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优质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示图片、史料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吸取教训,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问题探究法3. 史料分析法4.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展示邓世昌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英雄是谁吗?他是在什么战争中壮烈牺牲的?”从而引出课题——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30 分钟)1. 战争背景(7 分钟)展示 19 世纪末日本、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逐渐强盛,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中国在清朝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
2. 战争经过(10 分钟)结合地图,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重点介绍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 《马关条约》(8 分钟)展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4. 战争失败原因(5 分钟)引导学生从清政府、日本、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 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一、设计原则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故设计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甲午狼烟——战争爆发第二板块军力之拼——黄海海战第三板块外交之辱——《马关条约》第四板块“瓜分”“豆剖”——瓜分狂潮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及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间、主要内容和影响。
②培养阅读、分析(原因、影响、启示)、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合作探究。
运用列举、图示等方法,了解战争的全过程。
通过对比《南京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合作探究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讲述邓世昌英勇斗争的事迹,学习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
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四、教学资源有关地图、图片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第一板块甲午狼烟——战争爆发第二板块军力之拼——黄海海战第三板块外交之辱——《马关条约》第四板块“瓜分”“豆剖”——瓜分狂潮(三)小结全课(四)练习巩固六、板书设计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一、甲午狼烟——战争爆发1. 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2. 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1894.7 丰岛二、军力之拼——黄海海战1895.4 邓世昌三、外交之辱——《马关条约》1.《马关条约》的签订①时间:1895年4月②地点:日本马关③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影响四、“瓜分”“豆剖”——瓜分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2.列强瓜分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丰岛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xx教育目标1.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课时:一课时课型:讲授新知识课教法:多媒体电化教学、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教具: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板书设计投影片、小结投影片、材料和练习投影片、《黄海大战》录像带、《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板书设计:(另页)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是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
(投影板书:第四章第二节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一个区区小国,竟然那么大胆对中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发动侵略战争。
究其根源是什么?2.讲授新课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
它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个别提问)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唯一强国。
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在对外政策上,日本统治者竭力推行军国主义,他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模板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模板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一起看看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欢迎查阅!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要求:(1)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情感目标:(1)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
(2)爱国官兵的英勇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近年来,中日两国的南海争端日益严重,从领土纠纷上升到了国家历史恩仇的高度,随着我们一直以来的历史学习和同学们对于本课知识课前的预习,想必大家对于中日两国从历史到现代以来的关系,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中日两国争端的起因发生在什么时候体现在什么事件上学生踊跃回答,有的学生说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有的学生说是发生在晚清时期,中日两国爆发甲午中日战争。
无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我们都要对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态度表示肯定,然后引出今天课上所讲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和同学们一起去寻找中日两国关系紧张化的历史渊源所在。
二、回顾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两国现状(展示课件)1.晚清政府现状: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教学设计4: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下列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大战、邓世昌、马关条约。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描述与图示法,情景教学法并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黄海大战”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本课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名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名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二)新课导学:黄海大战:A:原因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战争的对手日本。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提问:大家通过材料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野心勃勃的战争狂想,看到了为侵略中国所作的蓄谋已久的战争准备,而这就构成了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朝鲜民众起义为日本制造中日冲突创造了绝好的平台,所以已控制大半朝鲜的日本竭力怂恿清政府应朝鲜请求派兵朝鲜,而从清政府决定派兵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落入了日本人精心设计的圈套。
1894年7月,日本袭击丰岛海面清军,战争爆发。
B:战争经过:(出示战争形势图)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陆军望风而逃、一溃千里。
而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却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异常惨烈的黄海大战。
哪个同学能将搜集到的有关海战的情况将给大家听?在5个多小时的激战中,我们涌现出了许多其事迹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官兵,而邓世昌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3、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结果。
4、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二、德育目标1、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将领的英勇斗争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三、能力目标1、通过对《马关条约》《南京条约》作比较,提高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并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投影《冰心的遗憾》,简介冰心。
冰心,1900年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中日战争,参加过抗击日侵略军的战争,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
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
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其它的北方港岸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灵上。
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
一代文学大师冰心晚年没有写成纪实性的长篇之作《甲午战争》,为什么没写成?今天我们一起带着冰心的遗憾,走进这段悲壮的历史。
投影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大国崛起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什么?起止时间?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日本由一个殖民地国家一跃为亚洲强国,其个中原因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由一个受列强侵略、丧失了大量主权的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强国。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历史背景,如洋务运动、民族危机等。
(2)提问:甲午战争前,中国的民族危机有哪些表现?2.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1)讲解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关系,如朝鲜半岛问题、琉球群岛问题等。
(2)分析清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守旧思想,以及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1)讲解战争的主要战役,如平壤战役、旅顺口战役、威海卫战役等。
(2)分析北洋水师在战争中的表现,如黄海海战、威海卫保卫战等。
(3)引导学生探讨: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为何屡战屡败?4.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1)讲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如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等。
(2)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如民族危机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等。
(3)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如民族觉醒、戊戌变法等。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甲午战争中汲取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6.作业布置(2)让学生收集甲午中日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思考深度。
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是否满意?3.作业布置和评价是否合理?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讲解背景时:“同学们,你们知道甲午战争前,中国面临着哪些内忧外患吗?比如,当时的清政府内部是怎样的情况?我们来看看这段历史视频,了解一下当时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一: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145篇二:甲午中日战争(人教版)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阅读材料分析战前情况,了解战争背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学会思考的能力,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3、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比拟的方法,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促进历史思维的形成和开展。
〔二〕过程与方法1、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并提供相关图片核材料,加强教学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的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2、教师在导学质疑和演示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拟,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大肆输出资本,使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沦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伤害。
2、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认识抗击外来侵略保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认识清失败的原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台湾人民的抗日,认识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局部,维护国家的统一。
二、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三、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学习内容概况有清楚的了解2、教师补充材料,学生在教师的带着下阅读分析材料,分析战前情况,了解战争背景并得出中国战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的能力逐步提高。
但由于他们在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没有认真系统化学习过历史,所以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我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这些方法既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历史必修1的第12课,是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甲午中日战争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也是中华民族奋起抗争、探索民族崛起的新的开始。
中国近代史中后期发展的主要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单元。
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代、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理论要求较高。
所以我将这节的内容一分为二来完成,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八国国联军的侵华一课时,有利于重难点的突出和学生的有效掌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情况,《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等基础知识。
(2)通过介绍邓世昌、左宝贵等爱国将领率军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事迹及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分析北洋舰队的惨败及马关条约的屈辱性,使学生们懂得:落后就可能挨打,就可能丧权辱国。
(3)、从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危害性,帮助学生培养其分析思考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法与学法①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电教教学手段(摄影和录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②学习方式:a分组学导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为中国组、日本组和国际组3小个组,教师采用讲述法和启发式讨论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有效地展开师生双边活动。
b.精讲点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即给所在小组加分,累计分数,下课前对各组成绩进行讲评。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在战争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四、教学设计理念情景讨论式教学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其依据是“学生中心论”。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则通过分组讨论,参与互动,体验感受,师生交流,共同兴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中提倡加强教师的引导、同学间的协作关系,注重独立思考及个性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本课讲授内容着重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影响;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原因及产生的世界影响。
六、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视频、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2. 教师课前可按照学生的兴趣,将其分为中国组和国际组、日本组,分别研究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日本及世界列强的发展概况。
各组搜集相关资料,着眼于中日双方国情的综合性比较。
课堂上三组分别陈述三方发展概况,通过讨论中日两国在发展道路上的差异,探讨甲午中日战争是否可以避免?并分析各组在战后所受到的影响?七、授课时间及班级:2007年11月5日2007级(1)班全体学生(一)教学实录: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民族,我们的古代历史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正如诗人闻一多所讲的我们中国是东海捧出的珍珠。
但在近代历史中中国却是悲惨耻辱,灾难深重。
今天让我们重温中华民族一段不堪回首的血泪史----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两国是一水相依的邻国,在古代日本曾向中国学习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两个国家曾经有着相同的背景: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那么日本是如何摆脱困境重新崛起的呢?学生回答:自明治维新,日本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亡。
教师提问: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中与其他欧美国家相比会受到那些不利因素的制约?学生讨论回答:国土面积小、资源稀少、市场狭小、自然灾害严重(如地震),还有就是它先前的社会背景,导致国内经济萧条,社会矛盾激化。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日本要摆脱困境的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大家可以相互讨论。
学生回答:可以有发展教育、经济、缩减财政开支、侵略扩张。
教师总结:面对这么大的矛盾,日本强烈地要求对外侵略扩张,转嫁国内矛盾,将吞并朝鲜看作是进攻中国的跳板。
一场战争不可避免的即将爆发。
(板书)一、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教师过渡:对于战争背景的分析,我们通过课前的预习,发现这场战争的除双方主角外,还有第三方因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就有请代表日本组、中国组、国际组的同学分别阐述各方的因素。
(学生讨论回答):日本组:(放资料)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三县有朋在第一次国会会议上的施政演讲说:“国家独立自强之道,其途有二: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保护利益线。
主权线,指国土之疆域;利益线,是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
”他公然宣称朝鲜和中国的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叫嚷要对这些地区进行保护。
这段资料表明日本有什么企图?(日本组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想要侵略中国和朝鲜。
日本组学生阐述原因:早在明治维新后,我们日本就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宏伟计划——大陆政策。
大家知道什么是大陆政策吗?请同学们看屏幕。
大陆政策分为五步:第一步是侵略台湾,第二步是朝鲜,第三是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是整个中国,第五是征服亚洲和世界。
通过这个政策我们大日本最终的梦想就是要称霸全球。
(日本组的同学掌声鼓励)中国组:(播放甲午风云中的一段视频)中国组提问:同学们,看过这段影片你们有何感想?我们的清政府面对外敌压境时,他们正在忙于什么?学生回答:正在给慈禧修筑夏宫。
中国组的学生:他们正在浪费我们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苍天啊!(手势)天不亡我,大大清要亡我啊!(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国际组:(学生表演列强召开的会议)国际组提问:大家看出我们对待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的是什么吗?学生回答:不干预。
国际组补充:日本去侵略中国,对于我们来讲没有损失,如果日本获得了胜利我们可以不花一兵一卒就会获得相应的利益。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老师总结:感谢我们三组同学精彩讲解,这场战争对于日本来说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随后是由什么事件而引发呢?学生回答:朝鲜东学党起义老师总结:1894年朝鲜爆发起义,中国政府应邀派兵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起义平息后,中国要求双方撤军遭到日本的拒绝,1894年7月25日在牙山口外的丰岛海面突袭了中国的运兵船,8月1日双方正式宣战,时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我们通过同学们分组讨论,现在就可以把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归纳为:(板书)1、日本---蓄谋已久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2、中国---腐朽落后(条件)3、国际---纵容、默许(机会)4、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板书)二:经过——是一场近代前期规模最大的战争是一场中国有可能获胜的战争这是双方投入这么多的蒸汽机战舰是在近代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这场战争的经过分为两个阶段,战火从境外打到中国境内,我们来看一段资料详细了解一下。
(投影战争路线示意图)教师总结经过:丰岛之战---------开始失利,这场战争开始于丰岛战役(直接方式)教师指图,日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取得第一战的胜利。
平壤之战---------中国的援朝军队左宝贵为首的将士为国捐躯。
黄海大战---------北洋舰队重创,放弃制海权。
黄海大战,这是中日两国的王牌之军,北洋舰队和联合舰队在狭路相逢,展开激战,.黄海一战,北洋舰队受到重创,而日本控制制海权。
辽东半岛---------日本占领疯狂屠杀。
出示《日军屠杀旅顺居民》图.指出这幅图是亲临现场的外国记者报道,城中只有36个掩埋尸体的中国人侥幸存活。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中国的洋务运动画上了句号。
老师提问:这场战争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中国失败了,我们在座的同学难道就没有疑问:这张战争难倒中国一点获胜的可能都没有吗?如果有的话大家讨论一下,中国获胜的条件有那些?中国必败的因素又有哪些?我们待会分别听取可以获胜小组和必败小组进行的分析(学生讨论活动)并分组分析:可以获胜小组:中国有强大的兵力,当时有95万的军队,北洋舰队在当时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我们还有许多的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这场战争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占有天时地理人和,日本是侵略战争必然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中国必败小组:中国清政府腐败落后、战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在战场上部分官兵的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从日本方面来看他战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日本的政治制度又比中国先进。
所以我们小组认为中国的失败是一场必然。
教师总结:我们两组的同学都非常不错,用一句话来总结中国战败的原因:落后腐朽的中国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场战争的最后结果是清政府被迫签定一个什么条约?学生回答:《马关条约》老师归纳:正是这个条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拉大了中日两国的差距。
我们把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可以归结为:是一场改变中国人命运的战争;是一场至今令国人作痛的战争。
(板书)三、甲午战争的结果------是一场改变中国人命运的战争是一场至今令国人作痛的战争老师提问: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条约是那一个?学生回答:《南京条约》老师提问:《南京条约》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把这两个条约对比起来看,找出《马关条约》是如何加剧中国的民族危亡的。
教师提问:通过这个图表同学们可以归纳出《马关条约》对中国到底加深了那些危害?学生讨论后回答:a.割地增加:导致中国大片领土的丧失,使日本侵略野心更加膨胀,同时也助长了列强分割中国的野心.b.赔款:数额巨大,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劳动人民更加贫困,而日本掠取了巨额赔款,使其进一步发展军事工业,增强了其的侵略力量。
c.开放通商口岸:已经延伸到中国内地长江的上游,侵略的范围扩大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工厂,增开商埠:便利了日本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师总结:《马关条约》后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一步,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由商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由于中国政府的软弱,列强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新一轮狂潮。
同时也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如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台湾人民的反割台等等,甲午战争已经结束,但是这场战争却在无形中改变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命运,是至今令中国人作痛的战争,所以我们必须从整体来把握这次战争对中国、日本以及世界产生的影响,现在我们就请班上的日本组、中国组、国际组同学相互讨论,总结这场战争对你们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自由讨论活动)现在就有请我们各组同学发言总结:日本组:我们通过这场战争得到了很多的好处,首先就是获得了大量土地和赔款,我们可以用这部分资金来发展我们的经济、教育、军事,使日本逐渐强大起来,我们在中国开办工厂可以获得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推动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我们大日本在东亚的势力范围。