纪念从来没有停止,也不应该停止,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纪念背后的反思;《马关条约》对中国、日本乃至远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应以史为鉴,在现代国际竞争中扬长避短,振兴中华;台湾问题是一块伤疤,台湾人民当
年的反割台斗争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今天解决台湾问题需要大智慧。
体会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精神,增强实现祖国统一的信心。
2.对义和团运动:认识到他们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牺牲、奋起反帝的精神,体会用血泪书成的历史之沉重;同时,他们的愚昧、落后、迷信也不容忽视,从而得出经验教训:旧式农民战争抵挡不了帝国主义侵略,他们受时代与阶级局限,无法冲破皇权主义之束缚,也不是近代先进生产力代表,终究无法拯救中国,但他们的反抗精神永存,永远激励中国人不畏艰辛,奋勇前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日《马关条约》的影响,《辛丑条约》危害。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景式导入:展示日本右翼势力近年来篡改历史教科书之事实,并叙述他们对有关甲午战争之描述以导入关于甲午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
(板书)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板书)一、甲午中日战争
(板书)1.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问题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的大陆政策:所谓“大陆政策”,是指做为岛国的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
作为一种侵略政策的形成,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历史条件,则源于明治维新前后已奠定的经济、政治、军事,尤其是思想基础。
具体侵略步骤如下图示:
材料二“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
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
——摘自佐田自茅《征韩论》(1870年)请回答:材料揭示的甲午战争原因是什么?
(提示)(1)“大陆政策”的制定。
(蓄谋已久)
(2)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因此萌生对外侵略野心(根本原因)
(3)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板书)2.甲午战争的经过
(问题探究2) (1)看地图,结合教材内容,指出主要战役发生的地点;(2)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哪一年?经过如何?
(提示)见图片。
时间是1894—1895年。
经过: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签订《马关条约》 (板书)3.结果:1895年中日谈判,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图片:中日谈判
(1)时间:1895年4月
(2)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板书)4.影响: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项目 内容 影响和危害
割地 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严重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刺激了
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瓜分
中国狂潮
赔款
军费2亿两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大
举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
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使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其他 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
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问题探究3)日本倾尽国力打赢这场战争。
这场战争对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各是什么? (提示)日本方面:①日本获得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 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
地
③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
中国方面:①中国损失惨重,掠夺不堪负担,更难发展; ②在远东的地位一落千丈;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板书)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板书)1.起因
(1)民族危机的加深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直接原因)(2)中国人民的反抗引来侵略者的镇压——八国联军(借口救护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3)帝国主义的本性决定了其扩张性。
(根本原因)
(板书)2.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时间和概况:
(1)原因
民族矛盾的尖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2)过程
1898—1900年,山东、直隶。
口号:“扶清灭洋”。
(板书)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
(提示)经过:(1)廊坊、杨村狙击战
(2)天津保卫战(聂士成牺牲)
(3)北京陷落
暴行:联军烧杀抢掠
(板书)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签订:1901.9
2.内容与影响(见下列表格)
内容影响
①赔款4.5亿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
②划使馆界“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③拆炮驻兵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便于镇压反帝。
④严禁反帝清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堕落为“洋人的
朝廷”。
⑤设外务部便于清政府能按侵略者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完
全半殖民地化)
(问题探究4)概述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提示)
战争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社会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两场侵华战争,我们要认识其原因、经过和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