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示图片、史料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吸取教训,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问题探究法3. 史料分析法4.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展示邓世昌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英雄是谁吗?他是在什么战争中壮烈牺牲的?”从而引出课题——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30 分钟)1. 战争背景(7 分钟)展示 19 世纪末日本、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逐渐强盛,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中国在清朝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
2. 战争经过(10 分钟)结合地图,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重点介绍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 《马关条约》(8 分钟)展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4. 战争失败原因(5 分钟)引导学生从清政府、日本、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丰岛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xx教育目标1.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课时:一课时课型:讲授新知识课教法:多媒体电化教学、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教具: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板书设计投影片、小结投影片、材料和练习投影片、《黄海大战》录像带、《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板书设计:(另页)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是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
(投影板书:第四章第二节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一个区区小国,竟然那么大胆对中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发动侵略战争。
究其根源是什么?2.讲授新课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
它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个别提问)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唯一强国。
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在对外政策上,日本统治者竭力推行军国主义,他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模板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模板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一起看看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欢迎查阅!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要求:(1)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情感目标:(1)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
(2)爱国官兵的英勇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近年来,中日两国的南海争端日益严重,从领土纠纷上升到了国家历史恩仇的高度,随着我们一直以来的历史学习和同学们对于本课知识课前的预习,想必大家对于中日两国从历史到现代以来的关系,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中日两国争端的起因发生在什么时候体现在什么事件上学生踊跃回答,有的学生说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有的学生说是发生在晚清时期,中日两国爆发甲午中日战争。
无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我们都要对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态度表示肯定,然后引出今天课上所讲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和同学们一起去寻找中日两国关系紧张化的历史渊源所在。
二、回顾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两国现状(展示课件)1.晚清政府现状: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是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的内容。
教材通过详细叙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学生了解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民族矛盾和抗争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细节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和反思。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史料,自主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战争的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资料:甲午中日战争的史料、图片等。
3.投影仪:用于展示史料和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战争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影响,合作完成相关练习。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students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ar’s impact.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练习,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强调《马关条约》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 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2.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3.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
三、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教学难点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参考资料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或讲解方式,复习清末时期中国社会的动乱和腐败局面。
2. 学习(30分钟)a. 讲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学生听讲,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如中国政府的无能、国力衰退、扩展势力等。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思考。
b.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问题,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海战和陆战具体战事等。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形成小组答案并准备展示。
c. 小组展示:学生根据分组讨论的结果,展示出自己的答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d. 讲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学生听讲,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朝战败而结束。
通过展示资料和讲解,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国家屈辱和领土割让。
3. 总结(10分钟)让学生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进行讨论。
4. 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选择题、判断题或名词解释等练习题,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
5. 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进行思考、辩论。
七、课堂作业请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讲解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的文章。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讨论、展示等,使学生全面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主动参与了课堂。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3、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结果。
4、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二、德育目标1、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将领的英勇斗争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三、能力目标1、通过对《马关条约》《南京条约》作比较,提高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并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投影《冰心的遗憾》,简介冰心。
冰心,1900年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中日战争,参加过抗击日侵略军的战争,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
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
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其它的北方港岸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灵上。
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
一代文学大师冰心晚年没有写成纪实性的长篇之作《甲午战争》,为什么没写成?今天我们一起带着冰心的遗憾,走进这段悲壮的历史。
投影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大国崛起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什么?起止时间?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日本由一个殖民地国家一跃为亚洲强国,其个中原因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由一个受列强侵略、丧失了大量主权的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强国。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历史背景,如洋务运动、民族危机等。
(2)提问:甲午战争前,中国的民族危机有哪些表现?2.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1)讲解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关系,如朝鲜半岛问题、琉球群岛问题等。
(2)分析清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守旧思想,以及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1)讲解战争的主要战役,如平壤战役、旅顺口战役、威海卫战役等。
(2)分析北洋水师在战争中的表现,如黄海海战、威海卫保卫战等。
(3)引导学生探讨: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为何屡战屡败?4.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1)讲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如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等。
(2)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如民族危机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等。
(3)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如民族觉醒、戊戌变法等。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甲午战争中汲取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6.作业布置(2)让学生收集甲午中日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思考深度。
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是否满意?3.作业布置和评价是否合理?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讲解背景时:“同学们,你们知道甲午战争前,中国面临着哪些内忧外患吗?比如,当时的清政府内部是怎样的情况?我们来看看这段历史视频,了解一下当时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一: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145篇二:甲午中日战争(人教版)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阅读材料分析战前情况,了解战争背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学会思考的能力,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3、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比拟的方法,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促进历史思维的形成和开展。
〔二〕过程与方法1、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并提供相关图片核材料,加强教学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的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2、教师在导学质疑和演示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拟,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大肆输出资本,使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沦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伤害。
2、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认识抗击外来侵略保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认识清失败的原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台湾人民的抗日,认识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局部,维护国家的统一。
二、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三、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学习内容概况有清楚的了解2、教师补充材料,学生在教师的带着下阅读分析材料,分析战前情况,了解战争背景并得出中国战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播放《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 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 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 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
学生看课件演示,欣赏《七子 学生融入情景,激
之歌·台湾》
发学习兴趣
1
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 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板书)
以设问导入新 学生回答:日本(太阳为国旗) 课,激发求知欲望
[教学过程]
一、 介绍背景
日本:急于扩张,制定大陆政策----必然性 中国:统治集团腐败,国力衰弱----可能性 列强:默许、纵容的态度----催化剂
学生观看演示,了解战争形势 和进程
直观演示
2
鸭绿江边燃起战火。
1894 年 9 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教师出示电影《甲午风云》中的一段影像,教 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 六百余人。但是,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学生观看视频后,积极发言, 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 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 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 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 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 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 进行情感教育 和自信心。讲述黄海大战的经 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倾听并回 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 的国力,以加深理解。
承前启后
朝鲜:1894 年爆发东学党起义----契机
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思考,19 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
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 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 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 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
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
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歌曲和录像片断,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学生通过教师启发和讨论探究,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能够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
调动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等
问题,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 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维护国家统一。
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1894 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 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 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 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学生看课件演示,了解三国地 理位置和战争形势
1894 年 7 月,丰岛战役。 1894 年 9 月,平壤战役。
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但是本段史实线索清晰,学生学习起来难度不大;只是在 对“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理解方面有些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马关条约》内 容进行分析理解,对《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进行对比,难点即可突破,理解起来较容 易。
课标要求
1、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 精神。 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直观形象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 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 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 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与清 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吞并朝鲜,侵略中 国,称霸世界
温故而知新
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学生回答是必然的。 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
学生回答:山东半岛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 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 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 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 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 等条约──《马关条约》。
培养思考能力
教师总结:我们惊叹英雄的不屈,因为有了他 们,我们的民族即使在艰难的岁月里仍能站立;我 们又哀叹英雄的无奈,在那个时代,即使他们也改 变不了最终的结局。
重点 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
教法与 学法
1.层层设疑,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2.精讲精练要体现课件辅助教学。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教师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四个方面进行 总结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倾听 学生观看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 能力
培养表演及语言表 达能力
学生扮演李鸿章和伊藤博文表演《马关条约》 签订前商议的过程
出示邓世昌照片及光绪帝的题词
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 和。
面对日军的侵略,满清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
学生说出感想:日军残忍如禽 兽,满清腐败无能,人民生灵 涂炭;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 打。
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接着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 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 片和文字,揭露日军罪行。让学生谈感受
课题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第 4 课 甲午中日战争
设计者 张凌志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 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 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 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