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示图片、史料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吸取教训,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问题探究法3. 史料分析法4.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展示邓世昌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英雄是谁吗?他是在什么战争中壮烈牺牲的?”从而引出课题——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30 分钟)1. 战争背景(7 分钟)展示 19 世纪末日本、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逐渐强盛,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中国在清朝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
2. 战争经过(10 分钟)结合地图,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重点介绍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 《马关条约》(8 分钟)展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4. 战争失败原因(5 分钟)引导学生从清政府、日本、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丰岛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xx教育目标1.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课时:一课时课型:讲授新知识课教法:多媒体电化教学、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教具: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板书设计投影片、小结投影片、材料和练习投影片、《黄海大战》录像带、《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板书设计:(另页)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是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
(投影板书:第四章第二节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一个区区小国,竟然那么大胆对中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发动侵略战争。
究其根源是什么?2.讲授新课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
它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个别提问)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唯一强国。
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在对外政策上,日本统治者竭力推行军国主义,他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2.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双方的影响。
3.能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2.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和结果。
三、教学难点1.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关系的深远影响。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给东亚地区带来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简要介绍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
•分析中日之间在朝鲜、台湾等地的矛盾与冲突。
2.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介绍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分析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结果。
3.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日本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甲午战争给中日关系带来的深远影响。
五、课堂练习1.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背景。
2.小组演讲,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进行深入讨论。
六、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材料,撰写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读后感。
2.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日本、东亚地区的影响,展开独立思考,撰写文章或演讲稿。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以及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对东亚地区历史发展的兴趣。
以上就是本次的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国际观,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模板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模板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一起看看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欢迎查阅!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要求:(1)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情感目标:(1)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
(2)爱国官兵的英勇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近年来,中日两国的南海争端日益严重,从领土纠纷上升到了国家历史恩仇的高度,随着我们一直以来的历史学习和同学们对于本课知识课前的预习,想必大家对于中日两国从历史到现代以来的关系,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中日两国争端的起因发生在什么时候体现在什么事件上学生踊跃回答,有的学生说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有的学生说是发生在晚清时期,中日两国爆发甲午中日战争。
无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我们都要对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态度表示肯定,然后引出今天课上所讲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和同学们一起去寻找中日两国关系紧张化的历史渊源所在。
二、回顾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两国现状(展示课件)1.晚清政府现状: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历史背景,如洋务运动、民族危机等。
(2)提问:甲午战争前,中国的民族危机有哪些表现?2.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1)讲解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关系,如朝鲜半岛问题、琉球群岛问题等。
(2)分析清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守旧思想,以及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1)讲解战争的主要战役,如平壤战役、旅顺口战役、威海卫战役等。
(2)分析北洋水师在战争中的表现,如黄海海战、威海卫保卫战等。
(3)引导学生探讨: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为何屡战屡败?4.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1)讲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如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等。
(2)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如民族危机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等。
(3)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如民族觉醒、戊戌变法等。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甲午战争中汲取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6.作业布置(2)让学生收集甲午中日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思考深度。
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是否满意?3.作业布置和评价是否合理?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讲解背景时:“同学们,你们知道甲午战争前,中国面临着哪些内忧外患吗?比如,当时的清政府内部是怎样的情况?我们来看看这段历史视频,了解一下当时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一: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145篇二:甲午中日战争(人教版)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阅读材料分析战前情况,了解战争背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学会思考的能力,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3、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比拟的方法,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促进历史思维的形成和开展。
〔二〕过程与方法1、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并提供相关图片核材料,加强教学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的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2、教师在导学质疑和演示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拟,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大肆输出资本,使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沦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伤害。
2、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认识抗击外来侵略保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认识清失败的原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台湾人民的抗日,认识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局部,维护国家的统一。
二、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三、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学习内容概况有清楚的了解2、教师补充材料,学生在教师的带着下阅读分析材料,分析战前情况,了解战争背景并得出中国战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精选8篇)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精选8篇)《甲午中日战争》篇1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升华一、黄海海战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占领了朝鲜以后日本把它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古老而又落后的中国,中日两国之间的冲突已是在所难免。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侵华蓄谋已久19世纪50年代,日本与中国相似,也遭遇西方的冲击。
日本却在炮声的震撼下由震恐而惊醒,由惊醒而自强,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确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的魔爪首先伸向朝鲜和中国。
日本于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开埠通商、派驻领事等特权。
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
日本的崛起,对中国而言,意味着后起的东方殖民者踏着先行的西方殖民者的脚印,汹汹破门而来。
与俄国一样,日本对中国始终包藏着侵吞领土的祸心。
(2)朝鲜东学党起义1894年3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5月31日,起义军攻占全罗道首府全州。
朝鲜国王李熙要求清政府派兵镇压(当时清朝和李氏朝鲜有“宗藩”关系)。
正在处心积虑寻找挑起战争时机的日本,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助剿”。
7月23日凌晨,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发动政变,派兵攻占朝鲜王宫,扶植以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府。
两天后,大院君“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中国驻军,战争已是一触即发了。
因为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深化升华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称霸世界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蓄谋已久的。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权益,并未使列强感到满足,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更助长了列强的侵略野心,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黄海大战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送招商局轮船运兵至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
不料这一军事秘密事先已被日本从美国人那儿得知。
甲午中日战争板书教案

答案: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在1894年发动的发动战争的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叫甲午战争。
3、主要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1)A 黄海大战:近代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中国,是一个不断遭受着列强侵略的中国,国破山河在,面对列强的侵略,英勇的中国人民一直在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林则徐、关天培、太平天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也同样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勇杀敌甚至为国捐躯的爱国官兵,邓世昌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下面同学们阅读下黄海大战的内容,谈谈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时间为2分钟)B 先讲过程:北洋水师从威海出发,到达大连,再到达大东沟。
日本从本土出发到达大东沟,双方在此进行了激烈的战争。
C黄海大战的结果: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损失差不多,黄海海战以后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D邓世昌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提问E 名人面对面:比如他现在就在你面前,你有什么话对他说?提问(2)辽东战役:日制造了旅顺大屠杀(3)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学习丁汝昌(4)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时间为2分钟)提问A: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主要原因)B: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C: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
D: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根本原因)4、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的一味妥协、腐败无能,最终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5、首先,请同学们把《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签订条约的中日双方代表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在书本上画出来。
(时间为2分钟)提问重点答案:1895年4月中国代表李鸿章,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顺口溜: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
伊李坐春帆,两人把约签。
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
四口全开放,工厂设口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本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要引导学生知道近代国家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要使学生明白,中国战败主要是败在备战意识、战略失误、近代化指导思想、教育立国、军事变革上。
要透过这个历史实践,来探讨我们应该从日本身上学习什么,我们应该欣赏和学习的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勇气,学习日本的国民意识、及日本在近代化中取得的成就。
我们应该反对的是日本那浓厚的军国主义思想。
课标要求:(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日本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结合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解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
(2)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环节一:激趣导入:问题导入:各位同学好,在我们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用喜欢和不喜欢这两个词来谈一下你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感受。
我们在座的同学当中,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不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
我觉得喜欢不喜欢其实反映了大家对日本这个国家一种纠结的心情。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百二十二年前的中国,去感受甲午年的那场中日战争。
从而深刻理解我们应该痛恨日本的那些事情,又应该欣赏和学习日本的那些优点。
板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环节二:自主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1、甲午战争大事记(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对甲午战争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1894年2月15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击沉“高升”号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清军大败,日本占领朝鲜全境。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邓世昌以身殉国。
1894年10月24日,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不到三天,清军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
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陷于日军手中。
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死难者最高估计达2万余人。
1895年1月,湘军6万人同日军作战,三月,牛庄、田庄、营口等地失手。
1895年1月20日,威海卫之战爆发,威海卫和山东半岛的失陷,北洋水师残余战舰投降。
清廷危急万分,此战后被迫向日本提出乞和。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1895年4月17日,中国代表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条约,内容及影响如下: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严重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狂潮.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舰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使侵略势力深入内地5、允许日本臣民在通商口岸设置工厂,产品行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物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
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补充1)三国干涉还辽:俄、法、德各国的意图及结果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突出爱国精神教育。
环节三:精讲点拨:甲午中日战争的缘起。
教师过渡:同学们,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了解了甲午战争的概况,及对中国乃至东亚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
这场战争已经过去了122年了,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反思。
为什么会在甲午年发生这样一场战争,是巧合呢还是必然?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的缘起1、战前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矛盾1)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①明治维新确定对外扩张政策材料设置:“朕与百官诸侯相誓:意欲继承列祖伟业,不问一身艰难。
亲营四方。
安抚汝等亿兆,开拓万里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明治天皇”——睦仁于1868颁布的《御笔信》问题:从此材料中概括天皇的想法?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当中国遭受鸦片战争厄运的时候,日本也在1853年被迫开国。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陆地狭小,资源匮乏,危机感更强。
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后便发布了《御笔信》,确立“大陆政策”。
明治这一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征服中国大陆,其方向有二:一是向北,越过朝鲜海峡“征韩”,继而进入中国东北、华北和进一步觊觎俄远东地区;二是向南,越过琉球进犯台湾,以台湾为跳板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进一步征服吕宋(今菲律宾)等南洋诸国。
教师过渡:在大陆政策制定后,日本随后开始对朝鲜进行一步步的侵略。
②开始对朝鲜的侵略A、1876年,签订《江华条约,》同中国争夺朝鲜的宗主权B、1882年,借助壬午兵变,签订《仁川条约》,获得汉城驻兵权C、1884-1885年,借中法战争与中国签订《中日天津会议专条》,朝鲜今后若发生变乱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出兵朝鲜,需事先相互照知。
问题:日本获得了哪些权力?③对中国的野心越来愈大A、1885年6月,政府提出十年扩军计划,1892年提前完成B、1887年《征讨请国策》“若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屹于万国,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之成为数个小邦国。
清国虽老衰腐朽,仍乃一世界大国。
清人虽愚蠢不决,但受此屡战屡败刺激,对需培养实力已稍有感悟,近来陆海两军已渐有讲究改良之趋势。
清国优柔,显然不能一举成为强国,但只要努力不懈,理应达到此境界,以当前形势看,20年后可能完备。
趁清国还幼稚,我们应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动弹,我国才能保住安宁,亚洲大势才能为我掌握,由我国维持。
”----------《征讨请国策》教师解读: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提出了《清国征讨策案》。
该文件对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防御部署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作了全面评估,提出日本应自本年开始,以五年为期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争取在中国尚弱之时加以攻击。
具体作战计划是,以日本海军击败中国海军,并由海军掩护陆军8个师团远征中国,其中6个师团在中国北方的直隶湾登陆,2个师团进入长江攻占沿岸要冲之地,最终实现攻陷北京、擒拿清帝、使中国乞降于阵前的目的。
C、1890年,日本发动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
山县有朋被推为首相,至战争爆发之前,伊藤博文内阁日本已形成一支拥有陆军常备军63000人,预备役23万人,舰船排水量72000吨的常规军事力量。
6月5日,日本成立了由天皇直接统辖的战时最高指挥机构——大本营。
至此,日本完成了对华战争的所有军事准备。
教师过渡:由此可见,日本于甲午年发动的对中国的战争是日本是蓄谋已久,计划周详的侵略战争。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
危机一步步的逼近当时的中国。
那我们中国的清政府又是什么态度呢?2)清政府反应迟钝,措施不力、内部矛盾重重①备战意识上,存在分歧A、帝党后党存在分歧。
太后为了自己的六十大寿倾向于和,光绪帝倾向于战。
B、李鸿章政治上倾向于后党②战备装置同日本存在很大差距。
A、1888年未添任何舰队,1891年,停购枪炮弹药2、朝鲜东学党起义1)1894年,东学党起义,导致中日矛盾激化材料:“在国防上,高丽的地位极其重要,因为高丽可以作为敌军陆军侵略中国东北的根据地,也可作敌军海军侵略中国山东、河北的根据地”----蒋廷黻《中国近代史》2)清国内舆论要求备战。
A、光绪:倾向于战B、慈禧:倾向于和,力保和局。
慈禧要过六十大寿,逢旬寿时,即满十年的生日,往往比较隆重,尤其是六十岁更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六十是一轮花甲,祝寿的规模与形式,超过以往,属于情理之中。
符合中国文化传统。
可问题是慈禧六旬生日正值国力衰微、内忧外患之时。
在这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是收敛私欲,同仇敌忾,奋起抗敌;还是为逞一己的贪欲,而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前者,是品德高尚、懂得利害轻重的人;后者则是民族的罪人,应大加挞伐。
慈禧选择了后者,她的六十庆典非比寻常,竟然成为清政府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C、李鸿章:寄希望于国际调停教师讲述:3、西方列强对日本侵华的态度A、俄国:一方面觊觎中国的旅顺、大连和朝鲜的元山,进而控制朝鲜半岛。
担心日本倒向英国,英国是与俄国争夺远东的劲敌。
对日纵容。
态度,俄国只能以友谊力劝日本撤兵,未便用兵力强劝日本。
B、英国:与俄国争夺远东,有意拉拢日本,阻止俄国争夺朝鲜。
7月14日,签订《日英通商航海条约》教师过渡:列强的态度实际上纵容了日本的侵略。
战争于1894年7月25日,以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而爆发,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对日宣战。
环节四:合作探究:中国为何惨败(设置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全面深刻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中国之所以失败,败在了国家体制和国家战略的层面)问题设置:有人说:“甲午战争的失败是由李鸿章的必战自保的方针造成的,如果不是李鸿章我们是有可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利用《走向共和》视频资料使学生理解李鸿章的避战自保方针内容如下:问题:李鸿章的战略方针有无缺陷,谈谈你的看法?1、败在战略战术教师解读:李鸿章的作战计划:重点放在奉天和陵寝。
(缺点:忽略制海权,黄海和渤海制海权的问题;集结在沈阳,京畿地区的大批清军游离于战场之外;渤海口、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兵力严重不足)“海洋国家的防御线既不是本国的临海线,也不是与大陆国家之间的海峡中间线,而是对方国家的港口背后”----戴旭《海图腾》236页这说明作为战争的主要指挥者,李鸿章在战略指挥上是要承当主要责任的。
2、败在观念:材料二:“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船之役。
当时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
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
各国闻之,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
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也”-----梁启超《李鸿章传》教师解读:无现代国家民族之观念,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了,竟然广东无关。
3、败在腐败的政治材料三:据《皇太后六旬庆典》档案资料记载,费用主要来自二个方面:(1)“部库提拨”:从“筹备饷需、边防经费两款”中提用一百万两,从铁路经费中挪用二百万两(2)“京外统筹”:即向京内外臣工摊派的银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